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
元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
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的生长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生长?
- 光线:植物需要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供给,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空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从而形成幼苗。
- 幼苗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养分等进行生长。
- 植株形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植株,根、茎、叶等器官形成。
- 结花结果:植株经过一定的生长过程后,会形成花朵并结出果实。
第二部分:动物的生长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幼体成长:动物从幼体逐渐成长为成体。
- 饮食摄取:动物通过进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新陈代谢:动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 生殖繁衍:成体动物通过生殖和繁衍后代。
动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 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 生命周期:动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等。
- 周期性生长:动物的生长一般呈现周期性,如鸟类的孵化季节等。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第2单元知识点
空气第2单元知识点1.空气的性质: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气体,占据空间,可以流动。
2.空气一样会占据空间。
空气是可以流动。
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空气有什么作用呢?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判断题: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B.空气很难密封C.空气都有声音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B.都是无色无味的C.都要占地方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A.牛奶B.酱油C.冰块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做空间3.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空气和水的比较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不可以压缩)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可以压缩)相同点:能占据空间水和空气都可以占据空间,空气和水比较,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发生变化。
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托盘天平的特点:把天平调平衡后,两边放上物体,如果重量相等,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如果重量不相等,天平的指针就会偏向重的一边。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量B.空气也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C.空气的质量就是空气的好差,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2.一开始天平左边的皮球和右边的绿豆处于平衡状态,往皮球中再充入20筒空气后,下面()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20筒空气的质量=3颗绿豆的质量。
20筒空气的质量=1枚回形针质量(有时可能“<”)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大小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空气 知识要点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复习1.空气的质量可以通过简易天平来测量。
2.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旗帜招展、柳枝摆动,可以感知风的存在。
4.空气由许多微粒组成,受到压力时微粒之间的距离会缩短,压力消失后距离会变长。
5.皮球、水枪、轮胎等都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6.空气虽然很轻,但是有一定的质量。
7.在XXX自制的天平上,左右两端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一些豆子,处于平衡状态。
当往皮球中继续打入10筒空气时,天平会向皮球这边倾斜。
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全部放掉,天平又将向豆子这边倾斜。
8.挥动塑料袋几次后抓紧袋口,可以发现塑料袋变得鼓鼓的,这时塑料袋内装满了空气。
9.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将一个空瓶瓶口稍微向上倾斜放置水中,发现瓶口有气泡冒出,冒出的气泡是空气。
1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着。
12.水和空气的共同点是会流动。
13.一般情况下,空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14.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的无固定形状特征。
15.杯子应该竖直倒扣放入水中,纸团才不会湿。
16.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17.能弹得很高的篮球里的气体是压缩的空气。
18.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19.做“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如果将活塞往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活塞压下去后会弹回一点。
20.当天平达到平衡后,给一端的皮球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天平会向皮球一端倾斜。
21.拍打篮球时,篮球能蹦得很高,这主要是因为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具有弹性。
22.在使用自制天平前要先调节天平的平衡。
23.一个充入20筒空气的气球的质量与1个乒乓球、5颗绿豆、1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
24.最适合用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是天平。
25.用天平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26.用打气筒往一个装满空气的有封口的厚玻璃瓶里再打进一些空气,瓶子里空气的变化情况是质量增加,体积不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知识要点一、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用塑料袋套空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把注射器向水槽里推水槽里有气泡产生证明注射器里有空气把气球套在塑料瓶的瓶口,气球吹不起来证明塑料瓶里有空气用力吹气球把纸固定在玻璃杯的底部,纸没有湿证明玻璃杯里有空气倒扣在水槽中二、空气占据空间1、在塑料杯底粘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团没有被浸湿,这是因为塑料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接触到纸团。
2、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纸团被浸湿,这是因为杯中的空气被从小孔中挤出。
3、用打气筒连着气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
三、空气能被压缩和扩张在注射器里装满空气和水,推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水很难被压缩;拉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扩张。
这是因为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间的间隙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压缩或扩张。
四、空气有质量在简易天平两端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空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发现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这说明空气有质量。
打入的空气越多,里面的空气微粒就越多,质量就越大。
五、空气的流动1、热空气比空气轻,在空气中向上流动,所以加热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后,孔明灯和热气球会在热空气的升力作用下升上天空。
2、由于不同位置的空气的冷热不同,使空气流动开成风(1)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2)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3)冷空气补充到暧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六、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我们需要空气维持呼吸。
2、我们需要空气来助燃。
3、我们需要利用压缩空气所作充气床垫、轮胎、气钉枪、喷水壶、充气拱门等。
4、我们利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发电。
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知识点
《空气》知识点一、感受空气1.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2.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3.石块和水装进开口的杯子里不容易泄漏,空气装进开口的杯了里容易泄漏.4.空气要装进密闭的容器里才不容易泄漏,如果要传递一些空气给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地方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5.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6.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杯底防止掉落在水中。
3.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把杯子里的空气放出去,不再占据杯子空间,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满上来。
4.用打气筒从杯子底部向杯子打人.此空气,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杯子中的水会慢慢被挤出来。
5.乌鸦喝水的故事里,鸟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改变。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
3.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4.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之后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本领,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5.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6.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大了。
7.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四、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三单元+物体的形态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体的形态6 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点1.固体:石头、木块、螺母、沙子、海绵等。
液体:水、牛奶、醋等。
气体:空气、水蒸气等。
2.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液体、气体的形状取决于容器的形状。
3.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即使倾斜放置的液体,表面依旧会保持水平状态4.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液体的水,固定的冰,气体的水蒸气。
5.烟、雾、哈气不是气体。
实验1.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液体体积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符号“ML”表示。
2. A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1毫升;B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2毫升。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要与水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3.使用量筒测量水体积的方法:一选;(选择合适的量程)二倒;(将量筒倾斜)三看(眼睛与水面最低处相平)。
4.读出下面的数。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固体、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
2.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3.改变物体的形状,它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4.乌鸦喝水的故事,说明了固体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1.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等。
2.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 表示。
3.天平使用方法:(1)水平放置天平。
(游码归零,指针在刻度盘中央)(2)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
(用镊子夹取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
)(3)砝码质量和游码刻度相加就是物体质量。
8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它的体积可以改变。
3.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4.气体可以被压缩,它没有固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
5.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
实验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玻璃杯一定要竖直按下去,再竖直提起来。
2.3.气体体积可以改变的实验.3.第三单元太阳和影子9影子知识点1.影子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光(2)不透明的物体2.影子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7. 把它们分离必备知识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第七课《把它们分离》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 过滤法:原理:利用滤纸或过滤器等过滤介质,将液体与不溶性固体颗粒分离。
应用:适用于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如分离沙子和水、分离铁屑和木屑等。
操作要点: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2. 蒸发法:原理: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蒸发,从而析出溶质(如食盐)。
应用:适用于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分离出固体溶质,如海水晒盐、加热食盐水析出食盐等。
所需仪器: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等。
3. 结晶法:原理:通过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使溶质在溶液中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晶体。
应用: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硝酸钾。
4. 其他方法:磁力吸引:利用磁铁吸引铁质物质,分离铁与其他非磁性物质。
筛分法:利用筛子分离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物质。
溶解与沉淀:通过溶解混合物中的某一成分,再加入适当的试剂使其沉淀,从而分离出该成分。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在进行分离实验时,要注意使用酒精灯等加热设备的安全,避免烫伤或引起火灾。
同时,要戴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 准确观察: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滤纸上的残留物、蒸发皿中的析出物等,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3. 记录数据: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加入试剂的量、加热时间、析出物的质量等,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四、生活应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空气的知识,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内容。
一、空气的组成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水蒸气的含量随着地点、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 除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其他气体。
二、空气的性质1. 空气具有质量和重量,虽然它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对我们的生活却至关重要。
2. 空气是可压缩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空气会被压缩变密。
3.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的气体成分可以分别提取和使用。
三、空气的作用1. 维持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通过呼吸,人类和动物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使细胞和组织获得充足的氧气供给。
2. 空气能够形成风,通过风的作用,对大气运动、气温分布和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3. 空气还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这也是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和看到事物的原因之一。
四、关于空气的实验1. 利用气压实验说明空气的重量。
可以将气压计放在水中,然后打开水封,水会顶起气压计,说明空气有重量。
2. 利用点燃蜡烛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
点燃蜡烛后,再将玻璃罩覆盖在蜡烛上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会熄灭,证明氧气在燃烧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利用电石实验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
将电石放入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瓶中会冒出气泡,放火能够使火苗变暗,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五、生活中的空气利用1. 空气能够被用来制取氧气、氮气、氩气等工业气体。
2. 空气能够被用来驱动气动工具,例如气动钻、气动锤等。
3. 空气还能被用来携带气动运输工具,例如气囊、气垫船等。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空气的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认识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掌握空气的知识,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共同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动物1、寻访小动物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
2、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蜗牛(一)1、蜗牛是(软体)动物。
2、蜗牛的身体由(壳)、(腹)、(头)、(眼睛)、(触角)和(口)组成。
3、用铅笔或小棒轻轻碰触蜗牛,它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4、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的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爬过之后会留下(黏液)。
黏液作用: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蜗牛食物:(蔬菜)、(杂草)和(瓜果皮)。
3、蜗牛(二)1、唤醒蜗牛:放入(常温的水中)。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它利用(齿舌)先把食物一点一点磨碎,再慢慢地吃下去。
3、蜗牛用(气孔)呼吸,靠(肛门)排便。
蜗牛的粪便是(褐色线状的)。
4、饲养蜗牛的生活环境?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5、蚯蚓1、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土壤里。
2、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3、蚯蚓是(陆生环节动物)。
4、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
5、蚯蚓受刺激时,身体会伸缩。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不同点:蚯蚓在地下生活,而蜗牛在地面生活。
蚯蚓没有触角,而蜗牛有触角。
蚯蚓后背没有壳,蜗牛有。
蚯蚓吃落叶等食物,蜗牛吃菜叶等食物。
6、蚂蚁1、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
2、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3、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答: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3、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体色呈褐色。一对触角的雏形。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有气门。胸部背面长出两对翅。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3、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变态:蜜蜂、蚂蚁、苍蝇、青蛙、蚊子、蝴蝶、蟋蟀、螳螂、蜻蜓等。
不变态:蝗虫、鱼、狗、猪、猫等。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蜻蜓、蚕等。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羊、大熊猫等。
2.6、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6、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7、在人的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身高和体重变化很大。
2.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6、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等属于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属于不完全变态。
2.6、动物分类方法2种,一种按变态和不变态分类;另一种按卵生和胎生分类。
2.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2.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
2.5、蚕的一生是从卵开始的。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2.5、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2.1、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2023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气候》知识点汇总
2023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气候》知识点汇总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小学三年级上《气候》单元的知识点汇总:1. 气候的定义:气候的定义: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风力等。
- 气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寒冷气候、温暖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2. 气温的影响:气温的影响:气温的影响:- 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
气温高低会影响人们的衣着选择和生活惯。
- 寒冷的气温可能导致冰雪的形成,而高温则可能引发热浪和干旱。
3. 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影响:降水的影响:-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汽凝结成水滴或固体降落到地面。
降水形式有雨、雪、霜和冰雹等。
-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不同,降水量多的地区通常更适合农业发展。
4. 风的影响:风的影响:风的影响:- 风是指大气中气体的运动。
风具有风向和风力,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
- 不同方向的风会带来不同的气候条件,例如东风可能带来湿润的气候,西风可能带来干燥的气候。
5. 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 季节是指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段,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 季节的变化与气候有关,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条件。
通过研究《气候》这个单元,我们可以了解到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共同保护地球的环境和生态。
以上是对小学三年级上《气候》单元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希望能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Word count: 192)。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单元知识点)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
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等。
4.把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壤中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搅拌静止后发现沉淀物分层,上层的物质是黏土,下层的物质是沙粒,这说明土壤不溶于水。
5.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6.三种土中,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芝麻、花生、西瓜、仙人球等。
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水稻等。
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月季、苹果树等。
7.土壤按从上到下分成三层: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落叶下面的土壤是黑色的。
8.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9.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10.土壤里的小动物有:蚂蚁、蚯蚓、千足虫、西瓜虫、蜗牛等。
11.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12.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个肥料带。
步骤是:(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蚯蚓等。
(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口袋。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 了解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在三年级的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食物和能量的来源。
食物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吃东西来获取能量。
我们也学到了各种不同的食物,它们分别来源于植物和动物,比如水果、蔬菜、肉类等。
通过食物,我们可以获取到身体所需的能量,让我们能够进行各种活动和学习。
2. 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在本单元中也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了解到植物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芽生长,它们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素来生存和成长。
我们也学到了植物的不同部分,比如根、茎、叶和花,它们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功能,让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3. 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本单元中,我们也深入研究了动物的生存环境。
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比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我们也了解到了动物的生存技能,比如蜘蛛的网、鸟类的巢等,这些都是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方式。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我们对食物和能量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生存环境,并且明白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
个人观点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深受启发。
食物和能量的关系是生命中最基本的东西,我们要珍惜食物,不浪费;植物和动物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保护它们,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美好。
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让你有一个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
关于食物和能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类对食物和能源的利用和管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食物和能源资源的供需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我们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利用食物和能源资源,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让我们来思考食物资源的管理。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一些地区却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空气》一、基本知识1.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人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火柴燃烧离不开(空气)。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气体)。
3.生活中,有许多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如:(皮球)、(气球)、(轮胎)等。
4.空气的特征有(无色)、(无味)、(透明)、(很轻)、(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有质量)、(占据空间)、(可压缩)。
5.在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塑料杯)、(装水的水槽)、(纸团)、(针)、(打气筒)。
6.在做空气压缩实验时,我们使用的实验仪器是(注射器),我们用(水)和(空气)进行对比。
7.(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容易发生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很难发生变化。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空气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体积)。
8.注射器包括(针筒)、(刻度)、(管口)、(活塞)等几部分。
9.堵住空注射器的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或用力向上拉动活塞,活塞会(运动)。
这说明空气可被(压缩)或(扩张)。
10.篮球充气就是利用了空气(可被压缩)的性质,用手拍篮球,篮球会跳得很高,是因为(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11.空气很轻,但有一定的(质量),可用(天平)精确地测量到空气的质量。
实验室用的天平一般是(托盘天平),被称量的物体放在天平(左侧)的托盘上。
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0)枚回形针的质量。
12.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减小),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受热后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手冷后(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的有(孔明灯)、(热气球)。
1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4.在做风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有(蜡烛)、(透明塑料薄膜)、(无盖长方形纸盒)、(蚊香)、(纸条)。
教科版2019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2019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空气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2.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气体。
3.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中,把水倒掉后,空气进到杯子里。
4.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5.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6.空气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体积。
7.把一团纸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不会湿,因为杯中的空气占据一定的体积。
8.用手拍篮球,篮球跳起来很高,篮球里有被压缩的空气,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9.当空气被压缩以后,体积会缩小。
10.空气有质量,并占据空间。
11.将两只气球吹到相同大小,并使它们达到平衡,将一只气球刺破,气球失去平衡,说明了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12.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
13.热气球能够上升和降落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
14.空气是一种物资地球生命力不开它。
15.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16.在空中、地下、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17.空气会占据空间,例如我们给皮球打气,皮球会鼓起来。
18.虽然空气很轻,但有一定的质量。
19.热气球是人类最早的航空工具。
20.空气受热后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21.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波涛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
22.风是由于两地的温度存在差异,导致空气产生流动,从而形成风。
23.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
2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5.绝大多数生物都离不开空气,鸟儿在空中翱翔,说明空中有空气,鱼儿在水中畅游,说明水中有空气。
26.我们不能随意焚烧垃圾,因为会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27.在塑料杯底粘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团没有被浸湿,这是因为塑料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接触到纸团。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
知识梳理
本文档梳理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相关知识点和要点,帮助学生复和掌握这一主题的内容。
1. 物质的溶解
-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完全混合成一种透明、均匀的混合物,并且能够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进行溶解的物质。
- 溶解是物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其发生。
2. 溶解的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温度降低,溶解度一般会减少。
- 溶剂的种类:不同溶剂对相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 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也会不同。
3. 溶解与析出的应用
- 溶解和析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例如饮料、药物、糖果等的制作过程中都涉及到溶解和析出。
- 溶解和析出也在科学实验和制造业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染料的制备、合成药物、制造合金等。
4. 溶解与析出的实验方法
- 溶解实验:取一定量的溶剂,加入适量的溶质,搅拌使其充分混合,观察是否完全溶解。
- 析出实验:在溶液中加入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固体物质,并观察析出的物质。
5. 溶解与析出的环境保护意义
- 合理利用和控制溶解和析出的过程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物质,能够有效降低溶解和析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知识梳理。
通过复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掌握有关溶解与析出的概念和应用。
祝你学习进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4、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5、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6、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7、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8、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9、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10、放飞“热气球”活动,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11、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12、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13、人们在加热进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14、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构成风。
15、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16、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17、空气能被压缩,流动,占据空间18、充满气的皮球一拍能跳起来,说明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9、注射筒的活塞能够压下去一点,但手放松后,活塞又会弹回原先的位置。
因为里面装有空气,而空气能够被压缩。
20、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皮球、轮胎、气垫船等都利用了压缩空气的这一原理。
21、打足气的皮球跳得高是因为皮球内有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22、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大小。
23、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说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4、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的运动速度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1. 物体的性质
物体的性质是指物体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性。
常见的物体性质有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透明度等。
2. 物体的分类
物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形状、用途、颜色等分类。
3. 物体的相互关系
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相互关系有接触关系、重叠关系、分离关系等。
4. 物体的变化
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常见的物体变化有形状
变化、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
5. 纸的种类
纸是一种常见的材料,有不同的种类。
常见的纸的种类有白纸、彩纸、包装纸等。
6. 木头的来源
木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得。
常见的木头
来源有树木、竹子等。
7. 研究物体
研究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
观察物体可以通过用眼
睛仔细看、用手触摸等方式。
实验物体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来
了解其性质和特点。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
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观察蚂蚁,可以把馒头留给蚂蚁吃吗?不行,这样会干扰蚂蚁的生活。
3、蜗牛是褐色的。
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4、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
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5、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6、蜗牛没有牙齿,蜗牛口中有(齿舌)。
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7、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
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9
蚂蚁由(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3对(或6只)
10、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或为什么不要随便干扰蚂蚁?)
蚂蚁在行进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线路。
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11、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
用(鳍)帮助游泳。
金鱼用(鳃)呼吸。
12、动物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13、比较蚂蚁与金鱼的相同与不同。
14、(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
15、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蜂鸟)。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6、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金鱼是人工培育的,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17、从运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食物、繁殖四方面研究动物的共同特点,填入下表。
18、观察蚂蚁的过程中,那一总是乱跑,怎样解决观察难的问题?说出你的方法。
(1)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
(2)在一个前盆子里装入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
(3)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19、如何知道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设计一个试验。
材料:金鱼、红食用色素水、吸管、水。
过程和方法:观察水中的金鱼时,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色素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腮部流了出来。
原来金鱼没
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20、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21、在观察小动物过程中,同学们要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并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