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1.《短文二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1.《短文二篇》

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预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苏轼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感受《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结构图示
贬官谪居 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 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谢谢观看

知识链接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 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 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 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 人深思。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 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 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因内容不 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 科学小品之分。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 感(或称杂文)、语言、序、尺牍等。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 况。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 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 承 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
作者在描绘月色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 界。
词人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词人怎样的 心情?
检查预习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遂( su)ì
藻(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柏?但少闲人如吾状两元成才路 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衣欲睡状(元成才路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状元成才路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应为“但少状元如成才路 吾两人者闲人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俯视 极力描写水之清。
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 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 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 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出生机和活力。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 在结构上的作用。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 )

“……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 示停顿

动词,参与,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有欣赏、领悟 )

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智慧分享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短文二篇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短文二篇 教学课件
下阕总结
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
自然引出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 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 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 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七页。
承上启下。前一句总括上阕的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 一句启下,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抒发作者的抱负。这一过渡 使全词浑然一体。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七页。
疑难探究
7.在下片中,词人评价了哪些历史人物?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 相同?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词人评价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评价不同。由“略输”“稍逊”可以看出,词人还是承认“秦皇汉 武”“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只是认为他们做得还不够; 而由“只识”二字可以看出,词人对成吉思汗的文治是持否定态度的,认 为他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因而对他充满了惋惜之情并略带嘲讽之意。
第六页,共三十七页。
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以此 安慰友人。他们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 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第七页,共三十七页。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从静景转入动景
第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精读细研
3.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
的?
不是杂乱无章的。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错。原文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注意原文的“如”字。故选D。
课堂练习
3.下列对《记承天诗夜游》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 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课文解读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课文解读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 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 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课文解读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 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 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课文解读
4.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怎样理解作者的连续两问?
11 短文二篇
字词积累
夕日欲颓( tuí ) 与其奇者( yù ) 相与( yǔ ) 藻( zǎo ) 竹柏( bǎi )
沉鳞竞跃( yuè ) 未寝( qǐn ) 遂( suì ) 荇( xìnɡ ) 猿( yuán )
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身体健康,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 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学的标准,
而现在的品玩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示例:“欲”就是——想要。 东坡和我们一样,也有麻木,也有漠然,也有浑浑噩噩。毕竟,他也是肉
胎凡身。他会和我们一样,白天吃喝拉撒,天一黑,没感觉,睡!于是,解衣, 上床,做梦,扯呼。就这么回事。许多许多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闭上眼睛, 世界就与我无关;眼帷垂下,天地就彻底熄灭。但是,“想要睡”又表明还未睡, 灵性如东坡,总有反观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有此习惯,这一天不会这样就过去, 冥冥中一定还有和天地的约会!幸好东坡没有睡去,不然世界就少了一段人类心 灵史的记录!我们就这样“字斟句酌,读出自我”。大家品玩第一段,小组内交 流后全班分享。
心中情: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苏轼
心静如水 恬淡闲适 光明磊落 豁达从容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很多的亲切优雅,都是经历挫折教训后的所谓成熟,甚至是世故,它是一种自保,它背后其实是一种沧桑。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做最好的今天,回顾最好的昨天,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学习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11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短文两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短文两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 文意。
正音,正确
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 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实鸣是;欲tuí夕界日之欲仙都颓。,自沉yù康鳞乐竞以跃。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 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 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 立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 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等。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 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 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 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 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 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因为他很仰慕唐朝 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 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 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 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附习题)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 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 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 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 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 也贬官在黄州。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均为水生植物。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大概是。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 竹柏的影子
2.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怎样 的境界?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 亦幻的美妙境界。
3.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简要分析包含 哪些情感?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 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 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1.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考点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01.××段或××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0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0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0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0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隐居避世的追求。
“欲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欲界”而不用“人间”?
时代背景
柔然
土谷浑
北魏 齐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不少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 寄情山水 文人在书信中描绘山水,寄托情思 本文就是其中名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抒情 散文起源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与 审美性巧妙融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 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 侍读于君王之侧,后厌倦世事纷扰 ,遁隐茅山。 梁武帝每次遇到国家大事,常去山 中向他征求意见,当时的人们称他 为“山中宰相”。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Leabharlann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 承袭祖父的爵位,受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规模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 中国山水诗歌的真正形成。因此,他 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赢得了中国 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短文两篇》课件(幻灯片34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短文两篇》课件(幻灯片34张)

0041 课外拓展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
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 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 泉的志趣。
同学们下课
缓急有秩,轻重有度, 感情充分,一气呵成。
翻译课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称赞的。 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解释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翻译课文
原文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和翠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 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 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 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 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 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 景的名篇。
原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
译文 丽风景了。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
解释 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翻译全文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欣赏赞颂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

语言建构·能力练
16 . 文 人 雅 士 , 善 借 月 抒 怀 。 “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 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又是如何巧喻月色的?结尾三句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新知积累·基础练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
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做伴,有意慰
藉我们这位失意的文人。
(√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
已才去找了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新知积累·基础练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山__川__之__美_________,
_____古__来__共__谈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高__峰__入__云________, ______清__流__见__底________。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示例二:“高峰”是仰视,“清流”是俯视,高下结 合,意象开阔,表达对山川的热爱。
示例三:“石壁”是静,“沉鳞竞跃”是动,动静结 合,生动地表达了陶醉于美景之中的隐逸之乐。
语言建构·能力练
22.【甲】【乙】两段文字表现出陶弘景怎样的思想?
表现出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乐在林泉的思想。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1037-1101)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 韩愈、柳宗元。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 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 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课文结构
总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以感慨发端
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总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抒情、议论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感慨收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 的审美感受——愉悦。
“共谈”者:优高雅情趣的人。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 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描 清流见底。 俯瞰 水之净
绘 了 秀 美 的 山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辉煌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静景
选择有代表 性的景物加 以组合,从 多角度描写, 使读者对山川
川 景 色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 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 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 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承天寺
遂至承天寺
于是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 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 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 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 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 齐治平,只好夤夜夜游赏月;又颇 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 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 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 喻月光,写出了庭院中月光 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 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 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时俱备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11 短文二篇
1.借助诵读,感受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 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答谢中书书
信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 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 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 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 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听觉 视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景物产生完整、 动景 统一的印象。
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让你印象深刻的 苏轼的诗词句子有哪 些?背诵你最喜欢的 一句,并说说从这句 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 怎样的苏轼。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下有点“闲”的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 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 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