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完美版.ppt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完美版.ppt

培根(1561—1626),毕 业于剑桥大学, 英国哲学家、 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 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 风 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 精辟,启人深思。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 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 反对经典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 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 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 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 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导,要多读书, 读书是有好处的。
15 ﹡短文两篇
腹有诗书气 自华
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谈读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不是 不能看,但如果只喜欢看这 类书,那品位就太低啦!
有些男生沉溺于 电脑书,也不
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 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好好 读书,都能出人头 地,成为高层次的 人才!
不求甚解——马南邨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 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5、理清本文的论证 第一部分思(1路),:表概立括场内。摆容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提出自己的立场。
第二部分(2-8):作具体分析。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具体解释含义。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谈读书》课件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谈读书》课件

1、 本段文字集中论述一个什么问题?
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2、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本文分析。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3、本节文字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 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 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反面否定,又正面引用语录佐证;
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语段训练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4、本节文字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比较阅读
读书的正确目的
对比论证
谈 读
读书的方法
立论 比喻论证
书 读书的作用
归纳法论证
精练华美
树靶子
不 求
引出处 释新义
甚 解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严谨质朴
鲁迅的“随便翻翻”
——广泛的浏览式的 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页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课件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课件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 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 更为有力。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 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 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 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语气委婉,有分寸感。
议论文语言:严谨、缜【zhěn】密
读第2—4段,明晰作者对“不求甚解” 的新解。
不——表否定 求——追求 甚——过分(如:欺人太甚) 解——理解、了解
原意是指读书不求深入,只求了解 一个大概,属褒义。今多指学习或 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 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 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 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王佐良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 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 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 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 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 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1了解作者。 2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 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评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特殊魅力。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第一,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 虎的态度?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出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质精品课件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质精品课件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 谈 读 书 》
—— 马 南

—— 培 根
弗朗西斯 · 培根,英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 学家、作家。12岁进剑桥大 学。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 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 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 寒致死。代表作有《培根论 人生》等。
4.“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人的才智
本文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有 什么表达作用?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典型事例。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名人名言、公认的科
学原理、定理、公式等。(引用论证(引证))
③比喻论证: 打比方。 ④对比论证: 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谈读书》
《不求甚解》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 何而来呢?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 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 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 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 深入人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 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 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 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 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 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 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首。
析读法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 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 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三到:朱熹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ppt38张)

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ppt38张)
含义:❶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❷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了解大意。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❶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 解”的两层含义,❷以此为根据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 批驳,❸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 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❶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5 ❷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6 ❸陆象山“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相似8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书要反复读—“不求甚解” 只是暂时未解,并不是不解(得出结论)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㈠读书目的 怡情、傅彩、长才
对比论证



推敲细思
㈡读书方法 浅尝、吞食、咀嚼
喻 论

把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 证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㈢读书作用 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3 课《短 文两篇 :谈读 书、不 求甚解 》课件 (ppt3 8张)

《谈读书》《不求甚解》PPT精品教学课件

《谈读书》《不求甚解》PPT精品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 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 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 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 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 鼓楼街头卖掉 ,然后买 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 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 时,夜读难耐,他便摘 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 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 持读书。由于苦读书 , 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 的文学家。
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 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 重要的诀窍。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 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 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 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 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 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 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 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 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 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 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 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 子——作批驳——得结论。

《谈读书》《不求甚解》 精选优质课件

《谈读书》《不求甚解》 精选优质课件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课文讲解
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 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没有过多久他也学着染头发,他说人年纪大了总会有白发的,他不希我看到的只是他的白发。—— ·—— ·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 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 联:“识遍天下字;读 尽人间书。”后经一老 翁指点,遂改成:“发 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 尽人间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
有益”词的意思。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 般的小驳论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 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 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 弃整体。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 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 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 摘要。

九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课件(39页) 人教新课标

九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课件(39页) 人教新课标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课件-新版.ppt

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课件-新版.ppt
验科学的始祖,作
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 英国文学中首创。
精选
下列字词你会读吗?
怡( yí)情 统筹(chóu) 藻( zǎ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难 蒸馏( liú)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咀嚼 jué 嚼
好读书 hào 好
味同嚼蜡 jiáo
精选
归纳本文的结构思路
读书目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正反对比
主张
读书方法
提倡
读书作用
皆成性格 弥补缺陷
精选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方法探讨:
语言精辟 笔法生动 行文灵活
归 纳 论 证
精选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精选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精选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和陆象山的话。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普诺夫的例子从
反面说明读书要虚心,需理解。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的举例形成对比。
精选
比较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 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 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 异同。
精选
• 思想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读书相关的问 题,都表达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读书,读好 书。不同点:《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 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 写法上:相同点: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以说理为主。不同点:1、论证方式上:《谈读 书》是立论性的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驳 论文,论证方法上:《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 证,《不求甚解》中运用了引用论证。
• 语言风格上:《谈读书》语言风格古典平易流 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 工整,警句迭出。《不求甚解》用语简约,娓 娓而谈,生动形象,逻精辑选 严密。

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共34张PPT)

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共34张PPT)
第三部分(9):总结上文,得出结论:重要的书要反复 阅读。
对任何问题不
表 求甚解都是不 明 好的

场 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
其实不尽然 理由不充分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分的理由”。
细读感悟
学习任务: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习题:
第三层(
细读理解
学习论证方法和思路
学习任务:反复朗读,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 子,看看作者是如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正面 怡情 傅彩 长才
读 书
反面


惰、矫、学究故态
正反对比 比喻论证
读书的 天然 读书 经验
正确目 的
用读书
存心劫难
反对 尽信书
读 书 方 法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 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4.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 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 说“不求甚解”。
《随笔》共58篇,是英国随笔文学开山 之作。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体裁链接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分支, 是议论文的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 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 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 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 笔作为一种—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课件 4.1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课件) (共29张PPT)

课件 4.1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课件) (共29张PPT)

如话,严谨质朴。
积累拓展
一、学会读书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 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 们读书要有选择。
二、积累谈读书的名言名句
读书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是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 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 真正的读书。

2.《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3.《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
甚解》则没有;
4.《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
5. 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归纳论证。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不求甚解》
熟读文本,思考下列问题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讲师:王敦宏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课前解疑
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 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地传达自己的 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 蒙田所创的。
了解随笔
论证方法
1.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 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课件(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课件(统编版

例子
抠字眼,为一个局部
而放弃整体
强调了“书必须 反复读”的主张
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引出论题。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指出实 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 严密。
这篇驳论文是如何论证的?
驳的是“论 点”
全面阐述
“不求甚解”的 含义
提倡“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
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会意” 的角度
列举古人读书的 阐述正确观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
创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 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 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 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 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 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要虚心,读 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 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识记字词
•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 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 理解。
• 咬文嚼(jiáo)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 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 去领会精神实质。
• 豁( huò )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 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谈读书
培根
学习目标
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
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 作用的认识。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 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 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 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 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不求甚解
目标展示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辩证的思考问题, 了解驳论知识。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学习 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基本区分立论和驳论两 种论证方式。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 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 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 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 家村札记》等。
仿写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
• 写史使人深沉,写诗使人优雅,散文使人心悦, 小说使人充实,戏剧使人细腻,古代文言之文 使人聪慧.
• 跑步使人强健,体操使人柔软,围棋使人机智, 击剑使人灵敏,马术使人帅气,羽毛球和网球 使人敏捷.凡是运动,皆有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要养成“好读 书”这个习惯。只有 “好读书”,才能谈到 “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而“会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 高兴。因为“会意”不 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 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 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 以“不求甚解”不是马 马虎虎,很不认真。因 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 态度。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yí)情 统筹(chóu) 藻( zǎo)饰 狡黠( xiá ) 诘( jié)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好读书(hào)


味同嚼蜡( jiáo) 读好书(hǎo)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书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 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立论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证归纳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谢谢大家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读书的方法 书 读书的作用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 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 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短文两篇》




——
4、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主张对 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 或浏览,或通读, 或精读,有的书可 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说明 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 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解根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书四态部度分,(并7举-8例)加:以全说面明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 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 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 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 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 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 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 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 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 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 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