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第3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5李清照词二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5李清照词二首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声声慢》) (《夏日绝句》)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画出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 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 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一致?为什么?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在24岁时,因其夫赵明诚奔父丧, 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居乡里多年,从这首词的内容XXX看,或许作于这一时 期。 《永遇乐》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 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 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
提示:这两句与全词的意境一致。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疑 问中,人们可以看出一个漂泊者的内心活动,也可以感受到这三个疑问是从一颗饱 受创伤的心灵发出来的。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刚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 就从东方升起来了,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 空,太阳却像是熔开了的金块,慢慢沉落下去,风景真是美丽极了。这样明朗的元宵, 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是,词人却别有心事,她看着这天色,突然涌出了“人在何处” 的疑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 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疑问,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 怀而发出的疑问。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学习,体会词中作者家国无依的“悲”情。

2了解并掌握此词的表现手法。

3通过学生赏析“悲”情意味的语句来提高鉴赏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

4通过学生对于作者“悲”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并掌握文中反衬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赏析相关语句,升华学生对于此词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及前段时间的热播古装剧《知否,知否,应知绿肥红瘦》引入对李清照的相关词作《如梦令》二首,《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回顾,并对比其前后写作情感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

二走进李易安:通过约四分钟的视频播放,形象的展现李清照的生平,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其词作情感前后期变化的原因。

三初读感知:播放示范性朗诵音频,纠正相关字词的读音,并让学生模仿其节奏和音调朗诵全文,初步感知词中的感情基调。

四品鉴体验:1明确全文感情基调“悲”.但全文并无一悲字,那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上片分析:通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鉴赏词的上片,并逐一对“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进行提问,以让学生深切的感知作者的心境,之后总结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反衬”。

(1)写了什么 ? (2)表达了什么 ? (3)怎么表达 ?落日晚霞孤苦无依绿柳笛声兴趣索然以乐(景)衬哀(情)良辰美景忧心忡忡“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小结上片的情景交融,并以此时元宵节中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激发学生对作者在昔日元宵节时情感的求索,从而引出对下片的学习。

3下片分析:(承接上片小结,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作者在昔日元宵佳节的兴致如何?哪个字最能体现?为什么?心情愉悦,兴致盎然。

“争”,生动的写出了当时女子精心打扮,莺歌燕舞,互相比美的热闹景象。

(2)作者通过回忆对今昔元宵节进行了对比,这种手法在文中哪里还有体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昔日乐与今日悲;故国之思,盛衰之慨,身世之悲!他人乐与我伤悲;小结下片,着重强调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5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5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5李清照词二首不要对他说不行美国洛杉矶道奇棒球队领队汤米·拉索达谈怎样应付状态不好的球员,他说:我记得有个球员来问我:“干吗不派我上场?”要是我对他说“小伙子,不派你上场是因为你这不行,那也做不好”,这对他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对他说不行,而对他说:“小伙子,我现在派上场的是本队最好的球员,也许明天你也是其中之一。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赏读:人总是要死的,但为国捐躯,光照史册,那么虽死犹生。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赏读:男儿何不佩挂刀剑从戎,为国家平定被割据的五十州。

抒发了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赏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

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一、作者视窗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品有《漱玉词》等。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夏日绝句》等。

二、写作背景《鹧鸪天·桂花》: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3单元-15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3单元-15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doc

15 李清照词二首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①正举。

风休住,蓬舟②吹取三山③去!【注】①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②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③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内容赏析】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写梦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诉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这就是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有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鹧鸪天桂花[常识·速览][识作者]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主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5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5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

答案:“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 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2.(1)“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 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 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 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2. 《永遇乐》中,美景当前,作者连发三问,为什 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 心境。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以此表现昔日汴 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2)这首词情感真切动人,语言质朴自然。善于从书 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达到俗中 见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糅的高度。如本诗开头的对 句可见书面语的工致, “怕见夜间出去”,则不避方言俗 语,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别具一格。
(2)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 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2.领会李清照在词中流露的身世之悲、知音之叹及故国之思。

二、教材分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代表作。

词作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节热闹情景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今日元宵节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处境、今不如昔的盛衰之感和深沉的怀念故国之情,同时隐含有对偏安一隅的宋朝权贵的无声却悲愤的抗议。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以乐景衬哀情及对比手法。

2.感受词人的动荡飘零的身世之悲、孤独凄凉的知音之叹和深沉悲愤的故国之思。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表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
李清照
对比景美(乐)情悲(哀)身世之悲
盛日(昔)憔悴(今)故国之思
反衬相招(他)谢他(己)知音之叹。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教案李清照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人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政坛还是科学或其他方面,一直以来就是男子的天下,女子少有出头的,一个女人要名垂青史要比男人困难得多,因此她们的成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说唐代有个女皇帝,而在南宋就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在李清照的诗词中体味其真情。

(二)走进易安,知人论世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南渡之前)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乐事后期(南渡之后)凄苦的身世、故土之思、家国之悲(三)诵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读出感情(四)整体感知讨论:李清照是否真的孤独呢?设问:作者拒绝了邀请,是不是朋友不够盛情呢?明确: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五)具体研读设问:李清照为什么不看元宵佳景,而要“谢他酒朋诗侣”?明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问:试着从词中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心理原因)•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1、原因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易安此句以形写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2、原因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1)译文: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晚霞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

(2)人在何处?怎么理解?明确: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P52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 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时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李清照词二首》学案含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李清照词二首》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 李清照词二首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创立的“别是一家”的“易安体”;2、了解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诗词的不同风格;3、“易安体”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把握李清照前期词多描写寂寞生活,抒发忧郁感情;后期词多寄托故国之思。

学习难点:理解“易安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主要风格。

2、熟读美诵,疏通词意,把握《鹧鸪天•桂花》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知人论世,走进易安(制作PPT)二、熟读美诵,疏通词意1、美诵2、释义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交流任务。

课堂研读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

李清照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志?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诗词的不同风格;2、“易安体”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易安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课堂研读1、鉴赏《永遇乐》,说说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2、试概括易安词前后期不同内容与风格,并总结下“易安体”的主要特点。

拓展提升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⑴“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写出桂花的什么特点?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

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

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内挖掘】李清照与赵明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

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

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

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

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

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

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

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

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

他独自骑马去建康(当时江宁已改名为建康)听命,不幸于途中患病,到建康后竟与世长辞了。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她埋葬了丈夫,去临安投靠弟弟李沅。

公元1134年,她对《金石录》做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

她把书献给朝廷,请求出版。

【课外运用】李清照,心中的美神每个人都有爱恋着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

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栏目链接

1.注音
鹧.鸪.( zhè ɡū ) 煞.( shà) 风鬟.(huán)
冠.儿(ɡuàn) 捻.( niǎn ) 霜鬓.( bìn )
骚.人( sāo ) 簇.带( cù )
栏目链接

2.写对字形
玉 bìbì壁璧 画 bì 避 讳
dù 妒 忌 保hù 护
闲xiáxiá瑕暇 疵 蒹jiā 葭

栏目链接
(4)《永遇乐》下片最后两句字面有什么矛盾?这样的矛 盾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个矛盾就是,上一句说,懒得去看,可是下句有在 偷偷地看,这个矛盾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她为自己国 运身世深深忧伤,美好的景致喜庆的气氛只会加重内心痛楚;另 一方面,她热爱生命,执著生活,因此,面对充满生机的春景, 岂能无动于衷,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元宵之夜尽情嬉戏的情 景,又怎么不会翻动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恰 恰成为了对她那满是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最好的抚慰。

栏目链接
(3)《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 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 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 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 境不一致,为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这是一种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 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 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 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 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 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 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_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_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这不仅仅是 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思考2 :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 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 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 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 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 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
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
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 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 趣的自珍和自信。
本词有什么写作特点? 1、象征、对比、抑扬、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2、“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 入词,托物抒怀”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 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 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
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
当年不见收。
朗读并思考: 1.词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 议论
描写: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议论: 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2.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
⑶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自学任务二思考1 :词中怎样描写桂花的 特点? 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
突出“香”字。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 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 性质。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对应学生用书P52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时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学案(含答案)第第15课课李清照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人生遭际.文学地位。

2.认识李清照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

3.初步体会李清照词婉约和谐优美的特点,即阴柔的美。

4.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的手法及心理活动的描写。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诗意解读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了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疑难探究 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 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骚人可煞无情 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 爱之情推到极致。
一、结构图示
《鹧鸪天·桂花》
上片 桂花的独特风韵 议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
下片议论 衬托 抱怨先贤→珍重桂花
《永遇乐》上片:元宵情景 今年 对比→盛衰之慨身世之悲 下片:元宵情景 中州盛日
二、要点赏析
1.阅读《鹧鸪天·桂花》,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 静偏僻,香味浓郁。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2)请简要说明本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衬托、对比):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突出了桂花的骄人与高贵。 ②托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写桂花抒发词人对桂花的内在品质的赞美(或“以桂花作为自己品格的写照”), 表明词人更看重桂花的内在美。 ③议论:先通过对比议论,最后两句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 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 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 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中秋: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2)落日熔.金.。 熔金: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3)人.在何处。 人:自指 (4)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转眼 (5)谢.他酒朋诗侣。 谢:谢绝 (6)记得偏重三.五.。 三五:正月十五 (7)怕.见.夜间出去。 怕见:懒得 (8)不如向.、帘儿底下。 向:在 3.翻译下列词句。 (1)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屈原对桂花太不了解,太没有情意了,要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了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 桂花呢? (2)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译文:诗酒朋友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乘着名贵的车马来邀请我去看元宵佳景,可是我谢绝了他们。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 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 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 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 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 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靖康之变 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 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这时期,李清照的 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 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 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 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 术研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 浪。此后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第 15 课 李清照词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人生遭际、文学地位。2.认识李清照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3.初 步体会李清照词婉约和谐优美的特点,即阴柔的美。4.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的手法及心理 活动的描写。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 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诗意解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 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 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 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 浇愁,说明只有醉了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 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 悲凄,深切感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永遇乐》中语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诗人把夕阳比喻为熔化的金子,把傍晚飘动的云 比喻成璧玉。这是分别从色与形上捕捉了相似点。 B.为了适用格律和音韵的需要,诗词中常用倒装句和省略句。比如本词上片末句——“来相召”的主语是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省略了谓语“乘”,它们的位置在“来相召”前;“谢他”省略了主语“我”。 C.下片的“闺门多暇”,形容词人年轻时美满闲适的生活;“偏重三五”,指每月的十五日(即望日)都要与 “酒朋诗侣”相聚。 D.从下片的“中州盛日”、“记得”、“如今憔悴”等词语透射出来的信息看,这首《永遇乐》侧面描写出金 兵南侵,毁灭了她美满闲适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 C 项中对“偏重三五”的叙述错误。“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句是写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 时代,在四时八节的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2.填空题 《永遇乐》开篇写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暮色景象,从全词内容来看,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其作用表现为与下文写谢绝前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表现词人内心的伤感。 3.《永遇乐》中所描述的今昔元宵佳节有什么不同?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召唤也觉得兴味索然;可是从前 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 是情非得已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作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要注意通过分析词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词人的思 想感情。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4~5 题。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常常选取一些生 活片断入词,极具体、极细致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遣词造句有独到的创造性,又极为贴切自然,且 格律和谐,富有音乐美,人称“易安体”。早年著有《词论》,她的《漱玉词》已失传,现只有 70 多首。 诗词以南渡为界,早期韵调优美,但多闺情相思之作,后期含蓄深沉,社会意义较强。词语精工,善营意 境,语言艺术精妙独到,可跟南唐后主李煜比美。后人辑有《李清照集》。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 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B.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 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1.填空。 (1)李清照(1084—约 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 丽。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 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李清照《永遇乐》中描写元宵天晴的美句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3)《永遇乐》中表现人乐我苦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鹧鸪天》中生动描写桂花的语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