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他用音乐揭示了真实的现实与人生,触摸到了人的灵魂中更加深沉、痛 苦的一面,作为十二音音乐创作技法的首创者,他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音乐 思维方式和创新的音乐组织手段。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美的标准
用一个词表述音乐的直觉感受!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
生 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 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
与 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
死
品。
勋伯格 (奥地利) 《五首管弦乐曲》—— 《预兆》
表现主义艺术大师
克里姆特 (奥地利) 《生与死》
教材:152页
#1 #2
#4 #5 #6
十 基本原则: 二 平等对待十二个音
音
原型
体
系 基本创作方法: 1、不重复
倒影
2、自由编排成一个音列
3、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
逆行 倒影逆行
对比聆听
调性音乐
无调性音乐
G大调弦乐小夜曲
五首管弦乐曲——《往事》
流畅 规律 和谐
明确 局限
不流畅 无规律 不和谐 不明确
无局限
主要作品: 《五首钢琴小曲》 《小夜曲》 《乐队变奏曲》 《一个华沙幸存者》(1947年)
作品欣赏
无调性音乐
《五首管弦乐曲》——《预兆》
第一首《预兆》 第二首《往事》 第三首《色彩》 第四首《突变》 第五首《带伴奏的宣叙调》
十二音音乐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一个华幸存者》七声大调音阶1 234567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原创版)
目录
1.勋伯格的钢琴小品简介
2.六首钢琴小品的风格特点
3.六首钢琴小品的艺术价值
4.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播
正文
勋伯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六首钢琴小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六首钢琴小品是勋伯格在 1909 年创作的,这六首小品风格各异,既有深沉厚重的,也有轻快明亮的,充分体现了勋伯格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中,《梦幻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被誉为钢琴小品中的佳作。
这首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手法,展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播。
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被广泛演奏和传播,为我国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
他的钢琴小品不仅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也是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第1页共1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学目标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比较以勋伯格为代表的德奥传统的新维也纳乐派与巴托克为代表的民族表现主义的现代音乐及中国先锋派代表谭盾。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站在时代的角度分析探索——现代主义音乐是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音乐元素(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的改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音乐时代。
难点: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及价值。
(艺术主张、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远离大众走向边缘)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生与死〉,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简要了解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等相关知识,培养创作兴趣,启发创作灵感。
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多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开掘网络资源,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学习。
三、引导学生向其它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表现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现创作成果。
三、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分小组主持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帮助协调主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聆听与思考(1)播放两段音乐《爱之梦》与《升化之夜》;(2)大家喜欢哪一曲,为什么?(3)作者分别属于哪个音乐流派的风格?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勋伯格》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勋伯格》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勋伯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等知识。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表现主义音乐知识。
难点:对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十二音体系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和第二首《往事》,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尖叫》和《星月夜》,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以“感受——体验——讨论——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两首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圣母颂》和《致爱丽丝》,引导学生哼唱旋律。
找到音乐创作中核心的调式调性,引导学生唱出大小调的音阶。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音乐创作中没有了调式调性,没有主音会出现什么效果。
引入传统有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音乐。
二、初听《预兆》,引导学生探讨乐曲表现的情绪。
并且讨论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2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3.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三、分析乐曲的音乐要素:破碎的旋律、不明显的节奏、突然变化的力度、尖锐的和声。
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和表现的情绪。
四、欣赏表现主义的绘画《尖叫》、《星月夜》、《母亲死了》、《黄昏》的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表现主义的起源及表现的时代特点。
五、再次欣赏《预兆》,体会绘画与音乐表现的共通的情绪。
勋伯格ppt课件
③无调性创作手法
;.
16
无调性音乐的基本特点:
1.不依附于某个主音,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
2.不和谐,刺耳,怪异。 3.通过各类乐器的不同音色构成夸张的变化和 对比,节奏的扩展与紧缩相结合来表现不同的 音乐情绪。
4.表现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让人们展开丰富 的想象和联想。
;.
;.
12
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晨光 往事 突变
;.
13
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往事
旋律: 和声: 音色:
简单 丰富 精致、细腻
;.
14
结合表现主义美术,你对表现主义音乐有何感受
;.
15
拓展与探究一:
结合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谈谈自己对表 现主义音乐的感受
①将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扭曲和变形 ②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
;.
21
十二音创作方法 ① 1 3 4 5 6 7 #1 #2 #4 #5 #6 ② 不易于歌唱
逆行
十二个不同的音符,不重复的排成序列 原形
逆行倒影
倒影 ;.
22
十二音创作方法
① 1 2 3 4 5 6 7 #1 #2 #4 #5 #6
十二个不同的音符,不重复的排成序列
② 不易于歌唱 ③ 用序列的原形和它的“逆行”“倒影”“逆行倒影”等形式组成一部作品
无调性音乐时期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音乐给了你怎样的心理感受不和谐刺耳紧张不安恐惧焦虑怪异扩展与紧缩相结合高低音对比明显夸张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奏出令人惊恐刺耳的音响效果五首管弦乐曲预兆乐器的音色很快11表现主义即兴生与死12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乐曲的音乐情绪与预兆有何异同
1
;.
1.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调性音乐: 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
勋伯格五首钢琴曲
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既是作曲家,也是音乐理论家。
他的五首钢琴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并探讨他所代表的音乐变革与创新。
首先是勋伯格的第一首钢琴曲《钢琴小品》。
这是他年轻时期创作的作品,曲风清新活泼,作曲家通过旋律的连续性与和声的独创性,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的颠覆性思考。
这首曲子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同时也给了人们对他后续作品的期待。
接下来是《六首小品曲》,勋伯格在这里采用了自由调式与和音,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主题发展和调性的约束。
他通过琴键上的随机选择,使每一个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
这种音乐形式的创新,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它揭示了音乐自由的路径,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条条框框。
第三首曲子是《练习曲,Op.11》。
勋伯格在这里对和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他以和声的连贯性与穿插性为基础,使钢琴音乐在声音与音调的变化中展现了新的魅力。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教学意义,也给人们展示了勋伯格复杂的创作思维与对音乐形式的探索。
第四首曲子是《三首小品曲,Op.11》。
这些小品曲的调性、节奏和旋律都非常复杂,显示了勋伯格对实验性音乐的热衷。
他同时在这里结合了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与德布西(ClaudeDebussy)的影响,创造了一种逐渐转变的音乐风格,将听众引向新的音乐世界。
最后是勋伯格的《变奏曲,Op.31》。
这是他最具象征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音乐创新技巧的追求。
这首曲子以古典音乐形式为基础,通过变奏的方式表达了作曲家对主题的多次变化与转变。
勋伯格的音乐语言不仅在和声与旋律上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同时还将自由与结构相结合,成为一首充满挑战性的作品。
总的来说,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展现了他对传统音乐形式的重新定义与突破。
他通过音乐创作的实验与创新,引领了20世纪音乐的变革。
《现代音乐的新趋向——勋伯格》教案
《现代音乐的新趋向——勋伯格》授课老师:秦诗教学内容: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预兆》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预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课程:一、导入1、欣赏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的绘画作品。
让学生们归纳出这个时期西方绘画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老师总结: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度,流派纷呈,风格迥异。
从新古典主义画派到浪漫画派再到印象派和抽象派都体现了人们从神明崇拜向着更客观更理智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开始探寻自身内心的历史进程。
2、总结发生变化的原因:20世纪初艺术家在受到文化复兴的影响下,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创新求异,与传统艺术风格决裂。
艺术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二、新课教学:1、听感受(1)初听《预兆》感受其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2)复听《预兆》,根据音乐情绪来画一幅画师:总结音乐情绪:焦虑、恐惧、起伏不定、怪异等(3)请同学们为刚才那段音乐取一个名字。
(4)出示乐曲名称《预兆》2、乐曲作者的介绍:此作品节奏多变,旋律不规则,创作于一位“华沙”幸存者,作品的创作中充满了恐惧,是因为当时在二战时期,作为一名犹太人,当时希特勒将犹太人赶到波兰集中营,进行了毒气等残酷方式的大屠杀,所以曲子中充满了刺耳的音响,重现了动荡的社会,揭露了法西斯的丑恶面目。
3、归纳现代主义音乐转变的原因:社会的动荡、文艺复兴的影响4、现代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勋伯格(1)勋伯格的简介(略)(2)音乐风格无调性音乐PK调性音乐概念:书上文字P156(略)大调:12345671 主音为1小调:67123456 主音为6(3)十二音音乐:概念:书上文字P156(略)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让同学随机唱出一个音列,然后进行创作(4)总结勋伯格的音乐风格特征——无调性音乐(5)勋伯格的音乐功能: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表现内心的冲动所以勋伯格的音乐属于表现主义音乐。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4)
康定蒙斯克基 《《构呐成喊第》七号》
再次聆听“预兆”,看看作者 是如何运用音乐基本要素表现 音乐基本情绪的?
配器 速度 力度 节拍 旋律 和声
“预兆” 丰富
很快
强弱 突变
不规整 零碎
尖锐、 不和谐
大调音乐
小调音乐
无调性音乐
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各音 及和旋与主音均无隶属关系,八度中的 十二个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 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 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
调式调性——打破传统大小调的束缚
十二音音乐
作曲家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 音列,然后用这个音列的原形和它的“逆行”、 “倒影”、“倒影逆行”三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 品。
作曲技法——对传统技法进行大胆创新
聆听一段表现主义音乐, 尝试用朗诵的表演形式, 表达你的感受
《幸运之手》 勋伯格
谢谢大家!
同 学 们 好 !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新风格
《五首管弦乐曲》之第一首 “预兆”
[奥]勋伯格
用笔触描绘感触
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20世纪 初,一战前夕。主张按照自 己的解释,将现实生活加以 夸张、扭曲和变形,以表现 作者主观的心理冲动。
表现内容——非理性的主观情感
艺术家并不创作 其他人认为是美 的那样的作品, 而只是创作他内 心深处强烈的冲 动迫使他不得不 创作的作品。
勋伯格
无调性音乐
•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 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 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吊饰特性, 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 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 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 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 (亦称十二音序列音乐)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 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成。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 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 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 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总结
• 表现主义音乐,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 在精神表现出来,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却 是和疯狂绝望、恐惧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 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他们追求的形式上的 绝对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等观念上与绘画上的 表现主义一脉相承。
TH乐”,“现代”只是时 间概念,不是也不能包括审美思想、表 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与“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含义不同。艺术上的风格、 流派问题也比较复杂,不同的风格和流 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承递关系。 在表现手法上基本相通,唯一的 原则是打破传统手段的束缚,只是在发 展过程中不同的作曲家各有侧重。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趋势
LOREM IPSUM DOLOR
勋伯格的创作时 期分为三个时期:
1、调性时期 2、无调性时期 3、十二音技法时期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
格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表现主义代表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中《预兆》、《沉思》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十二音音乐音乐知识
3、探索十二音音乐与时代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时代与音乐关系的了解,热爱世界和平,热爱祖国。
2学情分析
经过上半年《音乐鉴赏》的学习,学生对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应该有所了解了。
音乐与时代密不可分。
当今社会虽然比较浮躁,但是生活衣食无忧,生活是幸福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所以本堂课的成功的关键,还是要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从音乐区理解时代。
高一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半透明的,甚至有点偏激。
本堂课合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领他们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3重点难点
重点:对无调性音乐作品的了解。
难点:理解无调性音乐,深入了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勋伯格》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勋伯格》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八单元《二十世纪音乐》中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分析。
具体包括勋伯格的代表作品《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第三首,《一个华沙幸存者》以及他与贝尔格和韦伯恩共同创立的十二音体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音乐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十二音体系的认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勋伯格音乐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勋伯格音乐风格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
学具:笔记本、钢琴谱、十二音体系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勋伯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它与传统的音乐有什么不同?”2. 讲解: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讲解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3. 欣赏:播放《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第三首,《一个华沙幸存者》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勋伯格的作品,用钢琴或其它乐器进行演奏,体验十二音体系的特点。
6. 例题讲解:以《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首为例,分析其十二音体系的应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十二音体系创作一首简短的音乐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十二音体系基本原理3. 勋伯格代表作品及特点4. 实践活动:演奏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三首,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阐述其音乐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真正体验到勋伯格音乐的特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了解勋伯格的其他作品,探索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趋势。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单元知识链接:1、表现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
强调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和心灵所见的客观姿态,在创作上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心,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创作题材。
表现主义音乐的创立者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
在勋伯格表现“心灵世界”的音乐中,渲染着紧张、恐惧的气氛,反映出一种悲观、变态的倾向。
发自绘画方面的表现主义,其矛头所向是印象主义的客观性。
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即艺术并非“描写客观眼前所见之物",而是要“主观地表现物体在我们眼睛中所出现的姿态”,也就是说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却是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
表现主义的音乐与旧有传统完全相反,它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
把八度中十二个半音给以同等的价值,舍弃传统的主音、属音等观念,因而使无调性占有绝对优势.由于旧有的旋律轨迹被破坏,使得旋律既无均衡,也无反复.第二十二节〈〈勋伯格〉〉学案一、看本节是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通过欣赏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应体验感受无调性音乐的风格特征,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初步了解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知识。
1、乐曲介绍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连,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走进现代主义音乐教案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是欣赏体验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了解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因此音乐作品中常出现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和病态、死亡、失常的主题,启发学生对现代主义风格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听众与作曲家常常出现很深的隔阂。
但高中学生从音乐心理上看,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情绪体验强烈。
对现代主义音乐风格作品有很强的好奇心,只要引导正确,学习起来应该能找到共鸣。
教学目标(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手和第二首以及《一个华沙幸存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列体系等知识。
(3)了解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流派。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感受作品情绪。
(2)了解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流派。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多媒体音像设备和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用西方20世纪初绘画流派的作品来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思考,从而引入传统风格音乐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
二.表现主义音乐对比欣赏老师放三段音乐,让学生分辨哪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往事)是与传统音乐感觉不同的,从而引入对表现主义音乐的介绍。
三.聆听《一个华沙幸存者》1.老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们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2.播放第二遍的同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出听完这首曲子的心情。
3.提示学生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作曲家要创作这种音乐。
四.介绍作曲家勋伯格和十二音列体系奥地利作曲家,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表现主义”乐派代表人物。
五.介绍无调性音乐的特点利用学生对调性音乐的熟悉来对比得出无调性音乐的特点。
六.聆听《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预兆总结出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七.欣赏谭盾的《纸乐》让学生用纸来表现情绪小游戏: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纸乐。
勋伯格专题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兼谈理性思维在序列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因素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1)无调性——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0年版) 张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1)艺术趣味与现代艺术定义——阿多诺美学思想考察易存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0世纪音乐概述(三)表现主义音乐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3)对现代音乐美的哲学思考——兼论表现主义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4)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夏宏音乐爱好者1999(4) 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马达福建艺术1999(6)20世纪音乐概述(六) 整体序列音乐——先锋派中理性主义的极端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6)时代先锋——勋伯格童昕人民音乐1999(9) 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上)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1)20世纪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李雪梅音乐探索2000(1) 马勒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李秀军人民音乐2000(12) 月光下的自白——《升华之夜》张煦阳视听技术2000(12)论阿多尔诺的艺术观杨晓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音色旋律”——20世纪管弦乐配器的新探索康保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2)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中)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钟子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杨祝祥滁州师专学报2000(3)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兼谈理性思维在序列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因素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1)无调性——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0年版) 张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1)艺术趣味与现代艺术定义——阿多诺美学思想考察易存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0世纪音乐概述(三)表现主义音乐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3)对现代音乐美的哲学思考——兼论表现主义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4)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夏宏音乐爱好者1999(4)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马达福建艺术1999(6)20世纪音乐概述(六) 整体序列音乐——先锋派中理性主义的极端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6)时代先锋——勋伯格童昕人民音乐1999(9) 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上)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1)20世纪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李雪梅音乐探索2000(1) 马勒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李秀军人民音乐2000(12) 月光下的自白——《升华之夜》张煦阳视听技术2000(12)论阿多尔诺的艺术观杨晓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音色旋律”——20世纪管弦乐配器的新探索康保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2)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中)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钟子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杨祝祥滁州师专学报2000(3)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十二音和声(一)——译自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王桂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否定的辩证法”:新音乐空间中的哲学建构张亮河北学刊2001(4)20世纪的音乐诗学徐康荣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4) 二十世纪音乐“调性”的发展蒋庆乐安徽新戏2001(5) 诺诺的音乐特征和政治倾向盘龙安徽新戏2001(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晚期序列作品高佳佳人民音乐2001(6)必然的对称——贝尔格《露露·间奏曲》分析彭志敏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傅利民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1)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后现代文化特质黄君人民音乐2002(1)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创作技术风格特征的传统性审视张楠音乐研究2002(3)《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庄曜著) 毕明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文化产业的批判陈楠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4)一首精致的自由无调性的趣味小品——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之No.2乐谱文本的简易导读张楠钢琴艺术2002(9)论表现主义音乐的合法性刘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2)勋伯格音乐创作的表现主义邹杰群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3)20世纪音乐视界的开拓与探索——关于勋伯格和序列音乐唐德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关于现代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孔云霞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陈景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蔡俊超艺术百家2003(4) 对特奥多阿多诺现代音乐哲学观的反思张国庆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德奥音乐传统的忠实捍卫者——作为音乐理论家的阿诺尔德·勋伯格周焰人民音乐2003(7)和声与动机的联系以及“不协和音的解放”(《20世纪的音乐》第二章) B·西姆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1)从勋伯格的音乐看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刘颖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1)告别调性——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分析札记刘文平刘文平2004(1)十二音序列作品中的奏鸣曲式范例——勋伯格(Schoenberg)《钢琴作品》Op.33a的分析孙丝丝齐鲁艺苑2004(1)"不与人沟通的音乐只能死亡"——致年轻一代陈其钢人民音乐2004(1)作为音响手段的“音色旋律”与“点描主义”的结构方式姚恒璐音乐探索2004(1)浅论音程材料的民族风格性与调性结构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聂建平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1)对体系化无调性技法的反思施敏人民音乐2004(11) 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 陈士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2)略论20世纪音乐的调性观念与特征王文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2)作曲技术理论教学问题笔劄罗忠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2)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个批判方德生现代哲学2004(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王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安东·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陈铭志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论阿诺德·维托关于20世纪早期音乐的和声分析方法吴春福中国音乐学2004(3)音乐主题的不同形态及处理方式李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 倾听的艺术(十六) 现代音乐(上) 邹彦音乐爱好者2004(4)德彪西与贝尔格作品中的增三和弦辨析唐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策姆林斯基:传统和先锋之间的连线徐康荣音乐爱好者2004(6)简论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张巍人民音乐2004(7)音乐中的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钟峻程艺术探索2004/S2 由十二音作曲法引发的思考张良宝滁州学院学报2005(1)梅西安的多维准序列创作观——以钢琴作品《调式化的音值与音强》为例郑中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对国内勋伯格及其音乐研究状况的述评王丽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勋伯格及其十二音体系陈雷艺术广角2005(1)俄罗斯“拼贴”施尼特凯的“复风格”音乐解读田艺苗音乐爱好者2005(1)哈特克的钢琴套曲系列《向后现代致敬》——关于音乐“风格、语言和方法”的“综合、融合与整合”彭志敏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贝尔格歌剧作品探究宫云湘理论界2005(11)反思·求索——关于西方20世纪“新音乐”若干问题的思考叶松荣人民音乐2005(11)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歌剧《沃采克》终场的音乐学分析陆志成美与时代2005(12)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线形对位唐勇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简论阿多尔诺音乐社会学的否定精神——从阿多尔诺对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评论谈起杨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四组序列的配套性原则——析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之吉格舞曲谢福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中增三和弦的使用技法唐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作品中的二十世纪钢琴音乐史梅寒艺术百家2005(2)浅谈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影响刘蓓蓓艺术研究2005(2)浅谈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影响刘蓓蓓艺术研究2005(2)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上)——勋伯格钢琴小品析赵晓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朱雅芬钢琴艺术2005(3)试析朱践耳《第十(江雪)交响曲》李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3)突破传统和弦的禁锢,开拓新的音响思维——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主部主题中四度叠置和弦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手法唐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3)20世纪音乐分析法的互补性探索与实践冶鸿德音乐研究2005(3) 20世纪音乐分析法的互补性探索与实践冶鸿德音乐研究2005(3)朱践耳交响曲的序列技法特征蔡乔中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下)——勋伯格钢琴小品析赵晓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浅谈西方音乐调式与音阶的历史和现状王浩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秦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勋伯格与康定斯基杰罗米·艾希勒音乐爱好者2005(4)浅谈勋伯格音乐潘玲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主题—动机理论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臧恒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4)贯其始终开其先河——罗忠镕艺术歌曲概述刘涓涓人民音乐2005(7)诗析二十世纪作曲技术彭志敏音乐爱好者2005(9)论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勋伯格的音乐风格为例白晨艺术探索2005/S1“我亲爱的哈格尔”:在勋伯格《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自画像董晓玲艺术探索2005/S2论逆向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罗相巧电影评介2006(1)怀念调性——勋伯格《钢琴协奏曲》Op.42创作特点研究刘文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1)浅析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数字象征雍凌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音乐与图形的完美结合——用坐标式图形对泽纳基斯管弦乐《灯芯草》第三部分的分析庞莉音乐探索2006(1)勋伯格无调性音乐观念的构建陈小兵中国音乐2006(1)意识二重性与音乐美学——源自前人的争论茅原中国音乐学2006(1)浅析歌曲《涉江采芙蓉》王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俄罗斯的精灵—И.Ф.斯特拉文斯基韩万舟俄罗斯文艺2006(2)巴比特音乐中矩阵在音高领域的应用赵秋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2)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序列音乐中的框架结构控制钟峻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勋伯格《三首钢琴小品》之结构初探王桂升音乐研究2006(2)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刘康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杨和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后序列主义音乐中调性与结构因素的回归——达拉皮科拉的钢琴组曲《安娜莉贝拉的音乐笔记本》之序列与复调技法分析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班丽霞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3)论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例吕琳艺术百家2006(3)“新音乐”创新观念的构建与缺失——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问题局限性分析之一叶松荣音乐研究2006(3)勋伯格《D小调弦乐四重奏》(Op.7)的主题周炜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2006(3)构建报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邹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邹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布利斯和他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杨溢黄河之声2006(4)浅析“十二音作曲法”与“等节奏技术”的异同郑好美与时代2006(4)马勒与表现主义音乐葛姝亚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4)古典浪漫最后的君王理查·施特劳斯张煦阳视听技术2006(6)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的社会原因探究周玉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乘着表现主义的筏子感悟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姜蕾音乐爱好者2006(9)乘着表现主义的筏子感悟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姜蕾音乐爱好者2006(9)十二音作曲技术学及其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施子伟音乐探索2006/S1 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作品总目录刁刻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勋伯格
勋伯格的创作阶段:
• 1908年之前,调性音乐时期,受勃拉姆斯 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 主义音乐的气息。 • 1908-1920年,无调性音乐,受表现主义绘 画影响,作品带有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 1920年以后,十二音技法时期,在无调性 音乐的基础上建立了“十二音体系”,完 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度的历 史任务
• 1.与第一首《预兆》有何异同?
• (相同:不和谐,诡异。不同:带有抒情,沉思 的情绪。)
• 2.旋律及音色的特点?
• (旋律:简单。音色:精致,细腻。)
• 结合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谈谈自己 对表现主义音乐的感受
• 结合表现主义美术作品,谈谈自己对表现 主义音乐的感受 • 1.将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扭曲和变形 • 2.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 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 3.无调性创作手法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勋伯格
• 阿诺尔德· 勋伯格: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 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 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 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 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 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 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 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 义”音乐流派。
发挥你的创作力! • • 1.焦急烦躁的情绪 2.轻松悠闲的情绪
• • •
谢谢!
下课!
十二音创作手法
• 就是将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半音按照一 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称之 为“原型”,把这个“原型”的顺序逆转过 来,就变成了序列的“逆行”,把这个“原 型”倒置过来就是“倒影”,再把这个“倒 影”的排列顺序逆转过来就变成了“倒影逆 行”。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作曲家再通过这 种“原型”、“逆行”、“倒影”及“倒影 逆行”的排列构成音乐。这就是“十二音技 法”。这种技法在勋伯格的音乐中得到体现, 后来又为贝尔格,韦伯恩等作曲家继承发展, 最终成为“序列技法”。
《表现主义音乐大师——勋伯格》教学设计
表现主义音乐大师——勋伯格【教材分析】综观西方音乐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专业音乐就开始在人文主义的旗帜导引下,冲破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统治,开始了神性到人性的复苏。
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到晚期浪漫派之后就开始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乃至后来发展到极端的个人化倾向。
表现在音乐上,就出现了形形色色,新奇怪异的现代主义音乐风格,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他首创十二音体系,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全新的音乐组织手段。
直到今天,勋伯格音乐的意义仍不断地被人们领悟,并发挥着强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古典音乐源远流长,音乐之父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诗人肖邦等一系列浪漫主义之前的音乐家在学生脑海中或多或少的都留下了一些印象,但不管学生从小接受音乐教育程度有多深,对传统音乐格局分解后的历史、风格、人物等各方面均了解甚少,即使在一些高等院校,对这些内容也是略带而过。
很多人在稍微接触过表现主义音乐后,就对其刺耳的音响效果产生抵触,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作曲家打破传统创作技法的目的,也不会将自己放入作曲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聆听音乐,从而盲目的排斥表现主义音乐。
所以教师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更理性的去认识表现主义音乐。
【设计意图】本课遵循以听赏为主的音乐教学原则,紧扣音乐要素,以审美为核心展开教学。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试着去图书馆和网上寻找一些关于本课的音视频、教学案例等资源,但少之甚少。
或许是因为表现主义这一音乐流派的特殊性,怕学生听不懂或兴趣不大,很多老师对本课教学都是略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
但其实不然,在上本课之前,笔者对五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90%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这样的音乐,超过6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音乐很新奇,非常喜欢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表达。
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认真的去研究这节课,并努力上好这节课。
课件制作遵循简单、快捷、实用的原则:在搜集到的有限资源下,选用清晰度相对较好的视频,配上字幕、图片、谱例等素材重新编辑制作,画面清晰,音响效果好,字幕清楚,并且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
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呈呈Q呈里=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l●_■●_-_---__l-_-___--l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_,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音乐材料分析杨和平[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该作品的音乐材料及其种种变型的运用特点,剖析了该作品的结构布局,探讨了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思想)及"展开性变奏',手法在这首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该乐曲中所体现的逻辑统一的组织手段对当今的音乐创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关键词】主题.动机/音集/展开性变奏[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勋伯格的作品《预感》(V orgefuhle)是其《五首乐队作品》(OPI6)中的第一首,史学家认为,这是勋伯格第一首运用无调性手法写成的管弦乐作品(第一首无滑隆作品为《钢琴曲三首》,1909年),是表现主义音乐思想发轫时期的一部杰作.卢那察尔斯基(AnatoryLunacharsky)曾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它以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人的焦虑,紧张,恐惧以及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这首作品展现了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总预感某种不祥会降临而显得怔仲不安,是上世纪世态炎凉的一个写照.这首作品乐队编制庞大,为四管编制,有晚期浪漫主义的影子,3/8拍子,快速(sehrrasch),全曲共计128小节.现具体分析如下:一,乐曲宏观结构分析例1主题A乐曲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如下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广—————]厂—————]1-25小节26--128小节第一部分是乐曲的基本呈示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段落,是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性变奏".第二部分的规模远比第一部分要庞大的多,我们从二者小节数的比率上看一目了然:25小节(第一部分)/123小节(第二部分).从段落比例上看,第一部分如同第二部分的引子或前奏之类的东西.第一部分有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主题A的节奏是痉挛式的,由单簧管和大提琴共同奏出,见例l.Vc主题B则是由一串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由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同度奏出,见例2.例2-主题A主题A,B以对位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里须提前指出的是,主题A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变奏:第一种为装饰陛变奏,我们标记为A,A:,,A.第二种极度变形,从模洋上看,几乎辨认不出来处,我们为表述的方便,标记为变型.,变型,变型,变型,变型,.主题B也出现了三次装饰性变奏,我们将其标示为:B.,B:,B.第二部分的开始引入了一个赋格主题(这个主题与主题A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下文将具体论述),它与主题A,B的种种作者简介:杨和平(1971~),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29变奏形式以复杂的对位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根据其陈述的方式与功能可将第二个部分再细分为两个部分:I(26~77),11(78~128).I为赋格主题的陈述部分,Ⅱ为赋格主题的展开部分.在I中,赋格主题首先在大提琴上陈述,全例3.部由八分音符组成,节拍为4/8拍子,但音符的律动不规则时以三音组合的方式打破4/8拍子的基本律动,其音乐材料主要由如图所示的两个阶段所组成,见例3.赋格主题在38,49,57小节分别在中提琴与小提琴上做了三次移位陈述,其移位的音高设计逻辑如下,见例4.例4从形式上看,其音高进入顺序构成以F音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Ⅱ部分兼有对赋格主题展开和总结的两大功能,音区较高,并以卡农形式做密接模仿,是全曲的高潮之一.其结尾处,由竖琴和大管吹奏主题B,音乐逐渐低沉平静下来,为不问第一部分(卜25)广———————]主题A主题B例5.断地进入第二首作品《往事》(Vergangenes)做了铺垫,与乐曲第一部分结尾的处理一致,首尾呼应.全曲的结构图示如下:第二部分(26—128)IA.B.ABAII变型3变型4卡农A4变型5卡农B3赋格主题第一次陈述第二次陈述第三次陈述第四次陈述赋格主题卡农变型1变型1变型2变型2二,音乐材料的微观分析(一)主题材料分析1.主题A主题A的节奏型态中包含有32分音符的装饰音,它的作例6.aa用是强调了它后面的音符,见例5.我们据此将装饰音简化掉,见例6(因单簧管与大提琴奏出的音符有别,故将其各自单列,分别称:勾a,b).进一步简化为b耋V三c.圭三三三进一步简化为誊叁a音列为平行五度进行,其旋律声部音级集合为3-3[0,1,函量为[000300].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音列a与b纵向结合41,音程涵量【101100],据说该音级集合后来成为威伯恩最偏的和声情况,见例7. 爱的音乐语汇'.b音列其音级集合为3-12(4)【O,4,81,音程例7音列b由上例我们注意到,在音列a空五度的音响中增加了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显然,这个小二度音程是勋伯格故意加上去的,它暗示了某种不安与焦虑.这种安排与乐曲标题"预感"是相联系的,体现了潜意识之中某种非理性的思维状态.随着主题的展开,这种小二度音响周密地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多处地例8方,阴暗又嘈切的音响在全曲中跌宕起伏.2,主题B主题B与主题A的材料相比较,二者是包含关系,主题B的音级集合为6.zl1【O,1,2,4,51,是主题A两个音乐材料音级集合的母集,换句话说,主题A包含的两个集合5-310,1,2,3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4,5】与5-2110,1,4,5,8】均为主题B音级集合的两个子集.由此看出,乐曲的音乐材料是高度浓缩统一的.主题B的下行音列从音乐效果上增加了乐曲阴沉,灰暗的色彩.3.第二部分的赋格主题由例3我们得知,这个主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其音级集合分别为6一l4与4.2,我们将它们与主题A,B的音级集合进行如下比较:音级集合音程函量赋格主题6—140,1,3,4,5,8323430主题B6一Z110,1,2,4,5,733231赋格主题4-20,1,2,4221100主题A5-30,I,2,4,5322210主题B6一ZI1'0,1,2,4,5,7333231不难看出,第二部分中的赋格主题与主题,B均有极近的亲缘关系.赋格主题自身的两个截段之间又是包含关系,即集合6.14包含集合4.2.(二)主题材料变型分析l,变型l(见例8)这是一个由大管吹奏的固定三音和弦的持续音声部,它贯穿整个第二部分的始终.我们现将其音级集合与主题音列a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变型13-40,1,5100l1O音列a3-30,1,41O1100通过比较会发现,二者从集合名称,音级集合上极为相近.2.变型2(见例9) 例9这是大提琴与竖琴所奏的分解和弦持续音,它表现为两种乐音形式.这两种乐音形式同属一个音级集合3-8[0,2,6】,音程函量为[010101】.我们同样将它与主题音列a,b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音列a3-4O,1,41OllOO变型23—8O,2,6O1O1O1音列b3—12(4)O,4,8000300音列a的旋律原型表现为d~--"度+小三度,变型2为大二度+大三度,音列b为大三度+大三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变例11.这是由圆号奏出的带有平行特点的三音和弦进行.其和声结构的安排依然来源于主题A,即音列a与音列b纵向结合形成的和声,这里是以转位的形式来体现的.其节奏模式也来自于主题A,均为典型的抑扬格节奏,只不过它是以节奏放宽的形式来体现的.4.变型4(见例11)例l3.型2与主题之间有些差异,其变化介乎于音列a与音列b之间.3.变型3(见例10)例l2这是在9l~96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奏出的卡农的一个动机形式,我们现将其按和声音程排列如下,见例l2.这是一个平行四,五度进行,与主题音列a一致,而且hE,G,hA与A,D,D不过是主题A两音列的纵向和声的横向排列形式.5.变型5(见例13)例l4.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3l 这是在113-120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吹奏的另一个卡农的和声片断,现把这个片断化简还原(见例14).显然,它依然来自于主题音列a与b的和声结合形式.通过以上对主题材料及其种种变型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组织逻辑,简言之,就是主题.动机的贯穿思想.主题动机是全曲统一的力量,勋伯格曾说:"一个基本乐思特征通过变奏形成所有的主题构思,一方面它提供了流畅性,统一性,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了性格,情绪,表现及种种所需的区别."主题动机的种种变型要保留对原始主题动机的联系,"动机的约束力来自于动机固有的倾向或指向性,这种约束力指导着动机的变奏发展,"Ⅲ勋伯格后来将这种手法称为"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variation).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勋伯格通过"展开性变奏"手法来达到主题动机在全曲的贯穿使用是很有说服力的.三,展开性变奏手法的具体运用通过上文的分析,"展开性变奏"手法是勋伯格的得意之笔,但在全曲中并未形成变奏曲式所常见的相对独立的段落, 它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展开上.这种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复杂,有些类似装饰I生变奏,其状尚清晰可见;有些则隐藏自身,不易辨认,类似性格变奏.下面就将全曲中两个主要主题的变奏情况列表介绍如下:变奏手法变奏部分小节数旋律织体演奏乐器力度Al36-38三声部平行Ob.+k1.+Hr.fBl40-42双音F1.pA246-53三声部平行Kb.-Vl+Vla-Ob.+Eng1.h+k1.0fB260-63双音F1.+Ob.+K1.ff63-77和弦式F1.+Ob.+Eng1.H.+K1.+Hr.+Trp.+Posf-ff装饰性变奏95-105三声部平行Trp.+F1.+Hr.fffl2o-12B3同度重复Fag+Hr.fb柱式和弦变型126-128Fag.(结尾使用Pos.)fp持续音变型234-128分解和弦持续音以Vc.为主,部分段落与Hr.交替PP 变型379-104三声部平行Hr.fff性格变奏变型491-96八度卡农F1.+0b.+K1.pl13—12变型5卡农F1.+Ob.+Eng1.H.+Fag+}lr.+PPPO自由无调性音乐的写作如果不用高度的逻辑性与技巧来组织,乐曲必然陷入松散,混乱的境地之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们正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这首作品不仅彰显了作曲家与音乐语言搏斗的勇气,更体现了一种新的作曲智慧.一言以蔽之,要寻找新的音乐语言组合方式,首先必须明确:你要音乐奔向哪儿.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体现的表现主义风格就是要表现上世纪初人们的种种焦虑与病态,既然如此,音乐的颜色就决不是暖色调的.乐曲的表象特征『本现为旋律片断化,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和声是无调性的,不协和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复杂多变的,这与上世纪初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与迷惘是相吻合的.当然,作曲观念必须有坚实的作曲技巧来支持.通过上述音乐分析我们发现,这首作品既严密又具有高度的逻辑统—性,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上世纪7O年代以来,自由无调性的写作方式重新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 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注释:【l】转引自(《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44页【2】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一集合3.3)).陈士森. (《交响》.2004(2)【3]转引自((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5页【4】同【3】(编辑高倩)。
音乐鉴赏课《勋伯格》评析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专题号】G382【复印期号】2011年03期【原文出处】《中国音乐教育》(京)2010年12期第30~32页【作者简介】马洁,山东省济宁市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EEUU这是一节在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音乐思维、产生人性思考的音乐鉴赏课。
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深刻理解教材备课首先要备教材,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教材。
音乐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做到在反复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音乐,在分析音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定位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捕捉教学难点、选择教学方法。
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中精心细致地反复进行音乐体验,是深刻理解教材的前提,深刻理解教材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勋伯格》一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勋伯格的音乐是独特的,怎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貌似怪异、荒诞的表现主义音乐,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经过反复体验音乐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紧紧围绕这个问题,相继提出“勋伯格为什么创作不谐和音乐?”“造成不谐和音乐的要素是什么?”“学生怎样体验勋伯格的音乐?”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了前提反思:“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作用是什么?”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解决,形成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教师把《勋伯格》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表现主义音乐和勋伯格音乐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并分别赋予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复习调性音乐,体验无调性音乐,了解十二音音乐,认识表现主义音乐。
无疑,教学重点放在了体验无调性音乐,而把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确定为“复习”“了解”的程度,并通过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认识表现主义音乐,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准确具体。
没有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现代主义音乐框架下,也没有泛泛而平均地对待勋伯格的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避免了由于教学目标过于庞大,或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而导致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形成的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呈呈Q呈里=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l●_■●_-_---__l-_-___--l__■■-_●-__-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_,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音乐材料分析杨和平[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该作品的音乐材料及其种种变型的运用特点,剖析了该作品的结构布局,探讨了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思想)及"展开性变奏',手法在这首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该乐曲中所体现的逻辑统一的组织手段对当今的音乐创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关键词】主题.动机/音集/展开性变奏[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勋伯格的作品《预感》(V orgefuhle)是其《五首乐队作品》(OPI6)中的第一首,史学家认为,这是勋伯格第一首运用无调性手法写成的管弦乐作品(第一首无滑隆作品为《钢琴曲三首》,1909年),是表现主义音乐思想发轫时期的一部杰作.卢那察尔斯基(AnatoryLunacharsky)曾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它以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人的焦虑,紧张,恐惧以及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这首作品展现了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总预感某种不祥会降临而显得怔仲不安,是上世纪世态炎凉的一个写照.这首作品乐队编制庞大,为四管编制,有晚期浪漫主义的影子,3/8拍子,快速(sehrrasch),全曲共计128小节.现具体分析如下:一,乐曲宏观结构分析例1主题A乐曲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如下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广—————]厂—————]1-25小节26--128小节第一部分是乐曲的基本呈示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段落,是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展开性变奏".第二部分的规模远比第一部分要庞大的多,我们从二者小节数的比率上看一目了然:25小节(第一部分)/123小节(第二部分).从段落比例上看,第一部分如同第二部分的引子或前奏之类的东西.第一部分有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主题A的节奏是痉挛式的,由单簧管和大提琴共同奏出,见例l.Vc主题B则是由一串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由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同度奏出,见例2.例2-主题A主题A,B以对位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里须提前指出的是,主题A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变奏:第一种为装饰陛变奏,我们标记为A,A:,,A.第二种极度变形,从模洋上看,几乎辨认不出来处,我们为表述的方便,标记为变型.,变型,变型,变型,变型,.主题B也出现了三次装饰性变奏,我们将其标示为:B.,B:,B.第二部分的开始引入了一个赋格主题(这个主题与主题A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下文将具体论述),它与主题A,B的种种作者简介:杨和平(1971~),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29变奏形式以复杂的对位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根据其陈述的方式与功能可将第二个部分再细分为两个部分:I(26~77),11(78~128).I为赋格主题的陈述部分,Ⅱ为赋格主题的展开部分.在I中,赋格主题首先在大提琴上陈述,全例3.部由八分音符组成,节拍为4/8拍子,但音符的律动不规则时以三音组合的方式打破4/8拍子的基本律动,其音乐材料主要由如图所示的两个阶段所组成,见例3.赋格主题在38,49,57小节分别在中提琴与小提琴上做了三次移位陈述,其移位的音高设计逻辑如下,见例4.例4从形式上看,其音高进入顺序构成以F音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Ⅱ部分兼有对赋格主题展开和总结的两大功能,音区较高,并以卡农形式做密接模仿,是全曲的高潮之一.其结尾处,由竖琴和大管吹奏主题B,音乐逐渐低沉平静下来,为不问第一部分(卜25)广———————]主题A主题B例5.断地进入第二首作品《往事》(Vergangenes)做了铺垫,与乐曲第一部分结尾的处理一致,首尾呼应.全曲的结构图示如下:第二部分(26—128)IA.B.ABAII变型3变型4卡农A4变型5卡农B3赋格主题第一次陈述第二次陈述第三次陈述第四次陈述赋格主题卡农变型1变型1变型2变型2二,音乐材料的微观分析(一)主题材料分析1.主题A主题A的节奏型态中包含有32分音符的装饰音,它的作例6.aa用是强调了它后面的音符,见例5.我们据此将装饰音简化掉,见例6(因单簧管与大提琴奏出的音符有别,故将其各自单列,分别称:勾a,b).进一步简化为b耋V三c.圭三三三进一步简化为誊叁a音列为平行五度进行,其旋律声部音级集合为3-3[0,1,函量为[000300].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音列a与b纵向结合41,音程涵量【101100],据说该音级集合后来成为威伯恩最偏的和声情况,见例7. 爱的音乐语汇'.b音列其音级集合为3-12(4)【O,4,81,音程例7音列b由上例我们注意到,在音列a空五度的音响中增加了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显然,这个小二度音程是勋伯格故意加上去的,它暗示了某种不安与焦虑.这种安排与乐曲标题"预感"是相联系的,体现了潜意识之中某种非理性的思维状态.随着主题的展开,这种小二度音响周密地出现在第二部分的多处地例8方,阴暗又嘈切的音响在全曲中跌宕起伏.2,主题B主题B与主题A的材料相比较,二者是包含关系,主题B的音级集合为6.zl1【O,1,2,4,51,是主题A两个音乐材料音级集合的母集,换句话说,主题A包含的两个集合5-310,1,2,3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06年第3期4,5】与5-2110,1,4,5,8】均为主题B音级集合的两个子集.由此看出,乐曲的音乐材料是高度浓缩统一的.主题B的下行音列从音乐效果上增加了乐曲阴沉,灰暗的色彩.3.第二部分的赋格主题由例3我们得知,这个主题可分为两个阶段,其音级集合分别为6一l4与4.2,我们将它们与主题A,B的音级集合进行如下比较:音级集合音程函量赋格主题6—140,1,3,4,5,8323430主题B6一Z110,1,2,4,5,733231赋格主题4-20,1,2,4221100主题A5-30,I,2,4,5322210主题B6一ZI1'0,1,2,4,5,7333231不难看出,第二部分中的赋格主题与主题,B均有极近的亲缘关系.赋格主题自身的两个截段之间又是包含关系,即集合6.14包含集合4.2.(二)主题材料变型分析l,变型l(见例8)这是一个由大管吹奏的固定三音和弦的持续音声部,它贯穿整个第二部分的始终.我们现将其音级集合与主题音列a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变型13-40,1,5100l1O音列a3-30,1,41O1100通过比较会发现,二者从集合名称,音级集合上极为相近.2.变型2(见例9) 例9这是大提琴与竖琴所奏的分解和弦持续音,它表现为两种乐音形式.这两种乐音形式同属一个音级集合3-8[0,2,6】,音程函量为[010101】.我们同样将它与主题音列a,b进行比较:集合名称音级集合音程函量音列a3-4O,1,41OllOO变型23—8O,2,6O1O1O1音列b3—12(4)O,4,8000300音列a的旋律原型表现为d~--"度+小三度,变型2为大二度+大三度,音列b为大三度+大三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变例11.这是由圆号奏出的带有平行特点的三音和弦进行.其和声结构的安排依然来源于主题A,即音列a与音列b纵向结合形成的和声,这里是以转位的形式来体现的.其节奏模式也来自于主题A,均为典型的抑扬格节奏,只不过它是以节奏放宽的形式来体现的.4.变型4(见例11)例l3.型2与主题之间有些差异,其变化介乎于音列a与音列b之间.3.变型3(见例10)例l2这是在9l~96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奏出的卡农的一个动机形式,我们现将其按和声音程排列如下,见例l2.这是一个平行四,五度进行,与主题音列a一致,而且hE,G,hA与A,D,D不过是主题A两音列的纵向和声的横向排列形式.5.变型5(见例13)例l4.杨和平: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3l 这是在113-120小节由木管组乐器吹奏的另一个卡农的和声片断,现把这个片断化简还原(见例14).显然,它依然来自于主题音列a与b的和声结合形式.通过以上对主题材料及其种种变型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组织逻辑,简言之,就是主题.动机的贯穿思想.主题动机是全曲统一的力量,勋伯格曾说:"一个基本乐思特征通过变奏形成所有的主题构思,一方面它提供了流畅性,统一性,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了性格,情绪,表现及种种所需的区别."主题动机的种种变型要保留对原始主题动机的联系,"动机的约束力来自于动机固有的倾向或指向性,这种约束力指导着动机的变奏发展,"Ⅲ勋伯格后来将这种手法称为"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variation).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勋伯格通过"展开性变奏"手法来达到主题动机在全曲的贯穿使用是很有说服力的.三,展开性变奏手法的具体运用通过上文的分析,"展开性变奏"手法是勋伯格的得意之笔,但在全曲中并未形成变奏曲式所常见的相对独立的段落, 它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展开上.这种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复杂,有些类似装饰I生变奏,其状尚清晰可见;有些则隐藏自身,不易辨认,类似性格变奏.下面就将全曲中两个主要主题的变奏情况列表介绍如下:变奏手法变奏部分小节数旋律织体演奏乐器力度Al36-38三声部平行Ob.+k1.+Hr.fBl40-42双音F1.pA246-53三声部平行Kb.-Vl+Vla-Ob.+Eng1.h+k1.0fB260-63双音F1.+Ob.+K1.ff63-77和弦式F1.+Ob.+Eng1.H.+K1.+Hr.+Trp.+Posf-ff装饰性变奏95-105三声部平行Trp.+F1.+Hr.fffl2o-12B3同度重复Fag+Hr.fb柱式和弦变型126-128Fag.(结尾使用Pos.)fp持续音变型234-128分解和弦持续音以Vc.为主,部分段落与Hr.交替PP 变型379-104三声部平行Hr.fff性格变奏变型491-96八度卡农F1.+0b.+K1.pl13—12变型5卡农F1.+Ob.+Eng1.H.+Fag+}lr.+PPPO自由无调性音乐的写作如果不用高度的逻辑性与技巧来组织,乐曲必然陷入松散,混乱的境地之中.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们正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这首作品不仅彰显了作曲家与音乐语言搏斗的勇气,更体现了一种新的作曲智慧.一言以蔽之,要寻找新的音乐语言组合方式,首先必须明确:你要音乐奔向哪儿.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体现的表现主义风格就是要表现上世纪初人们的种种焦虑与病态,既然如此,音乐的颜色就决不是暖色调的.乐曲的表象特征『本现为旋律片断化,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和声是无调性的,不协和的;节奏是不规则的,复杂多变的,这与上世纪初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与迷惘是相吻合的.当然,作曲观念必须有坚实的作曲技巧来支持.通过上述音乐分析我们发现,这首作品既严密又具有高度的逻辑统—性,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上世纪7O年代以来,自由无调性的写作方式重新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 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注释:【l】转引自(《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44页【2】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一集合3.3)).陈士森. (《交响》.2004(2)【3]转引自((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5页【4】同【3】(编辑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