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ppt
大豆胞囊线虫病
通过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了 一批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有效降低了线虫病的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手段,对大豆胞囊线虫病 进行了有效控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 环境。
科研展望
1 2 3
深入研究线虫与大豆的互作机制
进一步揭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发展及大豆 抗病的分子机制,为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更有力 的科学依据。
采取合理的轮作模式,如与非寄主作物 轮作,可以显著降低线虫的数量和危害 。
VS
轮作年限
适当延长轮作年限,可以降低土壤中线虫 的积累,减轻病害的发生。
06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科研 进展
科研现状
分子机制研究
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线虫 基因组、繁殖机制、致病基因等方面,为防治线虫病提供 了理论依据。
种子传播风险
虽然种子携带的线虫数量较少,但仍 然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特别是在重 病田种植时。
0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换茬
通过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 作,可以显著减少线虫的 数量,减轻病情。
抗病品种选择
选择对胞囊线虫病抗性较 强的品种,可以降低发病 风险。
深耕土壤
深耕土壤可以将线虫翻至 土壤深层,减少其侵染机 会。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杀线虫药剂拌种,可 以有效预防线虫的侵染。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使用杀线虫药 剂处理土壤,可以杀死土 壤中的线虫。
根部施药
在发病初期,将杀线虫药 剂施于大豆根部,可以有 效控制病情。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植物提取物
大豆孢囊线虫病
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
病原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寻根尖侵入。孢囊线虫以卵和少量幼虫在孢囊 内于土中越冬,有的黏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孢囊角质层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 孢囊线虫自身螨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 距离传播。虫卵越冬后,以2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 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囊。孢囊落人土中,卵化可再侵染。2龄线虫只 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孢囊内越冬。
病原特征
病原特征
大豆胞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学名:Heterodera glycines),属动物。大豆胞囊线 虫孢囊深褐色,呈柠檬形;阴门锥突出明显,膜孔类型为双半膜孔,近半圆形;具有发达下桥,下桥附近有许多 长条形泡囊。2龄幼虫螨虫形,口针发达,口针基部球强大;尾呈圆锥形,尾端钝圆,透明区明显、较长,约为尾 长的1/2。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大产区均有发生,中国是这个病害的原发生地。该病在 中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要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减产20~30%,中度发病减产50%,严重者减产80%以 上,严重病土4~5年内不能再种植大豆,对大豆生产为害极大。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以及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2张)地上部症状:大豆幼苗期受害后生长迟缓,子叶及真叶变黄,成株期植株明显矮化、 瘦弱,叶片由下向上变黄,叶柄及茎顶部呈浅黄色。花期延迟,花器丛生,结荚率低,豆粒不饱满甚至不实,严 重者全株枯死。
大豆病虫害——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一、简介大豆胞囊线虫病,别名:月夜病、萎黄线虫病及"火龙秧子",线虫病害。
二、病状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根部,被害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和叶变淡黄色,荚和种子萎缩瘪小,基至不结荚。
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拔出病株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上附有白色的球状物(雌虫-胞囊),也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
三、发病条件1、气温在18-25℃、湿度为60-80%时胞囊线虫病易发生;2、通气良好的土壤,如冲积土、轻壤土、砂壤土、草甸棕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瘠薄少岗地等土壤中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
3、在偏碱性的土壤内,胞囊线虫病发生较重。
四、侵染循环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内藏卵及1龄幼虫的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越冬;带有土块的胞囊夹杂在种子中也可越冬。
春季气温变暖,卵开始孵化,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里,以后钻入大豆根部,在其皮层内营寄生生活,经幼虫阶段后发育为成虫:雄成虫重新进入土壤中自由生活,并寻觅雌成虫,交配后死亡。
雌成虫交配后,发育成老熟雌虫,其体壁加厚成为胞囊,其受精卵就保存在胞囊内。
当条件适宜时,其内的卵又孵化出幼虫,进行再侵染。
田间近距离传播扩散主要通过耕作时土壤的移动、农机具和人、畜沾附以及灌溉水和雨水传带含胞囊的土壤或混有胞囊的粪肥进行。
五、防治方法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与禾本科植物实行轮作,可基本消灭这一病害。
3)对于无病田,应严禁经虫的传入。
通过种子检验,严防与杜绝机械作业等传播线虫。
4)化学药剂防治:种衣剂拌种,一般含有呋喃丹成分。
土壤施药,3%呋喃丹颗粒处理土壤。
一般每公顷呋喃丹颗粒剂150-180千克。
《大豆胞囊线虫病》课件
0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是防治线虫病的 有效措施,可以改变土壤 中线虫的群体密度,减轻 线虫对大豆的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线虫病有较强抗性 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自 身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 残体,减少线虫的寄主和 繁殖场所,降低线虫数量 。
研发新型高效的杀线虫剂,并探索合 理的施用方法,以有效控制大豆胞囊 线虫的危害。
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 源,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生物防治,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度。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 等,直接杀死或抑制线虫的繁殖, 降低线虫数量。
生物肥料
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肥料, 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通 过微生物的活动来抑制线虫的繁殖 。
0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预防 措施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01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确保种子来 源健康,避免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
02
定期对留种基地进行监测,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采用温汤浸 种或药剂拌种等方法,杀死潜在的病 原菌。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种子对病 害的抵抗力。
加强检疫
对调运的种子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对种植区域内的植株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抗病机制研究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
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在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超过53万hm2,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毁种,致使5、6年不能种植大豆。
症状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
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
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
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图5-1 大豆胞囊线虫1.二龄幼虫;2.三龄幼虫(雌);3.四龄幼虫;4.雌虫;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95~118μm ×39~47μm 。
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
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
成虫雄虫线状,体长1.2~1.4mm,雌虫梨形,0.21~0.58mm 。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10︒C 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 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C 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保剂拌种。
编辑版ppt
21
大豆猝倒病和立枯病
编辑版ppt
22
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 “黑根病”,为真菌病害。病害严重 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 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 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
发病时期: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 发病症状: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
3、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 期长发病愈重。
4、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 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 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 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编辑版ppt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或药剂拌种。 用50%的多菌灵拌种
2、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 行3年轮作。
3、合理密植,选用排水良好干 燥地块种植大豆,防止地表 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
编辑版ppt
20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 对增强植株抗病 也有明显效果。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
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
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
发生规律
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侵染而引起的。不同 病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不同,但共同点是根部腐烂。这些病菌 均能在土壤中越冬并存活5年以上,近表面密度最大。 在大 豆子叶期病菌可以侵入幼根,病菌靠土壤、种子和流水传播。
大豆根腐病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菌源数量、土壤环境条件和耕
作栽编培辑版措p施pt。
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 根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 似缺水、缺氮状。
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 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 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 系腐烂,使植株早枯。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属异皮科,胞囊线虫
属。
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 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成虫雄虫线状, 雌虫梨形。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 豆.。
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 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 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 东北为3~4代,上海为10代左右。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 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 适于线虫的生活。
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
种植诱捕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 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 寄主作物更有效。
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 35C以上 不能发育成成虫。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
病害控制:
1.选育抗、耐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 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
3.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 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
大豆胞囊线虫 1.二龄幼虫 2.三龄幼虫(雌) 3.四龄幼虫 4.雌虫 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
病害循环:
越冬: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 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 年。
传播: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 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 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
薰蒸剂,如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 hm2于播前 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
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 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 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 防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