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练习题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篇一:“谈读书(节选)”阅读理解答案】txt>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middot;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试题 - 25 古人谈读书 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练习题积累运用一、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岂.(kăi)止B. 教诲.(huĭ)C.博闻强识.(shí)D.敏而好.(hào)学二、读拼音,写词语。
suǒ wèi lǎng sòng xiūchǐhuìrén bújuàn()()()()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止——____()甬——____()每——____() 胃——____()己——____()四、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中五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中“识”字读“zhì”。
()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这句话的停顿划分是正确的。
()五、解释加点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__耻:____________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__________厌:__________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非:__________者:__________好:__________阅读理解一、《论语》谈学习1.判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并且喜欢学习的人,遇到问题就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3)“敏而好学”和“敏以求之者也”中两个“敏”字的意思都是敏捷。
()2.理解句子的意思,填空。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永远___________。
25古人谈读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5古人谈读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1.《论语》中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
无论对方的地位高低,都可能具有我们所欠缺的知识或经验。
2.古人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阅读书籍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知识财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获得智慧。
3.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对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读了很多书的人在写作时能运用自如,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4.古人说:“躬行之则知其所以然。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去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运作原理。
5.古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6.古人说:“不想风吹白了头,只怕雨打行船迟。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不努力学习和不勤奋工作的人,就会虚度一生,白白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7.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就会感到后悔没有读更多的书。
只有在需要时才会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8.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积累各种知识和经验,但在实际运用时要取舍得当,重点突出。
通过积累扎实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优秀的表现。
9.古人说:“学而优则仕。
”请简单解释其含义。
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读书方法,我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②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
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
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
《谈读书、不求甚解》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第13课】

《谈读书、不求甚解》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第13课】13.《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一、生字词注音:课后读读写写:怡.情yí练.达liàn枝.节zhī统筹.chóu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涉.猎shè聪颖.yǐng滞碍.ài要诀.jué劝诫.jiè高谈阔.论kuò味同嚼.蜡jiáo诸.如此类zhū吹毛求疵.cī狂妄.自大wàng开卷.有益juàn 寻章摘.句zhāi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多音字:好:爱好.hào 好.事hǎo难:难.关nán诘难.nàn矫:矫.正jiǎo矫.情jiáo嚼:咀嚼.jué味同嚼.蜡jiáo解:押解.jiè解.数xiè不求甚解.jiě形近字:辩.论biàn分辨.biàn要诀.jué决.心jué诘.难jié拮.据jié结.果jié蒸馏.liú溜.冰liū榴.莲liú三、重点词语解释:课下重点注释:【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舍】除去。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矫】做作,不真实。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补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二、三略四、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引用道理论证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课内文段1、使心情愉快做作诘问,为难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六、课外文段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3. (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5. 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彩
炼
惯
改正 筹
采
练
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分层作业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1.chǐzhìyǐqǐ【详解】识:shí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
zhì记住:博闻强识。
2.停止疲倦敏捷多余羞耻席卷后悔除去【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3.B【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要注意在平时学习时多多积累。
选项A有误,不耻下问中“耻”解释为:以……为耻。
“问”解释为请教。
选项B正确。
选项C有误,诲人不倦中“倦”解释为:厌烦。
选项D有误,“敏”解释为:勤奋。
4.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根据意义可知,正确的断句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句意:学习如果不专心,就如同眼没有看。
正确的断句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C.句意: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
断句正确。
D.句意:你是记不住的,就算记住了记不长久也就忘了。
正确的断句为: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5.【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语》的理解能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阅读与鉴赏6.态度方法7.zhìhuì8.聪敏勤勉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1.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做学问,不要光是在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谦虚好学,多向他人请教。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 (含答案))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班别:姓名:学号:(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请在上面横线上将文言文补充完整。
2.以上文段选自《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是知也同“智”智慧。
②敏而好学聪敏喜好③不耻以……为耻④下问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⑤默而识之记住⑥厌满足⑦诲人不倦教诲疲倦⑧敏以求之者也勤勉⑨好古喜好古代文化⑩尝曾经⑪无益好处4.请准确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启示: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启示: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教导态度)翻译: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启示:告诉我们学习要多记忆要勤奋,教导别人要有耐心。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去求取知识的人。
启示:学习要勤奋。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启示:学习非常重要,只是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学习是没有用处的。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能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选自宋朝朱熹(作者)的《训学斋规》。
2.请在上面的横线上将文段补充完整。
3.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第25课《古人谈读书》配套练习(基础+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节选自《古人谈读书》)
18.“识”在字典中的解释 有:①认识:②知识、见识。语段中“识”的意思是( )。
19.“此三者缺一‘不可’”中的“此三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D .饱览胜景 饱读诗书 饱含美食 饱尝艰苦
4.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犹恐失之(仍然 担心) 不耻下问(耻辱 通“瞎问”)
B.终夜不寝,以思,无益(睡觉 好处)漫浪诵读(随意)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 曾经) 眼口岂不到乎?(难道)
D.记亦不能久也(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紧,重要)
20.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1.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提升
(一)阅读理解。
偷看小说
季羡林
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
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我们都是小学水平,秋妹更差,只有初小水平,我们认识的字都有限。当时没有什么词典,有一部《康熙字典》,我们不会也不肯去查。经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念成了“飞yàn走壁”,把“气往上冲”念成了“气住上冲”。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
14.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并在下面画“”。
(1)漫浪诵读(A.随意 B.像漫天波浪一样)
25课古人谈读书练习册答案

25课古人谈读书练习册答案古人谈读书,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练习册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和态度,并从中汲取智慧。
以下是本练习册的答案。
一、选择题1. 古人认为读书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A. 获得财富B. 增长知识C. 娱乐消遣D. 提升地位答案:B2. 孔子提倡的读书态度是什么?A. 死记硬背B. 学以致用C. 只读经典D. 随意翻阅答案:B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出自哪位古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4. 以下哪位古人强调了读书与实践的结合?A. 王阳明B. 韩愈C. 李白D. 杜甫答案:A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谁说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二、填空题1. 古人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
答案:融会贯通2. 王阳明提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
答案:知行合一3. “温故而知新”是________的名言。
答案:孔子4. 古人提倡读书要________,即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答案:精读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简答题1. 简述古人对于读书与实践关系的看法。
答案:古人认为读书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读书可以获取知识,而实践则是检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 古人如何理解“学以致用”?答案:古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古人非常重视读书,认为读书是修身养性、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他们提倡读书要精读、深思、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现代人而言,古人的读书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读书的质量,通过深入阅读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年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在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敏而好.(hǎo hào)学默而识.(zhì shí)之诲.(huǐ huì )人不倦岂.(qí qǐ)有此理管中窥.(kuī kuì)豹草木皆(jié jiē)兵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诲.人不倦韬光养晦.B.管中窥.豹成王败寇.C.皆.大欢喜琴瑟和谐.3.下列不属于古人用功读书的一项是()。
A.头悬梁锥刺股B.囊萤夜读C.铁杵成针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中“急”的意思是()。
A.关键、重要B.急忙C.紧急5.下列句子能体现好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A.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有志者事竟成。
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句话中两个“谓”的意思是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课文内容填空(1)朱熹提出的读书“三到”是指,其中最重要的是(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是指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识之,,。
(2)敏而好学,。
(3)读书有三到,。
(4)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
心既到矣,?(5)盖世人读书,第一,第二,第三。
二、阅读与理解9.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其中最重要,因为(用原文回答)(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雪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来劝劝她。
古人谈读书两则练习题

古人谈读书两则练习题一、选择题A. 孔子B. 杜甫C. 韩愈D. 范仲淹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出自哪位古人?A. 司马迁B. 王阳明C. 陆游D. 郑板桥A. 温故知新B. 不耻下问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学而不厌二、填空题1. “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出自《荀子·劝学》)2. “______,读之可以医愚。
”(出自《增广贤文》)3. “______,然后知困;______,然后知不足。
”(出自《礼记·学记》)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2. 请解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3. 请举例说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义。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人读书的方法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2. 分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连线题1. 孔子 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 荀子 B.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3. 朱熹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郑板桥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六、翻译题七、判断题1. 古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对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话是歌德所说,与古人谈读书无关。
()八、改错题1. “读书之法,无过是熟读而精思,熟读则识广,精思则理透。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话出自《论语》。
()九、匹配题1. 王阳明 A. 知行合一2. 朱熹 B. 读书贵在疑3. 韩愈 C. 读书破万卷4. 司马光 D. 读书百遍十、案例分析题材料一:“读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材料二:“读书如行路,行路必有曲折,读书必有疑难。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卷(66)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单项选择题(36分,每题1分)1. 《短文两篇》(《谈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一道课后练习题:“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延伸思考B.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短文两篇C.启发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上有所心得D.意在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答案:D解析:项不正确,题干中此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熟读课文后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认识,既关注了对课文洞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又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因此三项正确;但此题并不是引导不在意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只是熟读两篇课文后成功进行思考。
2. 教师在某课的“诵秋”环节中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据此以下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句子,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甫《山行》中描写枫叶的句子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唐代边塞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D.“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是唐代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中咏秋的经典名句答案:A解析:项陶渊明是晋代人;项是杜牧的诗句;项刘禹锡不是边塞诗人长。
3. 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
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 古人谈读书练习卷(原卷版)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答案】11.③12.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②.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 BC
A知道 B.知识,学问 C.知己 D.同“智”,智慧
(2)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②有识()之士
A.知道 B.记号 C.见识 D.记住
(3)①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②急()不可待
A.焦急 B.匆促
C.要紧,重要 D.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忙
4.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0. 请你结合自己读书的实际,说说以后应怎样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耻: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矣:______岂: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句子,用自己的话填一填.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课堂上,老师让我站起来sòng dú()《论语》中的一篇。
2.向学识比自己浅薄的人请教,并不是一件kěchǐ()的事。
3.启蒙老师对我的谆谆jiào huì()我一直铭记在心。
二、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hào)不耻.下问(chǐ)B.默而识.之(zhì)识.字(shí)C.诲.人不倦(huì)是知.也(zhī)D.心既到矣.(yǐ)岂.敢(qǐ)三、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尝:①辨别滋味;②经历,体验;③曾经。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2.螃蟹的味道如何,只有亲口尝.一尝.才能知道。
()3.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长跑,他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甜头。
()厌:①满足;②因过多而不喜欢;③憎恶。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作为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厌.弃,而要热情帮助。
()急:①很快而且猛烈;②要紧,重要;③容易发怒;④急迫。
6.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7.这条河水流很急.,咱们渡河一定要小心。
()8.刘大爷得了急.病,需要立即送到医院就诊。
()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C.我非/生而知之者……D.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五、在课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解释的句子。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3.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不上又怕被甩掉。
六、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古人谈读书》这两则文言文都是古人谈读书方法的,没有谈到读书的态度。
()2.“余尝谓”的“尝”字的意思是“品尝”。
()4.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最重要的是“心到”。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上语文练习册古人谈读书答案

五上语文练习册古人谈读书答案五上语文练习册中关于古人谈读书的练习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和答案。
一、选择题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出自哪位古人?A. 孔子B. 孟子C. 李白D. 杜甫答案:D. 杜甫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A. 荀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B. 孟子二、填空题1. 古人云:“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话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答案:志不强者2. “_________,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复习旧知识,同时学习新知识。
答案:学而时习之三、简答题1. 请简述古人读书的三个层次,并举例说明。
答案:古人读书的三个层次包括:识记、理解、运用。
识记是指对书籍内容的初步记忆,如背诵经典诗词;理解是指对书籍内容的深入思考,明白其内在含义,例如理解《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运用是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将《孙子兵法》中的策略运用到军事指挥中。
2. 古人如何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答案:古人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经典,吸取古人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二是通过读书来培养自己的情操,如欣赏诗歌中的美;三是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阅读历史书籍了解古今中外;四是通过读书来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论述题1. 结合古人的读书观点,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答案:读书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古人强调读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广泛学习,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坚持实践。
我认为,读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读书也应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养。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对读书的深刻见解,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
愿我们都能以古人为榜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不断进步。
《谈读书》练习题

谈读书一、知识存储—-重积累1.正字音淹没.( ) 抹煞..( )累.赘()皓.首穷年()咀嚼.( )譬.如()要塞.( ) 藉.口( ) 畸.形( ) 蒙昧.()2.辨字形账账本遮蔽眩晕眩僚官僚帐帐幕弊流弊炫炫耀潦潦草胀膨胀敝凋敝泫泫然泪下缭缭乱伥为虎作伥撩拨3.释词义皓首穷年:钻研经文一直到老。
耳食肤受:同“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耽搁:耽误,搁置。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涵泳优游: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以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优游”原指生活悠闲,这里指慢慢品味,咀嚼鉴赏的意思。
藉口:同“借口”,以某事为理由(多指不正当的理由)。
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多用于否定式)。
动辄:动不动.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
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条理井然:整齐不乱,次序分明,有条理的样子。
4.辨析词语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例:(1)虽然这些是生活动品,但在上战场时丢掉,否则将为其所累。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例:(2)汉字是我们祖先给我们下来的文化的种子,我们要保存好,使用好。
(3)英雄的事迹代代,英雄的精神处处显现。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埋没。
例:(4)洪水了大片农田,使这几个村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
(5)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声渐渐时间的长河里.收集:使聚集在一块。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寻找.例:(6)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他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7)他将同学们平时随手丢掉饮料瓶起来,最后把它们换成了自己心爱的书。
(1)必需/必须(2)留传(3)流传(4)淹没(5)湮没(6)搜集(7)收集5.名句名段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25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含答案)

25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含答案)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忧伤的国歌房向东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读书一、知识存储——重积累1.正字音淹没.()抹煞..()累.赘()皓.首穷年()咀嚼.()譬.如()要塞. ( ) 藉.口()畸.形()蒙昧.()2.辨字形账账本遮蔽眩晕眩僚官僚帐帐幕弊流弊炫炫耀潦潦草胀膨胀敝凋敝泫泫然泪下缭缭乱伥为虎作伥撩拨3.释词义皓首穷年:钻研经文一直到老。
耳食肤受:同“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耽搁:耽误,搁置。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涵泳优游: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以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优游”原指生活悠闲,这里指慢慢品味,咀嚼鉴赏的意思。
藉口:同“借口”,以某事为理由(多指不正当的理由)。
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多用于否定式)。
动辄:动不动。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
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条理井然:整齐不乱,次序分明,有条理的样子。
4.辨析词语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例:(1)虽然这些是生活动品,但在上战场时丢掉,否则将为其所累。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例:(2)汉字是我们祖先给我们下来的文化的种子,我们要保存好,使用好。
(3)英雄的事迹代代,英雄的精神处处显现。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例:(4)洪水了大片农田,使这几个村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
(5)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声渐渐时间的长河里。
收集:使聚集在一块。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寻找。
例:(6)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他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7)他将同学们平时随手丢掉饮料瓶起来,最后把它们换成了自己心爱的书。
(1)必需/必须(2)留传(3)流传(4)淹没(5)湮没(6)搜集(7)收集5.名句名段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课堂巩固——夯双基(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淹没.(mò)累.(léi)赘踟.(zhí)蹰皓.(hào)首穷年B.抹煞.(shā)咀嚼.(jiáo)隽.(juàn)永军事要塞(sài)C 譬.如(pì)刻薄.(bó)谲.(jué)诈削.(xiāo)足适履D.藉.口(jí)畸.形(jī)蒙昧.(mèi)愤.(fèn)发图强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耽搁关于 B.淹没耽误关于C.湮没耽误对于 D.淹没耽搁对于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
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近视率平均达40%。
照明协会专家指出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提醒青少年一定要未雨绸缪。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中国传统水墨画因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然而,古人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后辈面前的高峰。
正因为如此,今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抽象性、实验性的水墨画。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健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
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属虽读的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的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
“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的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尖锐所在,之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6.“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这个比喻句说明的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答:7.“消耗战”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答:8.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答:9.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超过35个字)答:三、课后检测——会运用(三)类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苦读与乐读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
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
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伦·凯勒)。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
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林语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
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
”(《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
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
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
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
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致颜黎民》)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这“苦”虽和孙敬、苏秦之“苦”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
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
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
“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
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0.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是,二是。
11.第⑵段中画线句“心鹜八极,神游万仞”是什么意思?12.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13.作者所说的“苦读”之“苦”与“苏秦苦读”之“苦”有什么不同?(四)语言综合运用14.仿照下面的格式,换一个陈述对象,写一组句子。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
时钟计量它,却只显变化没有财富。
15.某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答:(1)(2)四、备考题库——提能力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证券(quàn) 着(zháo)落破绽(zhàn) 乳臭(xiù)未干B、摈(bìng)弃忤(wǔ)逆呜咽(yè) 瞠(chēng)目结舌C、缜(zhěn)密鞭笞(chī) 端倪(ní) 装模(mó)作样D、垂涎(xián) 孝悌(tì) 连亘(gèn) 光阴荏苒(r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签署渡假村貌合神离触目惊心B、作祟洽谈会唇枪舌剑怨声载道C、掣肘里程碑察言观色出神入画D、愐怀压台戏义愤填膺精神焕发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东省古文字学会会长王恩田,根据自己大量的考证推断,趵突泉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至商代,距今已有3543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