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第3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常常选取一些生 活片断入词,极具体、极细致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遣词造句有独到的创造性,又极为贴切自然,且 格律和谐,富有音乐美,人称“易安体”。早年著有《词论》,她的《漱玉词》已失传,现只有 70 多首。 诗词以南渡为界,早期韵调优美,但多闺情相思之作,后期含蓄深沉,社会意义较强。词语精工,善营意 境,语言艺术精妙独到,可跟南唐后主李煜比美。后人辑有《李清照集》。
1.填空。 (1)李清照(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 丽。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 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李清照《永遇乐》中描写元宵天晴的美句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3)《永遇乐》中表现人乐我苦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鹧鸪天》中生动描写桂花的语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Baidu Nhomakorabea构图示
《鹧鸪天·桂花》
上片 桂花的独特风韵 议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
下片议论 衬托 抱怨先贤→珍重桂花
《永遇乐》上片:元宵情景 今年 对比→盛衰之慨身世之悲 下片:元宵情景 中州盛日
二、要点赏析
1.阅读《鹧鸪天·桂花》,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 静偏僻,香味浓郁。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2)请简要说明本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衬托、对比):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突出了桂花的骄人与高贵。 ②托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写桂花抒发词人对桂花的内在品质的赞美(或“以桂花作为自己品格的写照”), 表明词人更看重桂花的内在美。 ③议论:先通过对比议论,最后两句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 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 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 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第 15 课 李清照词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人生遭际、文学地位。2.认识李清照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3.初 步体会李清照词婉约和谐优美的特点,即阴柔的美。4.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的手法及心理 活动的描写。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 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诗意解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 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 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 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 浇愁,说明只有醉了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 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 悲凄,深切感人。
三、疑难探究 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 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骚人可煞无情 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 爱之情推到极致。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 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 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 术研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 浪。此后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工诗能文,更擅词。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 和精神境界比封建社会的一般女子宽阔。她前期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情思绪,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婉约动人,清俊疏朗。南渡以后,她的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 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乡的情绪,流露出了她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怀念。在她后期的词作中还充分地表达了 其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命运。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 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 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 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 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 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靖康之变 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 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这时期,李清照的 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 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 氛。 D.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写出了对亡夫的深刻思念,这一句给我 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 答案 D 解析 通过“北人”一词来看,更主要的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5.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 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词人借以传递的感情是 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 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词人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 词人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 庭的悲愁;而这首词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 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永遇乐》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诗人把夕阳比喻为熔化的金子,把傍晚飘动的云 比喻成璧玉。这是分别从色与形上捕捉了相似点。 B.为了适用格律和音韵的需要,诗词中常用倒装句和省略句。比如本词上片末句——“来相召”的主语是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省略了谓语“乘”,它们的位置在“来相召”前;“谢他”省略了主语“我”。 C.下片的“闺门多暇”,形容词人年轻时美满闲适的生活;“偏重三五”,指每月的十五日(即望日)都要与 “酒朋诗侣”相聚。 D.从下片的“中州盛日”、“记得”、“如今憔悴”等词语透射出来的信息看,这首《永遇乐》侧面描写出金 兵南侵,毁灭了她美满闲适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 C 项中对“偏重三五”的叙述错误。“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句是写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 时代,在四时八节的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2.填空题 《永遇乐》开篇写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暮色景象,从全词内容来看,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其作用表现为与下文写谢绝前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表现词人内心的伤感。 3.《永遇乐》中所描述的今昔元宵佳节有什么不同?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召唤也觉得兴味索然;可是从前 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 是情非得已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作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要注意通过分析词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词人的思 想感情。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4~5 题。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 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B.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 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中秋: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2)落日熔.金.。 熔金: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3)人.在何处。 人:自指 (4)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转眼 (5)谢.他酒朋诗侣。 谢:谢绝 (6)记得偏重三.五.。 三五:正月十五 (7)怕.见.夜间出去。 怕见:懒得 (8)不如向.、帘儿底下。 向:在 3.翻译下列词句。 (1)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屈原对桂花太不了解,太没有情意了,要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了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 桂花呢? (2)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译文:诗酒朋友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乘着名贵的车马来邀请我去看元宵佳景,可是我谢绝了他们。
1.填空。 (1)李清照(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 丽。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 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李清照《永遇乐》中描写元宵天晴的美句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3)《永遇乐》中表现人乐我苦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鹧鸪天》中生动描写桂花的语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Baidu Nhomakorabea构图示
《鹧鸪天·桂花》
上片 桂花的独特风韵 议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
下片议论 衬托 抱怨先贤→珍重桂花
《永遇乐》上片:元宵情景 今年 对比→盛衰之慨身世之悲 下片:元宵情景 中州盛日
二、要点赏析
1.阅读《鹧鸪天·桂花》,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 静偏僻,香味浓郁。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2)请简要说明本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衬托、对比):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突出了桂花的骄人与高贵。 ②托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写桂花抒发词人对桂花的内在品质的赞美(或“以桂花作为自己品格的写照”), 表明词人更看重桂花的内在美。 ③议论:先通过对比议论,最后两句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 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 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 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第 15 课 李清照词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人生遭际、文学地位。2.认识李清照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3.初 步体会李清照词婉约和谐优美的特点,即阴柔的美。4.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的手法及心理 活动的描写。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 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诗意解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 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 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 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 浇愁,说明只有醉了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 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 悲凄,深切感人。
三、疑难探究 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 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骚人可煞无情 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 爱之情推到极致。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 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 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 术研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 浪。此后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工诗能文,更擅词。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 和精神境界比封建社会的一般女子宽阔。她前期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情思绪,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婉约动人,清俊疏朗。南渡以后,她的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 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乡的情绪,流露出了她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怀念。在她后期的词作中还充分地表达了 其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命运。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 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 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 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 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 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靖康之变 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 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这时期,李清照的 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 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 氛。 D.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写出了对亡夫的深刻思念,这一句给我 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 答案 D 解析 通过“北人”一词来看,更主要的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5.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 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词人借以传递的感情是 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 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词人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 词人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 庭的悲愁;而这首词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 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永遇乐》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诗人把夕阳比喻为熔化的金子,把傍晚飘动的云 比喻成璧玉。这是分别从色与形上捕捉了相似点。 B.为了适用格律和音韵的需要,诗词中常用倒装句和省略句。比如本词上片末句——“来相召”的主语是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省略了谓语“乘”,它们的位置在“来相召”前;“谢他”省略了主语“我”。 C.下片的“闺门多暇”,形容词人年轻时美满闲适的生活;“偏重三五”,指每月的十五日(即望日)都要与 “酒朋诗侣”相聚。 D.从下片的“中州盛日”、“记得”、“如今憔悴”等词语透射出来的信息看,这首《永遇乐》侧面描写出金 兵南侵,毁灭了她美满闲适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 C 项中对“偏重三五”的叙述错误。“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句是写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 时代,在四时八节的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2.填空题 《永遇乐》开篇写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暮色景象,从全词内容来看,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其作用表现为与下文写谢绝前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表现词人内心的伤感。 3.《永遇乐》中所描述的今昔元宵佳节有什么不同?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召唤也觉得兴味索然;可是从前 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 是情非得已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作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要注意通过分析词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词人的思 想感情。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4~5 题。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 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B.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 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中秋: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2)落日熔.金.。 熔金: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3)人.在何处。 人:自指 (4)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转眼 (5)谢.他酒朋诗侣。 谢:谢绝 (6)记得偏重三.五.。 三五:正月十五 (7)怕.见.夜间出去。 怕见:懒得 (8)不如向.、帘儿底下。 向:在 3.翻译下列词句。 (1)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屈原对桂花太不了解,太没有情意了,要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了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 桂花呢? (2)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译文:诗酒朋友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乘着名贵的车马来邀请我去看元宵佳景,可是我谢绝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