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合集下载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及特殊结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通过革兰氏染色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4、巩固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5、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6、学习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5%孔雀绿3、仪器与材料: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接种环,擦镜纸,镊子,电炉三、原理: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在组织切片上,显示细菌最常用的染色法是Gram氏染色法,依据染色性状不同,把细菌分为两大类,Gram氏阳性细菌和Gram氏阴性细菌。

分枝杆菌有脂性被膜,用Gram氏染色法染色一般不易着色。

为了显示这类杆菌,齐一尼氏石碳酸复红是最常用的经典染色方法。

杆菌着色后,具有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性杆菌,这类细菌在病理学检验中最多见的是结核杆菌和麻疯杆菌。

结核杆菌呈单个或平行聚合排列。

麻疯杆菌与结核杆菌相似,但较短粗。

螺旋体染色目前仍使用经典的Levaditi氏组织块银染法染色。

石蜡切片染色则采用Wartrin Starry氏法。

大部分霉菌虽可在HE染色切片中显示出来,但有些则需特殊染色法。

如用P.A.S显示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用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

一、Gram氏染色法操纵方法:(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结晶紫液中染45秒。

(3)自来水洗。

(4)Gram氏碘1分钟。

(5)在碘丙酮中分化(直到切片无色为止)。

(6)水冲洗。

(7)1%中性红染核1分钟。

(8)自来水速洗。

常规脱水、透明、封固。

结果:Gram氏阳性菌呈蓝玄色,Gram氏阴性菌呈红色。

Gram氏试剂配制。

1.结晶紫染液(Lillie氏)95%酒精 20ml结晶紫 2g草酸铵 1g蒸馏水 80ml2.Gram氏碘液碘结晶 1g碘化钾 2g蒸馏水 300ml3.碘丙酮溶液Lugot氏碘 2ml丙酮 98mlGram氏切片染色(改良法)操纵方法:(1)石蜡切片脱蜡常规至水。

(2)HE水溶液染色,伊红较正常深。

(3)1%结晶紫滴于切片染5-10分钟。

(4)倾往染液加Lugol氏碘液5-10分钟。

(5)倾往碘液,滤纸稍印干。

(6)苯胺二甲苯(1:1)分化至无色。

(7)二甲苯洗2次。

(8)二甲苯透明、树胶封固。

结果:Gram阳性细菌及纤维素亮蓝色,核兰色,背景淡红色。

试剂配制:1.1%龙胆紫或甲紫、结晶紫水溶液。

2.Lugol氏碘液。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革兰氏染色经典的四步法与改良的两步法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上的实验效率与性能结果。

方法对标准菌株质控品为(G-菌和G+菌)、血培养分级报告阳性标本、痰标本的总计120例样本采用革兰氏染色经典的四步法与改良的两步法进行实验比对,其中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两种革兰氏染色方法一致符合,有28个革兰氏阳性细菌和32个革兰氏阴性细菌。

其中痰直接涂片标本通过两种革兰氏染色方法结果有两株细菌在两步法染色判读结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而在四步法染色中结果为革兰氏阳性细菌。

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表明两种血培养瓶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得出结论,革兰染色二步法完全可以替代四步法,操作简易、染色快、效果好,大大缩短了标本处理的时间。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两步法【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09-01材料和方法1 材料1.1 标本来源和采集标准菌株质控品G-菌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9523)、G+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血培养分级报告阳性标本(采用革兰氏染色直接涂片),痰标本,总计120例。

1.2 仪器与试剂显微镜; VITEK2C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BASO革兰氏染色液(经典四步法),上海贝沙公司;改良二步法革兰氏染色液250ml*2瓶/套,无锡飞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2.1 采用经典四步法革兰氏染色液操作步骤(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在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针对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

针对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2)干燥: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技术与方法・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綦廷娜,陈峥宏(贵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4)[关键词]细菌荚膜;染色和标记;吕氏美蓝染色法;改良荚膜染色法[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707(2006)022******* 荚膜(cap 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012μm且边界明显。

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 iss法、M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但这些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4]。

改良荚膜染色法是在吕氏美蓝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染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菌种:Ⅲ型肺炎链球菌(S treptococcus pneum oinae),编号为3100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实验动物:K M小鼠,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培养基:10%绵羊血琼脂平板,按文献[3]方法制备。

荚膜染色液:按文献[4]方法配制。

改良荚膜染色液:(1)初染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钾明矾饱和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备用;乙液为碱性品红酒精饱和液1份。

甲乙两液混合过滤后备用;(2)媒染液为20%甲醇水溶液;(3)复染液为5%孔雀绿水溶液。

1.2 方法1.2.1 菌种与涂片的制备 将肺炎链球菌血琼脂平板24h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以比浊法制备成浓度为1×109个/m l的菌液。

于小鼠腹腔内注射肺炎链球菌菌液(015m l/只),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心血及胸腔血液注射另1只小鼠。

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其心脏血或腹腔液涂片60张,室温下自然干燥。

1.2.2 吕氏美蓝荚膜染色法染色 按文献[4]方法对1.2.1中的30张涂片进行染色,逐一于油镜下观察。

1.2.3 改良荚膜染色法染色 取1.2.1中的涂片30张进行染色。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1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1

医药生物技术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王碧玉 刘雪梅 唐正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摘 要】细菌染色方法是微生物实验中观察细菌形态结构以及掌握细菌代谢、繁殖等情况的常用普及技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法包括其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中细菌形态的观测质量,本文就对两种常用细菌染色法进行了改良,据实验结果显示,其改进后方法操作更加简单,更有效起到细菌染色作用及观测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细菌;染色方法;改良细菌属于一种呈单细胞形式生长的原核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繁殖都与其细菌自身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1]。

但由于细菌均为半透明且无色的微生物,若需清晰的观察其形态就必须进行染色观察。

一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呈明显的特征,在显微镜下非常容易识别及观察。

微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细菌染色方法包括其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但是传统的方法步骤中仍存在许多弊端及不足[2]。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中观测细菌形态的质量,本文就对几种常用细菌染色法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

1 革兰染色法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于1884年由丹麦医师Christain Gram创立,也是现今细菌学使用最为广泛的鉴别染色方法之一。

其传统的革兰染色法包括了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个步骤[3]。

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现将传统革兰染色法以改良的三步法取代,取得良好效果。

1.1 材料与方法材料: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Grams碘液,0.4%复红酒精液。

方法: 取一张洁净载玻片,在载玻片上放置一滴生理盐水,将变形杆菌液体培养物或葡萄球菌培养物与生理盐水磨匀,涂成1cm×1cm大小的区域。

待涂片自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缓慢烘干,最后通过火焰5次,以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之上;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Grams碘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0.4%复红酒精溶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待自然干燥后以作镜检。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摘 要 : 茵 染 色法是 观 察 细 茵 形 态 结 构 , 细 了解 细 菌代 谢 、 殖状 态的 常 用技 术 。 本 文 参 考 有 关 文 献 的报 道 , 结 多年 实验 繁 总 教 学 的 经验 , 传 统 的 染 色方 法 之 上加 以 改进 , 在 以便 更 清 晰 地 观 察 细 茵 的 形 态 结 构 , 就 微 生 物 实 验 教 学 中 常 用 的 细 茵 染 色 并
( 度是 08 浓 . g・mL 1 , 放 l n 水洗 , I) 平 mi, 自然 干 燥 后 用 油 镜
作镜 检 。
12注 意事 项 及 讨 论 .
革 兰 染 色 法 虽 然 简 单 易 行 , 在 实 际 但
工 作 中 , 检 率 达 5 , 片 、 错 7 涂 固定 、 色 液 、 色 、 态 描 述 染 染 形
i r ntodu e c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E W ORD M ir b ; ti o a t ra I r v Y S: c o e S a n f rb ce i ;mp o e
细 菌是 以单 细 胞 形 式 生 长 繁 殖 的 原 核 微 生 物 , 营 养 、 其 代 谢 及 繁殖 都 与 其 细 胞 结 构 有 关 , 此 , 解 细 菌 细胞 的 形 因 了 态结 构 十分 重 要 。细 菌 是无 色半 透 明 的 微 小 生 物 , 清 楚 的 要 观察 细 菌 的形 态 结 构 , 须 使 用 显 微 镜 和 细 菌 的 染 色 相 结 必
合 , 染 色后 的 细菌 细 胞 与 背 景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显 微 镜 经 在 下 更 易 于识 别 。 细 菌 及 其 特 殊 结 构 的染 色 方 法 主 要 有 革 兰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能反 映肺部 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 , 还可 以反映 出更多功
[ 6 ] 范 国华 , 陆之安, 龚建 平 , 等. 孤立性肺结 节增强 扫描 C T值 的
探讨( J ] . 实用放射学杂 志, 2 0 0 2 , 1 8 ( 6 ) : 4 5 9 — 4 6 1 .
[ 7 ] N o m o r i H, Mo r i T , I k e d a K, e t a 1 . D i f f u s i o n - w e i g h t e d m a g n e t i c
1 3 5 ( 4 ): 8 1 6 — 8 2 2 .
[ 8 3 李伟栋 , 李东, 刘海东 , 等. 3 . 0 T MR扩散加权成像 对肺实性 良
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 b 值优化探讨 [ J 3 . 中国肺癌杂志 ,
2 0 1 1, 1 4 ( 1 1 ): 8 53 - 8 5 7 .
蒋莲 秀 摘要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 医学 院基础 医学 院实验教学 中心 , 广西桂林市 5 4 1 0 0 4 微生物 中常用 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 , 其中荚膜染色 、 鞭毛染 色 、 抗 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 作较为复杂 , 不易掌
握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 , 结合教学经验 , 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 上加 以改进 , 实验结果显 示改进后不仅操作 简便 , 且染色效果较好 。
多及其 结构特点有关 , 与肿瘤 的组织 代谢 旺盛有关 , 是肺 癌
诊 断强有力的特 征[ 2  ̄ 4 3 。本 文恶 性病 变强化 方式 与文 献 报
[ 2 ] 张敏呜 , 周华 , 邹煜. 动态增强 C T对孤立性肺结节 的定量研究
[ J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2 0 0 4 , 3 8 ( 3 ) : 2 6 3 — 2 6 7 .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为了研究和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细菌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从而方便研究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细菌培养物、墨水、甲醇、碘酒、脱脂乳酪、显微镜玻片和镜盖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细菌培养物: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2. 制备细菌染色液:将适量的墨水加入甲醇中,制成墨水染色液;将适量的碘酒加入脱脂乳酪中,制成碘酒染色液。

3.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用无菌的显微镜玻片将细菌培养物刮取一小部分,均匀涂抹于玻片上。

4. 染色处理:将涂有细菌培养物的玻片分别浸入墨水染色液和碘酒染色液中,时间约为1分钟。

5. 清洗和观察: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染色后的玻片,然后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细菌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 墨水染色法:墨水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深蓝色或黑色。

通过墨水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然而,墨水染色法对于细菌的染色效果并不均匀,有些细菌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或过度染色的情况。

2. 碘酒染色法:碘酒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棕色或深黄色。

通过碘酒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内结构。

与墨水染色法相比,碘酒染色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更好的染色效果,能够更好地显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菌染色法对于细菌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曲本利兰真菌染色改良法

曲本利兰真菌染色改良法

曲本利兰真菌染色改良法摘要目的:使标本具有形态结构完整性,并且具有较长时间保存。

方法:直接接种培养和直接染色并且同时封片。

结果:颜色鲜艳,真菌孢子不易脱落,菌丝和孢子具有保持自然形态,同时具有封片保存功能。

结论:方法操作简便、易把握。

由于染色液内具有粘合性作用,使着色和封片同时进行。

关键词真菌;小培养;聚乙烯醇;曲本利兰真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根据真菌特殊的菌丝和孢子形态来确定真菌的种类。

真菌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它的形态结构复杂,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

真菌标本其目的主要是在于真菌的形态结构完整性和着色清晰而又长久保持鲜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作者在原有几种方法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1材料与方法1)菌种:青霉菌、黄曲菌、毛霉菌、孢子丝、等,以上菌种均为本实验室保存提供。

2)染色液的配制:A液:①聚乙烯醇(PV A-124)3.6g,②蒸馏水50ml。

(将①加入20度冷蒸馏水中搅拌逐步加温到95度);B液:①石碳酸25ml;②乳酸25ml;③曲本利兰0.5g(将①、②、③混合溶解),染色时将A液B液等量混合。

聚乙烯醇溶解时,可边搅拌边将本品缓缓加入20℃左右的冷水中充分溶胀、分散和挥发性物资的逸出(切勿在40℃以上的水中加入该产品直接进行溶解,以避免出现包状和皮溶内生现象),而后升温到95℃左右加速溶解,并保温2~2.5小时,直到溶液不再含有微小颗粒,再经过28目不锈钢过滤杂质后,即可备用。

3)沙保弱培养基:①葡萄糖4g;②蛋白胨2g;③琼脂1.8g;④蒸馏水100ml将①、②、③、④、混合放置150ML三角烧瓶内包扎好瓶塞,高压蒸汽10磅10min灭菌。

本培养基不需校正pH。

本培养基是真菌常规本培养基。

4)小培养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毛细滴管吸取已融化的沙保弱培养基,快速地放入已消毒的盖玻片上1滴,等凝固后用无菌接种针取真菌菌种少许穿入培养基中,然后将盖玻片的标本反过来放入已消毒的载物玻片中,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在25℃~28℃温箱培养,在72-96h取出染色。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染色方法。

本文将介绍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差异来区分细菌的。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烘干,然后用碘酒浸泡,再用乙醇洗涤,最后用碱性颜料(如紫色染料)染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能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易被乙醇洗去紫色染料,然后再染红色。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用于检测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

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脂质组分,使它们不易被一般染色方法染色。

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然后用碱性染料(如碱性红染料)染色,再用酸洗去多余染料,最后用蓝色染料(如甲基蓝)染色。

通过抗酸染色,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可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

这种染色方法对于抗酸杆菌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结核病等疾病。

三、吉姆萨染色吉姆萨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吉姆萨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用吉姆萨染料(由蓝色和红色组成)染色,然后用水洗去多余染料,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吉姆萨染色,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吉姆萨染色在细菌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于揭示细菌的性状和特性非常重要。

细菌染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细菌学的发展和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介绍的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还有许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格拉姆-玛尔基纳染色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细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细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细菌鞭毛染色的方法目前,细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据染色剂的不同,可分为碱性复红法、副品红法、结晶紫法、维多利亚蓝B法、镀银染色法和荧光蛋白染色法6类,前5类方法的媒染剂成分中均含有单宁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稳定的胶体溶液做媒染剂,并使其沉淀于鞭毛上而使“鞭毛肿胀(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径加粗,进一步染色后即可在油镜下观察。

1. 碱性复红法和副品红法:1926年由Gray首创,其媒染液成分包括20%丹宁酸水溶液2.0ml,硫酸钾铝饱和水溶液5ml,饱和氯化汞水溶液2ml,3%碱性复红乙醇(95%)溶液0.4ml,临用前混合,且需过滤后方可使用。

染片时,媒染剂染色约6min,具体时间尚需在试验中摸索确定,染色液是抗酸染色Ziehl-Ne elsen石碳酸复红染液,染片时需要1小片吸水纸盖在涂片上,染色3min。

由于该方法媒染剂混合物不稳定、操作复杂、经验性强。

Leifson于1930年建立了副品红法,并于1938年和1951年两次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称为Leifson方法。

染色试剂由3种溶液组成:A为1.5%NaCl水溶液,B为3%单宁酸水溶液,C 为乙酸副品红0.9g,碱性副品红0.3g溶解于100ml95%乙醇溶液中。

使用时把等体积A和B混合,然后再加2体积C与之相混。

该试剂冷藏可保存1~2个月。

2. 结晶紫法:又称Ryu法,1937年由Ryu建立,1982年由Kodaka等进行了改良。

媒染剂:5%石碳酸1 0 ml,2g单宁酸和10 ml饱和硫酸钾铝。

染色剂:饱和结晶紫乙醇溶液,即12g结晶紫溶于100 ml无水乙醇中。

使用时把10份媒染剂与1份染色剂混合,染色5min。

1989年,Heimbrook等使用改良的Ryu染色试剂,采用湿片技术进行鞭毛染色,虽然可以观察到细菌鞭毛,但效果不好。

Ryu染色方法优点是试剂比较稳定,目前Difco公司已经研制出该方法的商品试剂盒,但染色效果亦不甚理想.3. 维多利亚蓝B法:1990年由Inoue等报道日本制药株式会社Shionogi Seiyaku研制出一种细菌鞭毛染色商品试剂盒。

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改良

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改良

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血小板>20×109/L;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肝活组织检查、经支气管活组织检查血小板>50×109/L;腰穿血小板>50×109/L。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20×109/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10×109/L时,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和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

②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拔牙或补牙血小板≥50×109/L;小手术、硬膜外麻醉血小板(50~80)×109/L;正常阴道分娩血小板≥50×109/L;剖腹产手术血小板≥80×109/L;大手术血小板(80~100)×109/L。

3.2血制品的选择国内的血小板制品主要有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2种。

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每袋血小板定义为1个治疗量(血小板≥2.5×1011/L)。

浓缩血小板为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的血小板,国内以每200mL全血分离出的血小板定义为1个单位(U,血小板≥0.2×1011/L),10~12U浓缩血小板约折合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

3.3输血前评价输血前做血常规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

3.4输血后疗效评估一般输注1治疗量,可以使得PLT浓度提高50×109/L。

输血后应进行评估,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及体征有无改善。

血常规检测对于输血的指导作用是每个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是医师判断是否输血的主要指标。

(收稿日期:2016-10-24)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改良徐娜娜何静妹汤仁仙鞭毛(flagellum)作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数量、形态和它在菌体的分布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它的直径非常纤细,只有12~30nm,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采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WOIRD格式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分支杆菌属,诺卡放线菌属。

石炭酸复红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

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晶体染色: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

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鞭毛染色: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

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异染颗粒染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直接涂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荚膜染色:观察菌体有无荚膜,如新型隐球菌。

碳素墨汁。

镀银染色:螺旋体吉姆萨染色:螺旋体荧光染色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尔森杆菌。

铬酸P、A、S真菌类染色。

结果:曲霉菌、念球菌属、细胞浆菌属、隐球菌属为红紫色。

曲霉菌丝周边紫红色,弹力纤维紫色,背景绿色。

Mann氏甲基蓝伊红染色法:病毒包涵体染色。

Negri氏小体红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体染色。

结果:包涵体、立克次氏体均染红色,其余组织呈蓝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新型隐球菌碘染色法吉姆萨染色:衣原体乳酸酚棉蓝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适用于所有真菌,呈蓝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虫,滴虫,锥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原虫。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虫。

荧光素吖啶橙染色:疟原虫。

金胺-酚染色:隐孢子虫。

甲苯胺蓝,四胺银染色:耶氏肺孢子虫。

专业资料整理。

常用细菌染色方法

常用细菌染色方法

常用细菌染色方法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染色法、酸碱快速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1.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

革兰氏染色分为四个步骤:固定、染色、洗涤和显色。

首先,用热炙或炉火将菌液固定在载片上。

然后,将菌液投入到革兰染色液中,革兰染色液包括紫罗兰晶体染液和碘溶液。

之后,用乙醇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最后,用苏木精染液进行显色,细菌会变成紫色,而波尔多红会成为背景颜色。

通过这种染色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的染色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菌会显色为紫色,革兰阴性菌则在淡粉红色或红色。

2. 培养基染色法:培养基染色法是一种将细菌培养在含有染料的培养基上的染色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培养基的颜色来判断细菌的类型,而不需要进行染色操作。

通常会根据菌落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来判断不同菌种。

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灰绿色的金属光泽菌落,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金黄色菌落等。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通常用于常规实验室工作中。

3. 酸碱快速染色法:酸碱快速染色法又称为朗斯快速染色法,是一种通过酸碱反应来进行细菌分类的染色方法。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结合酸碱染色原理,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即酸染菌和碱染菌。

酸染菌在酸性条件下显色,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碱染菌在碱性条件下显色,呈现出蓝色、紫色或黑色。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分类细菌,特别是在細菌在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意义。

4. 特殊染色法:特殊染色法包括Ziehl-Neelsen染色、抗酸杆菌染色、吉姆萨染色、印度墨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抗酸杆菌等。

其中,Ziehl-Neelsen染色是一种用来检测酸快杆菌的染色方法,通过使用染色剂将细菌显色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则显色为蓝色。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结核病。

细菌染色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目的和需要。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黄银欢,钟云(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016)摘要:细菌染色法是观察细菌形态结构,了解细菌代谢、繁殖状态的常用技术.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的报道,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在传统的染色方法之上加以改进,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并就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关键词:微生物;细菌染色;改良中图分类号:Q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10)11-0679-04Improvement of staining method for bacteria in microbe experimentH U ANG Yin huan,ZH ONG Yun(H ealt h Schoo l of Do ngg uan,D ongg uan523016)ABSTRAC T:Staining metho d fo r bacteria is a commo n techno log y w hich w as used to observe bact erial mo rpholog y,metab o lism and reproduct ive status T his paper refer ed to the liter atur e repor ts,and summarize the ex per iences o f many y ea rs of ex perimental teaching,impr ov e t he traditional staining metho ds for bacteria,in o rder t o obtain a clearer o bser vatio n of bacter ial mor pholog y In this paper,co mmonly using of bact eria staining met ho ds and its no tes in ex per imental teaching of microbe wer e intro ducedKEY WORDS:M icr obe;Stain for bacter ia;I mpr ove细菌是以单细胞形式生长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其营养、代谢及繁殖都与其细胞结构有关,因此,了解细菌细胞的形态结构十分重要.细菌是无色半透明的微小生物,要清楚的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必须使用显微镜和细菌的染色相结合,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细菌及其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荚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为使学生能掌握细菌染色方法,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的报道,并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在传统的染色方法之上改进,就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1].1 革兰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1884年由丹麦医师G ram创立.传统的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近年来,多位学者对革兰染色法进行改良以三步法代替四步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1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上放生理盐水一滴,用取菌环分别无菌挑取6~8h培养的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培养物少许放入盐水中,制成薄薄的细菌涂片,自干后将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慢慢烘干,干燥后迅速通过火焰5次,使细菌固定于玻片上;(2)在细菌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水洗,除尽水滴;(3)在细菌涂片上滴加碘液,染色1min,水洗,除尽水滴;(4)在细菌涂片上滴加复红酒精溶液(浓度是0 8g mL-1),平放1min,水洗,自然干燥后用油镜作镜检.1 2注意事项及讨论 革兰染色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错检率达57%,涂片、固定、染色液、染色、形态描述等均可成为误差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1 2 1染色过程中脱色不当:脱色过度导致革兰阳性细菌看上去像革兰阴性菌,而脱色不足则会使革兰阴性菌误判为革兰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常因涂片的厚薄、细菌种类不同而异.1 2 2染色液:刘瑾等[2]对染色液进行抽查,发现染色液的符合率均较低,而染色结果与染色液的质量有关,因此应用前应对染色液的质量与性能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变质的染色液.1 2 3退色复染时间:温旺荣等[3]对退色复染时间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在5min以内的各次试验中结果一致,均良好,革兰染色三步法具有良好的技术稳定性,容易掌握,不易发生变动.1 2 4被检细菌的状态:染色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被检细菌的状态.新鲜培养的细菌能正确反映它本身应有的染色性,而长时间培养则常常可使一些革兰阳性菌变为革兰阴性菌,该问题值得注意[4].2 抗酸染色法近年来,随着结核病人的不断增加,对其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规范.抗酸染色法是结核杆菌在形态学观察中极为重要的手段,痰涂片染色推荐方法是经典萋-纳抗酸染色法,但此方法费时费力,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好控制,另外加温会使石碳酸挥发,石碳酸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危害很大[5,6].学者们改良染色液配方、涂片方法、加热方式,简化操作程序,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取得传统抗酸染色法同样的效果.2 1方法2 1 1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的新法配制:以配制1000mL为例:配制5%石炭酸水溶液:40~50水浴加热石炭酸使其液化,取液态石炭酸45mL溶于800mL预加热蒸馏水中,再补充蒸馏水至900mL;向上述900mL5%石炭酸溶液中加入100mL无水乙醇后,将石炭酸乙醇水溶液加热到50左右;向上述1000mL加热到50左右的石炭酸乙醇水溶液中加入称量好的8g碱性复红染料,充分振荡使其溶解;染液冷却后,用定性滤纸过滤,即为石炭酸复红染色液[7].2 1 2聚集沉淀涂片:将待检标本全部放在50mL有盖的离心管中,等体积的4%N aOH或H2SO4盖上盖后用力振荡或应用旋转振荡器混匀打散痰液.以3000r min-1离心沉淀15min,取出,将悬浮液轻轻倒入含有消毒液的缸内,沉淀物在载玻片上涂片自然干燥.2 1 3预温抗酸染色法:先将5%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放在80水浴箱预温至少15min,再将染色液滴加至各玻片上盖满,放置20min.然后脱色,至无红色脱下,最后复染[5].2 1 4微波抗酸染色法:取标本固定,置于湿盒内,然后滴加石炭酸复红溶液2~3滴,放于微波炉中,调至功率900W、30%火力,加热10s,水冲洗,用美蓝染液染色1min,水冲洗,干后油镜观察[6].2 2注意事项及讨论2 2 1染色液:新方法能使染料更大程度地溶于石炭酸乙醇水溶液中,比旧方法减少了染料研磨的过程,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也减少了配制过程中染料的泼洒污染[7].2 2 2聚集沉淀涂片:此法可聚集分散在整个标本内的结核分支杆菌,提高涂片选取标本内的菌含量,提高抗酸杆菌阳性的检出率,可弥补直接涂片阳性检出敏感性低的缺点[7].2 2 3预温抗酸染色法:经典萋-纳抗酸染色法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好控制,加热时有时会使染液沸腾,片子边缘易出现干涸,时间过长还会使片子烧断,影响痰涂片质量.另外石炭酸挥发产生的气溶胶亦可对操作者构成危害.预温抗酸染色法就克服了这些缺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2 2 4微波抗酸染色法:赵世鸿等[8]报道的微波抗酸染色法,考察了微波加热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对于学生操作,建议用微波加热10s最佳.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穿透力强,辐射时产生的热效应能使染料致的极性分子发生震荡而加速运动,从而加速细菌与染料的结合,因而具有染色时间短,着色高的特点.而且微波具有良好的杀菌效能,作用快速,既杀灭了痰液中杂菌及结核杆菌又解决了检查人员在痰检过程中的自身保护问题,值得推广[9].3 鞭毛染色法鞭毛是某些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因鞭毛纤细,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必须经过特殊的鞭毛染色,增粗鞭毛直径后再着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看到.细菌鞭毛染色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临床细菌学诊断中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鞭毛的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并以此来鉴定细菌的一些重要特征[10].鞭毛染色是一项常用而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技术,欲使染出鞭毛结构清晰、形态完整、本底干净,需反复摸索染色条件[11].细菌鞭毛染色过程中菌悬液的浓度、菌悬液的处理时间、制片方法以及染色时间的长短等条件均影响鞭毛染色效果.目前已报道的鞭毛染色法有碱性复红法、副品红法、R yu 法、维多利亚蓝B法、Blendon镀银染色法等等,顾冠彬等[12]比较以上五种染色方法,结果显示Blendo n镀银染色法效果最佳,鞭毛形态良好,布满涂片,很少脱落,鞭毛清晰,变粗,背景杂质颗粒少见,背景底色浅,易于观察.而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碱性复红法,经改良该法可取得染色效果.3 1方法3 1 1改良的石炭酸复红鞭毛染色法.3 1 1 1制片:直接涂片法:将待检菌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皿上,37培养出细菌(其他标本可直接取分离平皿上的菌落),在载玻片上加蒸馏水1滴,用接种环取少量菌(尽量少)轻轻地混匀.再移少数菌到另一张载玻片上的1滴蒸馏水中,轻轻地混匀,然后置37温箱中干燥.漂浮法:用接种环取少量菌轻轻放入盛有3~4mL蒸馏水的小碟液体表面,使细菌自由分散,浮在液体表面,室温静置10min后,用接种环自液面取1环混合液(含分散的鞭毛肿胀的细菌)放于载玻片上,切勿研磨和摇动,置37温箱或室温下自然干燥.后法菌量少,细菌鞭毛展得开.3 1 1 2染色:干燥后(切勿固定),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根据菌种及染色时的温度不同,染3~20min(见表1),流水冲洗,干后显微镜油镜检查.3 2注意事项及讨论3 2 1染色剂:染色剂中乙醇含量影响染色效果,染色剂的保存过程中,要注意密封性,并在-20条件下保存.若密封条件不好直接影响染色效果.郭坚华等[13]考察了染色剂保存条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发现保存于室温条件下的染色剂不能恢复正常的染色效果.失效的染色剂可加微量无水乙醇恢复染色效果.补加的量可通过试验确定,可能对于不同细菌、不同菌龄、不同储存时间及不同室温而言,情况都不相同.表1 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细菌鞭毛染色所需时间(min)温度()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杆菌5~1015~1818~2010~1510~1515~2015~208~1013~1520~255~810~1325以上3~58~103 2 2取菌、菌悬液浓度、处理方法:取菌时采用固体线面底部存在的少量菌进行涂片,染色效果最好.菌悬液浓度以1 5!1012染色效果最好[14].吕锐在细菌鞭毛染色法染色条件的探讨中,指出菌悬液浓度、正确处理方法对鞭毛染色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菌悬液浓度过高,会使菌量过大,鞭毛交叉粘连,不利于观察;菌悬液37处理时间过长,菌体、鞭毛膨胀过大,鞭毛脱落;处理时间过短,鞭毛纤细,不易着色[15].3 2 3染色时间:在一定的染色时间范围内,染色的时间与鞭毛的粗细有一定关系,染色时间短,不但鞭毛细小且菌体也小,难以观察.而染色时间过长,鞭毛粗大、失真.为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可参考表1,按不同菌种鞭毛的特点确定染色时间[16,17].3 2 4琼脂的硬度、培养时间:琼脂的硬度、培养时间长短与鞭毛的生长有关:琼脂过硬影响鞭毛的生长,用0 5∀软琼脂培养细菌,鞭毛生长良好.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进入衰退期,鞭毛从菌体易脱落.培养时间在10h左右,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生长旺盛,鞭毛生长良好[17].4 荚膜染色法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 0 2 m且边界明显.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iss法、M 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18~21],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单染色法制作的标本片,容易出现假荚膜,不易辨认.研究者将吕氏美蓝荚膜染色法与其他染色方法相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染色效果.4 1方法4 1 1荚膜染色液:4 1 1 1初染液:甲液为5%石炭酸溶液5份,钾明矾饱和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备用;乙液为碱性品红酒精饱和液1份.甲乙两液混合过滤后备用.4 1 1 2媒染液:媒染液为20%甲醇水溶液.4 1 1 3复染液:复染液为5%孔雀绿水溶液.4 1 2改良的美蓝荚膜染色法:将制备好的涂片滴加初染液染色5min,水洗;滴加20%甲醇作用30~40s,水洗;用5%孔雀绿染液复染80~90s,水洗,温火烘干,逐一于油镜下观察.4 2注意事项及讨论4 2 1石炭酸浓度:石炭酸浓度过高或过低,对荚膜着色均不利,特别是在过高的条件下,荚膜着色更差[22].4 2 2媒染剂及媒染时间: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多糖,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23].本改良法在初染后滴加20%甲醇溶液,可以起到固定标本及温和脱色作用,使脱色后的菌体和荚膜更易于染上复染液的颜色,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24].5 芽孢染色法芽孢又叫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大小、位置、是否膨胀等形态特征,不同菌类差别较大,是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依据.细菌芽胞染色在微生物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但传统的染色方法染液用量多,并易污染手和实验操作台.并由于染液浓度、沸水浴时间搭配不当等原因,使芽胞、菌体着色度、对比度不明显,并易褪色,保存时间不长.研究者对芽孢染色方法进行改进,寻找细菌芽孢染色中最佳的实验条件,提高芽孢染色的质量.5 1方法 孔雀绿复红染色法:将较浓菌悬液与等量0 1%孔雀绿于小试管中混合后,置于微波炉的湿盒内,加热60s,取出试管,用接种环挑取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波片上,涂成薄膜,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2~3次固定,水洗脱色,沙黄复染1~2min,干后镜检.5 2注意事项及讨论5 2 1加热时间及方式:普通加热方式,染色时间长,染料用量较大,操作较繁琐.而在传统染色法的基础上,结合微波辐射加热,能缩短染色时间,提高染色效果,适于普通学生实验教学推广应用[25].5 2 2优化初染剂和复染剂之间浓度配比:初染剂和复染剂的浓度配比影响染色效果,刘晓焱等[26]用多因素正交叉实验对染色剂的浓度、染色时间进行了考察,得出初染剂和复染剂之间浓度配比的最佳条件和加热方式及时间.在研究工作中,可采用同样的方式优化染色条件,提高芽孢染色的质量.6 改良细菌染色方法的意义与传统染色方法相比,改良后的细菌染色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约了实验时间,可以取得比传统染色法更好的染色效果,不仅提高了细菌染色的质量,简便有效的方法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执行操作步骤,注重观察对染色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而保证染色的质量,更好的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参考文献[1]沈关心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2]刘瑾,徐志学 革兰染色的结果分析及质量控制[J] 临床检验杂志,2009,27(4):307[3]温旺荣,陈红,黄欧兴 革兰染色法及抗酸染色法的改良[J]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4):244[4]邓淑华,赵联伟,杨鹤松 革兰染色方法的改进∃三步法尝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4):325[5]鲍桂乐,李仁道 两种抗酸染色方法的比较[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570[6]赵世鸿,叶迎春,夏世平 微波抗酸染色法的改良[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6):544[7]刘庆勇,胥加耕,袁中行 抗酸染色法中石炭酸复红染液的配置方法改良[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4):102~103[8]赵世鸿,夏世平,向利,等 炭疽杆菌芽孢染色法的改进[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29[9]袁红,吴丹参,俞慧娟,等 微波在抗酸染色中的应用[J] 浙江预防医学,2004,16(2):79[10]古海瀛 细菌鞭毛染色意义[J] 海南医学,2003,14(3):12~13[11]曹杰,唐翔宇 改良细菌鞭毛染色法及验证试验结果[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9(5):474[12]顾冠彬,房红莹,徐培君 细菌的五种鞭毛染色方法比较研究[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3):483~485[13]郭坚华,周明华,朱艳,等 赖夫生鞭毛染色法的改进[J] 微生物学通报,2001,28(6):100~103[14]关晓利,任建国 细菌鞭毛最佳染色方法的选择[J]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2):54~55[15]吕锐 细菌鞭毛染色法染色条件的探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1):80~81[16]曹进,李良菊 一种改良鞭毛染色法[J] 生物学通报,2005,40(5):53[17]黄霞云 细菌鞭毛染色法的改良[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1):13[18]朱忠勇 实用医学检验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491[19]叶应妩,李健斋,王玉琛 临床实验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799[20]王秀茹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1~1130[21]张卓然 医学微生物实验学[M]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19[22]郑祯 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26~3027[23]石佑恩 病原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24]綦廷娜,陈峥宏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2):181~182[25]朱陶,付灿 几种芽孢染色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 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9(8):49~50[26]刘晓焱,姚文琴,徐晓青 细菌芽孢两种染色法最佳实验条件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62~4865氘代作用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江文峰,李文保(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62)摘要:现有的新药研发模式和流程已经越来越难以发现新药,而对氘代作用的重新认识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优势却受到当前制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理论依据、研究应用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概述了氘代作用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氘代作用;同位素;药物研究中图分类号:R817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10)11-0682-03Application of deuteration in drug researchJIANG W en feng,LI Wen bao(Sanlug en PharmaT ech,Jinan250062)ABSTRAC T:It is mo re difficult to find a new dr ug by ex isting mo dels in drug discov ery H ow ever thr ough the know ing o f the deut eratio n ag ain,mo re attentio n is paid for its advantages 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is r eview,the deut eratio n is intro duced fro m theoret ical principal,applicatio n and pr ospects in the dr ug r esear chKEY WORDS:Deut eratio n;Isoto pe;Drug resea rch同位素为相同化学元素的原子,由于在原子核中存在不同的中子数而具有不同的质量,有轻、重同位素之分.根据物理特性,又将同位素分为放射性和稳定性两种形式.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如3H、14C经历着自身的衰变过程,并放射出辐射能,是不稳定的,具有物理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目前仍用于生物样本分析,如放射免疫分析,但由于其辐射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所以其应用受到严格地限制[1].而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同位素(Stable isoto pe)无放射性,物理性质稳定,对人体无害[2,3].氘是氢的一种稳定非放射性同位素,重量为2 0144.向化合物中引入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氢进行质子交换;二是通过使用氘代原料合成.目前以第二种方法比较常用.由于生成的氘代化合物中的氘含量远远高于自然界中0 015%的含量[4],所以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氘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临床研究以及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 理论依据氘的重要特点是其在药物分子中的形状和体积与氢基本上相同[5].也就是说,如果药物分子中的氢被选择性的替换为氘,氘代药物一般还会保留原来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实验证明,碳-氘键的结合比碳-氢键更加稳定.携带中子的氘与碳形成的碳-氘键在较低的频率振动,因而强于碳-氢键.这一强度的增加,可直接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属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理论认为,如果药物分子中将被分解的某个特定的碳-氢键被氘代为相应的碳-氘键后,将会延缓其分解过程,使氘代药物在身体里作用的时间更长,效果更优于原来。

常见的三种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见的三种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见的三种微生物染色方法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0级姓名:王亚军摘要:在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细菌的形状及某些细胞的结构。

通过对细菌的简单染色可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通过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通过对细菌的芽孢染色可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通过这三种常见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可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关键词:染料革兰氏染色无菌技术芽孢引言:学会油镜的使用;学会对细菌进行涂片;学习无菌操作技术;学会革兰氏染色法及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押宝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

用于为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发色基团赋予化合物颜色的特征,助色基团则给予化合物能够成盐的性质仅含发色基团的苯化合物(称色原)即使带有颜色也不能作为染料,因为它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对微生物没有结合力,很容易被洗脱或机械方法除去。

染料通常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但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较常用。

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孔雀绿等。

实验内容:一、细菌的简单染色1、原理: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故可用单一的碱性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

2、器材:(1)仪器:显微镜、酒精灯等(2)实验材料: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四联球菌染色剂:齐氏石碳酸复红染液3、操作步骤:(1)先将载玻片洗净,擦干。

(2)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生理盐水,无菌从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涂成薄膜,越薄越好,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

(4)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然也刚好覆盖涂片薄膜即可。

几种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建议

几种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建议

几种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建议
王燕;周荣华;曾燏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53)14
【摘要】针对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荚膜染色法5种传统染色方法的不同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对这些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需要的染色方法.改良后的染色方法不仅操作简便易学,而且镜检效果良好.
【总页数】4页(P3347-3350)
【作者】王燕;周荣华;曾燏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南充637000;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4;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333
【相关文献】
1.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J], 黄银欢;钟云
2.几种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J], 李姝
3.几种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J], 林君荣
4.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改良 [J], 徐娜娜;何静妹;汤仁仙
5.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J], 李美玉;罗海华;刘长秀;张瑞林;王玲;郑文晖;胡黎平;汪华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Hucker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

(完整版)Hucker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

Hucker 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4、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5、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后经碘液媒染,用酒精脱色,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三、实验器材1、设备:显微镜(尼康YS100、YS2-H;)2、材料:酒精灯、接种环、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载玻片、盖片、擦镜纸、白纸、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液)、生理盐水3、菌种:(1)大肠杆菌;(2)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步骤1、涂片取一块洁净载玻片,在载玻片的左、中、右3处各滴加一小滴无菌生理盐水,且均匀分布,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左、右一水滴中,从大肠杆菌斜面和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上各挑取少许菌苔同置于中间一水滴中,分别混匀并涂成薄膜。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固定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

4、初染滴加结晶紫液,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

5、煤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6、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通过涂面脱色20-25s,直至流出液无色时,立即水洗。

7、复染用番红液复染约2min,水洗,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8、镜检镜检时先后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5%最终为均质性强化。

这些特点与肺癌的新生小血管多及其结构特点有关,与肿瘤的组织代谢旺盛有关,是肺癌诊断强有力的特征[2~4]。

本文恶性病变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5,6]一致。

而良性病变增强幅度小,一般小于20HU,炎性肿块则强化明显,常大于60HU。

孤立性肺内结节常见疾病主要有周围型肺癌、孤立性肺转移瘤、结核瘤及纤维干酪结节、球形肺炎、机化性肺炎、肺部真菌感染、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部其他良性肿瘤等。

薄层CT及增强检查同时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基本可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行CT导引下病灶穿刺活检,或应用新的MR成像技术(包括DWI以及PWI等不仅能反映肺部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还可以反映出更多功能学信息)[7,8],将会对良、恶性肺结节认识的不断加深,大大提高了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1] 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0-41.[2] 张敏鸣,周华,邹煜.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263-267.[3] 李相生,肖湘生.孤立性肺结节的CT增强特点及其血供病理学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730-731.[4] 滕皋军,蔡锡类,高广如,等.支气管肺癌的双重供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2):80.[5] 滑炎卿,郑向鹏,张国桢.孤立性肺结节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0,9(2):67-70.[6] 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等.孤立性肺结节增强扫描CT值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459-461.[7] Nomori H,Mori T,Ikeda K,et al.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in place of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for N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fe-wer false-positive resul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5(4):816-822.[8] 李伟栋,李东,刘海东,等.3.0T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b值优化探讨〔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1):853-857.收稿日期2013-01-10(编辑 落落)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蒋莲秀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桂林市 541004摘要 微生物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其中荚膜染色、鞭毛染色、抗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结合教学经验,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上加以改进,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不仅操作简便,且染色效果较好。

关键词 荚膜染色 鞭毛染色 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8-1068-0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营养、代谢及繁殖都与其细胞结构有关,因此了解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十分重要,细菌个体小,无色半透明,不染色在镜下不易于观察,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结构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细菌及其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及芽孢染色法等。

多年来上述染色方法已经过多次改进,但仍存在操作繁琐、不易掌握、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现介绍几种改良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荚膜染色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具有黏附、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的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荚膜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在动物体内和营养丰富(含大量血清和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消失[1]。

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染色技术。

目前常用的染色法有Hiss、Muir,Olt、湿(干)墨水负染法以及改良染色法等,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在传统的染色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探讨建立了一种新的肺炎球菌荚膜染色法。

1.1 材料和方法1.1.1 标本。

肺炎链球菌(小鼠腹腔液)涂片。

1.1.2 染色液。

A液(鞭毛染色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20%饱和钾明矾溶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乙液为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份,甲乙两液混合过滤第3天使用。

B:碘液(革兰染色第2液);C液:20%甲醇;D液:乳酸酚棉兰。

1.1.3 染色方法。

涂片先滴加A液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5min,水洗,B液作用5min,水洗,C液作用30s,水洗,D液复染2~5min,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1.2 结果 肺炎链球菌菌体染成紫红色,菌体外为一无色透明荚膜区,背景浅蓝或浅红(因染色时间不一而不同),菌体、背景、荚膜对比非常明显。

1.3 注意事项 (1)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在动物体内及含有大量糖和血清的培养基中易形成,因此为使荚膜肥厚,在动物体内宜多传代几次,每次传代时在濒死的动物体内注射荚膜保护液后,再无菌抽取腹腔液注射至健康的小白鼠体内,效果较好(另文详细报道)。

(2)石炭酸浓度不能过高,否则荚膜染色效果更差[2];乳酸酚棉兰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新配置乳酸酚棉兰染色液需放置37℃培养箱一定时间效果较佳;鞭毛染色液配置时间不宜太长,以1周以内使用效果较好。

86012 鞭毛染色细菌鞭毛染色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临床细菌学诊断中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鞭毛的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并以此来鉴定细菌的一些重要特征[3]。

细菌的鞭毛极为纤细,一般直径只有10~20μm,只有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进行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然而鞭毛染色过程繁琐,技术性强,染色效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欲使染出的鞭毛结构清晰、形态完整、本底干净,需反复摸索染色条件。

经多次实践,摸索出一套简易快速的染色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2.1.1 菌种。

普通变形杆菌为保存菌种。

2.1.2 染色液。

饱和钾明矾溶液2ml,5%石炭酸溶液5ml,20%鞣酸溶液2ml,加1ml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混匀后过夜,第3天过滤备用。

2.1.3 方法。

(1)菌液制备:先把普通变形杆菌接种于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再转种至肉汤培养基1次,37℃培养8~10h后,吸取0.2ml点种至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取出,吸取2ml无菌蒸馏水轻轻滴入软琼脂培养基中,轻晃平板,使菌体洗入水中,作用约5min,把洗下的菌液吸出滴入装有无菌蒸馏水的试管中,菌液浓度约为1.5×102 CFU/ml,然后置37℃培养箱10min,取出后置室温30min。

(2)制片与染色:用微量吸管吸取表面菌液一小滴置于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切勿涂抹),置37℃培养箱干燥后,加染色液覆盖菌膜,作用5~8min,水洗,干后镜检。

2.2 结果 菌体与鞭毛均染成红色,鞭毛布满涂片,粗细均匀,菌体结构清晰,背景干净,染色效果较好。

2.3 注意事项 (1)玻片处理:将新载玻片用洗衣粉煮沸20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泡酸2d,再用自来水冲净,160℃干烤,备用。

(2)变形杆菌的鞭毛染色与细菌的菌龄有关[4],用幼龄菌是获得理想结果的关键。

老龄菌菌体活动度降低,鞭毛易脱落,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连续转种2~3代,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制备菌液后放置37℃培养箱10min为宜,时间过长,鞭毛易脱落。

(3)染色完成后,用水冲洗一定要充分(把铁锈色冲净),否则背景不干净,影响染色效果。

3 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广泛使用的一种常用染色方法,也是细菌学实验课必做的一项实验。

经典的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操作过程较复杂,存在诸多缺点: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火焰温度过高,温度难以控制,染液易在玻片上干涸,需不断添加染料;加热时间长,难以掌握染料用量,易溢出玻片,玷污实验台或地面等[5]。

另外加热会使石炭酸挥发,对人体危害很大[6,7],因此对抗酸染色法进行了改良,操作较为简单,染色效果较好。

3.1 材料与方法3.1.1 标本。

卡介苗涂片。

3.1.2 染色液。

5%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碱性美兰。

3.1.3 方法。

涂片加5%石炭酸复红覆盖菌膜,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10min,水洗,3%盐酸酒精脱色1min,水洗,吕氏碱性美兰复染1min,水洗,干后镜检。

3.2 结果 卡介苗被染成鲜红色,细小杆状,单个或聚集成簇,背景蓝色,红色与蓝色对比度高,易于观察。

3.3 注意事项 涂片尽可能涂开,以使菌体分散便于观察;水蒸气蒸染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染色效果不明显,温度太高使菌体破坏,过低则可能是染料在较低温度下不易进入菌体[5]。

以上改良后的几种染色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染料、易于观察等特点,可以取得比传统染色法更好的染色效果,提高了细菌染色的质量,简便的操作程序,不仅适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也便于批量制作教学标本,值得在教学、科研、临床上的推广。

参考文献[1] 石佑恩.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2] 郑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26-3027.[3] 古海瀛.细菌鞭毛染色意义〔J〕.海南医学,2003,14(3):12-13.[4] 任娅,张再蓉,马巨辉.细菌特殊结构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126.[5] 陈文文,张维,沈况敏,等.恒温水浴加热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6):72.[6] 鲍桂乐,李仁道.两种抗酸染色方法的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5701.[7] 赵世鸿,叶迎春,夏世平.微波抗酸染色法的改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6):5441.(本文通讯作者:钟毓娟)收稿日期2013-01-09(编辑 落落)颈椎病206例CT征象分析林忠伟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CT室,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6例经临床与CT检查证实为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CT征象。

结果:206例颈椎病患者经临床与CT检查可分为四型:(1)神根型82例;(2)脊髓型62例;(3)椎动脉型35例;(4)混合型27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