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合集下载

功能食品实验指导

功能食品实验指导

功能食品评价原理与方法实验报告要求:一、要有封皮1课程名称,2姓名,3班级二、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三、目录,项目如下:1.小鼠的捉持、给药、灌胃方法2.小鼠的麻醉、取血、处死方法3.小鼠的解剖实验4.急毒实验(LD50)5.抗疲劳作用实验6.抗肝损伤实验四、按照项目名称内容写报告五、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给出结论六、按照学号排序七、备注:抗疲劳作用实验用的保健品为氨基酸复合液,抗肝损伤实验(清舒宁胶囊)请按照实际药品内容写报告,与后面给的东方红豆的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克劳可(东方红豆)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步骤基本一致实验1、鼠的抓取方法(一)小鼠一般不会咬人,但取用时动作也要轻缓。

先用右手抓住鼠尾提起,放在实验台等粗糙表面,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头颈部皮肤。

然后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用左手的无名指及小指按住尾巴和后肢,前肢可用中指固定,即可作注射或其他实验操作。

(如图1-1小鼠抓取方法)实验2、小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使用注射器和吸取药液时的注意事项:1、注射器必须洗净,针头要尖锐、通气,大小合适。

一般小鼠皮下、腹腔、肌肉注射用5.5-6号针头,静脉注射用4.5号或5号针头,口服灌胃用16号针头;大鼠所用的针头均大1号,灌胃用静脉切开针;家兔与大鼠所用针头可相同。

2、将针头的口用手指堵住,轻轻抽拉针栓,检查针头与针筒是否有漏气现象。

3、先计算需用药量,再吸取药液。

4、注射前需排除气泡,调整药液至准确的用量。

5、注射器一般应平拿,否则需用手指轻扶针栓,以防滑落打碎或进入空气。

2-1排除空气方法注射针在消毒前注意检查:1、针管与基部连接处,用手拉拔,不应有松动现象。

2、针的刃口,用手指接触,不应有毛刺。

3、注射针经使用后,发现针头严重弯曲,应捡出不宜继续使用。

4、注射针套在注射器的接头上,经过90度旋转紧紧套上。

当压缩注射器内液体时,应不漏水。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原理;2. 掌握常见功能食品成分的分析方法;3. 了解功能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合理搭配。

技能目标:1. 学会设计简单的功能食品实验方案,并能进行实验操作;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食品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食品与健康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功能食品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健康饮食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功能食品概念与分类: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原理,结合课本第五章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功能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

2. 常见功能食品成分分析:分析课本中提到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常见功能食品成分,讲解其生理功能及摄入建议。

3. 功能食品实验设计:参考课本第七章实验案例,制定适合学生的功能食品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材料及注意事项。

4.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

5.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结合课本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功能食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功能食品概念与分类,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原理;第二课时:常见功能食品成分分析,分析课本中提到的功能食品成分;第三课时:功能食品实验设计,讲解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第四课时: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第五课时: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功能食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食品试验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试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总酸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掌握酸碱滴定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酸碱滴定仪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

食品中的总酸度可以反映食品的酸味程度,是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消耗的碱液体积计算总酸度。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碱滴定仪、电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漏斗、滤纸等。

2. 试剂:1000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待测食品样品、蒸馏水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准确称取 1.0000g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此溶液为0.1mol/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

2. 标准溶液标定:准确移取25.00mL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3. 样品预处理:准确称取5.0000g待测食品样品,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溶解,过滤。

4. 样品测定:准确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5. 计算总酸度:根据标准溶液标定和样品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品中总酸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溶液标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为V1,根据公式C1V1 = C2V2,计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2. 样品测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为V2,根据公式C2V2 = C3V3,计算样品中总酸度。

设计食品实验报告

设计食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

2. 了解不同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差异。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加工中,具有发色、防腐、抗微生物等作用。

然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害。

因此,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

该方法基于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在弱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通过分光光度法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盐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水等。

2.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试管、烧杯、玻璃棒等。

3. 实验样品:猪肉、牛肉、鸡肉、羊肉、鸡蛋、牛奶、蔬菜、水果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取一系列容量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

(2)向每个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充分混合。

(3)室温下放置15分钟,待显色反应完成。

(4)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40 nm处测定吸光度。

(5)以亚硝酸钠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1)取适量样品,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一定体积。

(2)取部分溶液,加入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充分混合。

(3)室温下放置15分钟,待显色反应完成。

(4)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40 nm处测定吸光度。

(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 = 0.0136x + 0.0165,相关系数R² = 0.9986。

2.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猪肉、牛肉、鸡肉、羊肉、鸡蛋、牛奶、蔬菜、水果中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3.2 mg/kg、2.8 mg/kg、1.6 mg/kg、2.0 mg/kg、1.2 mg/kg、1.5 mg/kg、0.8 mg/kg、0.5 mg/kg。

食品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食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的含水量变化。

实验原理:食品含水量是指食品中水分的含量,是食品中一个重要的理化指标。

加热处理是常见的食品加工过程,其中,较高温度会使食品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引起食品的含水量变化。

实验材料:1. 不同种类的食品(如面包、土豆等)2. 精密天平3. 实验容器(如硅胶坩埚)4. 热源(如电炉或煤气灶)5. 实验室温度计实验步骤:1. 将实验容器称重,并记录容器的质量。

2. 取适量的食品样品(如面包或土豆),并称重记录食品样品的质量。

3. 将食品样品放入实验容器中,然后再次称重记录容器与食品的总质量(称为初质量)。

4. 打开热源,在适当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热源的温度应根据不同的食品样品进行调整,以保证适当的加热速度和加热时间。

5.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实验容器并称重记录总质量。

重复此步骤,直到食品样品质量不再显著变化为止(即达到恒质量)。

6. 计算每次称重的食品总质量与初质量的差值,即可得到每次称重过程中的食品质量损失量。

7. 根据质量损失量与初质量的比值,计算出每次称重过程中的食品含水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将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含水量变化曲线图,可以观察到食品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的食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原因可能与食品的成分、结构以及加热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提供有关食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含水量变化规律的参考数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食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的含水量变化规律可能存在差异。

实验所得数据和分析结果可能对食品加工工艺的优化和食品贮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实验也展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探究食品含水量变化的实验设计。

保健食品各功能需要做的动物及人体试验

保健食品各功能需要做的动物及人体试验

保健食品各功能需要做的动物及人体试验(一)只要求动物实验的项目有:1. 增强免疫力功能检验方法主要指标: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测定判定:四项指标中任两项结果阳性。

注意事项:不认可增强单项免疫力功能。

2. 改善睡眠功能检验方法主要指标:戊巴比妥纳睡眠时间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戊巴比妥钠(或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判定:3项实验中任2项阳性,且直接睡眠作用。

注意事项:对动物进行直接睡眠实验时,也要同样注意进行30天灌胃。

3. 缓解体力疲劳检验方法主要指标:血乳酸血清尿素肝糖原/肌糖原动物负重游泳实验判定:负重游泳实验结果阳性,血乳酸曲线下面积、血清尿素、肝糖/肌糖原3项生化指标中任2项指标阳性。

注意事项:(1)对同批受试样品进行违禁药物的检测。

(2)在负重游泳实验时,酒类样品测试当天可以不灌胃。

4. 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检验方法主要指标:常压耐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存活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判定:三项试验中任二项实验结果阳性。

注意事项:每批实验动物的体重尽量保持一致。

5. 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检验方法主要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细胞DNA含量或骨髓有核细胞数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血/组织中SOD活性实验血清溶血素含量实验判定:以上5项实验中任3选项进行实验,3项实验中任何2项实验结果阳性。

注意事项:选用小鼠,受试样品于照射前给予14~30天,照射后仍然给予受试物,必要时可延至45天。

6. 增加骨密度功能检验方法根据受试样品作用的原理不同,分为方案一(补钙为主的受试物)和方案二(不含钙或不以补钙为主的受试物)两种。

主要指标:体重骨钙含量骨密度判定:(方案一)骨钙含量/骨密度显著高于低钙对照组且不低于相应剂量的碳酸钙对照组,钙的吸收率不低于碳酸钙对照组。

(方案二)①不含钙的产品:骨钙含量/骨密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它指标(体重除外)不显著低于卵巢切除+溶剂组。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简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美食。

功能食品作为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一种食品,在当今食品市场中也备受关注。

功能食品是指添加了具有特定功能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粗纤维等)的食品,它不仅满足人的营养需求,还能达到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本课程设计将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和功效,并将提供一个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制作健康营养的功能食品。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主要的功能食品成分和功效;•学会制作多种不同功能的健康食品;•提高健康饮食及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功能食品概述1.1 定义和分类1.1.1 功能食品的定义1.1.2 功能食品的分类1.2 功能成分的类型1.2.1 药用成分1.2.2 营养成分1.2.3 功能性成分1.3 功能食品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功能食品的功效2.1 抗氧化功效2.2 改善免疫系统2.3 降低胆固醇2.4 增强肠道健康第三章:功能食品的制作3.1 功能饮品的制作3.1.1 益生菌饮料3.1.2 矿物质水3.2 功能点心的制作3.2.1 高纤维小米饼3.2.2 豆浆饼3.3 减肥食品的制作3.3.1 红豆薏米粥3.3.2 燕麦核桃月饼第四章:食品安全4.1 功能食品的安全4.2 功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第五章:实验5.1 实验一:营养饮品的制作5.1.1 材料准备5.1.2 步骤5.1.3 结果展示5.2 实验二:高纤维小米饼的制作5.2.1 材料准备5.2.2 步骤5.2.3 结果展示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和功效,并将学会制作不同类型的健康功能食品。

通过实践课程的参与,学生能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技能和经验,并增加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的认识。

我们相信,通过这个课程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功能食品的制作,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满足健康需求。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二 天然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一、实验目的
掌握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了解功能性成分的制备 掌握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工艺及技术。 工艺及技术。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二、实验原理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中,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中, 在用靛红作指示剂的情况 下,样品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基本上都属于茶多酚 类 物 质 。 根 据 消 耗 1mL 0.318g/100mL 的 高 锰 酸 钾 相 当 于 5.82mg茶多酚的换算关系,可计算出茶多酚的含量。 茶多酚的换算关系,可计算出茶多酚的含量。 茶多酚的换算关系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辨认:仔细观察每一种原料, 1、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辨认:仔细观察每一种原料,指出 哪些原料属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 哪些不属于功能性食 哪些原料属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 品原辅材料。 品原辅材料。 2、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认识和品质评价:仔细观察那些属 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认识和品质评价: 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 色泽、气味和硬度, 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 、 色泽 、 气味和硬度 , 画图加以区别;并结合日常常识, 画图加以区别 ; 并结合日常常识 , 指出每一种功能性食品 原辅材料品质的优劣及判断依据。 原辅材料品质的优劣及判断依据。 3、指出每一种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功能 因子,并说明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因子,并说明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三 功能性食品的设计与分析

功能食品功效评价原理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功效评价原理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功效评价原理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功能食品的功效。

然而,在功能食品的使用和推广过程中,评价功效的方法和标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课程旨在介绍功能食品功效评价的原理和动物实验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学生提供对功能食品功效评价的全面认识。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功能食品功效评价原理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分类;•功能性食品的与传统食品的区别。

2. 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原理•功能性食品功效的评价方法;•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标准及其科学性评价。

3. 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现状•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状况;•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功效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动物实验方法1. 动物实验伦理及法律法规•动物实验伦理原则;•动物实验相关法律法规。

2. 动物实验方法•建立适宜的动物模型;•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课程设计1. 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方法的设计•通过设计考评活动,让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动物实验方法的设计•通过设计动物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动手操作,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课程评价•课上小测验;•课后作业;•课程总结。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功能性食品功效评价的原理和标准;•掌握适宜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掌握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了解动物实验伦理和法律法规;•掌握动物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具备设计适宜的动物实验和功效评价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丁平, 李扬. 功能性食品动物实验方法[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WHO.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M].200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进口功能性食品注册管理办法[R].2018.结论本课程旨在介绍功能食品功效评价的原理和动物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功能食品的功效评价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食品优化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优化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优化设计实验报告引言食品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旨在通过调整食品的组成和结构,以提高其口感、营养价值和保鲜性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对某一食品的改进,以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实验的目标、方法、结果和讨论,并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展望。

目标在本实验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进某一食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提高其口感和保鲜性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采用了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多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

方法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某蛋糕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确定了三个因素的水平:糖的含量、淀粉的含量和烘焙温度。

然后,我们使用Box-Behnken 设计,依照中心组合设计原理,构建了15个实验组合。

每个实验组合下完成蛋糕的制作工艺,并进行口感评分。

实验过程在每个实验组合下,我们按照设计要求,准确配制了不同配比的糖和淀粉,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烘焙。

完成烘焙后,我们邀请了10名志愿者进行口感评分,评分标准为1至10分,分数越高代表口感越好。

根据评分结果,我们统计出每一组实验的平均分数。

响应面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响应面分析,以确定最佳的配方和工艺参数。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以预测不同因素对口感的影响。

使用该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任意因素水平下的口感得分,并找到最佳的因素组合。

结果和讨论口感评分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组合下的平均口感评分。

通过对比各组实验的得分,我们发现糖的含量和烘焙温度对口感评分有较大的影响,而淀粉的含量对口感评分的影响较小。

响应面分析结果通过响应面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优化的数学模型,并找到了最佳的配方和工艺参数。

根据模型预测,最佳糖的含量为25克,淀粉的含量为20克,烘焙温度为180摄氏度。

在这些参数下,蛋糕的口感评分预计可达到9.2分。

总结和展望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优化设计方法改进了某蛋糕产品的口感和保鲜性能。

通过响应面分析,我们找到了最佳的配方和工艺参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食品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2. 探讨不同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的影响;3. 分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玻璃棒、烧杯、滴定管、锥形瓶、电炉等;2. 实验试剂:柠檬酸、维生素C、抗氧化剂、甜味剂、防腐剂等;3. 实验样品:苹果、橙子、牛奶、面包等。

三、实验方法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柠檬酸、维生素C、抗氧化剂、甜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1)将苹果和橙子分别洗净,切成小块;(2)将牛奶、面包等样品准备好;(3)将所选食品添加剂分别加入对应的样品中,观察并记录食品品质的变化;(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实验数据记录:(1)食品添加剂种类及加入量;(2)食品品质变化(如口感、色泽、质地等);(3)实验现象描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柠檬酸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柠檬酸的苹果在口感、色泽、质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柠檬酸具有防腐、抗氧化、提高食品品质的作用。

2. 维生素C对橙子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维生素C的橙子在口感、色泽、质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保持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的作用。

3. 抗氧化剂对牛奶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抗氧化剂的牛奶在口感、色泽、质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抗氧化剂具有防止食品氧化、延长食品保质期、提高食品品质的作用。

4. 甜味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甜味剂的面包在口感、色泽、质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甜味剂具有改善食品口感、增加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的作用。

5. 防腐剂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在口感、色泽、质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防腐剂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提高食品品质的作用。

五、实验结论1.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质期、增加食品营养等;2. 选用合适的食品添加剂对提高食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遵循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食品安全。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功效。

3. 帮助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功能性食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功能性食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整理功能性食品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食品与健康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选择和消费功能性食品。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述-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功能性食品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2. 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功效- 膳食纤维的作用及来源- 益生菌、益生元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蛋白质、多肽类功能性食品- 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生理功能及食物来源3. 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应用- 功能性食品在平衡膳食中的作用- 功能性食品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功能性食品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4. 功能性食品的评估与选择- 功能性食品的评估方法及标准- 如何正确选择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的合理消费建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分及功效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2. 掌握功能食品中常见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和营养价值;3. 了解我国功能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评价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查阅和分析功能食品相关资料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功能食品进行合理评价和选择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简单功能食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食品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健康饮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知识深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功能食品概念及分类:介绍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功能食品在日常饮食中的应用。

2. 功能食品活性成分:讲解功能食品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如膳食纤维、益生菌、大豆异黄酮等,参照课本第三章内容,分析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和营养价值。

3. 功能食品与健康维护:探讨功能食品在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指导学生如何科学选择和食用功能食品。

4. 功能食品法规与安全评价:介绍我国功能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评价标准,以课本第五章为参考,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5. 功能食品设计与制作: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功能食品,结合课本第六章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功能食品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功能食品活性成分第三课时:功能食品与健康维护第四课时:功能食品法规与安全评价第五课时:功能食品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功能食品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功能性食品学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学课程设计

功能性食品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2. 学生能掌握我国对功能性食品的法规标准及安全评价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评价市售功能性食品的产品特点及功效。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功能性食品配方,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文献检索、综述和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前沿动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关注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

2. 学生能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

3. 学生能培养对功能性食品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可能缺乏实际应用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述-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法规标准及市场现状。

2. 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如膳食纤维、益生菌、低聚糖等)的生理功能。

- 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应用。

3. 功能性食品的评价与安全- 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 功能性食品的保健功能评价及其临床验证。

4. 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与实践- 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案例分析:实际功能性食品产品的配方设计和制作。

5. 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功能性食品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功能性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

功能食品生产实验报告(3篇)

功能食品生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功能食品的基本生产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生物工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冷杀菌技术等在功能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并探究活性多糖、活性多肽、功能性油脂、自由基清除剂、活性菌类及功能性甜味料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加工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材料:1. 活性多糖: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植物活性多糖2. 活性多肽:酪蛋白磷酸肽、谷胱甘肽、降血压肽3. 功能性油脂4. 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5. 活性菌类6. 功能性甜味料设备:1. 生物反应器2. 超微粉碎机3. 冷冻干燥机4. 微胶囊制备设备5. 冷杀菌设备6. 分离纯化设备(如离心机、滤膜等)7. 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三、实验方法1. 活性多糖提取与加工:- 采用热水提取法提取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和植物活性多糖。

- 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干燥,得到活性多糖粉末。

2. 活性多肽提取与加工:- 利用酶解-沉淀法提取酪蛋白磷酸肽。

- 采用萃取法提取谷胱甘肽。

- 通过酶解-离子交换法提取降血压肽。

3. 功能性油脂提取与加工:- 采用压榨法提取植物油中的功能性油脂。

- 对提取液进行精炼,得到纯净的功能性油脂。

4. 自由基清除剂提取与加工:- 采用沉淀法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

-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超氧化物歧化酶。

5. 活性菌类提取与加工:- 从土壤或食品中筛选活性菌类。

- 对筛选出的活性菌类进行培养、发酵,得到活性菌类产品。

6. 功能性甜味料提取与加工:- 采用水提法提取天然甜味剂。

- 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干燥,得到功能性甜味料粉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多糖提取与加工:- 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和植物活性多糖的提取率分别为85%、90%和88%。

- 活性多糖粉末的纯度分别为95%、92%和96%。

2. 活性多肽提取与加工:- 酪蛋白磷酸肽、谷胱甘肽和降血压肽的提取率分别为70%、80%和75%。

食品设计实验策划书3篇

食品设计实验策划书3篇

食品设计实验策划书3篇篇一食品设计实验策划书一、实验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口感和营养,对于食品的外观、包装、品牌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食品设计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食品的设计,探索如何提高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食品设计的流程和技巧。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时间和地点1. 时间:[具体日期]2. 地点:[实验室名称]四、实验人员1. 指导教师:[教师姓名]2. 实验学生:[学生姓名]五、实验材料和设备1. 实验材料:各种食品原料、调味料、包装材料等。

2. 实验设备:烤箱、蒸锅、炒锅、搅拌机、刀具、量具等。

六、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食品的口感设计:通过调整食品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探索不同口感的食品。

食品的外观设计:通过改变食品的形状、颜色、包装等,提高食品的吸引力。

食品的品牌设计:通过设计食品的品牌名称、标志、包装等,提高食品的品牌价值。

2. 实验步骤第一阶段:确定实验题目和目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进行实验设计,包括食品的口感设计、外观设计和品牌设计。

第三阶段: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实验设备和材料要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失。

3. 实验数据和结果要真实可靠,不得抄袭和伪造。

1. 实验评估:根据实验目标和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包括食品的口感、外观、品牌等方面的评估。

九、参考文献1. [书名]《食品设计》2. [书名]《食品包装设计》3. [书名]《品牌设计》篇二《食品设计实验策划书》一、实验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品质、口感、营养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食品设计师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食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及功效评价

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及功效评价

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及功效评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与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功能性食品便应运而生。

与普通食品相比,功能性食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如何制备功能性食品,并对其功效进行科学评价,已成为当今食品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功能性食品的种类及制备方法功能性食品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富含益生菌的食品、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品等。

以下以富含色素的功能性食品为例,介绍其制备方法。

制备富含天然色素的功能性食品,需要先选用适宜的色素来源。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天然色素有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其中,胡萝卜素是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和γ-胡萝卜素的混合物,可溶于油脂。

叶黄素则是由绿色植物和一些微生物合成的黄色色素,需与蛋白质结合才能稳定。

将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适量助溶剂混合,调制成含有一定浓度的色素液。

然后,将色素液加入到食品制品中进行加工,如烘焙、炒制、腌制等,使食品充分吸收色素。

最后,进行灭菌、包装等后续工序,即可制备出富含天然色素的功能性食品。

二、功效评价方法功能性食品的功效评价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临床评价法临床评价法是指将待测的功能性食品分配给一组被试者,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等方式进行实验,评价其在预防疾病、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功效。

在实验中需控制其他干扰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生理指标评价法生理指标评价法是依据功能性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确定在生理参数上的指标,并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价其功效。

常用的生理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免疫能力等。

3. 细胞实验法细胞实验法是指利用离体细胞模型,评价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理和对细胞的保护功效。

例如,可采用培养人类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进行实验,检测功能性食品对其生长、增殖、凋亡等行为的影响。

4. 动物模型法动物模型法是指将待测的功能性食品给予动物模型,通过实验评价其对动物生理、代谢、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功能食品化学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化学课程设计

功能食品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食品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原理;2. 掌握常见功能食品成分的化学性质、功能及安全性评价;3. 了解功能食品在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功能食品成分、功能及作用机制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功能食品进行合理搭配和食用指导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归纳功能食品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食品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食品消费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对功能食品化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1. 功能食品概述:功能食品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 功能食品成分:常见功能食品成分的化学性质、功能及生物利用率;3. 功能食品的作用机制:功能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作用原理;4. 功能食品的评价方法:功能食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价;5. 功能食品的应用:功能食品在营养保健、疾病预防及辅助治疗方面的实际应用;6. 功能食品的合理搭配与食用指导:根据个人需求制定合理的功能食品搭配方案,并给出食用建议;7. 功能食品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功能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功能食品概述;第二周:功能食品成分;第三周:功能食品的作用机制;第四周:功能食品的评价方法;第五周:功能食品的应用;第六周:功能食品的合理搭配与食用指导;第七周:功能食品发展趋势及前景。

食品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食品设计,了解食品配方、工艺流程以及感官评价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高对食品创新设计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人员:实验组:张三、李四、王五指导老师:XX教授实验材料与设备:材料:- 低筋面粉- 糖- 盐- 泡打粉- 鸡蛋- 牛奶- 植物油- 巧克力豆设备:- 搅拌机- 烤箱- 电子秤- 蛋白分离器- 蛋白霜打发器- 蛋白霜模具实验步骤:1. 配方设计:-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蛋糕的基本配方,包括面粉、糖、盐、泡打粉、鸡蛋、牛奶、植物油的比例。

- 通过查阅文献和经验,调整配方中的某些成分比例,以达到预期的口感和风味。

2. 原料准备:- 称量所需原料,确保配方的准确性。

- 将鸡蛋分离成蛋白和蛋黄,分别处理。

3. 蛋糕糊制备:- 将蛋黄和糖混合,用搅拌机打至颜色变浅,体积增大。

- 加入植物油和牛奶,继续搅拌均匀。

- 筛入低筋面粉和泡打粉,轻轻翻拌均匀。

- 将打发好的蛋白霜分次加入蛋黄糊中,翻拌均匀。

4. 巧克力豆装饰:- 在蛋糕糊中均匀加入巧克力豆。

5. 蛋糕烘烤:- 将蛋糕糊倒入模具中,放入预热至180°C的烤箱中烘烤约25分钟。

6. 蛋糕冷却:- 烤好的蛋糕取出,放在架子上冷却。

7. 感官评价:- 请一组未参与实验的人员对冷却后的蛋糕进行感官评价,包括外观、香气、口感、质地和风味等方面。

实验结果:1. 外观:- 蛋糕表面均匀,颜色金黄,具有光泽。

2. 香气:- 蛋糕具有浓郁的蛋香和奶香,巧克力豆的香气也较为明显。

3. 口感:- 蛋糕质地细腻,松软可口,入口即化。

4. 质地:- 蛋糕表面光滑,内部结构均匀。

5. 风味:- 蛋糕具有甜味和淡淡的巧克力味,口感丰富。

实验分析与讨论:1. 配方调整:-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适当增加糖的比例可以提升蛋糕的甜度和香气,同时也能使蛋糕更加松软。

食品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设计实验报告食品设计实验报告导言:食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食品的外观、口感、营养、安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食品的研究和实验,可以不断改进和创新食品的制作方法和配方,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对某一食品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和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款新型的蛋糕,以提高传统蛋糕的口感和美观度。

通过改变配方和制作工艺,探索出一种独特的蛋糕制作方法,使其具有更好的口感和外观效果。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面粉、糖、鸡蛋、牛奶、黄油、巧克力、水果等2. 实验方法:a. 配方设计:根据传统蛋糕的配方,进行改良和创新,选择更加优质的原料,并调整配料比例,以达到更好的口感和营养。

b. 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如搅拌、打发、烘焙等,以探索出最佳的制作方法。

c. 外观设计:通过改变蛋糕的形状、装饰和摆放方式,提高蛋糕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1. 配方设计:在传统蛋糕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优质的低筋面粉和有机糖作为主要原料,并增加了一些水果和坚果,以增加口感的层次感和营养价值。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确定了配方的比例和用量。

2. 制作工艺:我采用了搅拌和打发的制作工艺,以保持蛋糕的松软和细腻。

在搅拌面糊的过程中,我控制好了时间和力度,使面糊达到了均匀和充分的程度。

在打发蛋白的过程中,我使用了适量的糖和柠檬汁,以增加蛋白的稳定性和蛋糕的体积。

3. 外观设计:我采用了心形的蛋糕模具,并在蛋糕表面装饰了一些水果和巧克力,以增加蛋糕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我还尝试了不同的摆放方式,如叠加和旋转,以创造出更多的层次感和动感。

通过实验,我成功地制作出了一款口感松软、香甜可口且外观精美的新型蛋糕。

经过品尝和评价,蛋糕的口感得到了一致好评,外观也受到了大家的赞赏。

四、实验总结和改进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食品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食品设计不仅要考虑口感和营养,还要注重外观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材料
饮用水、 蔗糖、 葡萄糖、 柠檬酸、 氯化钠、 氯化钾、 饮用水 、 蔗糖 、 葡萄糖 、 柠檬酸 、 氯化钠 、 氯化钾 、 维生素C 维生素B 维生素B 食用色素、柠檬香精、 维生素 C、维生素 B1 、维生素B2 、食用色素、 柠檬香精、 苯 甲酸钠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一 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来源、种类及其功能因子。 了解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来源、种类及其功能因子。 2、掌握采用感官鉴别的方法能够粗略地判断功能性食品原辅 材料真伪和品质的优劣。 材料真伪和品质的优劣。
二、实验原理
依靠视觉、嗅觉、味觉、 依靠视觉 、 嗅觉 、味觉 、触觉等感官及工具来鉴定功能 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和硬度, 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和硬度,以评价其 原辅材料质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及真伪。 原辅材料质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及真伪。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电子天平、杀菌锅、均质机、焙烤箱、捣碎机、过滤机、 电子天平、杀菌锅、均质机、焙烤箱、捣碎机、过滤机、 灌装压盖机
四、实验步骤
1、设计一种功能性食品,包括产品的配方、加工工艺及操作 设计一种功能性食品,包括产品的配方、 要点、包装及贮藏。 要点、包装及贮藏。 2、对该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给出相关检测分析方法,并说 对该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给出相关检测分析方法, 明其主要功能、特点和合适的消费人群。 明其主要功能、特点和合适的消费人群。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材料: 材料:
香菇、枸杞、生姜、白果、黄瓜、马铃薯、大豆、 香菇、枸杞、生姜、白果、黄瓜、马铃薯、大豆、洋 葱、苹果、鸡蛋。 苹果、鸡蛋。
2、设备: 设备:
电子天平;瓷盘各6 电子天平;瓷盘各6个;镊子6把;刀具6把。 镊子6 刀具6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二、实验原理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中, 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中 , 由于热量 消耗过多,而易引起低血糖现象; 消耗过多,而易引起低血糖现象;另外由于大量排汗而易使 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心 率紊乱以及肌肉抽搐现象。功能性运动饮料主要是为了运 率紊乱以及肌肉抽搐现象 。 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补充能量、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补充能量、 水分 、 而设计的。 而设计的。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2、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200mL 蒸馏水放在250ml锥形瓶中 加入0 mL蒸馏水放在 250ml 锥形瓶中, 取 200mL 蒸馏水放在 250ml 锥形瓶中 , 加入 0.1 % 靛红 溶液5mL, 再加入供试液10mL, 振匀, 用已标定的KMnO4 溶 溶液 5mL, 再加入供试液 10mL , 振匀 , 用已标定的KMnO4 10mL KMnO 液边摇动边滴定,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1 /s为宜 为宜, 液边摇动边滴定,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1滴/s为宜, 接近滴定终点时再慢滴。 接近滴定终点时再慢滴 。 滴定溶液由深蓝色转变为亮黄色 为止,记下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A 为避免视觉误差, 为止,记下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A值。为避免视觉误差, 应重复两次, 滴定取其平均值,然后用蒸馏水代替试液, 应重复两次 , 滴定取其平均值 , 然后用蒸馏水代替试液 , 做靛红空白滴定,所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B值。 做靛红空白滴定,所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B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三 功能性食品的设计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功能性食品设计的原理、 原则及注意事项, 并学会 掌握功能性食品设计的原理 、 原则及注意事项, 对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与分析。 对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与分析。
二、实验原理
根据功能性食品的要求、特点、 根据功能性食品的要求 、 特点 、 开发的原则和相关注意 事项,并结合食品加工原理与工艺, 事项 , 并结合食品加工原理与工艺 , 自行设计一种功能性食 品的配方与加工工艺,并对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 品的配方与加工工艺,并对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二 天然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一、实验目的
掌握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了解功能性成分的制备 掌握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工艺及技术。 工艺及技术。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二、实验原理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中, 茶叶中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中, 在用靛红作指示剂的情况 下,样品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基本上都属于茶多酚 类 物 质 。 根 据 消 耗 1mL 0.318g/100mL 的 高 锰 酸 钾 相 当 于 5.82mg茶多酚的换算关系,可计算出茶多酚的含量。 茶多酚的换算关系,可计算出茶多酚的含量。 茶多酚的换算关系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六、思考题
1、茶多酚的理化性质有哪些?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有哪些? 2、茶多酚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茶多酚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七、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 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 2、注意滴定时的操作和读数。 注意滴定时的操作和读数。 3、注意观察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 注意观察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辨认:仔细观察每一种原料, 1、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辨认:仔细观察每一种原料,指出 哪些原料属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 哪些不属于功能性食 哪些原料属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 品原辅材料。 品原辅材料。 2、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认识和品质评价:仔细观察那些属 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认识和品质评价: 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 色泽、气味和硬度, 于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的外观形态 、 色泽 、 气味和硬度 , 画图加以区别;并结合日常常识, 画图加以区别 ; 并结合日常常识 , 指出每一种功能性食品 原辅材料品质的优劣及判断依据。 原辅材料品质的优劣及判断依据。 3、指出每一种功能性食品原辅材料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功能 因子,并说明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因子,并说明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2、实验设备
电子天平、过滤机、 电子天平、过滤机、灌装压盖机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1、实验第一组和第二组设计出一种低渗运动饮料的配方和工 艺流程,该饮料主要用于长时间而较剧烈的运动, 艺流程 , 该饮料主要用于长时间而较剧烈的运动 , 如马拉 松长跑。 松长跑。 2、实验第三组和第四组设计出一种等渗运动饮料的配方和工 艺流程,该饮料主要用于较长时间而不太剧烈的运动, 艺流程 , 该饮料主要用于较长时间而不太剧烈的运动 , 如 旅游。 旅游。 3、实验第五组和第六组设计出一种高渗运动饮料配方和工艺 流程,该饮料主要是提供糖份和相关的营养物质, 流程 , 该饮料主要是提供糖份和相关的营养物质 , 多用于 运动前的准备期和运动后的恢复期。 运动前的准备期和运动后的恢复期。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五、实验结果计算
茶多酚提取率(%)= 茶多酚提取率(%)=
( A − B ) × w × 0.00582 × 100 V 0.318 × m × T
式中:A──样品液消耗的KMnO mL; 式中:A──样品液消耗的KMnO4量,mL; 样品液消耗的 B──空白液消耗的KMnO mL; B──空白液消耗的KMnO4量,mL; 空白液消耗的 浓度,%; ω──KMnO4浓度,%; m──样品质量, m──样品质量,g; 样品质量 V──吸取样品液量,mL; V──吸取样品液量,mL; 吸取样品液量 T──提取样品液量,mL。 T──提取样品液量,mL。 提取样品液量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六、思考题
1、茶多酚的理化性质有哪些?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有哪些? 2、茶多酚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茶多酚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七、注意事项
1、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 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 2、注意滴定时的操作和读数。 注意滴定时的操作和读数。 3、注意观察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 注意观察滴定终点时颜色的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实验四 功能性运动饮料的调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功能性运动饮料的调配原理及具体生产工艺。 掌握功能性运动饮料的调配原理及具体生产工艺。 3、学会对功能性食品的产品特点及功能成分进行分析。 学会对功能性食品的产品特点及功能成分进行分析。
试剂: 3、试剂:
0.1%靛红溶液、0.63%草酸溶液、0.127%高锰酸钾溶液 靛红溶液、 63%草酸溶液、 127%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讲: 主讲:罗登林
功能食品设计实验
四、实验步骤
1、茶多酚的提取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样品5 放在50mL锥形瓶中 50mL 锥形瓶中,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样品 5g , 放在 50mL 锥形瓶中 , 加入 蒸馏水50mL,在沸水浴中浸提30min,然后过滤,洗涤,滤 30min 蒸馏水50mL,在沸水浴中浸提30min,然后过滤,洗涤, 50mL 液倒入200mL容量瓶中 冷却至室温, 液倒入200mL容量瓶中,冷却至室温,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 200mL容量瓶中, 200mL,摇匀,即为茶多酚粗提液。 200mL,摇匀,即为茶多酚粗提液。 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