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
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5)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
6)G蛋白偶连受体:总数多达一千种左右,结构上属于同一超家族,由一条七次穿膜的肽链构成。
胞外侧端和跨膜螺旋内部有配体的结合部位,胞内胞质侧有结合G蛋白的部位。
7)G蛋白:由α、β、γ3个亚单位形成的异源三聚体蛋白;根据α亚单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Gs家族、Gi家族、Gq家族和G12家族;分子开关激活时结合GTP,失活时结合GDP。
8)G蛋白效应器: 指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的酶;主要有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 PLC、磷脂酶A2/ , PLA2 、鸟苷酸环化酶/GC、cGMP磷酸二酯酶/ PDE;某些离子通道可接受G蛋白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控。
9) 第二信使: 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环一磷酸腺苷/ 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 DG、环一磷酸鸟苷/cGMP 和Ca2+等;调节的靶蛋白主要是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和细胞功能改变。
三、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2)
1)兴奋:指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的细胞或组织。
刺激:外界环境的任何改变。
2)极化:细胞内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膜的极化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倒(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得过程,与静息电位的极性相反。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向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神经元:-30~-90mv)4)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出现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5):阈电位TP:是一种膜电位的临界值,能触发AP;是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值;即钠内流形成正反馈的膜电位值。
RP和TP:差值大,细胞兴奋性低;差值下,兴奋性高。
6)阈强度:使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7)局部电流:已兴奋膜与未兴奋膜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的电荷移动。
8)单向传递:兴奋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细胞
9)时间延搁: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其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均需要时间,兴奋通过一个神经-肌接头至少需要0.5~1.0ms。
10)兴奋-收缩偶连:把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包括三个步骤
11)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
12)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作用于肌肉的负荷,将肌肉拉长于某一状态。
13)最适初长度:使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
14)最适前负荷:产生最适初长度的前负荷。
15)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
血液生理
16)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5倍)
1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悬浮不易下沉的特性。
18)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19)溶血: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破裂溶解的现象。
20)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发生膨胀、破裂、溶血的特性。
抵抗力越强,脆性越小。
反之亦然。
,某些化学物质、和细菌等影响红细胞脆性。
21)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
22)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23)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4)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III:肝脏合成,含有精氨酸残基。
凝血因子Ⅶa、Ⅸa、Ⅹa 、Ⅺa、Ⅻa、活性中心均有丝氨酸残基。
精氨酸残基与丝氨酸残基结合,使这些酶失去活性活。
25)肝素Heparin: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是一种酸性粘多糖。
增强抗凝血酶III 和Ⅱa的亲和力,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与抗凝血酶Ⅲ协
同抗凝。
26)蛋白质C(PC):肝脏合成,可灭活ⅤⅧ
27)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主要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对组织因子途径(即外源性凝血途径)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28)纤维蛋白溶解: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及伤口愈合后的血栓的纤维蛋白被液化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29)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30)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脾、肺及皮下毛细血管的血量。
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舒张期的时间长于收缩期。
2)全心舒张期:从心室开始舒张到下一次心房收缩开始的这一段时间,心房和心室同时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
3)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4)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时的心指数。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6)心脏的自动节律性:心脏在离体和脱落神经支配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7)心音:用听诊器在胸壁某些部位听到的、由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流冲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8)心电图:心电图是用心电图机在机体体表记录到的反应心脏电变化的波形,反应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9)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
10)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一质点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1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
1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呼吸生理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指的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4)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5)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
6)人工呼吸:通过徒手或机械装置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肺内,然后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
7)肺内压:肺内压使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8)胸内压: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9)呼吸膜: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
10)呼吸中枢:指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消化与吸收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2)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3)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4)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5)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6)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
7)旁分泌:激素释放后,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如胃窦部或胰岛内的D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主要以旁分泌形式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或胰岛B细胞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的。
8)神经分泌:VIP、P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
9)腔内分泌:还有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但进入胃肠腔后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
10)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
11)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呕吐: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
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13)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肾脏排泄生理
1)排泄:是指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经一定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途径:肾脏为主,呼吸器官、皮肤(汗腺)以及消化道亦有排泄功能。
3)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的两肾约有两百多万个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4)球旁器:包括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远曲小管的致密斑和间质细胞组成
5)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为入球小动脉中层的肌上皮样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肾素。
该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分泌。
同时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血管容量和压力的变化。
当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时,可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6)致密斑: 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小管液流量减少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
7)滤过平衡:指有效滤过压为零时滤过停止的状态。
有效滤过长度/面积:指从入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点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面积。
8)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覆盖有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
9)滤过膜的通透性: 是指物质通过滤过膜的能力大小。
10)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肾小管腔的过程。
11)低渗尿:当机体水分增多时,肾小管液中水较少被重吸收,机体将排出渗透压低于血浆的尿,即低渗尿。
——稀释
12)高渗尿:机体缺水时,原尿中的水被各段肾小管大量重吸收,终尿渗透压将高于血浆,此即高渗尿。
——浓缩
机体对尿的浓缩能力取决于髓袢的长度。
髓袢越长,浓缩能力越强。
13) 遗尿: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
•(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2.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称为尿频。
(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3.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者称为尿潴留。
(损伤初级排尿中枢、尿路受阻造成)
4.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者称为尿失禁。
(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内分泌
1)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腺细胞、激素、受体)。
调节整合系统,内环境的稳定、新陈代谢、生长发育2)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传递作为化学信使对组织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3)竞争作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竞争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
4)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协同作用,使效应增强。
如GH、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作用环节不同,但均能提高血糖。
5)拮抗作用:胰岛素可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相拮抗
6)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激素本身对某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7)腺苷酸环化酶:含氮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并通过G蛋白激活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
活化的腺苷酸环化酶,在Mg2+存在的条件下催化ATP形成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的功能是接续传递信息,故被称为第二信使。
8)直接作用:受体本身就具有酶的活性,胞外是受体结合部位,胞内部分是酪氨酸蛋白激
酶,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使膜受体的酶结构域发生自身磷酸化而激活,进而催化底物,发挥生理作用。
9)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10)应激:机体遇到感染、缺氧、大创伤、大失血等刺激,引起ACTH及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应。
11)应急学说:(Emergency Reaction Hypothesis)
对机体伤害性刺激时, 体内发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为主, 交感神经兴奋, 体内E、NE水平增高的反应。
事实上, 伤害性刺激往往引发应激与应急反应同时发生,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维持机体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