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
【历史】20160803-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
![【历史】20160803-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https://img.taocdn.com/s3/m/62cbcc2010661ed9ad51f3f9.png)
古代白银产量很低,那么遍及中国大地的白银哪里来的呢?作者;疯狂的猎人一条鞭法改革,反映了赋役折银的趋势,同时又从赋役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白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到明代后期,国库收支是以白银为主,而铜钱则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
国库收支中铜钱的数量不到白银的百分之一,甚至不及千分之一。
这与宋代国库收支以钱币为主是完全不同的。
明代的白银,可以说笼罩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为方便交易,“虽穷乡僻壤,亦有银秤”。
这在从欧洲来的传教士的记载中也可以证实。
明末,一位名叫拉斯戈台斯的神父记录下了以下这样的细节。
他说:“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大小不等的银块,再用戥子称出小银块的重量。
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银子或者五厘银子,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
”他还说:“在中国,连孩子们都会估量银锭的重量和成色。
人们会随身带着一个类似铜铃的东西,里面装着蜡块,用来收集剪下来的银屑。
当银屑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人们把蜡块熔化,就可以回收银子。
”本文章来自公众号疯狂的猎人,更多精彩文章等着你。
翻开明代的各种著述,关于白银的记载随处可见。
万历年间浙江人张应俞曾经编撰了一部专门教人反诈骗的图书——《杜骗新书》,记载了八十三个诈骗的案例,其中有七十四个案例涉及白银买卖交易及诈骗之事。
在明清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涉及白银欺骗的事情。
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诈称会用“九还丹”制造白银的骗子行骗的故事。
显然,到了16世纪,白银已然涉及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把自己的影子留在形形色色的著述之中。
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社会结构》中指出,16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从中世纪那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向以货币、市场和商业交换为基础的更自由的、更具流动性状态的迅速而集中的转变。
无独有偶,这样的一种巨变,在16世纪下半叶的明代中国也在上演。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https://img.taocdn.com/s3/m/96530bd477232f60ddcca1c5.png)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
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
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2007)。
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白银资本》
![《白银资本》](https://img.taocdn.com/s3/m/1a121e05e87101f69e31955f.png)
<<白银资本>>弗兰克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左派学者之一,对于东方世界做出许多不恰当的推崇。
他认为,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同一个世界体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五百年前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系里。
从这一点来说,弗兰克实际上否认了“现代性”的存在。
弗兰克更进而认为资本积累过程几千年来在世界体系中一直发挥主要作用。
被理解作一种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用弗兰克自己的话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欧洲中心主义神话”。
这样,在弗兰克那里,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让人吃惊的是,弗兰克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
确切地说,这个时代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
欧洲之所以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中心,是因为欧洲征服了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使得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使欧洲有可能站在亚洲的肩膀上。
如果我们考虑到他的激进的左翼立场、考虑到他曾经在拉丁美洲打过游击,他有这样的观点便是毫不奇怪的。
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从全球白银流动的角度得出结论:在1850年以前,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中心。
明代人口已达5000~6000万人。
另一项统计数字为,洪武26年7000万,明末崇祯三年1。
9亿。
此时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红薯,南瓜,蚕豆,土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入中国。
城市形成和快速发展。
南京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据德国学者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中提出的数据,中国明代远洋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
明代手工业得到巨大发展,潞安府就有织机1.3万张。
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
永乐时铁产量达9700吨,其时西方俄国产量最高,不过2400吨。
制铁厂可拥有六七个冶铁炉,需要雇佣上千个工人。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https://img.taocdn.com/s3/m/355cff82d4d8d15abe234e65.png)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08级世界历史学号:080210257丁万晓摘要: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历史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
中国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移民不断。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仍将继续。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移民经济原因一:中国移民东南亚的原因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
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强烈渴望,就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本能。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批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叫做移民。
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乏、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
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东南亚。
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要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
1.经济原因一般百姓移居海外,大都是迫于生活无着,处于饥寒交迫之下,不得已而被当做“苦力”、“猪仔”之类卖到异国他乡。
我国古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土地超负荷人口载量,古代的政府,横征暴敛,造成了农村生产日益凋敝。
特别是清朝后期,白银的大量外流,加上鸦片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铁路的修建,蒸汽机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和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也随着瓦解,同时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也开始崩溃。
处在我国这种形式下的我国农村,破产加速,地权日益集中,各种繁重的地税和敲诈勒索,使广大农民一无所有。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c156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0.png)
2023北京通州高一(上)期中历史一、选择题1. 如图为中国某一时期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该图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②以磨制石器为工具③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的生活④人类已经学会用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3.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关于何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实物史料②可用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③有助于探究“中国”一词的起源④据此可推测“中国”地理位置的起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西汉学者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指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国异政教,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传统的政治秩序走向瓦解B. 宗法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C. 诸侯国旨在争夺霸主地位D. 周天子保持天下共主地位5.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废井田,开阡陌”③普遍推行县制④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下主张同属该学派的是()A.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C.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D. 兼相爱,交相利7.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以下关于秦朝的描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②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
![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表](https://img.taocdn.com/s3/m/55f6a23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e.png)
由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因此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关于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的一些基本信息:1.出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国大量出口白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外国列强在中国境内掠夺
资源、占据市场等不平等贸易导致中国白银流失海外。
2.流入: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白银开始回流。
一方面,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中国与欧洲的贸易
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货币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白银回流。
3.波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白银的流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方面,中
国出口商品受到打击,白银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白银流出。
4.管控: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物资短缺,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白银的管控。
同时,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也实行了严格的
金融管制措施。
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白银流动变化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策以及贸易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动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https://img.taocdn.com/s3/m/78027ee790c69ec3d4bb75a7.png)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联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2020·安徽模拟) 《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这说明,周代()A . 实践了“仁政”理念B . 中央政府职权范围扩大C . 已具有储粮备荒意识D . 解决了平民百姓的温饱2. (2分) (2017高二下·贵州开学考)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 (2分)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了()A .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4. (2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 . 政府的大力推广B .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 . 商品经济的发展D .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5. (2分)(2020·郑州模拟) 19世纪初,在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据了6个。
清代集市中心的总数则在4万处左右。
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多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69dcee7998fcc22bcd10dc9.png)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
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
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
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2007)。
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
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
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55a0b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8.png)
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摘要:在中国的明清时期,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在海上对外贸易中,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在上述时期,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
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其中约1/3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2/3为转口贸易输入。
流入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
这一数量似乎很大,但实际上,尚少于清末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战争赔款总量,加上清末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白银,在包括清末的全部明清时期,中国不但没有白银的净流入,反而有净流出。
关键词: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白银无疑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价值量也最大的进口品。
本文将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就明清时代通过海上贸易(陆路贸易中的白银流入流出不在本文考虑范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得出一个综合的估计。
由于作者能力有限,而且相关史料过于繁杂、分散,一些文献易得性差,文献的收集不可能全面,甚至可能遗漏一些极为重要的文献。
另外,一些文献对具体的估算方法未加详细说明,从而很难判断其计算口径,是否有遗漏或重复,以及估算值与实际数量的逼近程度。
还有一些文献由于语言问题和计量单位难以折算等问题,只好舍弃不用。
因此,本文所采用的前人文献只是在自身能力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
不过,即使我们不能得到一个精确的结论,一个粗略的、近似的结论也是有意义的。
一、估算中的困难和采用的方法准确地计算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现代人,我们只能对其进行大致的估算。
而且,在进行估算时,存在着各种困难,其中主要有:1.缺乏完整系统的原始记录。
有些所需要的指标根本没有原始记载,有的只是大而化之,常常渗入强烈的主观臆测,甚至经过故意夸大或掩饰的描述。
有的虽有记录但记录不全或扭曲。
而且,曾经存在过的统计资料也可能遗失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中国最富有的时期,白银拥有量占世界三分之二
![中国最富有的时期,白银拥有量占世界三分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40c9e343866fb84ae55c8d15.png)
中国最富有的时期,白银拥有量占世界三分之二本文导读:首先就是农耕的面积了。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产业的大国,然而在明朝时在我们几乎最擅长的行业里又创造下了新的记录。
根据记载,在明朝初期,我国的直辖领土有四百六十八万平方公里,而粮田则是处于增长的状态,从万历年七百万顷到明末将近八百万顷,是史无前例的,更是后期清朝都无法超越的。
在朱元璋统治的时期,他发布了有关于农耕的典籍,在其中详细地解释各种农具的作用、使用方法的同时,还将作物的最佳耕织时期以及治理土地的各种精良方法全都编写入书并进行宣传,看得出来明朝的统治者,对于农耕是非常的看重的。
在这样的治理之下,我国在西方国家眼里,农耕产业之发达程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参观我国的田亩时,仿佛看见了自己国家精心修建的花园一般,而且惊人的是,几百万顷的田地,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荒废,全都物尽其用。
除了农耕面积之外,人口也是一大惊人数据之一。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口大国,至今人口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我国的人口数量却是全球第一的。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已经比较远了,所以具体的数字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根据推测,当时我国的人口至少是全球的五分之一的,所以说是全球第一也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而白银的产量,在明朝也是非常之多的。
而谈到这批白银的来源,就得说到刚刚在美洲进行征讨,后夺走了无数财产的西班牙人了。
热爱中国的各种特产的西班牙人,用他们夺来的这笔财产几乎全部用来在中国购买茶叶、瓷器以及丝绸等产品。
甚至为了能够购买足够的产品,他们开船渡来时,那船上仿佛除了白花花的银子,看不到任何东西一般。
而从收获到了这么一大笔财产的明朝所拥有的白银在世界上占有的比例来说,几乎是三分之二。
说到经济,那就自然离不开产业。
在明朝,第三产业之多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当初有阿拉伯的旅行家来到中国这个国家游历,并且记载了这样的史实,那就是在中国的明朝时期,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里都可以找到第三产业,而且每一种都不同。
考向四 古代对外贸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向四 古代对外贸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1f9442e3968011ca30091e1.png)
2018年1月4日考向四古代对外贸易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2018年湖北黄石高三检测)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4449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8673斤。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A.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B.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C.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D.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参考答案】B【解题必备】命题者常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等形式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外政策,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1)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
①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
②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2)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
①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②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史鉴·白银推动的全球化
![史鉴·白银推动的全球化](https://img.taocdn.com/s3/m/83ab467e6529647d26285290.png)
史鉴·白银推动的全球化作者:杜君立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8期16 世纪初,世界白银产量每年只有约150 万盎斯。
在16 世纪中期,即明嘉靖年间,随着美洲银矿和日本银矿的发现,世界白银产量提高到每年1000 万盎斯。
直到18世纪中叶,即清乾隆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直保持在900万~1700 万盎斯之间。
南美洲16 ~ 18 世纪期间的白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近80%。
日本白银矿藏量也极大,在17 世纪前,日本白银产量约占世界的20%。
明代后期,在民间社会的压力下,白银成为中国法定货币,社会对白银需求巨大,但国内矿产资源不足,因此只能从海外输入,这些白银主要来自日本和美洲。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过来说,是中国白银货币化推动了日本和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
从更大意义上来说,中国通过出口丝绸、瓷器和茶叶,从西方贸易公司手中换取白银,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贸易活动。
换句话说,白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与世界之间,通过白银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中国白银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金银都被禁止用于交易。
据《明会典》所载,明朝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
直到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解除海禁,同时颁布白银货币法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白银为合法货币。
万历九年(1581 年),在张居正力主下,“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的一条鞭法正式确立。
白银从此成为国家的命脉所在。
白银也深深地介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白银成为货币之所以经过这么长时间,主要是白银数量仅仅依靠国产,一直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全国市场,嘉靖时期,明朝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银根紧张可想而知。
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 年)有了根本的转变,这一年,恰恰是美洲白银大量输出开始的一年。
正是从那时起,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作为“世界货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20年:中国由富转贫的分水岭
![1820年:中国由富转贫的分水岭](https://img.taocdn.com/s3/m/5dc76dd4910ef12d2af9e775.png)
1820年:中国由富转贫的分水岭作者:李伯重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2期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贡德·弗兰克是位西方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他的名著《白银资本》一书,于2008年9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批判了世界学史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指出亚洲尤其是中国远在欧洲发达之前,就在世界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贡德·弗兰克的研究,在1800年以前的国际瓷器、茶叶、棉布贸易中,中国垄断了世界市场。
大约占全国瓷器输出总量八成多的中低档产品输往亚洲各地,占16%的高档产品输往欧洲,因为欧洲人比较富有,买得起高档货。
在重工业品方面,19世纪初期,广东是整个东亚最大的铁器生产地。
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诸岛,都要购买广东铁器,连自认工业技术领先东方人一筹的欧洲殖民者也不例外。
此时的中国,颇有些世界工厂的味道。
由于贸易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到18世纪中叶,中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基本沿袭前代制度,曾分设广州、泉州、宁波三大市舶司,管控海外朝贡和贸易事务。
到了清代,旧有体制逐渐跟不上形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下令在广州设立公行,即政府指定特许的商人管理外贸。
此后近百年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直至鸦片战争爆发。
“公行制度”之下,外贸由一批有经验的商人(通称广州十三行,又称行商)主持,可以适应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需求,有一定合理性。
但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时期,积极进行全球扩张的西方人鼓吹“自由贸易”,说公行是在搞“垄断”,强迫清朝取消了这个制度。
在清代,中国与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贸易扩展得很快,但增长最显著的,还是与西方人的海上贸易。
而到了18世纪中叶后期,中英贸易迅速增加,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坐上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交椅。
如1775年,抵达广州的欧洲商船38艘,英国商船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爵士率领一个50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到访中国,他带着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迫切希望中英两国正式建交,清廷向英商开放更多港口。
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上)
![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上)](https://img.taocdn.com/s3/m/243da58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42.png)
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上)内容提要:16-18世纪赋役制度的变革改变了朝廷与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使白银在国家的行政运作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中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要依赖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得以正常运作。
也正因为美洲白银的流入适应了清朝赋税征收、财政运行和官僚系统运作的需要,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有很大一部分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因此,当时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才没有引致物价的大幅上升。
对于生产者来说,置身于这样的过程中,以其生产物换取白银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缴纳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
当时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是在贡赋经济的背景下流通的,在18世纪的中国没有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
一、问题的提出16-18世纪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及同一时期中国国内商品货币交换空前发达的现象,一直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
梁方仲教授是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1939年发表的长篇论文《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①利用中外历史文献,对明代输入白银的数量、外贸规模等问题作了具有奠基意义的研究。
他在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与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深入考察了在白银流入与商品流通发展背景下政府财政体系转变及其社会经济意义,提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白银的流通主要发生在政府财赋分配的领域。
②这种流通虽然也可以引起商品流通的发达,但商业这种“一马当先”的繁荣,并不能导致手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后来在《明代粮长制度》一书中,梁方仲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为“虚假繁荣”。
③近几十年来,关于16世纪以后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及其影响的研究,是以市场运作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逻辑为主导的。
研究者大多将白银流通置于近代经济学和近代货币学的模式中加以理解,重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扩展背景之下的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白银流通量增加对物价变动、市场整合、商贸繁荣、市镇兴起等经济问题的影响,在这样的分析逻辑中,白银被视为一个整合程度日益完善的国内市场的内在要素之一。
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运来的白银都去了哪?
![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运来的白银都去了哪?](https://img.taocdn.com/s3/m/553e21c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2.png)
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运来的白银都去了哪?编者按:“从16世纪开始白银连续不断地流入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被比喻成‘白银的坟墓’”。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这批银布币的铸造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银质货币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扶沟古城村遗址井口发现一口铜鼎,其中有18枚银布币。
其中一枚空首布时代至迟为春秋中期。
6枚短型实首布稍晚,可能为春秋晚期。
其余中、长型的实首布可能为战国晚期。
这均在当时楚国范围内,被认为是楚国的铸币。
(《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虽然这些银质货币被认为是铸币,但是银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货币的主流(先秦考古发现中上述情况也可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
而熔铸成锭的银子,则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期曾经作白金三品,作为货币流通,王莽时期也铸有银货二品,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铸造,但是流通不广,一直到了明清,才开始渐渐流行。
元代真定路河涧税伍拾两银铤,估价:70万RMB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开始,称约五十两重的银锭为元宝。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
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大明宝钞)后,明政府将宝钞规定为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为保证宝钞的流通,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
但政府发钞铸钱(制钱)仍以银价作为标准。
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
后因为滥发宝钞,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
大明宝钞一贯,理论上相当于银一两,制钱一千文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
(直到明武宗正德年间,大明宝钞被彻底废止,货币回归到银两和制钱并用)从以银表示的金价、米价、绢价看,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高于宋、元时期。
综合计算,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约比宋、元时期提高一倍左右。
这和明代中国银矿蕴藏量并不丰富,银产有限,供不应求有关。
晚清民国时期白银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
![晚清民国时期白银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https://img.taocdn.com/s3/m/5b92fc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5.png)
晚清民国时期白银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晚清汇率1英镑=7.32238克黄金1法郎=0.2903225克黄金1美元=1.50463克黄金1德国金马克=10德国马克=3.58425克黄金1卢布=0.774234克黄金1日元=0.75克黄金1库平两白银=37.3克=(甲午时金银比价1:20)1.865克黄金=(1900年后金银比价1:35)1.065克黄金1比索=0.507816克黄金以下数字均四舍五入后为1英镑=25法郎=5美元=2德国金马克=20德国马克=9卢布=10日元=4库平两(1894年前)=7库平两(1900后)=14比索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渝,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林七九六;即俄国一鲁布四一二,俄国鲁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里亚四二四。
由以上资料可知,在1901年,中国1海关两=3.75法郎,0.15英镑(1英镑等于20先令)。
佐证了法郎和英镑25比1的汇兑比率。
《马关条约》赔款是用库平银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
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
馀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
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
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
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d4eb5de45c3b3567ec8bd7.png)
一、前言明末兴盛的对外贸易,以及因之流入的大量白银,对中国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例如明政府在16世纪中期后税收的货币化、政府支出的大幅成长、东南沿海经济之更繁荣等。
另一方面,西欧和中国的贸易,对推动西方朝向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到底有多少白银在明季流入中国,并没有完整的记录。
虽然过去许多学者做了估计,国内一些从事明季中国海外贸易主题研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也引用了一些白银输入量的估计数据来佐证当时贸易的盛况,但欠缺全面而有系统地计算与推演,并从未与中国自产白银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因此无法得知海外流入白银占当时整体白银流通量的比重,更难推估出对当时经济等层面的影响。
本论文首先尽可能搜集国内外学者有关明季流入中国的白银之研究成果,再以归纳与平均的方式,估计出最可能的数量。
另外,笔者也估计了中国自产的白银数量,以资对照。
研究发现,明亡前的百年期间,国外流入白银是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不难理解这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6—18世纪,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约占全球的80%。
16世纪时,秘鲁的银产量占全世界银产量的61.1%、墨西哥占12.1%,合计73.2%;17世纪时,秘鲁占63%、墨西哥占24.1%,合计占87.1%;18世纪时,秘鲁占32.5%、墨西哥占57%,合计89.5%①。
西属美洲生产的白银有很多最后都输进了中国。
西属美洲的白银经由三条路径运往中国,这三条路径依其重要性依次为: (1)西属美洲→菲律宾马尼拉→中国(1570年代以后);(2)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葡萄牙→中国(1570年代以后); (3)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荷兰、英国→中国(17世纪初以后)②。
明后期,世界另一个白银的重要产地为日本(约占世界银产的15%),日本生产的白银,绝大部份都输进中国。
1540年以后,中国商人前往日本贸易。
1543年葡萄牙人首次抵达日本,1550年后,葡萄牙人每年定期前往日本贸易③,大约在1570-1600这段期间,葡萄牙人几乎垄断了中、日贸易。
鸦片贸易真的是清朝白银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吗?——《银线》读后感
![鸦片贸易真的是清朝白银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吗?——《银线》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781d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f.png)
鸦片贸易真的是清朝白银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吗?——《银线》读后感摘要:学界普遍认为是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然而,林满红教授认为: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引发了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从而导致世界白银减产,此后,欧洲各国减少了对中国的白银输入,英国也开始大规模的用鸦片换取中国的产品和白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1808—1856年间中国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关键词:鸦片战争白银外流白银减产《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文指出:“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
”以英国为代表的商人向清朝走私鸦片造成清朝白银大量外流,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常识,并且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然而,最近笔者读了林满红的《银线》一书后,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林满红教授认为:“是因为拉美白银供应的减少,才导致中国出口品的世界市场萧条。
全球银供应的短缺使银在中国较在其他地区昂贵的套汇基础消失,也刺激鸦片的输入中国,这些将被视为造成19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的重要背景因素。
” 随后,林满红教授展示了自己整理的两幅图表。
图 1 鸦片进口到中国的数量(1800—1911)表1 清朝白银流入与外流估计总值单位:百万银元从以上两幅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1808—1856年之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向中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白银外流产生了正相关关系,但是,在1857—1886年之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持续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却出现了白银大量流入的情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诡异的现象?林满红教授继续研究,发现世界白银产量在1811-1840年期间出现大幅下降,直到1860年之后,世界白银产量才超过1811年之前的产量(见表2)。
同时,“根据英国蓝皮书记载,1821年后鸦片的输入开始增长;‘获得银元的困难,对于鸦片入口的激增,大有关系。
’”表2 世界金、银产量(1741—1910)单位:1,000盎司之后,综合19世纪中国生丝和茶叶的出口量(见图2和图3),林满红教授认为:19世纪上半叶世界白银产量的锐减导致西方对中国生丝、茶叶等商品需求的减少,从而减少了输入中国的白银;另外,世界白银减产也刺激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来换取白银。
近代早期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代早期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8f31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2.png)
近代早期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王花蕾
【期刊名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27)5
【摘要】在近代早期,随着美洲金银的发现和澳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些白银对16、17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赋税制度进一步变革,货币制度和国家政权更加稳定。
到18世纪,白银的流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到19世纪时,中国对其他国家持续几个世纪的贸易顺差,使西欧国家极力寻找能卖给中国的商品,最终它们找到了鸦片,并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改变了对中国的逆差,也逐渐把中国带入了屈辱的近现代。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白银;商品经济;通货膨胀;货币制度;赋税制度
【作者】王花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2
【相关文献】
1.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关系的力作——戴建兵教授《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评析 [J], 王锋
2.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一部力作--评《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一书 [J], 王贺雨
3.关于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活动的一部佳作——评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J], 魏俊
4.郑和下西洋后国外白银的流入与中国经济发展 [J], 林文勋;吕昭义
5.白银流入:明末清初中国经济繁荣的推动力 [J], 翁礼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扼杀近代中国的“3两白银”:整个民族被驯服,把丑恶当成秩序
![扼杀近代中国的“3两白银”:整个民族被驯服,把丑恶当成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318916e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b.png)
扼杀近代中国的“3两白银”:整个民族被驯服,把丑恶当成秩序乾隆五十八年夏,英国派出的第一个使团不远千里终于来到了中国。
在那会儿,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几乎在每一名欧洲人的心目中,彼时的中国仍是“满地金银、人人穿丝绸”的天朝上国。
当英国使团满怀虔敬地踏上中国的土地后,亲眼所见的一切却令他们感到战栗。
使团中有人如是感慨:在赶往京城的整整三天时间里,无数行人和房屋从身旁掠过,他们却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丰衣足食的百姓,没有看到一幢像模像样的房屋。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两座英国城镇,坐落于泰晤士河畔)相提并论。
”“康乾盛世”对咱们来讲恐怕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虽然随着历史学家研究的深入,有人提出这个所谓的盛世被严重高估,甚至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但恰恰是在这个阶段,中国封建王朝账面上的综合国力步入鼎盛时期,人口达到峰值。
然而,在文人们塑造的歌舞升平的浮华表象之下,中国封建社会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其弊端早已严重到了不得不爆发的关键点。
简而言之,所谓“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有多穷弱?恐怕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
封建社会究竟是啥?咱们不妨肤浅一些理解,差不多就是把每个人钉在社会特定的位置上,让他们本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千万别想搞什么幺蛾子。
古代帝王饱读天下圣贤书,也许没几位认同“民贵君轻”,但怕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对于这一点,做得最狠的无疑是明太祖朱元璋,此君干脆把大明江山画成棋盘,横竖一里地为一个单元,设一名里长。
这个单元里所有人每天要干嘛,到哪儿去,去多久,都要提前跟里长汇报,若是去早了回来晚了或是闹出其他啥事,不仅当事者本人要受重罚,连邻里都很可能遭连坐。
朱元璋的政策便是古代皇帝统治手段的杰出代表,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民是农民,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世代耕种;对于普通的耕种家庭而言,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恐怕都承担不起。
不仅农民如此,士工商差不多都沿用这套法则,我们不难想象,如此压抑的社会必然像一潭死水,它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专题号】K23【复印期号】1995年10期【原文出处】《中国钱币》(京)1995年03期第3-10页货币史研究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
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
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
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
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
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
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
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
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
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
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
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
(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
(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
(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
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中国,其中大部分应是用来支付丝绸货值。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
明季英人在东方的贸易、南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都会有白银流入,但与以上诸地相比,就几乎微不足道了。
二、17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17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努力开拓对华贸易。
到18世纪前期,几乎欧洲主要的大陆国家都加入对华贸易的行列。
18世纪初期的欧洲,尤其是英国,风行饮茶,茶叶成为欧洲国家对华贸易利润最大的商品。
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18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
然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
亚当·斯密(Adam Smith)说过: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对白银的需求有两个层面的动力,一是作为货币促进商品的流通,二是作为奢侈品的标志。
在当时的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主要源于第一种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交易,世界上尚无第二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白银。
大规模发展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
19世纪末,美国成为第二大茶叶买主。
从18世纪20年代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绝大多数由英、美人输进,主要用于购买茶叶。
17世纪中叶以后直到18世纪末,银元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的主要商品。
也如其他西方国家一样,英人的银元源自西班牙的美洲属地。
银元通常被装箱输往中国,每箱一般装4000个银元。
1637年英船首航广州,就携带62000西班牙银元(reals of eight)。
在18世纪初,中英贸易规模尚小,英人对华输出只相当于对印度输出的十二分之一。
16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官员在和印度的贸易中投资430000镑,其中实物部分为111000镑,白银320000镑,其投资的利益率为100%。
在1708-1712年间,英人每年对华出口商品值仅5000镑,而出口白银则高达50000镑。
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比例(两)年份货物白银白银所占比例(%)167721104778651681313503750054168243797840006616987500060000441699164257983382170414898139452901707834363000881709790593000921717963699000911719806496000921721543913200096172386641020009217291295148000097173112747657000981733300001050007817352568144000981738336012000097174774071050009317491845900009717517047641280085资料来源:Morse.1700-1753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国贸易。
我们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载7099068两白银或每船平均携带白银109226两。
若以109226两作为178艘英船每船携银的平均数,则在1700-1753年,英船共运19440000两白银到中国。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大对华的货物出口,主要是铅、锡和棉花,白银在总货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由于对华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迅速增长,白银输华的绝对量仍持续增加。
1758-1762年,公司每年对华输出货物值174000两,白银219000两。
1760-1770年,公司对华输出总值中,白银约占50%。
到1795-17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3%。
但由于每年对华输出总值高达5373015两,白银输出每年平均仍有739994两。
176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白银输出年份两年份两1760765414177082204417612160001771879630176232241017725748721763528609177381452 17643387811776394016 1765169047917772304001766193059317789072017676200401783846017685214271786206208217694891861787191232017882094878180177920 17891321920180313768861790210604118047950621791172800181510482721792518400181624525111796120960182018988631797626965182365999817981326830179916231711800421442总计33121032资料来源:1760-1799年数量见:Pritchard;1800-1823年数量见:W.E Cheong,"Mandarins"。
如果1754-1759年英人平均每年输华白银与1758-1762年相当,即每年219000两,则在1754-1759年间,英人共输1314000两白银到中国。
通过以上推算,我们可估计,170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53875032两白银到中国。
1823年以后,英人已无需再运白银前往中国了。
荷兰人在18世纪也输出大量白银到中国。
但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对华贸易主要是通过巴城进行的三角贸易。
以其东方殖民地生产的在中国市场上畅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与中国帆船交换茶叶。
后随着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迅速扩大,荷人不得不从欧洲或亚洲其他地方商馆调运白银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茶叶。
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每年从荷兰运往巴城的白银多达6800000-7900000荷盾。
1728-1734年,有9艘荷船从荷兰直接驶往广州,其总货值为2533359荷盾,白银占96%。
1735年后,荷印公司决定放弃荷兰与中国间的直接贸易,改为每年从巴城派两艘船到广州,购货资本为每船30万荷盾,其中部分资本用来在巴城购买胡椒等产品以便销入中国,换取茶叶。
在18世纪30年代后期,荷人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约50万荷磅,在40年代,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达150-200万荷磅。
在50年代的某些年份,胡椒销售额高达300万荷磅。
300万荷磅胡椒约值180000两,相当于荷人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
由于三角贸易使荷人在巴城购买的茶叶费时较长,茶质也差,难以在欧洲市场上与其他西方公司竞争。
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开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
然而,正如其他西方公司一样,荷兰产品也无力在中国打开销路,因此公司决定,从荷兰出发的船只每艘携带30万荷盾的银元前往中国。
从此以后,荷人也象其他西方人一样,主要以白银购买中国茶叶。
1776-1788年间荷印公司运至广州的白银(单位:两)年船数白银数177********177********177********177********178********178********178********178********资料来源:庄国土《18世纪中荷海上茶叶贸易》,载《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从上表可见,每艘到华荷船所携白银平均为82697两或286959荷盾,与公司董事会所决定的每船30万荷盾白银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