海底古森林遗迹

合集下载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摘要:古森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记录了其生长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以及海陆变迁、地壳变化等。

因而,它对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古环境以及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

鉴于此,本文对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abstract: the ancient forest contains an abund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ing its growth stages of the ancient vegetation, pale climatology, pale ecology, pale environment, and the sea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crust. thu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ts ancient geography and ancient environments and sea-level change, sea change and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view of this, ancient forest remain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bay harbor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keywords: shenhuwan; undersea ancient forest; remains一、前言海底古森林是指原本生长于陆地的森林,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完全沉溺于海平面之下数千乃至数万年并得以保存的遗迹。

对福建深沪海底古森林遗址古地理环境的探讨

对福建深沪海底古森林遗址古地理环境的探讨
上更 新 统龙 海组 ( ) QZ:
冲洪 积层 : 由砂 质粘 土 、 土 、 泥 中粗砂 组 成 , 粘 含 为棕 黄 色 中 粗砂 , 0~19m; 黄 色 厚 . 棕 砂 质粘 土 , 06~10m; 灰色 粘土 厚 10~16m, 厚 . . 深 . . 该地 层 中的孢 粉组 合及 附近牡 蛎礁 测 年 ( 620±70~ 71 1 5 aB P证实该 地层 为上 更新 统龙 海组 地层 。 2 8 4 2 0 ±60) ,.
该区域做 过较多 的调查研究 工作 , 但未采 取钻探 、 坑探 等具体 的野外 工作。有 的认
为古森 林是 生长 于 全 新世 早 期 ( 距今 75 0 0
图 1 海底古 森林 区域位置
Fg. 1 Re 0 a o ai n o he s bmarn i n llc to ft u i e
遗址古地理环境及海陆变 迁情 况。该海底 古森林 生长 于全新 世长乐 组 冲洪积地 层 中 , 距今 约
700~ 0 , 0 77 0a 为湿热气候环境。牡蛎的生长环境为滨海泥滩环境 , 今约2 0 2 0 距 6 0~ 700 a 0 左 右和距今约 45 0a处 于海侵影 响范围。研究表 明该处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 。 0 , 关键词 : 古森林 ; C测年 ; ” 孢粉 ; 体古生物 ; 微 古气候 ; 古地理环境 ; 海陆变迁 ; 福建
中图分 类号 :5 1 P 3 文献标识码 : A
深 沪 湾是 位 于 福 建 东 南 沿海 的 一个 小 海 湾 , 似 肾 脏 , 口朝 东 , 政 上 属 于 晋 形 湾 行
江市, 其区域位置见图 1 92年经国务院 。19
审批 , 为 国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 , 称 为 “ 成 全 福 建深 沪湾 海底 古 森 林 遗 迹 国家 级 自然 保护 区”保 护 区 面积 2 m , 中海 域 2 m , , 7k 。其 2k 。 陆域 5k m 。保 护 区 内陆 域 范 围 为 滨 海 平 原, 以海 岸 及其 防护 带 为 主 , 域 范 围是 古 海 森林 的 主要 生 长 地 。在 古 森 林 遗 迹 范 围 内 同时还存 在 多 处 大 片 的牡 蛎 礁 层 。前 人 在

深沪湾新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及植物学!年代学特征-海洋科学

深沪湾新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及植物学!年代学特征-海洋科学
∀ 从圭庵寮经前港湾往北又为沙
上 ∀ 部分古森林遗迹在潮下带 推断东西方向分布范 至 不等 直径最粗 围超过 ∀ 棵距从 1 余 最细的仅 呈树桩状 图 这次发 达 ∀ 现一棵卧倒的古森林树杆 图 是作者 年以来 多次去深沪湾考察未曾发现的 ∀卧倒的树杆长达 1 直径 表面有孔隙 长有藻类 该卧倒古树杆 下有与之相连的分枝被深埋地下 ∀ 年 月 王绍 鸿等考察时发现 棵卧倒的古森林树杆 ∀ 其他多呈直 立状 少数有倾斜 树桩折断处多具密集的锯齿状尖 棱 这次所见最高者达 1 最低仅出露 径粗 的树桩中间多有空心 直立的粗的主杆和四周围绕的 细的枝杆一起出露 有的枝杆被折断 部分被掩埋 ∀ 张 士三 ! 周秋麟 年曾对深沪湾古森林挖坑研究发 根居北侧 现一棵古树有 根侧枝 根居主干南侧 清晰地显示其原生特征 ∀
1° 1° ? ? 1 ° 王明亮等测得为 1°
岸约 绘时出露
的潮间带和潮下带 ∀这次共发现 棵 同年 以上 ∀ 呈近 ∞ 一般出露高约
月王绍鸿等考察时出露 直
个样品分别经华南植物研究
棵 分布面积达 走向条带状分布 图 径

所张哲僧和华南农业大学陈鉴朝等鉴定都确认为裸 子植物松科 ° 油杉植物 Κ ετ ελ εερ ια χαρ ρ ) 与福 建油杉( Κ ετ ελ εερ ια Φ ορ τυνει χαρ ρ )的木材结构十分相似 ∀ 中区古森林遗迹每天退潮时都有较多出露 据崇 武验潮站资料和当地访问 深沪湾潮差 底古森林全部被淹没 ∀ 涨潮时海
究所经廖景平副研究员切片及显微观察鉴定其中两 个确认为油杉植物1 Κ 其 ετ ελ εερ ια φ ορ τυνει ( Μ υρ ρ ) χαρ ρ 2∀ 木材组织的解剖学特征是 具有纵向树脂道 管胞上没有螺纹加厚 具缘纹孔常 列或 列 也具 列者

海底神殿遗迹攻略

海底神殿遗迹攻略

海底神殿遗迹攻略1. 引言海底神殿是一处充满奇幻魔力的遗迹,它隐藏着许多宝藏和谜题等待被探索。

本文档将为你提供海底神殿遗迹的攻略,帮助你顺利通关,获取丰厚的奖励。

2. 装备准备在进入海底神殿遗迹之前,你需要准备一些必备的装备: - 水下呼吸药水:由于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水下进行探索,水下呼吸药水可以帮助你延长呼吸时间。

-耐久性装备:由于水下环境的高压和怪物的攻击,建议穿戴耐久性较高的装备,以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 矿工锄:用于挖掘墙壁和寻找隐藏的通路。

3. 遗迹入口遗迹入口通常位于水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找到它: - 海底寻宝图:在水下沉船或其他沉没物中可以找到海底寻宝图,它会指引你找到遗迹入口的方向。

- 寻找有气泡升起的地方:遗迹入口通常会有一些气泡从水下升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小气泡区域。

4. 探索海底神殿一旦你找到了遗迹入口,就可以开始探索海底神殿了。

以下是一些探索提示:- 沉默行动:在海底神殿中,怪物通常会反应灵敏,因此建议保持尽量少的行动和噪音,以免吸引它们的注意。

- 寻找通路:海底神殿中布满了迷宫般的通道和房间,你需要寻找正确的通路来继续前进。

使用矿工锄来挖掘墙壁,有时你会找到隐藏的开关或通道。

- 活用水上空气:海底神殿中,你会时常遇到需要充气的压力板或开关。

你可以在水上空气区域呼吸,并快速触发这些压力板或开关,以打开关闭相关的门或机关。

5. 战胜守护者在海底神殿的深处,你将遇到一位强大而恶毒的守护者。

战胜守护者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 - 准备合适的武器:守护者通常具有高耐久度和攻击力,因此需要使用高伤害的武器,如钻石剑或三叉戟等。

- 避免被近战攻击:守护者的近战攻击相当具有威力,一旦被击中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建议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用远程武器进行攻击。

- 利用遮挡物:在战斗中,尽量利用海底神殿中的柱子和墙壁作为遮挡物,来躲避守护者的攻击。

6. 收获丰厚奖励当你成功战胜守护者并通过海底神殿时,你将得到丰厚的奖励: - 神秘宝藏:海底神殿中隐藏着许多宝藏,包括钻石、黄金和珍贵的附魔书等。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_古环境和地壳形变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_古环境和地壳形变

第28卷 第2期海 洋 学 报Vol 128,No 122006年3月AC TA OCEANOLO GICA SIN ICAMarch 2006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徐起浩1,叶秀薇1,华 卫1,万永芳1,叶东华1(11广东省地震局,广东广州510070)收稿日期:2005204216;修订日期:20052092021基金项目:中国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项目(197096)1作者简介:徐起浩(1944—),男,浙江省常山县人,研究员从事地震地质及海岸带第四纪研究.E 2mail :xqh @gdsin 1net ;xuqlhao 2005@1631com 摘要: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间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000a 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000a 开始海浸)—距今约25000~15000a 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000~11000a 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000~7000a 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000a 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 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400a 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间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关键词: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海陆变化;地壳升降形变中图分类号:P737115;P3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93(2006)022*******1 引言国内外曾有报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其与之相关的海平面、古环境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其中很多研究认为距今21000~15000a 的晚更新世滨海相沉积反映当时海平面在-100m 以下,为末次冰期最盛期[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南沿海通过钻孔岩心及开挖的剖面揭示这个时期晚更新世愈来愈多的沉积并不是都在-100m 以下[10~13].如姚庆元等[12]对闽南晚更新世沉积进行过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认为闽南沿海晚更新世沉积剖面下部主要为灰白色中细砂、粗砂、砾石;中部为灰黑色黏土或泥炭;上部为棕黄色亚黏土、亚砂土,其中所含滨海相沉积14C 测得的年龄为大于距今41670a 至距今(16415±215)a ;李平日等[10]认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在距今18000a 左右海平面尚在0m以下数米或数十米左右;刘尚仁[13]研究了广东沿海地表主要以沙坝形式存在的晚更新世沉积,认为这些沙坝主要在距今35000~18000a 形成,并且晚更新世沙坝(沙堤)和全新世沙坝并存且高度相似是广东海岸地貌的一个特色,但就地表出露而言,华南沿海晚更新世风成沉积较多.笔者多次考察福建晋江深沪湾地区后认为,深沪湾地区不仅是闽南而且也是华南沿海晚更新世沉积分布较集中、沉积相类型最多、在地表和潮间带出露最显著的地区.地表出露晚更新世冲洪积层、风积层,潮间带出露大片的晚更新世海相生物沉积及早全新世古森林遗迹,而这些沉积(陆相、海相)大致包括了距今60000a 至全新世早期的各年龄段,特别是深沪湾潮间带出露的晚更新世宽广的古牡蛎滩和全新世早期的海底古森林一起构成了极为罕见的区域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化的独特的重要标志,其牡蛎贝壳年龄主要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国函(1992)166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等16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92年10月27日12)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16号:关于批准河南王屋山等41处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12004年1月19日1落在距今25000~15000a [14~17],且大部分在距今20000~15000a.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在这个时期现代潮间带大片的原生古牡蛎滩,它是晚更新世(特别是距今21000~15000a )大片滨海相遗迹,国外尚未有类似的报道.它和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等构成了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引起了地学工作者的广泛注意[18~20],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和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199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跡(含晚更新世古牡蛎礁遗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深沪湾为国家地质公园2).1990年本文第一作者等对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和地壳运动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福建、广东沿海晚更新世,包括最末冰期盛期的海相层分布比已报道的黄海、东海等地最末冰期-150m 最低海平面要高出许多,提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牡蛎礁是由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和地壳运动综合造成的[21].为进一步研究深沪湾全新世海底古森林与晚更新世古牡蛎滩在现今同一潮间带海滩同存的现象,笔者继续收集了东南沿海福建、广东、海南共491个滨海相沉积样品,其中距今2000~14000a 的样品46个,分析后对较长时间内国内外通常认为的晚更新世最末冰期盛期-100m 以下最低海平面观点多次提出不同看法[22~26],其他研究者如程乾盛[27]根据在福建福清地区发现的含多种海相微体古生物距今117~110万a 的滨海相沉积,曾提出距今(17480±410)至10300a 期间在福建沿海曾有过一次海侵,陈俊仪[28]曾提出广泛分布在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宁波组的沉积年代为2126~1110万a ,在宁波北仓港地区的6个钻孔中的宁波组中发现含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等海生化石,应为海陆过渡相地层.蓝东兆等[29,30]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及河口平原多个钻孔剖面分析提出了台湾海峡在晚玉木冰期属于水深在30~50m 的浅海沉积环境的观点.对九龙江河口平原地面高程为317m 处的钻孔内样品分析表明现今的九龙江河口平原最末冰期盛期大多处于河口港湾环境[31].丁祥焕等[32]、陈园田[33]等在他们的专著《福建东南沿海活动断裂与地震》和有关文献中也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台湾海峡、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台湾岛和广东沿海潮间带上下10m 至数十米附近大量分布的距今15000~20000a 的海相地层,并认为那个时候的台湾海峡并未出露成陆,而且台湾海峡的海水还越过现今海岸线进入福建沿海大陆.1992年徐启浩和冯炎基[34]通过在广东中山石岐格力商业大厦地震工程钻孔编录实践和对钻孔岩心的详细观察、详细采样,对样品中所含的生物及咸水半咸水微体古生物的详细鉴定和对样品详细的14C 测年,结果表明滨海相沉积是连续的,又将该地的滨海相岩心和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38个钻孔内通过内插法确定大致相同年龄的82个滨海相沉积样品所处的时空相位逐个比较后,发现钻孔所在的工程场区地壳上升最小(没有明显上升),下沉也最小(没有明显下沉),故此认为该工程场区处在一稳定小岛内,从而提出了中山石岐距今45000a 以来的渐进上升的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该曲线的全新世部分显示不存在全新世高海面,这不仅与一些前人的研究[35,36]大致相合,而且与其后一些人的研究[37]也大致相合.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对深沪湾地壳运动研究课题的申请,1998年获得中国地震联合科学基金会批准后,通过研究提出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由于古强地震造成地壳急剧下沉而被淹没的结果[38~41],也研究了深沪湾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壳运动[41,42].本文侧重于从深沪湾晚更新世多种沉积相分析入手,进一步探索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和可能与古地震有关的多次的地壳升降形变.2 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浅滩及沿岸地带(见图1),主要有四种.211 冲积、洪积含砾砂黏土沉积冲积、洪积含砾砂黏土沉积是在深沪湾海岸和浅滩多处出现的沉积层,呈褐红色、黄色,呈花斑状,多含褐红色或灰黑色的铁锰质结核及灰白色的钙质结核,砾石多呈磨圆状、次磨圆状或扁平状,粒径为1~2cm ,也有8~10cm 者(见照片1),有的砾石表面被染成红色.砾石主要为石英质.该沉积层呈块状星散分布,在浅滩中形成斑块状地貌(见图1,照片2,3).该地层常被潮间带移动的海沙覆盖而不能出762期 徐起浩等: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图1 深沪湾海岸地层、主要构造、海底古森林遗迹及古牡蛎滩分布11全新世砂黏土;21晚更新世沉积(A1红色、黄色或呈花斑状含砾砂黏土;B1湖泊沼泽沉积;C1老红砂;D1牡蛎贝壳沉积);31混合花岗岩;41控制深沪湾地堑的主要断裂及编号,图示断裂北东段;51退潮后出露的海底古森林;61晚更新世古牡蛎滩;71河流和季节河;81钻孔及编号1图中距今(35700±3000)a及类似数据为热释光或14C测年所得的年龄1F1为深沪—金井断裂(北东段),F2为衙口—氵丙洲断裂(北东段)露,1998年5~6月间该地层在潮间带浅滩曾较多出露过,周围为被全新世海相砂堆积充填的埋藏凹陷,构成醒目的陆陷成海的残留“地震地貌”.在岸上深沪湾地堑内该层也多以块状出露,但表面常被薄层风成沙覆盖,块体间也为全新世砂土充填的埋藏凹陷.在狮脚寮深林寺海边该层呈长条块状,宽约10~60m,长达1km,构成平坦的或倾斜状的红土台地,台地表面局部被侵蚀形成多个大小凹陷,凹陷内生长着植物(见照片4),该层为红色、黄色,局部夹灰白色条纹,呈花斑状,上部含灰黑色“铁盘”(见图2b2C),由于片状水流对台地表面黏土的侵蚀和搬运使地表残留大片砾石和铁质结核.由于海浪侵蚀,在海岸边形成长达1km,高2~10m的红色和黄色的陡崖(见照片5).在鸟漏沟桥东侧海拔约10 m的砖红色含砾砂黏土层,其中部热释光年龄为距今(29100±2600)a,上部表面含铁质胶结薄层,上86海洋学报 28卷2期 徐起浩等: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96图2 深沪湾钻孔和海岸地质剖面(A,B,C,D,E,F,G)的位置分布(a)及各地质剖面图(b)覆20~30cm厚的老红砂(见图2b2E).在深沪湾北部永宁镇海岸海拔10余米处花岗岩之上也多覆有该层沉积.在深沪湾地堑东部和沿衙口—氵丙州断裂(F2)以西地表或薄层第四系覆盖层下多见红色的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中区海底古森林浅滩钻孔ZK1 (见图2b2A,照片6)和ZK2(见图2b2B、照片7)揭07海洋学报 28卷示,从潮间带浅滩水面算起(水深约3m),往下孔深310~810m主要为全新世海相、 湖相沉积(近上部夹薄层沼泽相及红色风成砂沉积),最下部为厚约20cm的含大量碳化、半碳化(ZK1)及未碳化(ZK2)碎木片,夹小砾石粗砂和细砂.ZK1孔深810m下伏残积层及混合花岗岩风化土;ZK2孔深810~812 m为浅红、黄色黏土,热释光年龄为距今(47500±3700)a,孔深812~1019m为青灰色含砾砂黏土,含小量碳化植物根,往下为混合花岗岩风化土.在浅滩地表局部出露混合花岗岩.推测该混合花岗岩风化土及其晚更新世红色或黄色黏土及青灰色含砾砂黏土在深沪湾不同凹陷地区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植根土层.212 湖相沉积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圭俺寮村海边.目前只残留长约40余米、宽10余米、高约2~3m的长条形的一段.在该段海浪侵蚀出露的剖面内采样,样品中含41种植物孢粉(见图3),以草本植物为主.为禾本科(Poaceae)2蒿(A rtemisi a)2双星藻(Zy gnem a)2栎属(Quercus)组合,热释光年龄为距今(35700±3000)a.草地的发育反映了干凉的气候环境,木本花粉揭示的森林群落大体属于北亚热带或亚热带中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品中主要的木本植物栎属的现代分布以北亚热带和温带为主,山毛榉属(Fag us)现今分布在闽粤地区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林中,铁杉(Ts u ga)则多见于1000m以上的高山,以上说明当时的气候与北京地区的气候相似[43],都比现今要凉些,为温带气候.淡水藻类十分丰富反映了湖相沉积环境.深沪湾土地寮村西南约1km,距海岸约115 km的ZK608孔孔深5150~5170m(海拔213~215 m)含沙黏土,它的14C年龄为距今(11480±400)a,即处于晚更新世晚期和早全新世的交替时期.该层含37科属植物孢粉,为木犀科(Oleaceae)2卷柏属(S el agi nell a)2栎属2报春花属(Pri nul a beesi ana)组合.样品中有大量淡水环纹藻(Concent ricystis sp1)、一些真菌孢和其他一些非海相藻类以及典型的淡水沼泽植物赤杨(A l nus f eu di nandi2cobur gii)和沼泽区常见的植物,如云参科马先蒿属(S cro2 p hui aris sp1)、三白草科(Saururacae)、禾本科(Gra2 mineal)和菊科蒿属(A rtemisi a sp1)等,推断当时淡水沼泽发育,沼泽四周分布着茂密的树木,气候温暖湿润.213 老红砂老红砂呈砖红色,主要由中细砂和粉砂组成(见图2b2D),覆于剖面中热释光年龄为距今(29100±2600)a的晚更新世红色含砾砂黏土之上(见图2b2 E),其间以厚约014~110cm的灰黑色、褐红色的铁锰质结核(铁盘)间隔,上覆薄层现代风成砂.1986年尚存的深沪镇西侧海边的老红砂呈沙丘状地貌(后因建筑已被清除).老红砂的粒度特征见表1,矿物组分特征见表2.表1中两处老红砂的粒度特征及所得出的概率累积曲线与历史时期风成沙丘很相似,即平均粒径为中细砂,分选差,正偏态,尖度大,含较多的细粒质.粉砂约占总量的10%,并且缺失海滩砂通常所具有的推移组分,仅有斜率较大(>50°)的跃移组分和较平稳的、分选较差的悬移组分,与徐启浩[44]、徐启浩[45]、徐启浩和冯炎基[46]以前研究的一些历史沙丘、沙丘岩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深沪湾海岸老红砂应为风成砂(见图4).表2显示老红砂重矿物组合中铁质成分占了大部分,约占样品重矿物组分的52%~84%.在不同海岸带不同时期气候、构造运动和海岸环境不同,风沙被搬运的时间不同,老红砂的生成年龄也可能不同.一些研究者测得老红砂的年龄为晚更新世中期距今(49000±5000)a[47]至全新世早期距今(9220±900)a[48].深沪湾海岸老红砂下伏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的年龄为距今(29100±2600)a,所以该地老红砂的年龄要比这个年龄年轻得多.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综合队曾在深沪湾地堑东侧的科任村老红砂下伏的泥炭层测得其14C年龄为距今(23000±525) a[32],这说明该地老红砂的形成应在距今23000a 以后(见图2b2F).与现代风成沙丘一样,老红砂在堆积生成期间应有海岸沙滩,物源较充分,因此应该在海岸缓慢稳定抬升或相对稳定的时期较易形成,尤其在缓慢稳定抬升时期更是如此[46].推测深沪湾在距今(25000±2490)~(15460±420)a海岸地壳抬升运动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较一致,因此深沪湾海水深度较稳定,海岸环境也较稳定,在潮间带和潮下带一定范围内长时间生长大片牡蛎,形成宽广的晚更新世古牡蛎滩,推测这时期深沪湾海水搬运到岸边的海滩沙不多,风沙也不发育.此时气候温暖,在部分时段还可能湿热.海岸带原先的冲洪积层表面接受氧化,形成铁盘胶结.其后,即距今172期 徐起浩等: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图3 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孢粉、古牡蛎滩反映的古气候环境与现今气候环境比较27海洋学报 28卷3)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会议筹备组编1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野外考察指南11986114000~11000a 深沪湾海岸以比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的速率抬升,海水逐渐退出,牡蛎停止生长,出露宽阔的沙滩,海岸风携带海滩沙形成风积层,由于这个时期天气湿热,沙中又含较多的铁质成分,易氧化,使得风成沙丘氧化成红色,形成老红砂.在深沪湾距今11000~7000a 生长着古森林,这个时期为可能的地壳稳定期[38~41],因此距今14000~11000a 或距今14000~7000a 是老红砂最可能形成的主要时期.在深沪镇西南乳山东海拔约27m 上覆于混合花岗岩之上的老红砂剖面中部的淤泥层由14C 测得年龄为距今(12600±120)a 3),反映该地区老红砂主要是在距今12600a 左右的时期形成的(见图2b 2G ).图4 深沪湾海岸老红砂粒度含量概率累积曲线表1 深沪湾海岸老红砂粒度特征样品采集地粒径Φ累积百分比(%) 砾 粗砂中砂细砂 粗粉砂 -101234平均中径Mz (Φ)标准偏差σ1(Φ)偏态SK 1尖度Kg 深沪镇西侧海边211220197541958911292125118911800143214古安—科任公路边01091157191375514688149921381187115601142125注:采样时间为1987年.表2 深沪湾海岸老红砂矿物组分特征表矿物名称深沪镇西侧海岸样品总量410147g古安—科任公路边样品总量414467g颗粒数颗粒百分比(%)颗粒数颗粒百分比(%)特 征 描 述重矿物磁铁矿84283311黑色,部分表面覆盖褐铁矿褐色薄膜,不规则粒状,呈六面体及菱形十二面体,呈台阶状凸起赤铁矿1685612641铁黑色、棕褐色,不规则粒状角闪石类矿物1864514棕褐、黑绿、绿色,不规则碎屑状,玻璃光泽绿帘石31微量黄绿色,碎屑粒状石榴石类矿物3193橙红、橙黄、棕褐色,不规则碎屑粒状,玻璃光泽电气石1865718棕褐色,短柱状,个别被磨圆,玻璃光泽锆石1865718无色、粉红色,个别呈玫瑰红色金红石31217棕红、褐红、褐黑色,柱状及碎屑粒状,金刚光泽白钛石个别颗粒124灰褐、灰、灰白色、浅杏色,浑圆粒状轻矿物云母少量少量黄褐、褐绿色,片状,集合体厚板状岩屑30103311桔黄、黄褐、黄白、桔红、白色、灰绿色,不规则粒状石英2909026187无色、白色,不规则粒状,少量被铁质渲染呈不均匀的黄褐色杂物残屑微量62白色为主,少量褐色,白色为生物壳残屑,褐色为杂物残屑海绿石微量微量棕褐色、绿黑色,浑圆粒状372期 徐起浩等: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214 晚更新世河口潮滩含沙黏土沉积与深沪湾古牡蛎滩一样该层沉积是深沪湾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因地壳抬升被侵蚀、剥蚀的残留沉积.土地寮村西南ZK608孔孔深1115~1116 m(海拔-315~-316m)的样品含少量潮间带的横滨盒形藻(B i d d ul p hi a g rii ndleri),14C年龄为距今(20200±510)a[21],与深沪湾部分古牡蛎年龄相同.样品中含31科植物,其中可确定属种的有26属,为海金沙科(L ygodiaceae)2藜科(Chenopodiace2 ae)2栎属(Quercus)组合.样品中乔木植物中阔叶树占78%,针叶树占22%,其中常绿阔叶树如壳斗科(Fagaceae)、含稠属(L it hocar p us sp1)、栎属、木犀榄(Olea sp1)、杨桐(A di nand ra sp1)等占优势,这些常绿阔叶树植物现今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热带成分较多的有如球化脚骨脆(Caseari a glomera2 t a)、刺葵(Phoeni x sp1)、胡椒(Pi per sp1)、杨桐和苏铁(Cycas sp1)等,反映这个时期气候湿热,气温可能比现今当地气温高些.程乾盛[27]研究福建省福清镜洋乡上北郭村出露地表的晚更新世海陆过渡相地层时,不仅认为距今(17470±410)a到10300a 期间有过海浸外,还认为这个时期的孢粉从蒿属2禾本科2落叶栎孢粉组合变为黑白科2水龙骨科2桫椤科孢粉组合,气候从温和稍干燥变为温暖湿润.广东雷州半岛距今(16290±480)a的泥炭层中的孢粉中木本植物占优势,且含较多的热带成分[49],那么本地甚至福建和雷州半岛在距今(20000~15000)a 左右的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最盛期(L GM)”并未出现一般研究所指的低温.215 海相生物、古牡蛎滩及牡蛎贝壳海滩岩这类沉积主要分布在海尾寮(华海村)潮间带,处海底古森林中区和东南区之间,距岸约110~150 m,平行海岸分布,长400m,宽超过100m,碎块状展布,并往潮下带延伸.牡蛎主要物种为长重蛎(Crassost rea gi g as Thunberg)[16]、近江牡蛎Ost rea ri v ul ari a和僧帽牡蛎Ost rea cucull ata Born.虽然牡蛎被大量侵蚀、 动、搬移,但仍然可以看到残留的大量个体向上直立、双瓣合拢或微张开呈原生状态的牡蛎(见照片8~15),特别在牡蛎堆积层的下部较明显.1998年6月在深沪湾牡蛎层剖面A内自下而上依次取原生牡蛎样品(见照片14)进行14C测年,其年龄依次为距今(24110±530)、(23820±520)、(15520±380)a,剖面顶部为现代小牡蛎,年龄小于距今100a(见图5).牡蛎贝壳上下叠覆,厚图5 深沪湾潮间带晚更新世古牡蛎贝壳滩剖面及牡蛎贝壳14C测年40~90cm,部分牡蛎贝壳被侵蚀搅动成横卧的混杂堆积.照片15为深沪湾浅滩内退潮后显露的被侵蚀残留的古牡蛎滩之一角.相当部分牡蛎滩表层厚约40cm的牡蛎壳体与少量砂土胶结形成坚硬的牡蛎贝壳海滩岩,这些牡蛎贝壳海滩岩呈块状、板状(见照片16~19),下伏被海浪侵蚀出露的混合花岗岩及其风化土(见照片20).在海底古森林中区北侧浅滩也有两处分布长宽各约10余米的牡蛎贝壳堆积层,推测夹在古牡蛎滩之间的海底古森林中区在牡蛎生长期间也为连成一片的古牡蛎滩,其后地壳抬升,牡蛎滩被侵蚀局部形成凹地,凹地内生长古森林,后来地壳下沉,古森林被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掩埋才形成浅滩中这种斑块状地貌[38~41].据国内多个实验室测定,深沪湾古牡蛎贝壳年龄除了一个为距今(9355±199)a及最表层小牡蛎为距今100a以内的外,其余12个样品的年龄都在距今(25800±2490)~(15460±420)a,其中年龄在距今(15460±420)~(20980±200)a的样品有8个,约占12个样品的67%,另有4个样品的年龄在距今(25800±2490)~(23820±520)a,约占33%,这似乎表明这些古牡蛎中的相当部分是生长在过去研究者通常认为的最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时段内,且14C 年龄从下而上有愈来愈年轻的特点.推测深沪湾晚更新世潮间带环境会延至比上述距今(15460±420)a更晚一些.据海底古森林中区潮间带浅滩中钻孔揭示,从海面算起ZK1孔深712~810m的中细砂、砾砂和ZK2孔深715~810m的中粗砂、砾砂层都含有咸水和半咸水硅藻,看来沉积时此处并非47海洋学报 28卷2期 徐起浩等: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57一般的河流环境,推测这些砾石为构成凹陷洼地的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被片状水流侵蚀、剥蚀后在洼地残留堆积而成的,孔深717m(ZK1)或718m (ZK2)(上覆海相及 湖相沉积)至810m分别含有约80%碳化、半碳化(ZK2)及未碳化(ZK1)碎木片,上述的这些碳化、半碳化及未碳化碎木片可能是凹陷槽地内原来生长的古森林植物死亡后的堆积,从夹在碳化碎木片中虽然不多但成层的砾石及从半碳化碎木片14C年龄为距今(10670±280)a来看,约在距今11000a时该处已是较为稳定的陆地环境,并且凹陷槽地或洼地已经形成,并生长古森林植物.上述松散的碳化、半碳化碎木片、砾石未被后来的海侵搬运,说明这些碳化、半碳化碎木片、砾石及混入的海相砂是其后早全新世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深沪湾古强地震造成的快速陆陷成海的地震沉积相[39].还有一种可能,这些碎木片及混入的海相砂可能是地震快速下沉由海啸造成的地震沉积相,这在北美西海岸由强地震造成的海岸同震下沉,紧随海啸曾较多地揭示这样的沉积[50,51].因此,对上述14 C年龄为距今(9355±199)a的牡蛎样品测试可能误差过大而偏年轻.现今深沪湾总体上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由于地壳的振荡运动或其他各种原因古牡蛎滩及海底古森林很多时候大部被掩埋.徐启浩[14,15,21]多次往该地考察(1986,1990,2001及2004年)都只见到薄层牡蛎贝壳和部分古森林遗迹,但1998年则见大片的厚达90cm的古牡蛎滩[16,17,38~42,50]和大片的分三片展布的海底古森林(共65棵古树)遗迹[52,53].地壳缓慢抬升或海面略降低,牡蛎滩出露时受海浪侵蚀也较严重(见照片15).前已指出,距今14000a 至距今大约11000a深沪湾可能有过速率较大的抬升,幅度达1016m,其平均抬升速率达2185mm/ a[41,42].若果缓慢抬升,古牡蛎滩会被快速侵蚀而不能留存,因此推测该期间深沪湾区域可能有过古强地震,古牡蛎滩可能由于古强地震而急剧抬升离开潮间带成为牡蛎滩台地.同样,古牡蛎滩若从陆上缓慢下沉时也会被侵蚀殆尽,只有快速下沉避免长期处于潮间带高能急浪的侵蚀才能较好地保留下来.距今7000a的古强地震使古牡蛎滩下沉到距海面仅1m左右的海岸陆地[39~42].距今2400a左右的古强地震[39~42,54]使晚更新世古牡蛎滩快速回到潮间带及潮下带海域.根据海岸沙堤内贝壳的14C年龄表明,其后至迟在距今1500a以来海岸沙堤形成[39,41],深沪湾都处于较为稳定环境,大部分古牡蛎滩经常被潮间带海沙掩埋.因此,这些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图6表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时相,可以看出至少在距今约60000a以来深沪湾及其海岸带具比较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分别以冲积洪积相、湖相、海洋生物相、风成相和滨海河口相等多种沉积相的类型出现,特别是潮间带浅滩中其年龄范围达10000a的宽广的晚更新世古牡蛎贝壳滩,这在国内外都是极其罕见的.3 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环境变迁与地壳形变311 距今约60000a(或更早)至距今约29000a 深沪湾外围的山地丘陵强烈抬升,而深沪湾地区下沉,周围山地丘陵因抬升被剥蚀下来的含砾砂黏土大量地沉积在深沪湾和周围低洼处,接受了数十米厚的沉积,但在距今约35000a时深沪湾地区下沉减慢,周围丘陵山地区的抬升也不强烈,深沪湾局部地区形成湖相沉积,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凉些.312 距今29000~25000a深沪湾地区由总体下沉转为总体抬升,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大量被剥蚀.古牡蛎滩下伏有磨圆、次磨圆状的、粒径为10~20cm巨大的混合岩砾石,其下为混合花岗岩,这说明该处当时为古河床,而且水动力较强.其后(距今约28000a)水动型海平面以较大速率上升,海水开始沿河口进入深沪湾地区. 313 距今25000~14000a深沪湾地区地壳以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的速率上升.徐启浩和冯炎基[34]根据广东中山石岐钻孔连续的滨海相沉积岩心分析资料绘制了距今45000a以来的渐进上升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这些滨海相沉积物几乎都饱含水或很湿,认为实际的沉积压缩率很小,对华南钻孔岩心晚更新世中晚期滨海相沉积压缩比与孔深关系研究也认为沉积压实不明显[55],又认为由这些滨海相沉积导致的地壳均衡沉降量也小,故对该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不考虑上述两者的影响.当时深沪湾水深稳定,且处河口海湾环境,营养丰富,气候温暖,有时湿热,使深沪湾能够大量生长牡蛎,形成宽广的晚更新世牡蛎滩;新牡蛎在老牡蛎的壳体上叠覆生长,形成巨厚的原生牡蛎贝壳层.由于环境稳定,在海岸内的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表层此时形成薄层氧化铁胶结,即通常所。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晋江市东南沿海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晋江市东南沿海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晋江市东南沿海,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4平方公里,主要是保护七千多年的古油杉遗迹、两万多年的古牡蛎礁——季海岸地貌和石圳海蚀变质岩剖面等,是体现海陆变迁和生态环境演化的自然保护区。

据了解,该活动是今年福建省“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而中国201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也正是“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由此,百名学生记者深入海洋保护基地进行了热情的采访活动。

从海洋专家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该海底古森林遗迹已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解说员面带微笑,结合墙上的一张张图片,细细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画面。

奇形怪状的古树桩,大小不一的古牡蛎礁,美丽的鹦鹉螺化石以及神秘的旧石器遗址等等。

述说了一个叫“沧海桑田”的故事。

虽然此次的活动碰上了雨天,但还是可以看到学生记者们脸上轻松愉快的表情。

特别是在和当地的渔民交流时,更是大方自然。

但从现场的采访活动来看,我们仍需一起行动,共同保护这个生命的摇篮。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以它的广博和富饶影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类。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保护,推动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和繁荣,群众保护海洋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我们不能否定,周围仍存在着破坏海洋,威胁海洋的分子。

究其到底,其根本还是贵在自觉。

不妨进一步猜想,深沪比起全国,比起世界,可说是沧海一粟。

海洋的现状,其实老百姓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切身的体会。

此次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之旅,学生记者们也多多少少知悉了福建省事业发展的一些成就,看到了海洋工作者建设海西的风采。

但令人感触最深的还是那随海漂浮的红红绿绿的垃圾。

我们伟大的祖国,雄踞太平洋的西北岸,拥有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6500多座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

海洋负载着人类生存的未来和希望。

眼下,我们的双手便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摘要:古森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记录了其生长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以及海陆变迁、地壳变化等。

因而,它对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古环境以及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

鉴于此,本文对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Abstract: The ancient forest contains an abund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ing its growth stages of the ancient vegetation, pale climatology, pale ecology, pale environment, and the sea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crust. Thu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ts ancient geography and ancient environments and sea-level change, sea change and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View of this, ancient forest remain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Bay Harbor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Keywords: Shenhuwan; undersea ancient forest; remains一、前言海底古森林是指原本生长于陆地的森林,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完全沉溺于海平面之下数千乃至数万年并得以保存的遗迹。

神秘的海底遗迹——百慕大遗迹

神秘的海底遗迹——百慕大遗迹

神秘的海底遗迹——百慕大遗迹比米尼大墙1967年,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巴勒斯(Robert Burroughs)和他的助手在百慕大附近低空飞行时,在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

听到这一消息,考察队立即前往比米尼岛附近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发现了一面结构严密、长达1600米的巨大石墙。

据调查,用于建造石墙的每块石头重达25吨以上。

在石墙附近,检查小组还发现了码头、港口、雕塑等大型建筑,以及一座距离海面约400米的平顶金字塔。

古老的神秘建筑比米尼岛海域发现的古建筑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柊司亨奇巨石阵和蒂尔特巨石阵墙等史前遗址非常相似。

然而,起初考古学家无法验证这些建筑是哪个时代建造的,后来他们通过建筑上的红树林根部化石推断出这些建筑至少有12000年的历史。

深海金字塔在比米尼岛附近发现水下建筑后,科学家们对神秘的海底世界更加好奇,并逐渐对百慕大海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后来,科学家在百慕大东部海底的深海中发现了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高大宏伟,顶部高出水面约700米。

引起风浪的金字塔1978年,国际潜水中心主任罗奇·魏(Roche Wei)带队考察百慕大附近海域,突然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

为了躲避风浪,他们潜入海中,意外地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他们在海底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上面有两个大洞,海水正以极快的速度从洞中穿过,使得海面波涛汹涌,水雾飞扬。

不一会儿,这种现象消失了,海面又恢复了平静。

经过测量,他们发现金字塔的高度约为200米,塔尖距离海面约100米,建筑年代早于埃及金字塔。

新发现1989年,两名挪威潜水员在百慕大潜水时,在海底平原上发现了一些排列有序的古建筑。

建筑群看起来像一座古城,道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是圆顶建筑,还有大型竞技场。

他们用水下摄像机记录下了这座水下古城,并认为它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一部分。

传说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位于现在大西洋佛罗里达东北的大陆上。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南郊的深沪湾,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

在这片海底,隐藏着数百万年前的古老森林,被誉为“海洋版亚马逊雨林”。

科学家首次发现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意外发现了这片神秘的地下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个奇特的地方,并争相前往一睹其风采。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得益于特殊的地质运动。

据科学家研究,数百万年前,这片海域曾经是陆地,然而随着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上升,这片土地沉入了海底,并且被深海的沉积物覆盖。

因此,古老的森林树木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海底森林。

这片海底古森林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数百种树木沉入海底后,与海洋生物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海水温度、水压和养分含量的变化促进了这片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如海葡萄、珊瑚、海葵、海螺和各类鱼类。

它们在这片古森林中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不仅有生态之美,还有深刻的科学价值。

科学家通过研究这片古森林中的植物和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到数百万年前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信息,对于地球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里的生态系统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虽然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科学家,但我们也要保护好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了威胁,海洋生物面临生存的危机。

因此,通过加强保护措施、控制污染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们才能够让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且为我们的后代留下这片宝贵的自然遗产。

总而言之,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迹,它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的古老历史并且是生态系统的独特之处。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让我们珍惜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传承自然的美好。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资料【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位于深沪半岛和石狮永宁海岸环抱的海湾——深沪湾,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是渔船避风的天然良港,还是国家级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

1983年,在深沪湾水深3至4米处发现一批直径35至100厘米的古树桩,经广东地质队碪测鉴定,为7000—7500年前的古森林遗存,树属油杉,松科,常绿乔木。

深沪湾古森林遗址于1995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座由辉绿岩和花岗岩雕琢的碑刻,就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的保护标志。

自古以来,这里流传着一个“沉东京、浮福建”的故事——很早以前,海湾处原是陆地,是一个叫“东京”的集镇,人烟稠密,林木茂盛。

深沪通衙口的大路从这边经过,这段路叫“深林古道”。

相传,有一头“地牛”驮载着这片大地,“地牛”也会累,它5000年要翻一次身,舒展舒展身子。

土地爷爷一掐算,已经临近它翻身的日子了,如果它向左翻身,就会把整个福建掀翻,若是向右翻身呢,就会把东京撂到海里去。

毕竟福建是个大地方,东京只是个集镇,土地爷爷就同“地牛”商量,让它向右翻。

土地爷爷又一想,不妥,东京地方虽小,可也有不少生灵呀!他又同“地牛”约定,翻身可以,但要待到“石狮吐血,铁树开花”的时候。

之后,东京一地传开一句谶语:“石狮吐血,铁树开花,地牛翻身”。

这话当然没有人肯相信,没有人会担心,因为谁也没见过石狮子吐血,铁树上开花的。

可是有一天,偏偏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屠户,故意把猪血抹在城隍庙前石狮子口中,又有一个卖绸花的故意把花朵插在铁树上。

就在那一刹那间,山呼海啸,天崩地裂,“地牛”翻了个身,把东京沉到海底,形成这一片海湾。

渔民说,渔船经过,还曾听小孩子在水底下喊:“不要犁到阮家的厝角头。

”天阴雾重的日子里,渔民还会看到有妇人在水面中织布的身影。

按这种说法,那个为福建而作出牺牲的“东京”,现在还好端端地存在海底呢。

——当然,这个传说不过是先民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海底古森林”的桑沧变化吧。

初中地理题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形成过程

初中地理题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形成过程

初中地理题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形成过程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是个很有趣的地理问题哦。

首先呢,得有一片森林存在。

这片森林啊,它肯定是长在陆地上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树木,郁郁葱葱的。

我想啊,当时的环境一定特别适合树木生长,阳光充足,雨水也很充沛,土壤肥沃,树木们就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接下来呢,发生了一些地质变化。

也许是板块运动哦,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或者拉伸,这就导致了陆地的地势发生了改变。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啦。

随着地势的变化,这片森林所在的地方可能慢慢地靠近海边了。

然后啊,海平面开始上升。

这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呢,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之类的。

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哈。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可能也不是特别快,但是持续不断地上升,慢慢地就把这片森林给淹没了。

这时候,树木就被海水浸泡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掩埋的树木在海底特殊的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古森林遗迹。

这个特殊环境包括啥呢?我想啊,可能是海水的盐度、压力还有海底的微生物之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要注意哦,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

这就好像我们做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你看,这个形成过程是不是还挺神奇的呢?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多想想就会明白啦!。

关于六年级上册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地方教案

关于六年级上册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地方教案

关于六年级上册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地方教案关于六年级上册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地方教案关于六年级上册海底古森林遗迹的地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2、了解深沪湾为什么会有海底古森林;3、确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课前准备搜集“海底古森林遗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位于深沪湾距海岸150米的海湾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在水深3至4米处发现直径35至55厘米古树干16根。

干高15至20米,竖立埋于海底,经广东地质队碳测定,这些树干为7000至7500年前的古森林遗存物。

属油杉,松科,常绿乔木,叶两列式线形,扁平,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多数平行气带,雌雄同株,球果直立,圆柱形,长8至18厘米,直径4.5至6.5厘米,种鳞近圆形或椭圆形。

二、阅读资料,感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1、阅读书本资料“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2、文中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泸湾内,经纬度范围:东径118,北纬24。

全区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平方公里。

以保护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年—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其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牡蛎礁和海蚀变质岩等。

自1986年7月被广东省地震局徐起浩发现以来,先后于1990年6月被定为县级保护区,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以国函92(166)号文确立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04年1月29日,又正式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3、阅读加油站《深沪湾为什么会有海底古森林》4、深沪湾为什么会有海底古森林?三、了解海底古森林,分享体验。

1、阅读书本中的“相关链接”,了解海底古森林前湖湾古森林遗迹。

2、人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其貌不扬的古树桩呢?他们有什么科学意义?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6海底古森林遗迹

6海底古森林遗迹

第6课:海底古森林遗迹教学目的:1、了解深沪湾海底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及价值,追溯悠久的海洋文明历史。

2、结合收集到资料,对课文进行拓展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难点:探索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其貌不扬的古树桩。

课前准备:搜集各地海底古森林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1、汇报交流你所知道的各地海底古森林遗迹,它们的规模状况、形成原因及历史传说?2、欣赏深沪湾海底森林的图片,师作简要介绍:深沪湾全长有6公里,岸上林木繁茂。

深萨湾一带的海滩,退潮时可以见到分布约整整一平方公里的古代森林遗迹和近万年的牡蛎礁,是研究台湾海峡西岸击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古植物及升降运动,海陆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

国家海洋局已批准建立海底古森林遗迹。

石圳海岸地质地貌景观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可供海内外旅客观赏,作为一高级科学旅游区。

3、阅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深沪湾海底森林的位置?地理结构?(2)深沪湾海底森林的历史年代?形成原因?补充介绍:“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在闽南地区流传了不知有多少岁月,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突然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于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东京”就这样沉没到海底。

而福建却很幸运,像一艘大船在地震的震浪中漂荡浮动,没有跟着沉没到海里去。

这就是“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

经考察此说并不是“捕风捉影”。

闽南滨海从惠安至诏安曾先后发现残存的“东京大路”或“往东京大路”石刻有19处,石刻处或有入海的石砌斜道,在漳浦古雷城堡也刻有“东京大路”。

同时,闽南乃至粤东潮汕以东海域常捞起人类活动遗物陶片、瓦片、石臼等物。

资料链接:原来,南宋末年,蒙古人的铁骑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兵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

为逃避元兵的入侵,宰相陆秀夫带着幼主赵昺来到福州,以后又迁移到福建东山岛东南一座叫做兄弟岛的岛上称帝,并在岛上搭建临时的都城,建筑规格一如原来的国都东京。

人们怀念故国,就仍然称这座临时的都城为“东京”或“小东京”。

海底古森林之谜

海底古森林之谜

海底古森林之谜
刘亮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福建省晋江县濒临东海的深沪湾最近发现海底古森林遗迹。

深沪镇是一
个侨乡集镇,深沪沙很有名!颗粒细小,晶莹洁白。

据说优质的硅砂(石英砂)贮藏量达7500多万吨。

沙滩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防风林和果林。

故人们称之为‘沙海桃园’。

其间黑木桩就是古森林遗迹,已经发现的古林木有16株,每株相距不等,有的露出海
滩十多厘米!有的20多厘米,桩面直径大至100厘米,小至30多厘米,有的树桩还有短短的侧枝,薄薄的树皮,均为黑褐色,腐而不朽,摇而不动,巍然竖立于大海之中!据科
学家测定,埋在海底的部分至少还有20多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刘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5
【相关文献】
1.即将揭开海底千古之谜 [J], 小石
2.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与全新世强古地震 [J], 徐起浩;冯炎基;施建生
3.滨海相沉积压实量研究与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 [J], 徐起

4.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对策研究 [J], 颜利;蒋金龙;巫建伟
5.沉没海底的古陆之谜 [J], 王小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福建泉州、晋江一带有过"沉东京,浮福建" 的古代传说,且影响深远。海底古森林和壮蛎礁遗迹的 严格保护,将有利于深沪湾和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运动 和地震的研究。 7000年前的海底古森林和近万年前的壮蛎礁等珍贵的" 自然古迹",以及保护湾海陆变迁的生动史话,无论对 科学工作者或是游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保护区 既可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又可为发展海滨旅游业提供 重要的资源。
据介绍,1999年10月9日,14号强台风登陆漳州之后, 漳浦县的一位渔民发现,海湾的滩涂上冒出大片黑褐 色树桩一样的东西,颜色和质地像木炭。他立即报告 有关部门。现场专家调查发现,前湖湾古森林遗址裸 露的炭化面积有4500平方米,厚0.2米至0.5米,随潮 水涨落隐现。这些树木有的树干长度大于10米,树的 最大胸径达2.1米。除了海里,岸边的养虾池底部也发 现了一些古木。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片“海底古森 林”,且这片阔叶林年代应是相当久远,遗址系由亚 热带雨林经火山喷发掩埋而形成。
保护区以保护已有70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为核心, 还包括海湾内的牡蛎礁和海岸自然地质地貌、名胜古迹、防 风林带以及石圳海岸海蚀变质岩自然剖面。目前,已发现24 株古树桩,其中22株在中潮区、2株在低潮区。最大树桩面直 径达100厘米,最小为30厘米。树桩露出滩面1—30厘米,时 有些被沙淹没,据地震仪测定,古树桩埋藏部分的长度可能 为20—25米。 保护区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是旅游胜地。保护 区气候条件优越,名胜古迹甚多,在其周围有清朝率兵统一 台湾名将”施琅博物馆”,有在闽台一带名闻遐尔供奉妈祖 娘娘的“深林寺”、“镇海官”、“百公庙”、“崇真殿”、 “宝泉庵”,有壁山栈道、烟墩山峰火台、狮峰石刻等
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1992年批准 建立的保护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内,面积3100公顷,其保护对象 为海底古森林、杜蛎礁遗迹、海蚀变质岩等,这种类型的 保护区不仅在我国独一无二,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保护区濒临台湾海峡,地理结构奇特,名胜古迹甚多,自 然风景优美,社会经济人文条件优越。区内有埋藏于潮间 带经历7800多年历史的油杉树遗迹20多棵;又有大 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还有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等漫长地质历史演变的独特、典型、出露良好、多种多样 的海蚀变质岩。保护区的建立,可为研究古海洋、古地理、 古气候、古植物,研究台湾海峡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运 动及太平洋地质板块运动,研究泉州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 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