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 (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研究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XXX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陆地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陆地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3)南极洲板块,只有南极洲以及附近的海洋?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公开课课件1

人教版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公开课课件1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 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 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 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 辅相成的。
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提示:板 块发生张裂运 动时地表产生 断裂现象,如 东非大裂谷和 红海的形成。
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 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 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 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 亚湾的凹进部分。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 (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8. 7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最大的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4°E),发生震级为8. 提示: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冲撞挤压隆起形成的。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 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 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

《海陆的变迁》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海陆的变迁》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

二、教学策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海陆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讲解过程多利用地球表面上已经发生的海陆变迁现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变迁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③地壳发生了变动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3.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地带,森林茂密,后来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植物转化而来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地带漂移了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6.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参考答案】C;D;B;B;A;C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人为原因(局部):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主要内容3.证据《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 海陆变迁(1)

第四节    海陆变迁(1)

第四节海陆变迁1.地球的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有些变化是在短时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地震和火山。

2.板块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的海洋包围着。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破裂漂移,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轮廓。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有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即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如下图所示5.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7.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交界处(板块张裂或碰撞),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8.←→张裂拉伸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碰撞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岛屿或海沟地理现象成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西太平洋岛弧(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在扩张(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9.火山与地震活动最激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10.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根廷的阿空加瓜火山人类记载最猛烈的火山活动,是1815年4--7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三地理海陆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地理海陆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地理海陆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上很多山脉、火山、地震的形成与板块的运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剧烈,板块的边界地壳稳定B.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C.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D.日本群岛和我国的台湾省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答案】A【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各个板块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比较剧烈,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A错;板块的运动分为张裂或碰撞挤压,在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多火山和地震,B正确;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正确;全球分为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群岛和我国的台湾省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D正确,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的变迁。

2.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次地震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D.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答案】A【解析】从图中看,芦山县位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交界地带,故本题选A。

【2】科学的避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伤亡。

以下避震方法中你认为不合理的做法是A.如果在室内(楼房),可选择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小跨度卫生间、厨房等处躲藏B.如果在室外,要躲在高大建筑附近、高架桥下C.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地震一停,迅速有序撤离D.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答案】B【解析】地震发生时,在家里应该躲到坚实的家具下或小跨度卫生间、厨房等处;在街上时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呆在开阔地方;地震发生时要尽量保护好头部,地震一停,应该、有序迅速撤离,故本题选B。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证据。

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及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基本组成,即陆地和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地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2.学习海陆变迁的概念(1)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的过程。

(2)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3.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台湾海峡、红海等。

(3)举例说明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4)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4.学习海陆变迁的证据(1)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海陆变迁的存在。

(2)展示地质学证据,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3)展示古生物学证据,如古生物化石。

(4)展示考古学证据,如古人类遗址。

5.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1)以某一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6.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2)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海陆变迁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

海陆变迁PPT教学课件(1)

海陆变迁PPT教学课件(1)

用紫砂壶泡茶不走味,盛暑越宿不易馊,使用时间越,器身 色泽越发光润,泡出的茶也更为醇郁芳香,“首世间茶具此 为”这是人们对它的高度评价。 紫砂花盆清丽雅致,栽花 置景具有朴质浑厚的韵味,紫砂盆有瓷器彩绘般的华丽雕刻 装饰,又有似瓦盆那样的吸水透气性能,因而用紫砂盆养花 植木有助于根须生长,有“不烂根、易生发、花时长、落叶 迟”之优点,以其布置厅堂、居令人心怡神宁。 紫砂雕塑, 陈设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紫砂陶刻装饰集文 学、书画、诗歌、金石、 篆刻于一体,以刀代笔,有传统 的镌刻模印浮雕、印花等手法,画面构思新颖,题材广泛, 清雅潇洒,别具一格。
鼎足盖圆壶 (明代)
壶通体呈栗色,略带黄,布 满梨皮状小白斑点,器盖尤为明 显。丰肩,直颈,下腹渐收,平 底,假圈足。曲流装于器腹正中, 圆孔。柄体圆,内壁线条足卵形。 盖口严密。盖的弧面上倒立三只 扁鼎足,足外侧呈外撇的弧线, 内侧为两个连弧。器底有单行竖 排“时大彬制”阴刻楷书款识, 刀法娴熟有力,字体方正,起笔 处多圆折。此壶1987年7月11日出 于于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庙埔村 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 祯(1543—1610年)墓中,同时出 土有墓志铭等纪年物。壶在出土 时盖圈已有轻度磨损,当为墓主 生前使用过的。
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早在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 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 他考察雁荡山注意到地质作用的 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 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 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 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 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 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 变迁。
金银彩绘山水茶壶 (清代) 通体呈方形,直口,口以 下渐广,方圈足。曲形柄,流、 柄均凸起四棱,与壶体相呼应。 口上附盖与壶体相吻合。用紫 色砂泥制作,形体古朴大方。 腹部一面用金银彩绘山水、楼 阁和松柏。另一面为金彩篆书 御制诗:“御制 花港观鱼, 锦梭不籍。天孙掷练,影中堆 万。族云设兴,水仙作春。服 天边风,月傲清华。”共三十 四字。盖面用金彩彩描绘卷枝 纹作边饰,壶口边、足边刻络 绎纤细的回纹。底阳印“乾隆 年制”四字篆款。彩绘技法娴 熟,书意清逸典雅,篆书用笔 流畅,是紫砂器中的珍品。

《海陆的变迁》习题

《海陆的变迁》习题

一、基础训练1.“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B.大海就是农田C.地球上的地表形态是固定不变的D.地球上只有茫茫的大海和农田2.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 )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③地壳发生了变动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海浪拍击海岸4.对于大陆漂移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科学家哥伦布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B.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C.它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D.是根据一次偶然发现而提出的,缺乏科学依据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地表是整体一块B.板块内部活跃C.板块边界稳定D.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6.地球板块发生碰撞运动时,在陆地常常形成( )A.巨大的盆地B.海沟C.高大的山脉D.裂谷或海洋7.板块构造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是 ()A.日本多地震B.中国人口多C.印尼多地震D.意大利多火山8.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B.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D.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中9.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A.大陆内部B.海洋内部C.陆地和海洋的交接地带D.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10.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二、能力提升1.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鸵鸟③世界陆地轮廓大多比较破碎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根据大陆漂移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中()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4. 下列现象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极地地区的酷寒、干燥、烈风D.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5.科学家在天津市东部平原上发现了四道贝壳堤(海生动物贝壳及碎屑堆积的高地),且与现今海岸线基本平行。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

“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PPT课件1

人教版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PPT课件1

学以致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相 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地中海在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
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亚欧板块
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七大洲和四大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太


非洲


南美洲
印度洋

南极洲
南极洲
沧海桑田
现实中,人们已经找到了许多这样的事例,让 我们来探讨一下吧!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地壳的变动)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 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为什么?
(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地中分中海在_亚__欧___板块和_非__洲___板块相对运动,
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非洲板块
印度洋 板块
红海是__非__洲__板块
和印__度__洋__板块张裂 运动形成的,最终 会形成新的海洋。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大陆漂移
板块的运动: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块的运动。
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 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结论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的运动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全球海陆分布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独立成为十一大板块
B.板块形成以后是固定不变的
C.亚洲和欧洲属于不同的两个板块
D.板块交界处一般多火山和地震
【答案】D
【解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A错;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B错;亚洲和欧洲同属于亚欧板块,C错;板块交界处一般多火山地震,D对。故选D。
21.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A.香港的填海造陆
B.台湾海峡海底地层中有煤炭矿藏
C.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
D.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能够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许多,其中自然原因(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台湾海峡是由于地壳远动形成的,故在台湾海峡发现煤炭能够证明海陆变迁,故选B。
【点睛】
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2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同种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进行分析解答。
A.大陆漂移B.板块构造C.海底扩张D.恐龙灭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凹凸轮廓十分相似,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两个洲的轮廓两大洲生物的相似性提出来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世界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离漂移,形成了现在的大洲和大洋。故A符合题意。
12.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运动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运动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常形成山脉或海洋面积缩小.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两大板块长年累月的碰撞挤压产生的。
【详解】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
14.下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B.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D.海牛具胡远渡重洋的游泳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得知,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两大洲的轮廓相吻合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故A符合题意。
【详解】
造成海陆变迁主要是因为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填海造陆工程也也会造成海陆变迁,人口的增长不会造成海陆变迁,故选A。
17.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人们发现古河流及古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发生了( )
A.海陆变迁B.火山活动C.板块运动D.海平面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学会区分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形成的海陆变迁。
海陆的变迁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D。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哪个国家的科学家提出的?(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A.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B.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浸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这是海陆变迁的例证,故选A。
A.1907年,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1992年,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
D.1993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大片林海变成了光秃秃的荒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此现象属于海陆变迁,是陆地变海洋的一种实例,地震、洪水和森林火灾都属于自然灾害,选项BCD不属于海陆变迁现象,故选A.
10.中国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世界有六大板块,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上,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位于的板块
11.下图可以作为哪种学说的证据( )
【详解】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太平洋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之间。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上六大板块的分布,明确太平洋板块的位置。
20.下面是某科学家在研究地壳运动时搜集到的一系列资料,请你从中选出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资料 ( )
8.如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有利的说明了大陆的漂移。
24.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6.下列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
A.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B.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C.荷兰的围海大坝
D.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说明了陆地变为海洋,荷兰的围海大坝是一种海洋变陆地的现象,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是一种海洋变陆地的现象,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详解】
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说明了海陆变迁;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说明了地球海陆分布的面积比例。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理解解答即可。
23.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详解】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上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在板块与板块的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而在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故选B。
19.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
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进行分析解答。
【点睛】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相关知识。
9.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海陆之间会发生变化,以上四个例子中,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曾经是陆地,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也是海陆变迁的例子,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只能证明地球是球体,但不能证明地球的海陆变迁,故选D。
【详解】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故①正确;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属于人类活动对海陆的影响,故②错误;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故③正确;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不是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故选项A正确,故选:A。
15.“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了( )
A.地壳是静止不动的B.海陆是不断在变迁的
C.农田不能变成大海D.高山是永恒不变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进行分析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