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_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2)为坚持党在农村的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健康发展,毛泽东等在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概括,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5.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的城市乡村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乡村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3)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党课第二专题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B.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赣起义C.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2.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A.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B.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叶剑英C.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开始。
A.领导中国革命战争B.创建人民军队C.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4.著名的“三湾改编”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7年9月19日江西泰和县三湾镇B.1927年9月29日江西永新县三湾镇C.1927年10月19日江西永丰县三湾镇5.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把革命力量从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对于保存和发展革命阵地,坚持和发展革命武装斗争有着重大的意义,因而成为。
A.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标志B.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起点C.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落脚点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任党代表。
A.朱德陈毅B.朱德王尔琢C.朱德毛泽东7.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9年11月中旬福建上杭县古田*B.1929年12月下旬福建上杭县古田C.1929年10月上旬福建上杭县古田8.古田会议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这三位一体的任务。
A.打仗、分田和做群众工作B.打仗、扩红和做群众工作C.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9.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的问题。
专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案例) 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说,从前我们责备 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 动,但蒋介石、唐生智等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而我 们独不管,现在我们虽然注意了,但仍没有坚决的思 想。毛泽东在会上尖锐提出,例如秋收暴动,就非依 靠军队不可。为此,他提出这次会议应重视这个问题, 新的政治局常委应更加坚决地注意这个问题。因此, 他认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 中取得的。” 问:如何理解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什么中国革命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奠基于建党与大革命时期, 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 总路线和总政策。(明确、完整的表述)
毛泽东手迹
红旗舞动在历史的风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力量
案列
南京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打败了 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 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中国在英 国侵略者的炮舰威胁下签订的,开创了资本帝国主 义国家用条约形式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恶劣先例。 接着,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中国的历史进 程发生了改变,由统一的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 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道路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 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 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 的主力军;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 城市; 第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五,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 确的政策。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注三农问题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三农问题【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X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相关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
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2、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清山与人相伴。
④管理某某: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某某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你是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这个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某某、富强的新农村。
4、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国情依据:①我国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三农问题
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位置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形式下,三农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热门问题,引起强烈反应。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而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关联的系统的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体系实在是太庞大了:粮食问题,土地问题,税费改革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城市化问题,村民自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农产品竞争力问题,乡村教育问题...,农业是农民从事的劳动职业,农村是农民劳动,生活,居住的地方。
农村的卫生环境,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的好坏,和受教育的程度。
所以说农村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农民问题。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新的复杂度。
在新的形势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农民们的要求显的更加突出。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大部分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另外农业购销机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可以听到农民们抱怨农产品买不出去或者价格过于低廉,主要是因为农民受文化程度,和信息制约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有较大的差异。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就业方式、收入来源的变化以及与此相伴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当代农村社会变化的主导趋势。
农民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的素质问题指的是文化程度,同时计划生育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农村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农问题
专题(十)┃“三农”问题
(3)生产工具的改进: 北京人时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用耒耜耕地,使用人工取火,处于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 对私田的开垦; 东汉制成水排;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 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朝,灵渠; 隋朝,大运河;元朝,会通河和通惠河。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4.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 认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和土地 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2)封建土地制度是旧中国农业落后、农民贫 穷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适 当的土地政策,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奠定基础。
5.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和解决农民和农业问题,并 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步骤一:政策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 , 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②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党中央积极引导 农民加入 农业生产合作社 。 ③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在 “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 运动。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 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民创造了以 为 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一——三农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凤阳小岗村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 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 脱离实际;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013·四川眉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 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 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3.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改革(1950-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3年)
公有制
影 响
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 力水平,挫伤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农民积极 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推动了 农业发展。
请你看一看
农民拔除 地主立的 地界碑
农民申请 加入农业 合作社
向农民 宣传土 地改革 法
图③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
图④ 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014·随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 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其中较典型的有农村人民 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两种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方法。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中共“八大”(1956)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1997):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二: 新中国的农村政策(一)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时间: 1950—1952年;3、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邓子恢:为“农”直言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上)
《党史博采》│2022第03期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问题。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农民问题,开展土地革命,致力人民解放,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样抓住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这期间,许多人为谋农民温饱孜孜不懈,为求农村发展殚精竭虑,为寻农业道路上下求索,有的遭受错误批评亦其心不悔,始终保持了农民的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初心。
邓子恢就是这样的人。
在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期间,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探索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付出了大量精力。
他时时心系亿万农民,始终为农民利《党史博采》│2022第03益奔走呼号,为此不惜直言顶撞毛泽东,受到不公正批判,直至蒙受不白之冤。
但出于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度责任感,他始终坚持真理,热爱人民,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表现了高尚的品格。
可以说,邓子恢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先行者,虽命途多舛,却为后世所景仰。
1950年代,在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上,毛泽东主张“上马”,快速大发展,邓子恢主张“下马”,稳步小发展。
毛泽东说邓子恢“思想很顽固,要用大炮轰!”批评他“像小脚女人走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1952年8月4日,毛泽东批示同意刘少奇的建议:国家进入建设时期,由于工作繁重,需要增设机构,调各中央局书记来中央工作。
在增设的机构中,有一个专门领导农村工作的部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拟由邓子恢任部长,并委托他组建农村工作部。
邓子恢建国前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建国后任中南局第二书记,对于经济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有丰富的经验,由他主持农村工作部工作非常合适。
受领组建任务后,当年10月29日,邓子恢向中共中央报告了《关于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任务、机构等问题的初步意见》。
1953年1月,邓子恢离鄂进京。
除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外,邓子恢还担任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又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农业、林业、水利等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材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材料一、背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转变,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深远,对于今天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但在20世纪初,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实现了独立、解放和统一。
这一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合作化运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重点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石油等行业。
这使得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农业并重的国家。
3. 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开展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
这一运动的成功,不仅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经验1.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模式: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注重广泛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
2. 逐步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利用农村人口红利,通过农村合作化运动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农村生产能力,为城市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三篇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三篇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一篇 __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搞清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实施,区人大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__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起步早,行动快,成效实。
通过前期努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已经完成,项目融资获得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制度架构已显雏形。
(一)发展规划初步成形。
投入1000万元用于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全区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
投入300万元,初稿已于8月底出台。
中国乡建院规划公司、__文理学院镇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等10个专业设计团队,为__第一批示范村编制全域规划,预计总投入700万元。
(二)项目融资重大保障。
获得国开行__省分行授信50亿元,按照融资规划要求,对11个镇20年建设项目共策划包装1775个,其中公益性项目1678个,经营性项目97个,总投资104亿元。
(三)十百工程进展顺利。
全区示范村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已植树100万株,生态绿化环境改善明显。
四好农村公路已开工10处。
截至目前,共召开区级专题现场会4次,即:3月26日古驿外沟村庄绿化暨环境整治现场会,5月11日朱集镇__区乡村振兴规划现场会,7月20日程河乔庄乡村振兴推进现场会,9月5日黄集镇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现场会。
(四)三乡工程迸发活力。
邀请__在本地创业、在外地创业成功人士、工商界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全区已有91位能人回乡创办企业,投资额32.36亿元,带动本地农民3273人就业。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1923 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4.1924—1927 年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
1927 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5.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6.1927 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问题。
1928 年—1930 年,毛泽东接连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7.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毛泽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论述中, 谈及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不多。
因为在他们看来, 现代历史进步和革命创造力的源泉在城市, 农民将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消亡。
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面对的是经济落后,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 所以毛泽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并在现实斗争和客观实践中形成的。
一、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农民就是塔的底基,农民阶级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
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土地集中加剧,巨额的战争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在农民头上,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更给农民造成无穷的灾难,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崩溃,使广大农民贫困化加剧,民变风起,社会动荡不安。
毛泽东指出:“经济落后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是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
”要推翻这个基础,必须依靠广大农民这股乡村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民主势力。
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因此,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一切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针对当时的许多人在城市里空淡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大声疾呼,“要立刻下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
要立刻下决心,向党要到命令,跑到您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
”农民问题是中国国情中历久不变的、最主要的、牵涉面广的综合问题。
国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它又是一个有相对稳定的构成而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教、自然资源和国际环境的综合。
它虽然包含许多要素,但对于革命的领导者来说,认识国情的核心,主要是对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的深刻洞悉。
在近代中国,农民问题而且只有农民问题,才能把国情中的诸多要素联系起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产力水平,农业生产长期
停滞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 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 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 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 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奠定了基础。
⑶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 策,一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缩 短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差距。但 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却 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导 致损害农民利益和挫伤农民的积极 性,且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农 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例题1:简述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 状况及其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 对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有何影响? 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1949-1952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 我国封建社会有了一整套的赋税制度和行政 管理制度。
②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 田亩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逐渐减 少直至废除;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影 响
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影响分两方面P13小字)
措施 1)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变封
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苏 联
2)从产品 分配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背景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
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
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毛概2
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变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以往历次战争失败所不能比拟的●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一息尚存,绝不松劲。
东风得势,时代更新。
趁此时机,奋勇前进。
”●严复在给吴汝纶的信中也写道:“尝中夜起而大哭,嗟呼,谁其知之?”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1)半殖民地的形成原因A、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中国被迫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大量战争赔款,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战争赔款:●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00万两)幻灯片18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变为半殖民地,这是前进途中的一次挫折,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历史的正常进程,走上畸形发展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详细
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要点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1949年到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
程。这66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专题感悟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 “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实现了。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 现了农业合作化、集体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 放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 性。现在,取消了农业税,实行对农民的相关补贴,建立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是关注民生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专题感悟来自义革命和建设。发动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人民政权得到 巩固。实施“一五”计划、完成了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基础,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称新民主 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2.第二阶段: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十年。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我国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失误,使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 影响。(也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五) 新中国的成长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探讨
(1)党的早期的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彭湃、毛泽东对农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重视。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开始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并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等人虽然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
7.土地改革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1)土改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重大作用。第一,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第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四,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着基层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三)可能的命题方向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或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与广大的农民结盟,才能完成任务。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
(2)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20%,一般不剥削人,经济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政治上没有权力,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压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农不但能够坚决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因此,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土地革命之后,中农成了农村中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如此。”
3.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上是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人民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材料1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4)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城市工作的关系,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6.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各个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中都采取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在不同革命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采取的是限制富农的做法,以便使它在革命中保持中立。
1.关于革命的中心问题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2)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2.关于革命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需要。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3)决定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与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的长期性”直接相关。
(1)土地改革后,广大个体农民为避免重新两极分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存在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2)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也必须将个体和分散的农业引导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上来,把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9.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1)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极为悲惨。他们不但要承受来自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还要承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因而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农民的阶级划分以及各自对革命的态度
5. 将土地所有归属于农民的依据
(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来认识,不仅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且要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使农民拥有自主支配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权利。
(2)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3.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其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所有,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因此,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对历年命题情况的总结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
2.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1999年理科第35题)
在近代中国,农民分为贫雇农、中农和富农几个不同的阶层,它们具有不同的革命态度。
(1)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占农村人口的5%,他们有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一般自己也参加劳动。富农经济具有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性,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富农一般可能参加,在反地主的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因此,要把富农和地主阶级有所区别,不能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第二专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一)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年命题情况介绍
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94年文科第25题)
[答案要点]
(1)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1927年后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
[答案要点]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有: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因为:没收一切土地,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