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
为给该病提供治疗依据,笔者从4个方面对湿疹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湿疹;治疗方法;个体化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二者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因瘙痒剧烈,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笔者就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基础治疗1.1使患者了解湿疹的基本特征对患者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1.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进行治疗的目的,如使皮肤干燥的因素、原发感染等。
1.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1.4医学护肤品的应用医学护肤品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化妆品,因含有天然抗炎成分等组分,对部分皮肤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并被证实可降低皮肤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外观,减轻治疗副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复发率。
合理应用医学护肤品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重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皮肤对外界的过敏反应,使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目前已被广泛用作湿疹的辅助治疗。
湿疹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激光治疗进展
湿疹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激光治疗进展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在对患者造成外观损害的同时,瘙痒难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湿疹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其病因与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害,免疫反应的特点,以及与IgE介导的迟发相变态反应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针对其发病机理领域的研究探索仍在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就当前的已有成果及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的激光类型进行阐述。
【关键字】:湿疹发病机制激光[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24-01【前言】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程的长期性和慢性复发倾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湿疹的发病机制涉及方面很广,在任何季节、部位和人群均可发病,而且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以及发生部位不定,都导致了湿疹的治疗较困难。
由于当前湿疹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因此临床及科研仍需致力于发病机制和病理的探索,本文将目前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及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的激光类型做如下总结。
1 目前对湿疹发病机制的认识1.1 免疫反应Th2型免疫反应是湿疹发病机制中普遍被认可的特征之一。
以往研究认为湿疹主要是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一种以Th2细胞群占优势的Th 1 /Th2免疫失衡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近年来发现一类新的不同于Th1和Th2细胞亚群的辅助性CD4 T细胞亚群-Th17细胞亚群,陈宏[2]等运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 PCR)的方法和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了IL-17正常人外周血mRNA表达的差异以及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和正常人外周血中IL-17蛋白的表达及其差异,结果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生与发展。
1.2 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两种重要细胞。
肥大细胞表面表达大量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I),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以通过FcεR I被IgE激活,产生三类介质[3]。
婴幼儿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络学原理 为依据 ,在体 表穴 位施行 手法 ,以疏通 经 络 ,调
和脏腑 ,达 到祛 除肌表风湿毒邪之功 。
1 1 洗剂 .
于翠杰 自拟 湿疹 灵 ( 成 :芥穗 、防风 、苍 组
何 玉华 运 用手 法 推拿 治 疗湿 热 浸淫 型 婴幼 儿 湿疹 , 方法 :分 阴阳 ,补脾 土 ,逆 运八 卦 ,推掐 四横纹 ,揉小 天 心 、外 劳宫 、乙窝风 ,清天 河水 、推六 腑。每 日 1次 ,每 次最少 3 钟 ,3周 为 1 O分 个疗 程 。结果 提示 推拿 疗法不 仅 近期疗效 与西药 对 照组接 近 ,而且 远期 疗效 及稳 定率 明显 优 于西药组 ,且 无不 良反应 。刘翠 红 采 用推拿 配合百 部 合剂外洗及 泳疗 治疗婴 幼儿 湿疹 10例 。方 法 :将 患儿 浸 5 泡 于药 液中 ,边 泡 洗 边 推 揉 拿捏 曲池 、足 三里 、三 阴 交、
磊 张
涛 张小梅
滕州 270 750
20 2 10 9;2 .山东省滕州市 中心人 民医院 ,山东
【 摘
要】 湿疹 为婴幼儿 常见皮肤病 , 西药治 以对症处理 , 法根治 ,副作用 大。而 中医外 治法通 过将外用 药物经 肌肤毛 窍渗入病 无
灶 ,或穴位刺激经络感传 ,达到治疗功效 ,疗效肯定 ,患儿依从性高 ,优势明显 ,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2 推拿
祖 国医学将本 病归 属于 “ 癣 、胎 癣 、胎敛 疮 ” 等范 奶
畴。《 治准绳》 云 : “ 证 胎毒疮 疥 ,回禀胎 热 ,或娠母饮 食
之毒 ,七情之火 。 ”本 病源于先天禀赋不足 ,加 之后 天饮 食
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严瑶1,李芳梅2,祁希希2,陈冬琼2,颜艳2,韦福巧2,蒙菲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201)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外治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4-0063-05收稿日期:2020-08-30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S2018080)第一作者简介:严瑶(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通信作者:李芳梅(1974—),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防治研究;E-mail :****************验研究仅2篇,分别为1986年及1998年的研究,无孔最及鱼际穴联用的实验研究,说明现有文献对孔最和鱼际穴平喘作用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粗浅,但孔最及鱼际穴又是临床公认的平喘要穴,故二穴的平喘作用机制值得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度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关注单独使用二穴平喘作用的效果机制研究,需系统地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观察孔最与鱼际穴对于哮喘发作频率与程度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1]王鸿雁.孔最穴探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5):19-20.[2]李巧莲.按摩孔最穴治疗小儿哮喘的即刻平喘效果[J ].智慧健康,2019,5(20):116-117,131.[3]石明霞,潘伟江.按摩孔最穴治疗小儿哮喘63例的即刻平喘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49.[4]王晓贤.针灸孔最穴治疗支气管哮喘[J ].中国针灸,2009,29(4):326.[5]胡敬晖,余德海,申涛,等.维D 2果糖酸钙穴位注射与肌内注射在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治疗的疗效对比[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08-109.[6]任秋生,王均炉,包峰峰,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3):250-254.[7]孙元.名老中医田从豁治疗哮喘临床经验总结[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8]刘振权.孔最穴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侯中伟.鱼际:急性哮喘快速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5(05).[10]韩健.针刺鱼际穴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11]韩健.针刺鱼际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即刻平喘效应观察[J ].中国针灸,2012,32(10):891-894.[12]冯建国,陈大中,成柏华.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哮喘患者血浆环核苷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缓解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26-28.[13]李素荷,刘芳,王士超.针刺孔最穴、鱼际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4-125.[14]韩健,芦珊珊,肖俊艳,等.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多靶点效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713-3715.[15]耿昊,占道伟,徐万里,等.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17,37(12):2191-2193.[16]李霞.麻杏定喘汤配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104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44-45.[17]那尔布力·巴合提别克.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ACT 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2015,33(5):35-38.[18]金学周.“俞募配穴”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19]田从豁,高立山,沐洁珊,等.针刺孔最穴平喘作用的初步观察[J ].云南中医杂志,1982(4):23-25,42.[20]金龙哲,金元玖,李正信.电针刺激鱼际穴抗哮喘作用的研究[J ].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6(4):70.[21]冯建国.鱼际穴的平喘作用研究[J ].中国针灸,1986(2):27-28.(编辑刘强)慢性湿疹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干燥、苔藓样变、脱屑为主[1]。
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进展I. 内容概述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您了解如何更好地治疗慢性湿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湿疹的,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湿疹是由于湿热邪气侵袭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具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药材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湿疹的症状;苦参、地肤子等祛湿止痒药材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瘙痒感。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拔罐等外治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医是如何治疗慢性湿疹的,西医认为慢性湿疹是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所致。
因此西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是修复皮肤屏障、抗过敏、抗炎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激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
虽然激素类药物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长期使用却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尽量减少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例如保湿剂可以帮助修复皮肤屏障;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过敏反应;抗生素可以预防细菌感染等。
此外西医还有光疗、生物制剂等外治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A. 慢性湿疹的概述慢性湿疹这可是咱们老朋友了,它就像个顽皮的小家伙,总是不请自来,让人痒得难受。
别看它名字里带个“慢”,其实它可是个急性子,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大事。
这慢性湿疹啊,就是指那些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湿疹,它的特点是皮肤瘙痒、红肿、渗出和结痂,严重的话还会破溃感染。
这慢性湿疹可真是让人头疼,不过别担心,咱们中医和西医都有办法治疗它,而且治疗效果还挺不错哦!B. 中西医药物治疗的历史和现状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瘙痒、红肿、脱屑等症状。
自古以来中医和西医都在探索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逐渐发展成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78 ·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24 No.2
2.1 单味中药 周宾[9]观察黄芩对急性湿疹的治 疗效果,将 98 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 组接受常规的综合治疗(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曲 咪新乳膏涂抹患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 芩药粉外涂,每天 2 次,持续治疗至皮损消除。结果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5.65%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的 76.09%(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皮损症状和瘙痒 症状消失的时间更短。提示黄芩对改善急性湿疹患 者的症状有明显效果。桂凤淑等[10]将 76 例湿疹患 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口服抗组胺药以及外涂 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 础上加服苦参片(主要成分为苦参),结果表明治疗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中药复方 李建明[11]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湿 热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将 50 例湿热型湿疹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 龙胆泻肝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0%(P<0.05),表明龙 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疗效良好,且能降低患者 的 复 发 率 。 李 一 洋[12]观 察 六 味 地 黄 丸 加 减 治 疗 肝 肾阴虚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治 疗,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结果表明观察 组的严重指数评分、瘙痒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 对 照 组(P<0.05)。 段 垚 等[13]运 用 升 阳 益 胃 汤 加 减 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发现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 患者的皮损程度,治疗组有效率为 91.67%,明显高 于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口服)的 80.56%(P<0.05)。 谭 凌 玲[14]观 察 除 湿 胃 苓 汤 治 疗 慢 性 湿 疹 的 临 床 疗 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治疗组各 200 例。对 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片和外用复方氟米松软 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除湿胃苓汤 (苍术 15 g,地肤子 15 g,白鲜皮 15 g,土茯苓 15 g, 厚朴 15 g,白芍 12 g,茯苓 10 g,附子 10 g,防风 10 g, 白术 10 g,陈皮 8 g,甘草 6 g)治疗,结果除湿胃苓汤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与对照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P<0.05)。 丁 黎 薇 等[15]随 机 将 80 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分为常规组 40 例和观 察组 40 例,常规组患者内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患 者给予清热除湿汤(生石膏 30 g,生地黄、马齿苋、白 鲜皮各 15 g,泽泻、连翘、苦参、牡丹皮、龙胆草、车前 子、黄芩、金银花各 10 g,甘草 5 g)口服。治疗 8周后, 观察组临床总 有效率为 92.5%,明显高于常规 组 的 77.5%(P<0.05),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 瘙痒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白鲜皮 、 车前草、 冬瓜皮等, 随证 加减 。痊 愈 4 6例 , 占
8 8 . 4 6 %; 显 效 4例 , 占7 . 6 9 %; 有 效 2例 , 占3 . 8 4 %。 病 程最短 的 7天 , 最 长的 1 4天 。结果 有显 著疗效 。 1 . 2 . 2 亚 急性 湿 疹 宋 业 东 等 治 疗 亚 急 性 湿 疹 ,
之 品 。辨 清湿热 之轻 重 随证 用药 , 用 参 苓 白术散 加 减
治疗 组用 健脾 除湿止 痒汤 : 土茯苓 3 0 g , 苍术 1 5 g , 焦白
术 1 5 g , 陈皮 1 5 g , 茯苓 2 5 g , 泽泻 2 0 g , 山药 3 0 g , 丹 参等 养血祛 风 。重视 局部用 药 , 并合 理外 治 。孙 丽 蕴 等 指 出 陈凯 教 授 对 不 同 类 型
关键词: 湿疹; 中医药治疗; 综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3 . 1 1 9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3 . 0 6 4 0 03 -
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
瓜 、 牛 膝 , 阴 部 加 龙 胆 草 , 头 面 部 加 菊 花 等 。 张 作 舟 将 湿
疹 分 3型 ,湿 热 型 用 野 菊 花 、 金 银 花 、 车 前 子 ( 煎 ) 秦 包 、 艽 、甘 草 各 1 g 黄 芩 、 竹 叶 、 桔 梗 、 生 甘 草 各 1g 焦 山 0, 0, 楂 、焦 神 曲 、炒 麦 芽 各 3 g 0 ;脾 虚 型 用 黄 芪 2 g 党 参 、 自 鲜 0, 皮 、蒺 藜 、 炒 白 术 、 茯 苓 、泽 泻 、 车 前 子 ( 煎 ) 秦 艽 、 包 、 甘 草 各 1g 0 ;气 阴 两 伤 型 用 生 地 黄 、 黄 芪 各 2 g 何 首 乌 、 党 0,
中 图分 类 号 :R 5 .3 7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0 3—5 9 (0 2 4—0 6 6 9 2 0 )0 O O一0 2
生 牡 蛎 、磁 石 、 珍 珠 母 各 3 g 蒺 藜 2 g 钩 藤 、 茵 陈 、 白 鲜 0, 0, 皮 各 1g 黄 芩 、 苦 参 各 1g 牡 丹 皮 1 g 生 甘 草 6 ;血 燥 5, 0, 2, g
此 湿 疹 本 源 于 湿 , 再 源 于 热 ,湿 热 互 结 ,化 燥 伤 阴 。 笔 者 就 近年 来有关 文 献综 述 如下 。
1 内 治 法
12 专 方 专 药 钱 学 庆 以 当 归 拈 痛 汤 治 疗 湿 疹 2 . 0例 。 药
物 组 成 :羌 活 、人 参 、 升 麻 、葛 根 、黄 芩 、茵 陈 、知 母 、苦 参 、 当 归 、茯 苓 、 猪 苓 、泽 泻 、 白术 、苍 术 、 甘 草 ; 属 湿 热
鲜 皮 1g 5 ,丹参 1 g 5 ,甘 草 6 ,每 日 1 ,水 煎 2次分 服 ,1d g 剂 5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湿疹 是 由多 种 内外 因素引起 的一种 具有 明显 渗 出倾 向 的炎 症性 皮 肤病 , 伴 有 明显 疹 痒 , 易复发[ 1 ] 。 本病 在 儿 科 及 皮 肤 科 均 为 常 见 病 ] 。因 为 病 因 不
脾 利湿 , 养血 祛风 ” 治则 辨 证 施 治 , 同时也 治疗 小 儿 湿 疹 的兼 症 。辨证 为 “ 血热 ” 时, 采 用 清热 凉血 方 加 减, “ 脾 虚湿 蕴” 时采用 健脾 利湿 方加减 , “ 血 虚风燥 ” 则 采用 养血 活血 方加减 。痒 甚者 加槟 榔 、 苦 楝皮 、 鹤 虱、 贯众 等 杀虫止 痒药 。 王 楠等 治疗 婴幼儿 湿疹 , 以中药 内服 为主 , 同 时兼 以外用 。其 根据 湿疹 局部形 态 的不 同 , 采用 “ 清 热 利湿 , 养血 润燥 ” 治则 。湿热 内蕴 型 内服基 本方 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1 3
【 中图分类号】 R 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2 1 9 - 0 3
脾虚 型 ) 给予 中药 汤剂 内服 以清热利 湿 , 同时 配 以局
黄、 蝉蜕 、 党参 、 砂仁、 酸枣 仁 、 赤芍、 丹 参 等 。治 疗 2 周, 总有 效率 9 2 . 3 。
刁灿 阳[ 6 为 了 克 服 单 一 治 疗 手 段 起 效 慢 的 特
以生黄 芪 、 当归 、 鸡血藤 、 白鲜皮 、 苍 术各 2 0 g加 减 。 每 日 1剂 , 水 煎温 敷 患处 , 每 日 2次 。加减 配伍 生地
湿疹研究报告
湿疹研究报告摘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湿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湿疹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疹的症状多样,包括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
目前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皮肤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个人及家族病史。
治疗上,针对湿疹的不同严重程度,可采取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
本文综述了湿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以期为湿疹的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湿疹,又称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和复发性皮肤病。
众多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湿疹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给患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虽然湿疹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深入研究湿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湿疹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湿疹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某些基因的突变与湿疹的易感性相关。
例如,Filaggrin基因的突变与湿疹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2. 环境因素湿疹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湿疹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有关。
此外,湿疹与空气污染、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的接触也有一定的关联。
3. 免疫系统异常湿疹患者免疫系统异常,特别是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异常。
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可能导致湿疹患者对刺激物过度敏感,从而引发瘙痒和炎症反应。
诊断标准湿疹的诊断通常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体征等。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湿疹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种:1.汉堡湿疹评分系统:根据皮损的局部红、渗、微糜烂、鳞屑、附壁等特征进行评分。
手部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771
手部湿疹治疗 的研究进展
肖能鑫 综 述 .刁庆 春 审校
(泸 州 医 学 院 2009级 研 究 生 ,四 川 泸 州 646000; 重庆 市 第 一人 民 医 院 皮 肤 科 ,重 庆 市 )
1 局 部 治 疗
1.1 皮 质 类 固 醇 类 皮质 类 固醇 类 激 素 仍 是 治 疗 手 部 湿 疹 的首 选 用 药 。皮 质
类 固醇 激 素能 稳 定 溶 酶 体 膜 ,减 少各 种 致 炎 因子 的产 生 和 释 放 ,并能抑 制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迁移 。同时通过 阻止 B淋 巴细 胞 及 T 淋 巴 细胞 致 敏 、增 殖 及 介 质 释 放 过 程 ,从 而 减 少 组 织 炎 症 反应 。临 床 上 一般 根 据 皮 疹 特 点 、严 重 程 度及 面 积 大 小 来 选 择适 当 的激 素 类型 及 剂 型 。局 部 封 包 可 增 强 药 物 的 吸 收 。另 外局 部 用 药 前 予 以 湿敷 20分钟 也可 增 加 疗 效 。 有研 究 [11】表 明 0.05%氯 倍 他 索乳 膏 联 合 2.5%的 硫 酸 锌 软 膏 治 疗 手 部 湿 疹 比 单 用 0.05%氯 倍 他 索乳 膏 疗 效 更 好 (P<0.05)。但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皮 质 类 固醇 类激 素 本 身 亦 可 成 为 过 敏 原 ,Sommer等 旧对 戊 酸 倍 他 米 松 及 丙 酸 氯 倍 他 索 引 起 Ⅳ 型 变 态 反 应 进 行 了 一 项 多 中 心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在 1562名受 试者中有 1%的患者对戊 酸 倍 他 米 松 及 丙 酸 氯 倍 他 索 同 时 过 敏 ,0.7%的患 者 对 戊 酸 倍 他 米 松 过 敏 。13%患 者对 丙 酸 氯 倍 他 索 过敏 。 因此 临 床 上 对 于 治 疗 效 果 差 或 加 重 者 ,应 考 虑是 否 存 在 激 素 过 敏可 能 。 1.2 免疫 调 节 剂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7-07T14:36:39.9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王鹏程[导读]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要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青海西宁810000)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要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病程较长,转归慢性湿疹后反反复复,不易治愈。
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对该疾病有了新的认识,笔者对目前一些常用的医治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湿疹;治疗;综述湿疹是一类由多种内外要素综合作用惹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患的总称。
它只是一种形态学概述,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病因学诊断。
临床上凡具有瘙痒、红斑、丘疹、水疤、脱屑及肥厚等,有渗出及聚集趋势的皮疹,难以作出明确诊断者均可先拟诊为湿疹。
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海绵构成,伴各种类型的棘层肥厚及淋巴细胞浸润[1]。
湿疹具备慢性迁延性、易重复发作[1]、伴强烈的瘙痒感等特点,十分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1、基础治疗1.1 患者教育首先患者要通过皮损表现清楚辨别何为湿疹。
湿疹分为3期。
急性期湿疹特点:初发为皮肤潮红、肿胀,随即出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
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
可有糜烂面,且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
局部淋巴结肿大,急性湿疹常对称分布。
亚急性期特点:皮疹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泡及糜烂。
慢性期表现:皮损有浸润肥厚现象,也可出现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有皮肤颜色改变。
一般为局限性斑块,手足部湿疹可伴同指(趾)甲变化。
皮损反反复复,感觉瘙痒,甚至剧痒[2]。
告诫患者适当躲避环境中常见的不良刺激及变应原,保证皮疹部分的清洁干燥,防止不合理的搔抓及清洗,对生活习气、应用护肤品、皮肤清洁措施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1.2 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及环境温湿度变化等。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华佗膏治疗会 阴部慢性湿疹 2 例;并设参照组 2 7 2 例 ,采用克 敏 内服 ,令 适肤原 液或 12稀 释液 涂擦 /
患部 ,复方达 克 宁霜剂 外用 。结果 :治疗组治 疗 时
地丁、芒 硝、五倍 子 、大黄 、黄柏 、苦 参 、地 肤 子 、白藓皮 、明矾 各 3 .乳 香 、没 药 各 2 组 0g 0g 成)水煎 ,熏洗坐浴 3 mn ,外敷膏剂 ,每 日2 0 i后 次,连用 7 ,治疗肛门慢性湿疹 5 例 ,4 例痊 剂 o 6 愈 ,3例 好 转 ,1例 无 效 。外 敷 膏 剂 制 法 :青 黛 、
五倍 子 、黄柏 、明矾 、苦 参 各 1 ,冰 片 1 ,共 5g 0g 研 细末装 瓶备 用 ,用时加香 油适 量调成 糊状 。
问短 ,痊愈率高。表明龙胆泻肝丸内服 、华佗膏外 用 副作 用小 、不易复 发 ,病 人痛苦 小 ,是 治疗会 阴
部慢性 湿疹 的 一种经 济实用 、方便 有效 的方 法 王丽平 等 - 益 气 利 湿 汤 ( 芪 5 、白芍 用 黄 0g
为基本方,根据临床状况而加减用药 )结合中药外 洗 ( 苦参、黄柏 、白藓皮、地肤子 、蛇床子 、五倍 子、大黄、枯矾) ,局部外涂药膏 ( 清栓酶 0 7 . U 5
加入雪 花 膏 3 )治 疗 5 肛 门慢 性 湿疹 。结 果 0g 5例 治愈 4 6例 (4 ) 8% ,好 转 9例 (6 ) 1% ,有 效 率 达
到 1 %。 ( 3 0
曹永文等【 1报道 用 中药内外合用治湿热血瘀 3 J 型慢性湿疹 ( 症见皮肤肥厚 、粗糙 、颜色暗褐 、脱
屑 、瘙 痒剧 烈 .舌 质 红 、苔 黄 、脉 滑 )3 0例 ,总 有效率 达 9 .% 。方 法 如 下 :用 活 血 利 湿 润 肤 合 67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余 念 文 等[ 用 复方 止 痒 搽 剂治 疗 慢 性 湿疹 1 0例 . 6 1 采 1 总
有 效 率 为 6 .5 , 效 时 间 为 (.2 02 )d 见 效 快 , 效 54 % 起 41 + . 2 , 疗
好。 鲁严等睬 用积雪苷 霜软膏治 疗慢性湿疹 5 0例 , 痊愈 3例 , 显效 3 7例 , 好转 8例 , 无效 1 , 有 效率 达 8 .0 例 总 00 %。李 文
8例 , 总有 效率 达 9 .%。 国维 教授H 证论 治 慢性 湿疹 。 5O 褐 噼 分 为血 虚风 燥 型『 处方 : 地黄 、 生 牡丹 皮 、 白芍 、 当归 、 防风 、 紫苏
慢 性湿 疹是 一种 l 上 常见 的难 治性皮 肤病 。 临床 表现 为患
部皮 肤增 厚 、 浸润 , 素 沉着 , 面 粗糙 , 别 有 不 同程 度 的 色 表 个
为 9. 4O %。
12外 治 法 .
1 , 0g 自鲜皮 1 , 灵仙 1 ; 5g威 0g 瘙痒甚加 蝉蜕 5g 蛇床子 1 ; , 2g 有渗 出加 薏苡 仁 1 , 5g 冬瓜 皮 1 ; 0g 皮损苔 藓样 变 明显者 加穿 山甲 1 , 0g红花 5 ) 治疗慢性湿疹 5 g 0例 , 治愈 1 例 , 1 显效 2 例 , 6 有效 8例 , 效 5例 , 无 总有 效 率为 9 %。王 军文 等哪 用 当 归 0 采
苔藓 样变 。常病 情反 复 , 时起 时伏 , 缠绵 难 愈 , 一种 病 因 复 是 杂 、 断分 型 多 样 、 疗 棘 手 的 疾 病 , 临 床 上 对 其 研 究 甚 诊 治 故
多, 现笔者 对 近年来 中医药 治疗 慢 性湿 疹 的文 献进 行 研究 总 结如下 : 1中医药治 疗慢 性 湿疹 的临 床研 究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病因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
”《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
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
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
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
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
”;《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
”;《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
《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
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的描写与湿疹相符。
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秀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等。
虽名目繁多,但都具“湿邪”致病的特点,如:“湿性重浊、缠绵”、“湿易伤脾”、“湿易下注、阻气”等等。
其发于体表的病证形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等(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
1 概述该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
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
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
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
以湿邪为主,并可兼风挟热。
湿邪又有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可招致外湿。
慢性湿疹由于病程迁延,湿邪久羁不去,又能伤阴耗血,反增虚象,临床常呈现正虚邪恋之征。
因此,该病的治疗,应该抓“湿热”这个病因,分清湿与热的偏颇,并注意兼夹、病程的久暂,知常达变,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时审证求因,辨别疾病的虚实,尤为重要。
2 湿疹的基本证型简分为热重与湿重两个类型2.1偏于热盛型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常用龙胆草、黄苓、黄连、栀子、生地、车前子、川木通、连翘、生甘草、槐花、赤芍、牡丹皮等,此型多为急性湿疹。
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综述·DOI:10.13935/j.cnki.sjzx.200745基金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示范基地科研专项暨所级科研基金课题(2017S385)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53通信作者:杨佼,Email:179610529@qq.com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魏 杨佼【摘要】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容易反复发作,外治法是其治疗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中对于湿疹的外治法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检索近10年关于中西医外治湿疹的文献,归纳出外治湿疹的方法有湿敷、擦涂、药浴、针灸、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微波、超声、激光等,其中皮损渗出明显的急性湿疹常用湿敷法,而大部分外治法如洗疗法、擦涂、药浴、针灸、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微波、超声、激光等多用于治疗慢性角化型湿疹;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外治法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中西医方法结合可以丰富湿疹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湿疹临床疗效。
文章通过介绍这些外治法的疗效来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湿疹;外治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常见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急性期),浸润和肥厚(慢性期),瘙痒剧烈,容易反复发作,其发病人群广,且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域,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具有严重影响[1]。
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湿疹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2-3],且湿疹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率有增高的倾向[4]。
中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邪有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凡痈毒锨肿,赤痛之甚者,虽内治之法,已具如前,然煎剂功缓,而痛疾难当者,必须外用敷药”[5],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中有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湿疹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药物外治治疗因其直接作用于患处、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对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参考和指导。
文章将从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现状、新型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二、慢性湿疹的病理生理机制慢性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多元,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
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表皮和真皮浅层的炎症,具体表现为表皮棘层肥厚,角化过度,棘层及颗粒层出现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免疫机制在慢性湿疹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T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湿疹的炎症反应中占据核心地位。
特别是Th2细胞及其产生的IL-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对于湿疹的炎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Th17细胞及其产生的IL-IL-22等细胞因子也在湿疹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遗传因素也在慢性湿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显示,慢性湿疹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有湿疹家族史。
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等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湿疹的易感性增加。
环境因素如气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接触物等也可能影响慢性湿疹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物、化学物质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症状。
慢性湿疹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湿疹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
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性湿疹的本质,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慢性湿疹的外治药物分类慢性湿疹的外治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中药制剂等。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a n c e d g a s t i r c c a n c e r( GC )a n d c a n c e r o f t h e g a s t r o - o e s o p h a g e a l j u n c t i o n ( G E J ) :f o c u s o n 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i e s [ J ] . C i r t i c a l R e v i e w s
综 述 讲 座
湿疹 的病 因病机及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徐 中药 ; 病因; 病 理 机 制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A 1 . 1 . 3 内 分 泌 变 化 或 内 脏病 变 一些 慢 性 湿疹 的 女 性 患 者 ,
湿疹是最为常见的皮肤疾病。据统计 , 湿疹 在 发 达 国家 儿童中的流行率高达 3 0 % 、成 人 中 的流 行 率 约 为 1 0 %C l J : 且 有 研 究 显 示 由于 经 济 快 速 增 长 环 境 急 剧 变 化 . 发 展 中 国家 湿
经期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皮损 . 这 是 由于 患 者 对 月 经 周 期 后 期 的 内 源性 黄 体 酮 产 生 抗 体 的缘 故 。由 于体 内雌 激 素 水 平 的 变化 , 更 年 期 妇 女易 患手 部 湿 疹 。某 些 内脏 疾 病 患者 如 糖 尿 病、 尿 毒症 等 疾病 容 易 导致 湿 疹 , 有 时常 为疾 病 的首发 症 状 ] 。 1 . 1 . 4 其他因素 一些特殊年龄段的人群 , 例 如 婴儿 是 湿 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①
全小荣1,郭奕妤2
【摘要】摘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随看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
为给该病提供治疗依据, 笔者从4个方面对湿疹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华夏医学
【年(卷),期]2016(029)003
【总页数】6
【关键词】湿疹;治疗方法;个体化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 ,美国为10.7%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瞳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 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二者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因瘙痒剧烈,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及身心健康。
笔者就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基础治疗
1.1使患者了解湿疹的基本特征
对患者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2],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1.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