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_何镜堂

合集下载

高校规划如何规划高校的发展方向

高校规划如何规划高校的发展方向

高校规划如何规划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规划:合理规划高校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扮演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高校规划是指在全面了解高校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和安排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这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对高校教育的本质和社会需求有深入的认识。

首先,对于高校规划来说,一个关键因素是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高校规划应以教育的本质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才能,并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变化。

其次,高校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和社会变革的迅猛发展,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下,高校可以增设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以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同时,高校规划还需关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高校规划中应纳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要素,加强对外交流和学术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国际化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环境。

此外,高校规划还应关注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同时,高校需要招聘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只有拥有了优秀的师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

除此之外,高校规划还应注重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的改善。

合理规划高校的物质条件,提供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美化校园环境,增加文化活动和体育设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交能力。

最后,高校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

高校规划不能一劳永逸,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只有不断调整规划,才能确保高校始终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

学校发展规划的结构与内容

学校发展规划的结构与内容

学校发展规划的结构与内容一般规划不做统一的模式要求,但一个完整的学校规划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和四个方面。

三个部分: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四个方面:规划背景、发展目标;实施具体目标与措施;规划实施步骤;学校发展保障机制规划内容:一、规划背景(1)学校基本情况(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取得成绩;目前现状)历史背景:学校坐落、名称、建校时间、社会印象学校目前现状:1、学校基本规模、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学校生源、硬件设施、图书册数、多媒体教室、实验设备等2、教室数量、学历、职称、职称所占的比例等3、管理队伍(校长介绍)、中层管理结构介绍4、教学研究5、办学特色6、社区概括及变化(2)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困难问题或不利因素)1、优势:外部条件(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落实中长期规划纲要(20字方针);结合自治区、石嘴山市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内部条件(学校内部条件,如区位优势、文化积淀、领导班子、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教学研究、校园环境、教育改革突出部分、办学特色、社会评价等)2、劣势:讲到学校劣势时,需要客观地讲具体方面二、学校发展目标1、办学思想: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反复提炼,简洁鲜明2、办学目标:分析学校现状三、实施具体目标与措施措施:坚持以法规为依据;坚持以常规为基础;坚持以可操作为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四、规划实施的步骤按照五年规划,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1、准备阶段2、全面实施阶段3、深化提高阶段4、评估总结阶段五、学校发展保障机制1、组织落实(成立规划落实组织机构,责任到人)2、建立健全监控机制3、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财务经费的科学使用与筹措5、加强后勤管理专业化6、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交流。

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学科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教育质量,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本文就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科发展现状高校学科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门类完善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逐渐完善。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校学科门类逐步增多,现有学科门类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2. 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创新与发展。

例如,在新兴技术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正在融合,形成了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新学科。

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为科技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逐渐增加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科发展的进步。

4.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高校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的科研成果不仅转化为了技术和实践应用,也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

二、高校学科发展前景高校学科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广泛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学科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交叉融合也将推动科技应用的广泛发展。

未来,交叉融合将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对于提高学科创新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学科细分化发展更为精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的细分将越来越精细。

未来高校学科发展将更加注重领域专业化,近几年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化建设实现了显著进展。

3. 新兴产业对高校需求增多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高等院校发展战略和规划(PPT 139页)

中国高等院校发展战略和规划(PPT 139页)

美国大学的战略规划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管理专家开始尝试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和 管理模式运用于大学的研究之中。 80年代早期引入战略规划以来,大部分美国高校都尝试建立某种 形式的战略方针与规划。有许多院校适应于战略方针与规划的理 念,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决策使之接近于校园的主流文化、领 导机构的管理风格和学校内部的管理过程,并因此而赢得了更有 活力的教师队伍、更精明的管理团队、更好的声誉、更高的教学 质量、更多的学生和更大的资金投入。 卡内基——梅隆大学前校长理查德_萨尔德直言:”我相信我们比 所知道的任何一家公司在战略管理方面做得更好”.
“为州服务”的发展战略,使威
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旗
帜 20世纪初正是威斯康辛州的农业由小麦转向畜牧业
和以乳制品为主的转型期,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 求十分迫切。
范海斯校长顺应这一需求,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 展服务的办学理念。范海斯校长有一句名言:“鞋 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威斯康辛大 学对于农民来说,就象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 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 出入;对于制造成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之 开放。
“教育发展战略” 概念的提出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一份 报告中第一次使用“教育发展战略”的概念,用以概括 和指称对国家教育发展起强大作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 决策行为。
高校发展战略的内涵
高校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求得发展 和壮大,完成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而作出的总体的、长 远的谋划。 高校发展战略不仅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还包括战略的 实施与监控。其核心是要对高校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 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
大学校长的管理之道
在外国,不论是实施中央集权管理 模式的法、德等国,还是实施分散 管理模式的美国,大学校长们都认 为: ——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非常重要。 ——动员、吸收大学每一分子思考并 落实战略规划是校长的重要任务。

大学学科发展规划

大学学科发展规划

大学学科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学学科发展规划也成为大学建设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十二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的相关问题。

一、背景和现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众多,学科门类丰富,但学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相对滞后。

因此,制定大学学科发展规划是提升整体学科水平的必要步骤。

二、定位和目标确定大学学科的定位和目标是发展规划的核心。

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求以及学科学科自身特点,明确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确保学科的专业化和提升。

三、资源配置大学学科发展规划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这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学科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

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晋升通道等措施,激励教师和学生投入到学科的发展中,提高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学科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科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资源和视野,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

六、创新与研究创新是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学校需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七、学生培养学生培养是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社会服务大学学科发展规划还要注重社会服务。

学科的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学科的实践应用价值。

九、评估和监测对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的评估和监测是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建立评估和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和修订学科发展规划,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十、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大学学科发展规划要注重培养学科领军人才。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机制,推动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当代校园设计的有机性与地域性表达_盘锦地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当代校园设计的有机性与地域性表达_盘锦地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作者单位:1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 · 116023)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 300072)3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 · 116023)收稿日期:2011-09-07[摘 要] 本文以盘锦地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为切入点,以“有机性和地域性表达”为主题,探讨基于城市、自然与人文关联性思考的当代校园规划创作实践,关注校园规划中的人性化、有机性、地域性及场所精神的塑造,揭示当代校园规划设计的内涵。

[关键词] 校园规划设计 有机性 地域性[Abstract] Taking the project of Panjin Local University planning design as an entry point and the theme of organic and regional ex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temporary campus planning practice which based on the relative thinking of city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humanization organic and regional characters and genius loci in campus planning so as to reveal the connotation in design.[Key words] Campus planning design, Organic character,Regionalism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中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开发,类型化建筑建设热潮随之涌现: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都曾是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项目,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亦不例外。

i60[建筑]低碳维度下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_瑞士苏黎世大学Irchel新校区..

i60[建筑]低碳维度下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_瑞士苏黎世大学Irchel新校区..

Thinking about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Low-carbon Dimension——The Inspiration of Irchel Campus, University of Zurich, Switzerland低碳维度下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瑞士苏黎世大学Irchel新校区的启示文/郭菂 王正Guo Di Wang ZhengABSTRACT通过介绍瑞士苏黎世大学Irchel新校区有机生态的规划设计特点,探讨了在低碳维度下,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生态性与低能耗、开放性与整体性以及建筑设计的适应性等设计策略,以推动“绿色校园”的建设。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ganic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chel Campus, University of Zurich, probes the strategies of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dimension of the low-carbon, including ecological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openness and integrity, and adaptability of building design,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ampus”.作者简介郭菂 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王正 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低碳,校园规划,苏黎世大学Irchel新校区Low-carbon,Campus Planning,University of Zurich Irchel CampusKEY WORDS墙体限定、30米见方的小广场,冬季这里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溜冰场。

暨南大学新校区用地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和新造镇的交界处

暨南大学新校区用地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和新造镇的交界处

新校区规划简介暨南大学新校区用地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和新造镇的交界处,东至规划的金光大道,南到兴业大道,北接规划的南大干线,西临南村工业区,地块紧邻地铁4号线新造站。

一期用地总面积为1401亩,其中学校净用地面积约970亩。

新校区位于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区,是广州国际创新城首批启动项目之一。

暨南大学番禺新校区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为核心的团队进行规划设计。

新校区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可满足15000名学生使用需求。

新校区以“兼容并蓄、以人为本、生态节能”为规划理念,统筹校园整体建筑风貌,突出岭南韵味及侨乡特色。

结合自然地势和功能要求,规划将整个学校划分为校前区、教学区、中心环湖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6个功能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广州市规划局批准。

规划建设注重绿色环保节能,并广泛应用智能化集成控制:(1)充分利用校区自然地势进行设计,尽量减少土方运填,基本达到校区内土方挖填平衡。

雨水尽量收集入中心湖,补充湖水,并规划湖水净化系统,经净化的湖水可用于园林绿化灌溉。

(2)所有单体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绿色一星标准。

空调机组达到一级能耗水平;LED灯、节能灯被广泛应用;实验废水有专门处理;生活污水进入附近污水处理厂处理。

(3)校区内消防,安防,网络系统,水、电运行状况,楼宇自控系统等实现集中管理,校园主要区域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暨南大学番禺新校区一期工程鸟瞰图新校区计划分期分批建设。

一期工程首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20.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5亿元,计划于2014年9月1日投入使用。

首批建设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学生一食堂、学生宿舍T-1~T-4、学生服务中心W-1、学院楼B组团、实验楼D组团、校门诊楼、次体育场、游泳池及附属用房等项目,可满足5000名学生日常使用需求。

首批项目已于2013年3月中旬陆续开工,计划2014年7月竣工,2014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

学校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

学校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1.引言校区规划与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校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规划的重要性学校校区规划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品质和形象塑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划可以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3.影响因素校园规划的制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学生数量的增长需要校园规划与建设项目的扩大。

其次,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校区规划产生影响。

此外,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定位也会对校区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4.规划策略在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中,应采取综合考虑的策略。

首先,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确保规划项目符合国家教育政策。

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以满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此外,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规划和建设的水平。

5.建设项目的内容学校校区建设项目包括多个方面,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宿舍楼等。

这些项目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和建设,以提供充足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6.绿色校园建设在校区规划与建设项目中,绿色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学校应注重生态保护,建设具有绿色植被的校园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可以采用节能和环保的建设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校区规划与建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建设智能化的教室和实验室,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

同时,也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

8.文化建设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项目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校可以借助规划与建设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新中国60年高校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60年高校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60年高校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马陆亭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10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层面的高校建设发展模式遵循着两条路径:一是高校重点建设模式,如1954年~1981年确立及恢复9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校、1984年~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10多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八五”期间提出的“211工程”建设项目,以及1998年后开始的“985工程”建设项目。

直接促成了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中心,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大学、其他普通大学的分层办学格局。

二是高校门类方向的调整,如普通高校按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划定,基本上与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大学的科、门、类相对应,以及后来的高校综合化改革等,形成了我国高校类别发展的雏形。

现在看来,这两种发展模式既适应了过去,又需要进行整合和调整。

一、我国高校重点建设历程的回顾由于新中国的经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此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一向十分珍惜。

这种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学校。

概括而言,我国重点建设高校的历程大约经历了如下8个阶段:1“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办学方针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抓住重点,以带动全局。

1949年末,我国大陆的高校有205所,在校大学生约11.7万人。

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很小,体系却非常混乱:学校布局不合理、名称与分工不明确、科系宽泛庞杂、管理不善、质量参差不齐。

1950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顿大学、形成重点体制的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从1952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指导思想是:有重点地稳步前进。

新时代推进校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推进校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术研讨 121◊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何宗鎬新时代推进校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校城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旧动能转化,促进校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 校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统筹规划缺乏、发展需求相悖、缺乏沟通协调、合作意愿 不强等问题。

做好新时代的校城融合发展要加强校城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 校城融合发展机制、明确校城融合发展目标、建立合作发展平台。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 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新时代,高校与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校 城深度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解决高校 与城市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所面临的创新驱动发展与新旧动能转变问题,更能让城 市和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新时代校城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1) 校城融合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为校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 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想来统筹谋划高校和城市的发展,做到高效、 可持续。

当下,地方党委政府正承受着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 力,地方高校也面临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洗牌和调整。

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占 得先机,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做好校城融合发展。

(2) 校城融合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必由之路。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高校作为创新的重 要源头,可以为城市由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正确定位高 校和城市的关系,做到相互成全,可以加速双方的发展,力U 快城市的转型升级。

(3) 校城融合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我国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 素投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离不开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发展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加 大研发投入,掌握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21]张建琴.浅析图底反转的创意与表现[J].音体美,2007(04):545.[22]刘宏,李哲媛,许超.视错觉现象的分类和研究进展[J].智能系统学报,2011(02):1.[23]黄英艳.室内设计色彩的错觉与幻觉.2013:1[24]钱明阔.视错觉经典:法国国旗的秘密.[25]沈复.浮生六记[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1:19.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2[1]郑翔·构筑人宁校闶文化景观[J]·美术人观,2006,(7):68-69.[2]依凡.关丁-人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教育研究,2004,25(1):11-17.[3]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M]·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10.[4]秦春跃.校闶文化与人本管理研究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9:39-39.[5]赵祥奎,刘兵,沈向.闶林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叫[J].会论坛,2008,4(27):20.[6]石现,路东灿,王眠.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J].中州建设,2006,9(62):35-39.[7]肖笃宁,石铁矛,阎宏伟.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M].世界地理研究,1998,7.[8]乔峰.论高校校同景观的文化内涵[J].2006,6.[9]黄滨.文化景观概述[M].2005,12,16.[10][丹]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7-45.[11]袁浩东.重塑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96-98.[12]徐庚阳.大学新校闶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S然科学版),2007(4):65-69.[13]张健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D].2010:77-78.[14]高霄,张永华.试论校闶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重建[J].理论导刊,1998,(1):13-15.[15]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报),2007,24(2):74-77.[16]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7.[17]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2007,24(2):74-77.[18]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人学,2007.[19]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0]王新军,史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体现[J].常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4):63-65.[21]任磊,张从容.浅析人学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J].文化刊,2009,(5):27-30.[22]张万荣,方红,冯维维.高等学校校园绿化探讨[M].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2):69-73.[23]李慧,段艳红.校园绿化设计原则研究[M].平原大学学报,2004,(10):8-10.[24]常俊丽,王浩.大学校闶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18396.[25]劳里著,欧林,王晖译·景观建筑学[J]·世界建筑,2003(3):21.[26]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朴,1991.[27][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30,252-254[28][美]彼得·F·德鲁克.变化着的经济景象.知识经济,(美)达尔·尼火编,珠海出版,1998[29][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83280[3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1-9,35-106[3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3-237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3[1]王瑛等.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王少云,孙迎春.漫谈我国高校公共设施建设[J].科技信息,2008[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重庆:重庆出版社[4]张涛.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6]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高占祥著.论校园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0[10]黄希庭等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11]李道增著.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4[13]关肇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世界建筑.[14]阮仪三.校园环境设计.时代建筑,1988.2[15]李橘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16]陈家琦.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J].山西建筑,2007.7[17]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探析[J].规划师,2003.9[18][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刘静,梁天一,董和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构架与效用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管理与财富,2008. 9[20]张惟钰.关于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1] Jakob Schneider.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M]. Wiley,2012[22]BobCensoni.Ready-to-Use Humorous Illustrations of Trades and Services: 96 Different Copyright-FreeDesigns Printed One Side. [M] . Dover Publication Inc,1993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4[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郭曦,郝蕾.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基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统计回归[J].南开经济研究,2005,04:34-40+46.[5]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亨利·列斐伏尔(勒菲弗)著,李春译.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侯永庭.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J].国际经济合作,1988,10:22-23.[8]贾春浩.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宄[D].南京农业大学,2011.[9]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fj].学术月刊,2006,(5):11-13.[10]陈寒,廖富阔.我国高铁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136-139.[11]陈家祥.中国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与回归分析[J].城市规划,2006,06:22-28.[12]丁伟.“超国民待遇合理合法论”评析一一外商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制度的理性思辨[J].政法论坛,2004,02:165-171.[13]李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景广后劲足[J].国际经济合作[14]李梦玲,赵希男.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系统评价与分析[J].科研管理,1995,01:49-53+33.[15]卡尔·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Quaini M. Geography and Marxism [M]. Oxford: Blackwell. 1982.。

学校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

学校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

学校发展规划与未来展望1. 引言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关乎学校前景的重要工作,它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探讨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学校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2.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意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通过制定规划,学校可以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3. 规划概述学校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它应该考虑到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人数、学科设置等因素,并提供一个可行的发展蓝图。

4. 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积极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 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还应该着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和优厚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6. 打造特色课程学校发展规划应该鼓励学校在特色课程上有所突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科选择和教育资源。

通过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课程,学校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7.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划还应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8. 与社区合作学校发展规划应该鼓励学校与社区形成有机联系,倡导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学校可以开展社区与家长互动活动,举办公益项目,增强师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9. 利用科技推动发展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学校发展。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系统,学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务。

10. 对未来的展望未来的学校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高校学科建设规划

高校学科建设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的制定原则
制定高校学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规划应该立足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和优势学科的培育。其次,规划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资源状况、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等制定可行的目标和措施,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无法落地的规划。最后,规划还应该注重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预测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引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部分:具体的实施措施
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后,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来促进规划的落地。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测评估体系。其次,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结论部分
高校学科建设规划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制定规划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注重实施的可行性和前瞻性,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和投入,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只有在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的基础上,才能提高高校的学科实力,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学科建设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制定的系统性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本文将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规划的制定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秀的学科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科建设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激励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此外,学科建设也能够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探索—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风貌提升规划为例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探索—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风貌提升规划为例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探索—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风貌提升规划为例摘要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校园空间发展历程的研究后发现,围绕公共空间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是大学校园空间的基本范式。

最新的研究也揭示了校园公共空间是促进“弱联系”的形成、激发“创新网络”产生的重要载体。

“十三五”以来创新已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的第一动力,对我国高校老校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将成为未来校园更新的重要动力及趋势。

本文系统梳理了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从总体格局、街道空间、场所营造三个方面搭建了校园风貌提升规划的策略框架。

关键词:校园规划;开放空间;场所营造1 引言如今,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新建时期已经结束,对既有校园空间的更新完善将成为未来建设的主题[1]。

在国家发展战略与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的共同推动下,四川大学积极开展新的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园公共空间在景观格局、街道空间以及场所营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对于校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单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编制方法虽然能够实现“短期见效”,却也可能因过于聚焦当前问题而难以形成“长效机制”[2]。

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历史与更新趋势2.1 各时期校园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自11世纪世界上出现大学以来,随着国家、区域及时代的相异,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空间可以概括为五类基本空间原型:从中世纪欧洲早期的大学模式到中庭式“大学院落”,再到19世纪巴洛克宫殿式大学空间和北美以低密度、开放空间为主体的“校园”(Campus)模式,以及1960年代以后基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形成的现代大学空间体系(吕斌,2002)。

对五类基本校园空间原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学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正是以校园公共空间作为媒介,而公共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3]。

2.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更新的趋势我国早期的校园更新借鉴了城市更新的许多模式,如大规模拆建、蔓延扩张、异地疏散、内部填充、历史空间保护等[3]。

浅析大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浅析大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浅析大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自从建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就把大学课程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为大学课程的改革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长期的努力探索中,大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建设道路,不再是一味的模仿国外的课程设置了。

对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国高校发展大学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自从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就一直很重视大学课程的建设。

我国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到1977年。

在这一时期高校的一切改革与实践几乎全是凭借经验进行的,同时,也与政治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课程建设在当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教育形式的判断失误,致使其经历了借鉴、改造、调整、探索、挫折、倒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其发展却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阶段是1978到199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高校六十条”的修改给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为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树立了里程碑,这一系列的举措为高校课程改指明了方向,使得高校课程与教学开始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阶段是1993至今为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体制改革需要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我国大学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2.1方向正确,兼顾社会与人大学课程的建设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的。

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反过来,人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前提和基础。

校园规划趋势

校园规划趋势

校园规划趋势校园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校园规划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当前,校园规划正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首先,注重整体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规模的扩大,各个学科的发展也趋于多样化和综合性。

校园规划需要考虑到各个学科和专业的需求,做到整体规划,使各个学院和部门能够更好地配合和协作。

同时,注重整体规划还能够在有限的校园面积内尽可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强调可持续发展。

校园规划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推行绿色建筑、节约能源和资源等。

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保护环境,也能提高校园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学生需求。

现代校园规划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需求,在满足学术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生活、休闲和发展。

这包括建设更加舒适的宿舍、提供多元化的餐饮服务、规划健身休闲区域等。

注重学生需求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利用科技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园规划也可以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

例如,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校园的可视化规划和管理。

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各个设施和资源,提高校园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

科技手段使得校园规划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

最后,打造多功能校园。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只是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场所,而现代校园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也是社交、文化、体育和艺术的场所。

校园规划需要打破传统的界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梦想。

总之,校园规划正朝着整体规划、可持续发展、学生需求、科技手段和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校园规划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成为学生追求梦想的摇篮和舞台。

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一[1]陈惠雄. 人本经济学原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邢占军. 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5.[3]梁捷. 幸福指数:中国人幸福吗?[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6.[4]董志勇. 行为经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马尔萨斯. 人口论[M]. 郭大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6]冯俊科. 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M]. 北京:中华书局,2011.[7]蒲德祥,傅红春. 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J]. 经济学家,2013,08:17-28.[8]汤凤林,甘行琼. 西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13,11:163-169.[9]高德胜. 论现代教育的“幸福追求”[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8):1-7.[10]李幼穗,吉楠.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70-74.[11]潘护林,徐中民,陈惠雄等. 干旱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7:1-7.[12]刘梅,许新宜,王红瑞等. 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河北省水足迹时空差异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6:1022-1034.[13]佩德罗·孔塞桑,罗米娜·班德罗,卢艳华.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7:10-23.[14]陆正林. 过程与结果:主观幸福论的两难选择[J], 人民论坛,2011,315:206-207.[15]王忠武. 影响人生幸福快乐的“新三个世界理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27(3):71-79.[16]苗元江,胡亚琳,周堃. 从快乐到实现:实现幸福感概观[J], 广东社会科学,2011,5:114-121.[17]邢占军,刘相等. 城市幸福感-来白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二[1] 宗跃光.北美估价师如何评估受环境污染的不动产[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4(1):77-80.[2] 熊克祥,徐世俊.浅谈环境因素对房地产估价的影响[J].城市探索,2011(9).[3] 白红艳,白子璞,蔡敬侠.浅析环境生态因素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J].房地产估价师,2010(2).[4] 朱晓玲.环境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4(2).[5] 张智秀,丁勇才.北美地区受污染房地产估价之文献研究(下)[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6(5):72-73.[6] 艾东,朱彤,乐小芳.污染土地价值评估探讨 [J]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5):1253-1260.[7] 王全民.环境因素与房地产价值评估[J].国际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69-73.[8] 蒋恩平.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估价方法探析[J].商业会计,2013(16).[9] 罗金琴.房地产日照环境损害赔偿定价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3).[10] 李京梅,许志华.基于内涵资产定价法的青岛滨海景观价值评估[J].城市问题,2014(1).[11] 张智秀,丁勇才.受污染房地产的估价初探:北美地区与大陆地区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6(9).[12] 李胜胜.污染土地价值评估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14(1).[13] 张智秀,丁勇才.北美地区受污染房地产估价之文献研究(上)[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6(4):70-72.[14] 张智秀.房地产估价要重视环境因素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搭建起房地产估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桥梁[J].中国房地产估价师,2004(1):51-53.[15] 林子钦,陈振惟.受污染工业土地之风险、污名与价值:美国经验的启示[J].学术论著住宅学报,第十八卷第二期:23-44[16] 吴杨,卓琳,谢鑫.商品房中环境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第 6 卷第 4 期.景观毕业设计参考文献三[1]王瑛等.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王少云,孙迎春.漫谈我国高校公共设施建设[J].科技信息,2008[3]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重庆:重庆出版社[4]张涛.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6]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高占祥著.论校园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0[10]黄希庭等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11]李道增著.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4[13]关肇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世界建筑,1989.2[14]阮仪三.校园环境设计.时代建筑,1988.2[15]李橘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16]陈家琦.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J].山西建筑,2007.7[17]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探析[J].规划师,2003.9[18] [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刘静,梁天一,董和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构架与效用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管理与财富,2008. 9[20]张惟钰.关于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1] Jakob Schneider.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M]. Wiley,2012[22]BobCensoni.Ready-to-Use Humorous Illustrations of Trades and Services: 96 Different Copyright-FreeDesigns Printed One Side. [M] . Dover Publication Inc,1993。

学科教育发展规划

学科教育发展规划

学科教育发展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科教育的发展规划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变化,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对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通过制定规划,可以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规划可以为学科教育提供方向和支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科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

最后,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可以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通过制定规划,可以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学科间的互补和融合,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二、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

一些学科的规划仍停留在宏观目标的表述,缺乏具体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其次,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缺乏实施和监督机制。

一些规划制定后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监督,导致规划无法落地,影响了学科教育的发展。

最后,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缺乏跨学科的协同和协调。

目前,各个学科的规划相对独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影响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学科教育发展规划的未来趋势未来的学科教育发展规划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规划将更加强调质量。

在大量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成为关键。

规划将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推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其次,规划将更加注重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不断增多。

规划将鼓励学科间的合作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规划将更加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规划将注重因材施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学模式多元化、 综合化
各学校根据高教 改 革 要 求 寻 找 最 适
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根 据 自 身 特 色 优 势 对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 不 断 调 整 , 以 适 应发展的要求、社会的 需 求 和 科 技 的 发 展。 (( )根据自身需要形成 多 种 办 学 模 式。有的多校合并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如 新浙江大学,由地处杭 州 不 同 地 段 的 四 所大学合并而成, 由于原校 区 分 散 , 面临 各院校的实质性融合问 题 , 决 定 再 兴 建 基础部; 有的加入大学城, 如新规划的上 海松江大学城,现已容 纳 了 上 海 外 语 学

空间环境人文化、 生态化
现代教育强调 人 的 素 质 教 育 , 包 括
社会人文、 做人品德、 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的陶冶。因而在校园 中 需 要 创 造 适 宜 的 环境, 使师生可以不期然 地 相 遇 和 交 往 , 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 中 得 以 激 发 , 使 学 生在课内、课外均受 到 来 自 环 境 和 师 长 的熏陶,使学生在相 互 理 解 与 互 助 中 学 习做人道理。 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多层次的。 由室外多层次的绿化 平 台 至 室 内 外 的 过 渡空间, 再至室内, 其目 的 是 在 校 园 内 营
文章编号
($$$MVT’T (#WW% ) W!MWWW’MWV
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以 及 知 识 的 不 断 发展与更新,当前高校规 划 建 设 面 临 着 新的挑战。 首先, 就全球普遍的时 代 背 景 而 言 ,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 学 技 术 作 为 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 学不仅承担着教学、 科研的基 本 任 务 , 更 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这使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 切。社会急需高科技人才, 加之高科技发 展的根本动力乃是创新, 因 此 素 质 全 面 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培养的目 标。同时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还面临地域、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其次, 在上述背景下, 我国的高教体 制改革对高校建设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 “共建、 调整、 合并、 联 合 ”, 促使院校合 并、 升格、 改制和扩招。资源共享、 优势互 补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 学 向 更 高 层 次 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同时, 后勤保障设 施社会化改革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其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 不 断 进 步 , 知 识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与更 新 , 新 的 边 缘 学科不断产生,学科合并 的 现 象 也 日 益 增多。高等教育的学科结 构 和 层 次 结 构 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科 技 、 经 济 与 社
大学等六所大学; 有的与 其 他 院 校 共 建 , 如华南理工大学; 还有社 会 大 学 、 老年大 学、 网络大学、 虚拟大学…… 多种扩建模式应运而生。其一, (% ) 原校就地扩建改造, 这样 , 可充分利用原 有资源, 保持历史传统, 原用地充足的老 校园多用此方法。 其二, 异地设分校区, 由 于原校扩建用地有限 , 则 另 择 新 地 建 分 校, 如浙江大学基础部、 四川大学双流校 区等, 几乎每省都有。其三, 新建大学, 包 括两种模式, 一种是应教育任务的要求完 全新办,另一种是原大学大比例扩建, 干 脆全部搬迁到一个新 的 校 区 , 如 广 州 大 学、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此外还有大学 与科技园相结合的模式, 它不同于一般高 教区, 强调产、 学、 研三结合 , 强调后勤社 会化和智能化布局。

校园建筑组团化、 网络化
教学建筑的组团 结 构 、 网 络 结 构 为
现代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 当 前的许多新校园规划都 反 映 了 这 个 发 展 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教学建筑 呈现的综合化、 组团化、 网络化倾向相对 于传统分散的单幢建筑有以下优势: 有利于设施集中、 资源共享, 由于各 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 集中, 为学生使 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 了 方 便 , 也 在 一 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 有利于大规模建设, 由于组 团 化 、 网络化 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柱 网 和 构 件 , 可 以 相对大批量地生产, 从而节约了投资。将 建筑物尽可能地集中还可以保留更多 的、 相对完整的发展用地, 也节约了土地 资源; 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 交流, 及 创 造 性 人 才 的 培 养 ; 有利于形成教学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 ’(WX!( )
院、 上海外贸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高专、 华东师 范 大 学 、 东华
!"#$$%&&&&&& ’
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 参 与 性 系 统 空 间。 为了在校园中营造 良 好 的 自 然 生 态 环境,我们常常将校园分 成 三 个 大 系 统 进行设计。其一是全校生态园, 也是校园 的中心园区。以自然山丘、 水系原貌为主 体,加以系列小广场、人 行 步 道 穿 插 其 中,使人可以亲近自然。 其 二 是 群 体 组 团,包括建筑群之间的和 建 筑 物 之 间 的 庭院空间。在保留原有树木、 水体的基础 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 环 境 适 当 加 以 改造。其三是在建筑物内部, 加入人工绿 化生态环境, 如内部天井、 中庭绿化、 屋 顶绿化、 平台绿化、 廊道绿化 等 。 校 园 三 大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 , 使 建 筑 与 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在浙江大学基础部 的 规 划 及 教 学 组 团设计中,贯彻了人文化 与 生 态 化 的 思 想。浙江大学位于杭州西湖旁, 将江南地 域文化与浙大校风文脉相结合, 成为规划 主题构思的源泉。 规划对校园现有水系进 行整合, 以“曲水流觞”生态 带 串 起 大 大 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 水的浪漫气息自由 穿行于理性校园之间, 形成高 效 、 生态并 能传达杭州地域文化的未来大学校园。 同 时以有机生长的网络结构控制用地, 并满 动 足!" 世纪新型大学素质教育、社会化、 态发展等要求。 相互有机渗透的交流空间 网创造了多层次交往空间, 为学生全面素 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图 " )。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 各院落组团禀承 规划意图以一个#$ % 宽的交往联系廊连接 起来,在临湖面扩大处放大庭园空间, 扩 宽交往廊, 形成面向水面的透明玻璃体展 览空间。 在设计手法上, 架空层、 滨水休闲 带、屋顶花架和共享空中花园等的运用,

空间布局社会化、 开放化
校园向社会开放 既 是 社 会 的 需 要 也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方面, 随着知 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 来 愈 承 担 起 地 区 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 同 时 社 会 也 期 待 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 校园 为了培养高素质、 全面开拓 型 的 人 才 , 也 需要与社会交流,让学 生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受到锻炼。 校园规划开放化 的 方 式 有 多 种 。 其 一, 是资源共享型。如在规 划 分 区 中 , 尽 可能将体育服务中心、 图书 资 讯 中 心 、 科 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 路、 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 , 以利与社会 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 二 , 是 联 合 管 理 型, 将 后 勤 生 活 区( 主 要 包 括 学 生 宿 舍 、 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 交给校外的房地 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 公 司 进 行 开 发 和 管理, 或与校方联合管理。这要求在规划 设计中充分考虑后勤区 的 相 对 独 立 。 其 三, 是产业转化型。随着学校与社会的合 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 向 产 业 转 化 这 部 分功能用地会越来越超 出 预 计 。 这 样 一 个“ 社 会 校 园 结 合 部 ”其 实 是 社 会 从 教 育中受益, 理论在实践中检 验 , 学生在实 习中成长的中间地带。 规 划 中 既 要 考 虑 预留用地,又应顾及本 区 与 校 园 其 他 功 能区的关系。 上海松江大学城将有# 万学生 入 住 , 并由多个校园组合, 且部分设施共享。在 对整个园区的规划结构 控 制 及 外 部 空 间 分析中, 引入了城市设计的 理 念 和 方 法 ,
新建筑
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
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
)*+*,-.& /,*012&30& 4-5672& 8.-00309& -01&:*2390
何镜堂
;*&<309=-09
摘 要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规划建设中形成新的发展特点。根据当前多元、 综合的办学模式, 对创造
会发展的需求。 总而言之, 在我国, 随着新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 教育产业化进 程 的 加 快 , 人 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均 发 生 了 变 化 。 在 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 新 型 、 复 合 型 人 才, 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 大 众 教 育 , 以 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 我国大 学校园在数量、规模、 质 量 上 都 相 对 滞 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 培 养 高 等 人 才 的 能力, 从而限制了经济、 技术的发展。大 学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几 乎 各 大 专 院 校 在这一形势下都面临扩大、 调整、 合并和 改建、 搬迁、 新建的任务, 于是在规划建 设中也形成了新的发展特点。
人文化、 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满足校园社会化、 开放化的现实需要, 融入自然环境的组团化、 网络化建筑设计, 以及校园的动态发展等 几个发展趋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 高校规划 发展趋向
>?)/@>4/
A3=B&=B*& CD5309&DE& =B*& 0*F&*CD0D53C& =35*& -01&=B*& *0B-0C*5*0=& DE& =B*& 30172=,3-.3G-=3D0& DE& *17C-=3D0,0*F&CB-,-C=*,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