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上课即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e78efd9524de518964b7ddb.png)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课,开门见山,直入题:古今文人多喜游山玩水,遍访自然,寄情于山水间,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初读,读准字音,寻语感一读: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文;二读:请学生朗读,互助纠错正音除了对常规性易错字词读音纠错外,其中对“蔓”、“参差”的读音,通过学生自己当堂动手查阅工具书,讨论并确定(师强调:学习一定要学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难题。
汉字的读音、字形与字意都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候读哪个音,也与不语境下的字意有关。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字词典,探个究竟);对重点生僻字、易错字,让学生自行找出来,向其他学生强调和提示(学生重点强调了“坻”“佁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等字的读音,并对照注释了解字意)。
三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两到三个学生试读、范读,学生相互点评;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并选择性范读2、3、4小节;然后全班集体再次朗读,逐渐读出文言节奏、语感、味道,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三、品读,赏析内容,悟情感鉴于本文短小精炼,文意并不复杂,因此摒弃过去那种“句句落实,反复串讲”的教学方法,采用“抓住关键,抽丝剥茧,层进深入”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
切入点选择从课文题目入手:师:课文题目为“小石潭记”,请找出文中描写“石”“潭”美景的语句,说说分别突出了“石”和“潭”的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理解文意,畅所欲言。
几分钟后,学生陆续发言:生:我认为课文描写小石潭之“石”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它写出了石头的“奇特”。
师:哦,石奇?概括的很精练。
“奇”在何处?生继续:因为这里的石头奇形怪状,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低不平的岩石和小岛。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卷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2eab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0.png)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小编sky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唐代有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三、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
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小石潭记》 上课用
![《小石潭记》 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2844b1debb4cf7ec4afed097.png)
译文
• 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 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 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 捷,好像和游人逗乐。
译文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忽 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 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 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 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 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 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 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 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抓住了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来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小石潭的气氛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采用了怎样的 写法? 幽深冷寂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孤凄悲凉和抑郁的心情 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7.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变化? 由“乐”到“忧”
友情提示:
ng ) 篁竹( huá
n)石底 卷(quá
清冽( liè )
为坻( chí)
佁然( yĭ ) 俶( chù )而远逝
为嵁 ( kān ) 参差(cēn cī)披拂
ng) 幽邃( suì) 悄(qiǎo ) 怆(chuà
翕( xī )忽
青树翠蔓(wàn)
听一听,读一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73e822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2.png)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作司马时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六篇合为“永州八记”。
下面是《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范文(精选11篇)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范文(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d7d1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6.png)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范文(精选11篇)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课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篇1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1、整体感知,2、探讨研究,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为kān( ) 俶( )尔远逝往来xī( )忽yí( )然不动参( )差( )披拂悄怆( )幽suì( )⑵ 解释加点的字:伐竹取道___________ 蒙络摇缀___________斗折蛇行_____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_____⑶ 填空: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
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d15e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6e.png)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5篇)清晰地说明每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教学步骤可以包括导入、预习、讲解、练习、巩固与评价等环节,有助于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下面给大家分享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小石潭记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学习文言语法,背诵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体味作者的情怀。
2、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
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1、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3、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4、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1e006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2.png)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7a227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d.png)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9f355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b.png)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b722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e.png)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学名篇,对于文学史的影响有目共睹。
它有严密的结构、准确的笔法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因此,将《小石潭记》纳入中学语文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也能让学生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小石潭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唐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白居易创作《小石潭记》的文学技法,如结构、笔法、语言风格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年级课程知识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和评价。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前期铺垫为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之前对唐诗三百首的选集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先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然后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进一步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2. 课文解读过程首先,上课前老师要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一遍。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在课堂上,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交流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3. 学生自主解析在发掘了《小石潭记》的内在构成后,老师可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本。
可以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交换意见、表达不能理解之处,一起思考、找出难点和亮点。
4. 艺术创作设计在学习了《小石潭记》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学生可通过自主的语言表达、作品创作,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绘制成一幅画、文摘、诗稿等。
三、教学方法1. 视听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经典音乐,配合《小石潭记》的诵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文学氛围,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控制法:老师通过提问、讨论、激励等方式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c3f6cef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7.png)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小编为了大家也是费尽心思,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大家快来看看吧。
一、导入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生(齐):有!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
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
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小石潭记上课教案
![小石潭记上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5695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9.png)
小石潭记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小石潭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之美,学会珍惜和保护环境。
(2)学会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 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作者观点和情感,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石潭记》的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潭记》。
(2)要求学生掌握生僻字词,理解文言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1)翻译《小石潭记》中的重点句子。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保护意识。
(3)鼓励学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翻译练习和心得体会,检查学生对《小石潭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小石潭记》上课用
![《小石潭记》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a6848351e79b89680226ef.png)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心乐之 (5)凄神寒骨
5、解释下列“以”字的用法:
是以谓之“文”也
所以
以君之力
以 以观沧海 以虫草为林 以其境过清
凭 用来,来
把 因为
6、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C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 (居住) D、影布石上 (映 )
小 石 潭 记
柳 宗 元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写 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了解: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 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 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 游记。
作者
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 西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 基人,并称“韩柳”。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篁竹—水声—— 发现小潭 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
(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用的是什么写法?
潭水、游鱼
特写镜头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 样描写的?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寓情于景)
主题探求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 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 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 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 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 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 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 又会流露出来。
柳宗元小石潭记教学实践(3篇)
![柳宗元小石潭记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e4f66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6.png)
第1篇一、教学背景《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时的所见所感。
本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本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石潭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石潭吗?它位于哪个地方?有什么特色?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小石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总结: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分析小石潭的自然景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石潭自然景色的语句,分析其特点。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其情感变化。
3. 分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师展示小石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文的教学内容,总结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强调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热爱生活。
小石潭记课堂教案:让学生流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小石潭记课堂教案:让学生流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a060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a.png)
小石潭记课堂教案:让学生流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不同的修辞方式,并带领学生挖掘篇章中的修辞手法。
例如,比喻是将所比较的两个对象相联,形成一种直观形象的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事物。
可以拿小石潭记中的“万壑松风寒,千山鸟飞绝,乌啼隐于林”的句子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千山鸟飞绝”与“乌啼隐于林”之间的比喻关系,并感受鸟飞绝的凄凉和乌鸦的孤寂。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运用多种修辞方式,感受文字和情感的交融和融合。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一朵花的眼中世界”。
在学生写作时,引导他们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方式,表现出花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可以利用拟人的手法,将花比喻成一个拥有眼睛的生命体,在写作中加入花对世界各种感觉的描写,如鸟儿的欢乐、阳光的温暖,表现出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情。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小石潭记进行创新性的改编,展现他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小石潭记的文字描述,画出自己所想象的小石潭景象,并在画面上添加自己的修辞描述。
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石潭记的文学性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感受。
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可以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引领读者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多样的修辞方式,掌握运用这些技法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的写作训练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字的美妙和深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小石潭记第一二三课时 上课可用直接用 设置好了字体大小
![小石潭记第一二三课时 上课可用直接用 设置好了字体大小](https://img.taocdn.com/s3/m/323c1c8ea26925c52dc5bf72.png)
使……寒 冷
寂静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连词,因为
凄清,冷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跟从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 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 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 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 过于凄清,不能够久留,就记下它 的情景离开了。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清澄
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 像蛇那样
看见
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指示代词,那 像狗的牙齿一样
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 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 太阳光向下一直照射水底,(鱼的)影 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 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 像和游览的人相互取乐。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 ,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永州八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 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 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 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 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 平,因此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 抒情,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 忧伤之情,并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 悲愤。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 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 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 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 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 所发展。
上课用
![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f06463c0b9f3f90f76c61b7c.png)
坐在水潭边,四面全是竹子和树环绕着,寂静没有人 们往来。 神寒骨, 悄怆 幽 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 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因为 停留 记 之 而 去。 离开
因为那里环境太冷清了,不能久留,就记下来离开了。
全文翻译
附记:同游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 弟宗玄。隶 而 从 者, 我 随从 一起前往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星Hale Waihona Puke 评定展示之星 点评之星 质疑之星
课堂检测:
注音: 1、为坻 2、俶尔远逝 3、佁然 4、披拂 5、篁竹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双色 笔还有你的激情,让我们一起 参与到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小节重点词、句解释。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第一小 节重点词、句解释。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感受 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重、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解释。
课堂检测:(解词)
1、篁竹: 2、伐竹取道: 3、水尤清洌: 4、为坻: 5、为堪:
小石潭记
第三课时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双色 笔还有你的激情,让我们一起 参与到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三小节重点词、句 子含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第一小 节重点词、句解释。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感受 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重、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解释。
展示
2 —4 5 —4 4 —1 1 —4
内容
(5分钟)
1 2 3 4
点评 (15分钟)
评分标准: 1、姿势正确。 2、声音洪亮。
2—1
5—2 4—2 1—3 6—4
(上课用)《小石潭记》优秀课程案例
![(上课用)《小石潭记》优秀课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5cd459225c52cc58ad6bea9.png)
其岸势 犬牙 差互,不可知 其源。
代词,那 名词作状语, 动词,交错
像犬牙那样
它的源头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第三段:写小潭源流
此段中,小谭的溪身和岸势各 有什么特点?
3.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失意的人生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 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 抒发了遭贬后的悲凉失意之情。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2、佁然不动:
佁然:(古)呆呆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3、崔氏二小生:
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 种不同的形状。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第一段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用了哪些动词?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
隔
闻
发
现伐
小 潭
取
清
怪
幽
移步换景
青
见
闻声
见形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第二段
像
潭中鱼 可百 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 。依日光 下,澈
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第四段:写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气氛怎样?
(用译文回答)
4.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六分。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 移步换景 景中含情
隔 发
水
现闻
小 石
伐
石
潭取
树
见 闻声
清凉
奇怪 幽 乐
青翠
见形
这些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出了作者浓厚的游览兴致,也暗示 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清幽僻静之地。
整体感知
大约。 表示约数。
什么依靠也没有。 名词作状语,向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然。
第四段 潭周边气氛
寓情于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开头的“隔 篁竹”,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 交融,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表现了 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当时压抑的心境。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 文等执政。柳宗元成为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集团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缔“宫市”(宦官以给皇家买东 西为名,到市场变相掠夺财物),禁止“五坊小儿”(专 门替皇帝饲养鹰犬等动物的人)依仗宦官权势欺压人民, 罢免贪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一些苛捐杂税等来着手 进行改革,同时还准备剥夺宦官所掌握的军权。这些行动 猛烈地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相互勾结起来, 逼迫身患重病的顺宗传位给太子。这年八月,宪宗即位, 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柳宗元也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 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 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 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永贞革新就此失败。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 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 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 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如鸣珮环 名词,玉饰。
环 四面竹树环合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介词,把。
以 卷石底以出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 。
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不可久居
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清
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
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
永州柳子庙
隔篁竹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 huáng )
( liè ) ( chí ) ( yǔ ) ( kān ) ( yǐ ) ( chù ) ( xī ) ( cī ) ( qiǎo ) (chuàng ) ( suì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源流
潭西南而
站立远视 的角度
望,斗折蛇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
斗星曲折的样子和蛇蜿蜒前 行的样子表现了小溪的弯曲。
明灭可见。其
溪身: 蜿蜒 曲折
岸势犬牙差互,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不可知其源。 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情状。
岸势: 参差 不齐
整体感知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长短不齐。 水中高地。
参差披拂。
不平的岩石。
藤蔓。
摇曳。
随风飘拂。
整体感知 译: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 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 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凉。(潭)由整块的石头 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 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 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 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好像佩戴的珮环碰撞发出的
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竹林。 冽: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格外。
整块石头。 蒙盖。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第二段 定点特写 由景生情
由景及情,写这群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的小鱼好像故意
游鱼
正面描写
挑逗游人,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这个句子以小鱼的
先总潭写中,景写物出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
再静自 心结特由情合写自的,的在欢手体来 快法现更衬,了有托把游意人日鱼的味光的心,潭、灵给情水鱼动读,影及者比的作留一静者下般态浓了的描厚想直写的象截侧和赏的了面鱼景空当描“情间说写远趣。出。自动己
鸣”。
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省略句
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 行”。
坐潭上 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可补充为“(我)坐
(于)潭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
柳宗元
陵城区第二中学 苗蒙蒙
• 识记柳宗元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 语。
• 掌握本文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方法。 • 体会作者在凄清的环境中寄托的情感。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 《醉翁亭记》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材料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 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被贬后,他常以 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 闷。他先后发现了很多胜景,并一一作文记载,写成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 涧记》《小石城山记》共八篇山水游记,这就是有名 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一篇,篇名原作“至 小丘西小石潭记” 。
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深得动静之理,妙
能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整体感知
名词作状语,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
向西南。
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溪水)时隐时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
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像狗的牙齿那 样交错不齐。
译: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 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 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 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穿透。
似与游者相乐。
轻快敏捷的样子。
译: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 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 (鱼的)影子印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览的 人逗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石、 水、游鱼、树木)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 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谧、幽美的环境,抒发了 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 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柳宗元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 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韩柳”,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揭露政治 腐败,语言锋利简洁,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著名的如《三戒》《黔之驴》等。其传记散文大多取材 于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下层人物,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 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捕蛇者说》。其山水游记散 文,以“永州八记” 为代表,描写景物准确、生动、 传神,往往还融入了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艺术价值很 高。著有《柳河东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 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