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识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 sp. glycinea Kuan & Erwin 称大雄疫霉大豆 专化型,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 单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 孢囊。孢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 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
症状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出苗前染病 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
出苗后染病 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 萎蔫或死亡。
成株染病 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 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 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 片悬挂在植株上。
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大豆疫霉根腐病
病原
大豆菌核病
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黑龙 江、内蒙古为害较重,
流行年份减产20%-30%。 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
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 腐等症。
大豆菌核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断要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 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
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 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 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 叫死秧子病、白绢病。
光滑或有突起物
大豆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 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一般减产10%~20%, 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 的一种病害,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 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 发生面积达45%,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 而造成毁种。
诊断要点
病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须根上 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线型动物门,异皮科,异 皮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活史包括卵期、幼 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大豆灰斑菌形态图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 在冷凉多雨的大豆栽培区尤其严重。
主要为害叶片和豆粒,造成植株早期落 叶、种子百粒重降低,脂肪含量和发芽 率降低,东北地区个别年份早熟品种发 病率可达30%以上。
诊断要点:
出现褪绿斑块,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 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
诊断要点: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 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
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 层。
病原
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 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
出,不分枝,有膝状屈曲,淡褐色,孢 痕明显。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柱形, 无色透明,顶端尖细,基部钝圆,有 1~9个横隔。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 胞长出芽管,有时也可从中部细胞长出。
钝化温度55~65℃, 体外保毒期1~4天, 稀释限点10-2~10-3。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在全世界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一般 情况下,危害不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份 也有造成减产或严重减产的,病害发生不仅影 响产量,
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 使病粒发芽率降低、 脂肪含量降低约2.9%、 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
形态特征
卵初向—侧微弯呈蚕茧状,在雌虫体内形成, 贮存于胞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为成虫。 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 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线虫均为线状; 3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
虫仍为线状; 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雄成虫线状,雌成
虫梨形。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1995年被列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1996 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下发《关于加 强对大豆疫病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1997年由呼伦贝尔市植保站牵头,成立" 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课 题组,联合攻关。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 导致形成种皮斑驳,呈褐斑粒,引起减 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
诊断要点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 严重皱缩, 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
病原
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 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
病原
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 (Naum) syd,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 孢囊梗为二叉状分枝,分枝末端尖锐,向内弯
曲略呈钳形,无色。 顶生单个倒卵形或椭圆形的孢子囊,单胞,无
色,多数有乳状突起。 卵孢子近球形,淡褐色或黄褐色,壁厚,表面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 单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 孢囊。孢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 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
症状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出苗前染病 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
出苗后染病 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 萎蔫或死亡。
成株染病 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 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 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 片悬挂在植株上。
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大豆疫霉根腐病
病原
大豆菌核病
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黑龙 江、内蒙古为害较重,
流行年份减产20%-30%。 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
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 腐等症。
大豆菌核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断要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 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
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 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 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 叫死秧子病、白绢病。
光滑或有突起物
大豆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 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一般减产10%~20%, 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 的一种病害,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 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 发生面积达45%,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 而造成毁种。
诊断要点
病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须根上 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线型动物门,异皮科,异 皮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活史包括卵期、幼 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大豆灰斑菌形态图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 在冷凉多雨的大豆栽培区尤其严重。
主要为害叶片和豆粒,造成植株早期落 叶、种子百粒重降低,脂肪含量和发芽 率降低,东北地区个别年份早熟品种发 病率可达30%以上。
诊断要点:
出现褪绿斑块,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 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
诊断要点: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 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
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 层。
病原
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 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
出,不分枝,有膝状屈曲,淡褐色,孢 痕明显。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柱形, 无色透明,顶端尖细,基部钝圆,有 1~9个横隔。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 胞长出芽管,有时也可从中部细胞长出。
钝化温度55~65℃, 体外保毒期1~4天, 稀释限点10-2~10-3。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在全世界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一般 情况下,危害不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份 也有造成减产或严重减产的,病害发生不仅影 响产量,
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 使病粒发芽率降低、 脂肪含量降低约2.9%、 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
形态特征
卵初向—侧微弯呈蚕茧状,在雌虫体内形成, 贮存于胞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为成虫。 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 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线虫均为线状; 3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
虫仍为线状; 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雄成虫线状,雌成
虫梨形。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1995年被列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1996 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下发《关于加 强对大豆疫病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1997年由呼伦贝尔市植保站牵头,成立" 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课 题组,联合攻关。
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 导致形成种皮斑驳,呈褐斑粒,引起减 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
诊断要点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 严重皱缩, 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
病原
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 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
病原
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 (Naum) syd,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 孢囊梗为二叉状分枝,分枝末端尖锐,向内弯
曲略呈钳形,无色。 顶生单个倒卵形或椭圆形的孢子囊,单胞,无
色,多数有乳状突起。 卵孢子近球形,淡褐色或黄褐色,壁厚,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