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实验
神经传导通路实验一 实验目的(一) 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和产生本体感觉的部位。
(二) 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二级神经元”和产生本体感觉个部位。
(三) 了解痛温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纤维交叉和产生浅感觉的部位。
(四) 了解听觉传导路中听觉信息所经历的“四级神经元”识别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中枢所在部位。
(五) 了解视觉传导路中视觉信息所经过的“三级神经元”识别视觉感受器和视觉中枢所在部位。
(六) 掌握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中运动信息发出的部位和所经过的神经元。
二 材料与器具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浅部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听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平衡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视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与解剖挂图,皮质-脑桥-小脑系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纹装体系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
三 方法与步骤(一) 观察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二) 观察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三) 观察浅感觉传导路(四) 观察视感觉传导路(五) 观察听觉传导路(六) 观察平衡觉传导路(七) 观察皮质随束传导路(八) 观察皮质—脑桥— 小脑桥(九) 观察皮质—纹状体系传导路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一、 目的与要求1、学习掌握PCR 反应原理2、掌握PCR 技术的操作过程3、通过PCR 获得质粒pBS-S11中一个约1kb 的DNA 片段二、 实验原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是在1985年建立起来的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 片段的一种技术。
利用PCR 技术可在数小时之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或 DNA 片段,从而免除基因重组和分子克隆等一系列繁琐操作。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自动化,因而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研究以及对遗传病、传染病和恶性肿瘤等基因诊断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10章 传导通路
如损伤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脑束以上 部分,可现 伤面以下对侧痛、温感觉消 失。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皮肤、 周围突 口鼻腔粘膜相 关感受器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中枢突 三叉N节 进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接受痛、温觉) 三叉N脑桥核(接受触压觉)
上行 三叉丘系
发出纤维
内囊后肢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损伤, 可出现对侧舌肌瘫痪和眼裂以下的面肌瘫 痪。如一侧的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核或脑 神经)损伤,则出现同侧相应的肌瘫痪。 如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核可出现同侧的面 肌全部瘫痪;伤舌下神经或舌下神经核可 出现同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和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它们分别发脑神 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 腰骶膨大Ⅴ-Ⅶ层 外侧部
(二)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的传导通路
此通路又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 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 肢皮肤的 感受器
上行 周围突 中枢突
脊 N节
中央后回下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其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以 及口、鼻粘膜等处;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 入脑桥。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痛、温觉在三叉神经 脊束核, 触觉在三叉神经脑桥核,二核发出二 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 内侧核,由此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 央后回的下部。
主要功能:
1、协调锥体系运动功能。 2、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运动。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外 系维持习惯性运动。
神经传导通路
视交叉 视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来自双极细胞视辐射
内囊后肢
节细胞
距状沟周 围的枕叶 皮质
视神经
视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 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物象:交叉投射
颞侧(外)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鼻侧(内)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41
42
43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野缺损表现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骨胳肌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神经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70%-90%交叉到对侧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 视神经 视交叉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中央部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见内脏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 神经元或神经元链.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脑干内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骨胳肌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第一节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一)型题.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脊髓前连合.脑桥臂.延髓丘系交叉.中脑结合臂.间脑视交叉.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前核.丘脑底核.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由薄束,楔束来完成.在脊髓交叉到对侧.在中脑结合臂交叉.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经脊髓白质后连合.经脊髓白质前连合.经延髓的腹侧.经脑桥的腹侧.以上都不是.内侧丘系.发自脊髓胸核.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发自脊髓固有核.传递温、痛觉.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腹前核.背内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脊神经节.胸核.丘脑腹外侧核.下橄榄核.以上都不是.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角固有核.胸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以上均不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固有核.胸核.下橄榄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脊神经节.三叉神经运动核.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背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前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腹前核.底丘脑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经内囊后脚的前部.在锥体下端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后的纤维组成.躯干肌仅受对侧皮质脊髓束支配.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锥体系.起始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区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支配双侧脑神经核.受损后,反射?肖失,但肌不萎缩.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端交叉.一侧皮质核束.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核.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副核.支配双侧面神经核.只支配对侧舌下神经核.只支配对侧疑核.左侧内囊损伤表现为.左额纹消失.左侧能闭眼,左口角下垂.左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右侧能闭眼,右口角下垂.右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神经核是.三叉神经运动核.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瘫.病灶的对侧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病灶的对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患侧额纹消失.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左眼全盲.左眼视野左侧偏盲.右眼全盲.双眼视野左侧偏盲.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下列何部位受损,可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视交叉外侧部.双侧视神经.双侧视束.视交叉中央部.右视辐射.光照患者左眼,双眼瞳孑缩小,而照右眼时,双眼瞳孔均不缩小,病灶在.右视神经.左顶盖前区.右外侧膝状体.右动眼神经.左外侧膝状体.损伤视交叉中央处,两眼视野表现为.双眼右侧偏盲.左眼鼻侧偏盲.双眼颞侧偏盲.右眼鼻侧偏盲.双眼全盲.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减退.对侧肢体瘫痪并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震颤并伴有肌张力增强.同侧共济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增强.下列关于皮质核束说法哪项是错误的.经内囊膝部下行.舌下神经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一侧受损,对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止于脑干内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又称皮质延髓束或皮质脑干束.右侧内囊后脚后部损伤,可出现.右耳听力丧失.左耳听力丧失.左眼视野鼻侧和右眼视野颞侧偏盲.右眼视野鼻侧和左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病灶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右侧外侧膝状体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视野左侧偏盲.双眼视野鼻侧偏盲.双眼视野右侧偏盲.右眼全盲.大脑脚脚底外侧/通过.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额桥束.顶、枕、颞桥束.内侧纵束.下列何结构受损害,可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内囊后脚.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相同之处是.均发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下行纤维.发生较新,在皮质上的定位均明确.均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均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种系发生上均较古老.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左侧皮质核束.右侧皮质核束.左侧舌下神经核.右侧舌下神经核.右侧舌神经.下列何项受损伤,可致对侧偏身运动障碍.红核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脚.内囊后脚和膝.下列哪项受损伤,其症状表现在受损的同侧.内侧丘系.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二)型题.脊髓小脑后束.外侧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及传导头面部感觉有关的是.及传导(意识性)颈以下深感觉有关的是.及传导颈以下浅感觉有关的是.上肢皮肤精细触觉.下肢深感觉.胸部粗触觉.面部痛觉.听觉.脊髓小脑后束传导.楔束传导.脊髓丘脑束传导.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膝跳反射.呕吐反射.内侧纵束参及.动眼神经副核参及.面神经核参及.患侧视野全盲.双眼视野颞侧偏盲.双眼视野鼻侧偏盲.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色盲.视神经损伤可致.内囊出血可致.视交叉中央(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内囊前脚.内囊膝.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部.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后部.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下部.视辐射纤维行经.听辐射纤维通过.丘脑中央辐射纤维通过.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听觉通路的中继核是.视觉通路的中继核是.联系大、小脑的转接核团是.深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浅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皮质下植物性中枢.听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视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外侧膝状体是.内侧膝状体是.下丘脑是.脊神经节内.三叉神经节内.前庭神经节内.蜗神经节内.膝神经节内.传导头面部浅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传导躯干、四肢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听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前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脑干束.扣带束.海马伞.位于内囊前脚的是.位于内囊膝部的是.位于内囊后脚的是:(三)型题.通过内囊的纤维束有.联络纤维.连合纤维.顶、枕、颞桥束,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束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丘脑中央辐射.参及瞳孔对光反射的结构有.视网膜.视神经.动眼神经.上丘.顶盖前区.左面神经核上瘫可能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低垂.两侧额纹均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左面神经核下瘫时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低垂.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动眼神经损伤时.左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左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二、填空题.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为(),其周围突分布于(),中枢突入脊髓后形成()束和()束;第二级神经元()和()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第三级神经元为(),发出纤维经(),投射至()。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纹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状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感受器
效应器
神经系统内两大类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锥体系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节后纤维
睫状N节 视N
动眼N
动眼N副核 中脑 顶盖前区
听觉传导通路
①
②
周围突
螺旋器
.
中枢突
(大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
.
蜗神经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③
④
. 下丘臂 .
听辐射
听辐射
颞横回(听觉区)
内囊后肢
内侧膝状体
下丘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蜗N核
听觉冲动为双侧传导,若一侧通路在
右小指背面皮肤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试用传导 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 右脊N后根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 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 左中央后回中部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右小指背面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用左手拍打, 试用传导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右脊N根 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左中央 后回中部胼胝体右中央前回中部右皮质脊髓束 右内囊后肢锥体交叉左皮质脊髓侧束左脊髓 前角外侧核左脊N前根左脊N干左脊N前支 左臂丛左腋N、肌皮N、正中N、桡N、尺N左上肢肌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
丘脑腹后核
●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 三 叉 神 经 脑 桥 核 内 , 它 们 发 出 的 纤 维交 又 至 对 侧 , 组 成 三 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第 3 级 神经 元的 胞 体 在 背 侧 丘 脑 的 腹 后 内 侧 核 , 发出 纤 维 参 与 组 成 丘 脑 中 央 辐 射 , 经 内 囊 后 肢 , 投 射 到 中 央后 回 下 部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二)头 面 部 的 痛 温 觉 和 触 压 觉 传 导 通 路
第 1 级 神 经 元 位 于 三 叉 神 经 节 、 舌 咽 神经 上 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 其 周围 突 经 相 应 的 脑 神 经 分 支 分 布 于 头 面部 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的相关感受器,中枢突 经 三 叉 神 经根 和 舌 咽 、 迷 走 和 面 神 经 入 脑 干 ; 三叉 神 经 中 传 导 痛 温 觉 的 纤 维 入 脑 后 下 降 为 三 叉 神 经 脊 束 ,连 同 舌 咽 、 迷 走 和 面 神 经 的 纤 维 一 起止 于 三 叉 神 经 脊 束 核; 传 导 触 压 觉 的 纤 维 终 止 于 三 叉 神经 脑 桥 核 。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 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向前绕过延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在 中线上与对侧薄、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 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在锥体束的背侧呈前后 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位 于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纤 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central thalamic radiations ), 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后部, 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叉,至对侧脊髓侧索及前索上行,和脊髓丘脑束,在延髓 它位于下橄榄核背外侧,在桥脑和中脑位于内侧丘脑系背 侧,上行止于脊髓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构成 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角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 央小叶的后部。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锥C 视杆C
双极C 视束
轴突形成 视神经
节C
发出纤维组成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视交叉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腱和关节的 本体感受器、 皮肤的精细触 觉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 脊髓后索 形成 薄束、楔束
脊N节
进入
、
上行
发出纤维经中央管腹侧 内侧丘系
上行
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内囊后肢
薄束核、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部分中央前回
2 传向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觉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其中
➢此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骨、关节、肌和肌腱的 感受器及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其中枢突经后根入同侧脊髓后索上行, 其第四胸节以上者位于脊髓后索外侧上行成楔束,第四胸节以下者,位 于脊髓后索内侧上行成薄束,两束分别止于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在延髓,自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向前弓 状弯曲绕过中央管的腹侧与对侧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 纤维在延髓中线两侧纵行上升,成内侧丘系,它至桥脑位于被盖前缘, 在中脑位于红核外侧,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神经传导通路
视束
动眼神
经副核
经节 约肌
动眼神经
节后纤维 瞳孔缩小。
睫状神
瞳孔括
双眼视野
睫状神经节
外侧膝状体 顶盖前区
动 眼 神 经 副 核
瞳 孔 对 光 反 射 通 路
视觉区
(四)听觉传导通路
由4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蜗螺旋神经节内 的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 第4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内侧膝状 体
感受器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 觉)、三叉神经脊束 核(痛温觉)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浅感觉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 压觉)冲动至对侧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学要求: 1、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 通路。 2、掌握躯干和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传 导通路。 3、掌握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4、掌握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 路。 5、熟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Nervous system pathway 一、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压觉传导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细胞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
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 面 部 浅 感 觉 传 导 路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摄取
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元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到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的摄取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吞方式被突触前神经元摄取回收,以供再次使 用。
神经元电生理活动与信号传导
静息电位
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 存在一定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 的电位差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 。
04
神经传导通路的生理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 突触完成。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 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是常见的突触类型, 通过释放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 谷氨酸、多巴胺等进行信息传递 。
电突触
电突触是通过电流直接传递信息 ,其传递速度较化学性突触更快 。
Na⁺通道与动作电位爆发
动作电位的爆发主要是由于Na⁺通 道的开放,Na⁺内流引起膜电位的 超极化。
K⁺通道与动作电位恢复
动作电位后,K⁺通道开放,K⁺外流 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05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电生理学方法
脑电记录
通过记录脑电活动的变化来研究神经传导通路的 活动。
神经元电生理
对单个神经元进行电生理记录,研究神经元的放 电活动。
突触病变
突触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病变可影响神经信号的 传递,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神经传导通路与药物的作用机制
调节神经递质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摄取,从而影响神经传 导通路的信号传递过程。
调节受体活性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的数量和活性,影响神经递质与 受体的结合,进而影响神经传导通路的信号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 纤维联系:分三类,环路多 • 终止部位:脊髓、脑干、大脑
锥体外系的下行传导束有: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不交叉 -
皮质 脊髓 前束
双侧的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本侧四肢 骨骼肌
脊神 经
双侧躯 干骨骼 肌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 spinal cord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运动传导通路
•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 皮质脊髓束 – 皮质核束
•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 上运动神经元 upper motor neurons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肤﹑粘膜内的浅感觉感受器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
Ⅰ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Ⅱ 脑干内交叉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
Ⅲ
丘脑皮质束
内囊 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Ⅰ 双极细胞 Ⅱ 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Ⅲ 外侧膝状体
枕叶距状沟上﹑ 下皮质视觉中枢
内囊 后肢 视辐射
脑神经传导通路2020/1Fra bibliotek/261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副舌下全
(位听神经)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四种)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
中央前回下1/3的锥
体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经内囊膝、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 锥体
皮质核束
脑干内的脑神经
躯体运动核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
眼外肌、表情肌 咀嚼肌、舌肌
咽肌、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 方肌
谢谢!
31
2020/11/26
眶上神经
头面部皮神经分布示意图
Ⅶ 面神经 facial nerv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面神经核、孤束核、上泌涎核 • 在脑桥小脑三角连于脑,经内耳门→茎乳孔出颅 • 主要分支分布
面肌 舌前2/3味蕾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 各段损伤的不同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
Ⅸ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感觉性神经:Ⅰ、Ⅱ、Ⅷ
运动性神经:Ⅲ、Ⅳ、Ⅵ、 Ⅺ、Ⅻ
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
Ⅲ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
• 运动性神经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 神经自中脑脚间窝 出脑,经眶上裂出颅
• 分布: 上睑提肌、上直肌、 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副交感纤维支配 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感受器
传导通路 传入神经
皮质下CNS
效应器
传出神经
传导通路 —— 大脑皮质的高级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 通过神经元构成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深感觉
浅感觉 视觉 听觉 平衡觉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
• 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s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上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 前部的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 锥体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 锥体交叉 髓侧束 ×
下运动神经元
本侧的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 • 于橄榄背侧连于延髓, 经颈静脉孔出颅 • 主要分支分布
舌咽神经分布
舌后1/3粘膜,软腭、咽、咽鼓管和鼓室粘膜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腮腺 咽肌
Ⅹ 迷走神经 vagus nerv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 于橄榄背侧连于延髓, 经颈静脉孔出颅 • 主要分支和分布
Ⅴ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Ⅴ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 混合性神经 • 核团组成: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 主要分支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 分布 – 支配咀嚼肌运动 – 头面部皮肤,眼球、鼻腔、口腔粘膜,舌前2/3粘膜,牙及牙龈的感觉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出现部位
肌张力
增高
瘫 痪 硬(痉挛性)瘫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
亢进
病理反射 出 现
肌萎缩 早期不明显
对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 降低
软(弛缓性)瘫 消失 消失 不出现 明显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皮 质 核 束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这些束的纤维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 • 调节肌肉的张力 • 协调肌肉的活动 • 维持和调整姿势、体态、进行规律性和习惯的运动。如手势和走路时的双臂摆动等。 • 进行粗大的随意活动
思考题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与精细触觉传导路径如何?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觉与粗触觉传导路径如何? 何谓锥体系?
肌、腱、关节等的深感觉感受器
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
薄束、楔束
薄束核、楔束核
Ⅱ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 后肢
Ⅲ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肤内的浅感觉感受器
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
脊髓后角细胞
Ⅱ
白质前联合交叉
脊髓丘脑束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
内囊 后肢
Ⅲ
中央后回中、上 部和中央旁小叶 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