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15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以下是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一些重点内容: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明确的细菌感染存在时使用,对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其他非细菌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 谨慎选择:选择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3. 细菌学指导: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 不过度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不滥用:不应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除非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使用。

6. 监测药物疗效: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观察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7.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在某些细菌感染严重时,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加疗效和预防耐药性的发生。

8. 关注不良反应:密切监测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9. 考虑抗菌节流:在抗菌治疗结束后,应评估是否可以停止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以上原则是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指导,但大部分仍然适用于目前的临床实践,旨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能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然而,不合理、滥用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首先,确保正确的诊断。

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对于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该明确患者的感染类型,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适当的诊断方法确定细菌感染。

其次,根据细菌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细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因此医生应该根据细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

第三,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来确定的,医生应正确计算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以免造成疗效不佳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第四,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包括在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未经医生指导随意购买抗菌药物和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目的。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指的是使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了治疗所必需的程度。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风险,患者和医生都应该认识到抗菌药物不是无害的,只有在确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第五,加强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控制是有效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合理使用消毒剂等措施,能够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

同时,应用疫苗防范一些常见的细菌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建立监测与评价体系。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价体系,能够实时追踪和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此外,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对于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举措。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药物。

然而,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药物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才应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毒感染,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因此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防止耐药性的发展,同时减少对细菌群落的不良影响。

2.准确诊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确保正确诊断感染的类型和致病菌的特性。

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利用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感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抗菌治疗。

3.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南是专家和临床经验的结晶,通过综合权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和合理的用药依据。

医生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正确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4.恰当选药: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细菌的敏感性、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和耐药性等。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不良影响。

5.正确使用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医生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剂量,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疗程。

应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可以更好地控制感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6.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包括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和使用不当的抗菌药物等。

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并可能出现药物副作用。

因此,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7.关注药物安全性:抗菌药物治疗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医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现有疾病,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思路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国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由来已久,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日益严重,错误的用药观念,错误的用药行为,错误的用药习惯,使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严重的细菌耐药警示人们抗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到了刻不容缓地步。

“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又一次让民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审慎面对。

随着抗感染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细菌耐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耐药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于2011年4月18日将《2011年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发全国。

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滥用,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1.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经验用药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治疗在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病情不允许耽误,用哪一类哪一种抗感染药物,细菌对所选药物是否敏感,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能否达到感染部位,是否要联合用药等一系列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首先判断: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细菌药物。

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

如此之多的抗感染药物,究竟选哪种抗感染药物。

1.1.1选用何种药物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确定选取何种抗感染药物。

这时要了解患者先前使用过抗感染药物与否,本地区的耐药情况如何(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确定药物后对被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组织穿透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耐药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有所了解,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高龄、幼、孕、哺、未成年)和所能了解到的病理生理状态(肝肾功能、免疫缺陷等)、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等确定选药,进行紧急治疗,特别强调能留取标本的一定在用药前留取!当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在有病原学检查结果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对病原体敏感,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如局部功能障碍是否逐渐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等。

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

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

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抗感染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培训感染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高传染性和危害性。

抗感染治疗是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

为了正确合理地应用抗感染药物,保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 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在进行抗感染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

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抗感染药物来进行治疗。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必须先明确感染的病原体,以便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已经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通过敏感性测试可以了解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对无效的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治疗的效果。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感染情况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来使用药物。

用药剂量不足可能导致疗效不佳,而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给药频率过低可能无法维持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给药频率过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5. 完成全部疗程: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患者应按照医嘱完成全部疗程,不得擅自停药或中断治疗。

即使症状已经缓解或消失,也不能中途停药,以免给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提供机会。

6. 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7. 防止交叉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在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清洁和隔离预防措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_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_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

正确的抗感染思路1第一章 明确病原诊断正确采集临床标本病原体检测正确分析病原体检测结果根据临床特点判断致病菌性质规范药敏实验 引导合理用药第二章 主要抗菌药特点第三章 合理使用抗菌药第一节 临床常见病原菌的针对性用药第二节 经验用药第三节 将主要抗菌特性应用于临床第四节 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点合理用药第五节 临床主要感染的用药方案第六节 预防性用药第七节 联合用药第八节 特殊情况下用药第九节 抗菌药物中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附表1: 抗菌谱附表2: 常用抗菌药物剂量表附表3: 常用抗菌药物名称前言抗感染疗法的基本思路抗感染疗法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病员的全身状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正确的诊断感染的正确诊断包括定位与定性,即何系统、何器官、何部位发生感染,由何种致病原引起及其对药物的敏感、耐药状况。

1.感染的定位一般临床医师已具备感染定位的本领,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予以判断。

除了发热、畏寒等感染的共同表现外,患者出现的系统感染征象能最敏 感地提示感染的部位。

例如,咳嗽、咳痰、肺部出现细湿罗音示呼吸系统感染;伴明显胸痛、胸膜刺激征示胸膜炎;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示有下尿路感 染,而伴明显腰痛、发热、畏寒常示上尿路感染;腹痛、腹泻、呕吐示消化道感染,腹泻次数不很多,便量大,稀、脐周阵发痛常示小肠炎症,而腹泻次数多、便量 少、带粘液或浓血,甚有里急后重,常为结肠炎症;当患者有高热、畏寒、寒战、血象改变等严重感染的表现,而缺乏系统感染征象,或具有波及多系统病变表现 时,应考虑血行感染的可能。

然而有些疑难病例的系统感染表现不典型,此时感染定位较困难,可借助实验室检查及相应辅助诊断技术以明确感染部位,例如三大常规、X线、B超检查等。

必须强调,认真的病史询问和全面、规范的体检仍是明确诊断最基本的手段。

2.确定致病原在明确感染部位后,不应急于投用抗菌药,而应致力于尽早确定致病原,特别对于中度及重度感染,这是处理感染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思路。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一、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三、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按照药动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和疗程
甲 硝 唑 林可霉素类 四 环 素 类
血 脑 屏 障

胺 类
氯霉素类 β内酰胺类 多肽类 喹诺酮类 磷霉素
氨基糖苷类
大环类酯类
按照药动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和疗程


③代谢
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药酶的催化下进行,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 物转化的主要肝药酶,该酶系统易受药物的诱 导或抑制。大环类酯类、磺胺类、异烟肼、利 福平可干扰其他药物代谢而产生中毒症状。
四环素类
1、快速抑菌剂 2、有一定肝毒性、肾毒性 3、儿童使用可引起牙齿黄染,孕妇及8 岁以下儿童禁用 4、抗菌谱广 5、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7、氯霉素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甲砜霉素
氯霉素类
1、快速抑菌剂 2、广谱抗菌药 3、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 血、灰婴综合症(孕妇、新生儿禁用) 4、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5、治疗伤寒首选

2、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制: 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
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
氨基糖苷类

1、静止期杀菌剂 2、口服不吸收 3、有耳、肾毒性,不宜与万古霉素、一代 头孢等肾毒性药物联用。 4、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5、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
3、大环类酯类
作用机制: 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 50S亚基 红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按照药动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和疗程


④排泄
大部分经肾排泄,可以通过碱化或酸化尿液促 进药物排泄。磺胺类 肾功能减退时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T1/2延长, 应调整剂量。 通过胆汁排泄的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

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

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医院感染的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医院感染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指导原则,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1. 了解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在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之前,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了解医院感染的耐药性情况。

该情况是由耐药菌株的种类和分布所决定的。

通过详细了解医院感染中主要耐药菌株的类型以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2. 开展耐药监测和控制建立医院感染耐药监测系统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医院感染中耐药菌株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耐药菌株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病区和科室的感染风险。

同时,建立耐药菌株的数据库,定期发布耐药菌株的敏感性报告,可以为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制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制度医院应该制定明确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制度,包括以下方面内容:3.1 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情况,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该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3.2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抗菌药物的剂量,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同时,要注重给药的时间和间隔,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

3.3 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和疗程: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并且在合适的时机停药。

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疗程。

3.4 抗生素联合使用: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但是必须明确联合使用的理由,并且遵循相应的指导原则。

4.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教育工作:4.1 培训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耐药性的了解,使他们明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抗菌药合理应用基本思路

抗菌药合理应用基本思路

抗菌药合理应用基本思路抗菌药合理应用是在治疗细菌感染时所需要达成的目标,这是健康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细菌感染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是遏制细菌引起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感染病原体出现了抗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对维护人类健康、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就抗菌药合理应用基本思路进行详细阐述。

一、防范感染预防感染是控制抗菌药滥用的首要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清洁疗法”即有效的清洁措施来预防感染。

因此,医疗机构要采用一切防范措施,加强消毒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卫生素质,严格执行洗手、消毒、隔离、预防等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感染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抗菌药合理应用的核心在于合理用药,这是一个药品应用的基本原则之一。

应从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考虑。

1、强调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正确的临床诊断能够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和致病菌的种类,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2、选用有效的药物。

医生应该选用对致病菌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物,如药敏试验明确对某种抗菌药敏感的菌株,则应优先选择该药物。

同时,应避免过度使用强力的广谱抗生素,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3、合理确定用药原则。

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还需考虑到药量、用法、用时,以及病情、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病情轻者可以选择只有细胞结构、代谢功能等基本功能的医用药物,病情重者可以选择有疗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药物。

三、防止抗药性抗菌药被广泛使用且滥用的现象已经加速了各种菌株的抗药性,一些致病菌能够免疫细菌感染而不产生感受。

为了遏制菌种抗药性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用药频率和量。

公众和医疗工作者应该重视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并按照正确的方式和数量使用抗生素,防止过度使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

2、严格执行洁净操作规范。

在医疗过程中,各类手术、护理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减少交叉感染,防止不应菌种的滋生。

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 7h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8)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杭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O)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占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感染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医院感染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因为它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抗菌药物是一类可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其根据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治疗感染过程中遵守科学、规范的用药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合理使用的首要原则。

医师应根据病情、微生物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目标病原体具有杀菌活性的药物。

同时,需考虑患者的肾功能、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并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经济实惠的药物。

2. 按照适当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及感染种类等进行调整。

使用不足的剂量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和抗药性发展,而使用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引起药物毒性反应。

3. 合理选择用药路径:对于轻度感染,口服抗菌药物是首选。

对于严重感染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静脉给药是必需的。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延迟使用抗菌药物可以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获取更准确的病原体信息,并减少抗菌药耐药的风险。

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确诊的需要进行,不得滥用。

5. 限制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可覆盖多种细菌,但也易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而选择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狭谱抗生素。

6. 定期评估疗效:抗菌药物治疗应定期评估疗效,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体征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如果抗菌药物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医师应重新评估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

7. 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知。

对抗病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建议

对抗病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建议

对抗病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建议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病感染药物的耐药问题,我们需要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应用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1. 遵循医生的处方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感染药物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因此,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用药。

2. 完整使用药物很多人在感觉病情好转后就停止服用药物,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病感染药物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杀灭病原菌,如果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残留的病原菌重新繁殖并出现耐药性。

因此,患者应该按时按量地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

3. 不滥用病感染药物滥用病感染药物是非常危险的,不仅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还会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发展。

因此,除非在医生的指导下,不要滥用这些药物。

特别是对于感冒、咳嗽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且可能增加病原菌的耐药性。

4. 避免过度消毒虽然消毒是重要的卫生措施,但过度消毒也可能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发展。

过度消毒会导致抗药性强的病原菌在环境中存活并繁殖。

因此,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适度的消毒措施,避免过分依赖消毒剂。

5. 推广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感染,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降低耐药性的发展。

对于可预防的疾病,我们应该积极接种相应的疫苗,并推广普及疫苗接种。

6.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重要。

正确洗手、合理饮食、良好的睡眠和充足的锻炼都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通过加强健康意识,我们可以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并降低耐药性的发展。

总之,对抗病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以及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处方,完整使用药物,不滥用病感染药物,避免过度消毒,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卫生意识。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按照药动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和疗程
④排泄 大部分经肾排泄,可以通过碱化或酸化尿液促
进药物排泄。磺胺类 肾功能减退时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T1/2延长,
应调整剂量。 通过胆汁排泄的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3、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
由于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不同,应用抗感染 药物治疗以及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用抗真菌药物。
7、耐药性
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给予足够的 剂量和疗程,必要时联合用药,有计划 的轮换供药等都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行 之有效的措施。
8、严重病原菌感染的治疗
1、MRSA:万古霉素或磷霉素+万古霉素 2、ESBLs: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
青霉烯类 3、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大环类酯类
1、快速抑菌剂 2、抗革兰氏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 3、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与特非那丁、息斯敏
合用。 4、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大环类酯类
5、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6、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7、可以与β-内酰胺类合用,注意先杀后抑。 8、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调解免疫,增强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4、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制: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50S亚 基。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类
1、快速抑菌药 2、适用于骨组织感染 3、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 4、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5、缓慢静滴(大于1小时)
5、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三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临床药理教研室
(一)概念
抗感染药物是一类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 生物的药物,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或预防 感染性疾病。

浅谈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浅谈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同时,也需要注意抗感染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滥用和误用。
02 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
抗感染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抗感染药主要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使用抗感染药 之前,应明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并根据药物的抗菌谱选择合适的药物。
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 某些抗感染药可能不适合使用或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或与 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浅谈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contents
目录
• 抗感染药的概述 • 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 • 抗感染药的不合理使用 • 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 结论
01 抗感染药的概述
抗感染药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抗感染药是指用于治疗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 引起的疾病的药品。根据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感 染药可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抗感染药的研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针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应加强新型抗 感染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抗感染治 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抗感染药的挑战,分享经验和成果, 推动抗感染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推广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合理用药指 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等措施,推广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的理念和方法,提 高临床用药水平。
定期组织抗感染药培训
邀请专家对医生进行抗感染药的最新研究进 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医生的用 药水平。
建立抗感染药使用考核制 度
对医生使用抗感染药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考 核,确保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0-09 14:51来源:中国医药作者:杜丽华字体大小-|+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国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由来已久,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日益严重,错误的用药观念,错误的用药行为,错误的用药习惯,使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

严重的细菌耐药警示人们抗感染药物的正确使用到了刻不容缓地步。

“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又一次让民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审慎面对。

随着抗感染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细菌耐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上升,耐药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于 2011 年 4 月 18日将《2011 年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下发全国。

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滥用,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1.1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经验用药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是临床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治疗在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病情不允许耽误,用哪一类哪一种抗感染药物,细菌对所选药物是否敏感,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能否达到感染部位,是否要联合用药等一系列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首先判断: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是单纯病毒感染或单纯真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细菌药物。

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

如此之多的抗感染药物,究竟选哪种抗感染药物。

1.1.1选用何种药物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确定选取何种抗感染药物。

这时要了解患者先前使用过抗感染药物与否,本地区的耐药情况如何(近期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 确定药物后对被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 / 组织穿透性 /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 / 耐药性 / 安全性 / 经济性等有所了解,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高龄、幼、孕、哺、未成年)和所能了解到的病理生理状态(肝肾功能、免疫缺陷等)、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等确定选药,进行紧急治疗,特别强调能留取标本的一定在用药前留取!当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治疗效果,在有病原学检查结果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对病原体敏感,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如局部功能障碍是否逐渐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等。

若经验治疗效果不佳,此时病原学结果就可以作为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参照,转入目标治疗。

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地域,致病菌的构成、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差别,临床还需重视病原学的检查,然后根据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参照细菌学检查结果针对性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目标治疗。

在感染诊断明确,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1.1.2采用何种给药途径这是药物确定后需做的第 2 个选择。

对于严重感染采取静脉给药,轻症感染时采用口服给药。

1.1.3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剂量、间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和药物的 PK/PD 参数,对于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且半衰期短、时间依赖且具抗菌后效应的抗感染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对于β内酰胺类应 2-3 次 /d 给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 B 等属浓度依赖型药物,且前 2 类具有确切的抗菌后效应,可日剂量一次给药(重症感染例外),疗效不变或有所增加而耳、肾毒性明显减少。

1.1.4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原菌、治疗反应、伴发疾病及合并症。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h,对于某些特殊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性链球菌炎咽和扁桃体炎等则需较长疗程方能彻底治愈,以防复发。

1.1.5换药与否应根据患者对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反应决定,一般最初的 72h 内不宜更换,当病情明显恶化或者临床效果不显著,加之病原诊断结果佐证,48~72h 内考虑换或调整剂量;如果 72h 后,疗效仍不明显,要分析具体原因,如诊断是否正确,选药是否合适,是否细菌已产生耐药性,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是否需要外科引流等,再做决定。

不宜替换同类药物,防交叉耐药。

1.1.6是否联合使用抗菌药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抗菌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减缓细菌耐药性。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不需联合用药。

仅在:①病因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感染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③单一抗感染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感染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深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大的抗感染药物剂量,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情况时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

平时注意收集临床证明有效的联合,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等。

通常采用 2 种药物联合,联合时注意给药顺序。

1.1.7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需对患者进行有关生化和其他相关检验。

多种病理状态共存时,用药情况比较复杂,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针对局部感染,如腹腔脓肿、胸膜腔感染等,能够局部引流的病灶,应及时有效地穿刺或手术引流,排出脓液。

及时引流病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验性用药并非随意制订的用药方案,良好的经验性用药应该建立在以往类似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耐药性监测或具有良好效果的经验性治疗基础上的用药方案。

1.2治疗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之病原学治疗当病情不允许耽误时,根据临床特点尽快判断感染部位的常见病原菌,考虑为细菌感染时立即采取经验治疗。

但此时必须做的一件事:正确留取标本。

当病原学结果出来时,如果经验用药的临床效果明显,这时仍可继续原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转入目标治疗。

2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2.1不宜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内科和儿科疾病有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以及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也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

2.2外科预防用药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一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感染药物。

I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 0.5~2h 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 3h 或失血量大于 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h。

清洁 - 污染手术及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感染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感染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2.3预防用药原则对具有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指征的,参照卫生部《关于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常见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表》选用抗感染药物。

2.4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用药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外科感染致病菌的调查结果,前 3 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如Ⅰ类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所以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感染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胃肠道的手术手术部位感染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在结、直肠还有厌氧菌(脆弱拟杆菌多见)。

可选第 1 代、第 2 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并加用甲硝唑。

2.5对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过敏患者预防用药对 B 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3认真执行我国有关抗感染药物的管理文件近年我国政府已在控制耐药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2004 年卫生部 285 号文件《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 2009 年卫生部 38 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执行中要把握几个要点:《指导原则》第一部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及抗感染药物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要求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

特别是治疗性使用时,制订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要在选药、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指征等方面依原则而行;预防使用时,内科“不宜常规应用的情况”、“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等阐述详实、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均为临床中必须遵循的;第二部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中要求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对于“特殊使用级”抗感染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通知》要求重点加强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附件给出常见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表,即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可以选择第 1代头孢菌素或第 2 代头孢菌素,少数可选第 3 代头孢菌素,避免使用第 4 代头孢菌素等高档抗感染药物。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应当遵循有关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药物。

遵循国家有关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指南和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制度,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纠正错误的用药行为,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切实减少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自觉抵制抗感染药物的滥用。

抗感染药物的研发不可能随时满足临床耐药菌感染治疗的需求,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是人类可用来对付耐药菌发生的有效方法。

编辑:tianyushe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