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夜莺颂济慈赏析
夜莺颂济慈赏析《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
全诗共八节。
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
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
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
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
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
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
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济慈在《夜莺颂》中通过奇妙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瑰丽的幻想境界。
诗中,夜莺的歌声成为了连接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纽带,让诗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观中。
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夏夜的温柔月光等,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乐园之中。
《夜莺颂》的创作背景,1818年年底,23岁的济慈结识了他的邻居芬妮·布朗妮小姐。
他们恋爱的最初半年,济慈生活在幸福之中。
他像一个健康人那样,常常同芬妮远远地散着步,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半年也成了诗人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这首《夜莺颂》是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坐在布朗妮家中花园的梅树下,听到夜莺的啼声后,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不到三个小时,一气呵成。
济慈患有肺病,这给他的爱情生活笼罩上一层忧郁的阴影。
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
”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哀伤、悲凉的情绪。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人开始被夜莺的歌声吸引, 准备进人梦幻世界。“ c o o l ’ d a 是通过意象的描述来刻画的。最能体现幻境之美的是在第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 — d e l v e d e a r t h ” 中“ d e e p — d e l v e d ” 生动形 w e a r i n e s s , t h e f e v e r , a n d h t e f r e t ” 中“ f e v e r a n d f r e t ” 头韵的
出的目的。
《 夜莺颂》 中诗人较多选用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 最为显著的是引用了希腊、 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专有名词, 这
些词语本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同时为创造梦幻般
( 1 ) 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 由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 的交替 出
的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一节中, 诗人开篇即描述了自己在痛苦和麻木中 中冥府的一条河流, 死者的魂灵喝了这条河的水就能忘记
饮此泉水可以获得诗的灵感。两个专有名词在 《 夜莺颂》 每个诗节的十行中, 前四 行采用莎士比 亚十四行 上的灵泉, 诗前四行的韵脚 a b a b , 后六行采用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十 此分别指花香和美酒, 刻画出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幻境。 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 c d e c d e 。选取第一诗节为例 , 每行结
元韵模式在诗中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每节诗行 用的都是普通词汇, 选取的意象也是普通事物, 却组合成一
结尾一般都是押元韵, 如第二节中的“ b e e n , g r e e n ” “ e a r t h ,
( 3 ) 省音。
“
m i t r h ” “ S o u t h , m o u t h ” “ H i p p o c r e n e , u n s e e n ” “ b r i m, d i m ” 等。 t h i c k e t , f r u i t — t r e e w i l d ” , 还有田野中的“ h a w t h o r n , e g l a n —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 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 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 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 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 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 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 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 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 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 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 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 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 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 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 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 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 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 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 暗,和藓苔的曲径。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摘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的名作《夜莺颂》(ode tonightingale)是作者创造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同时又由于作者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而创作的,因此诗歌里渗透着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关健词]浪漫主义济慈夜莺颂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饿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Mv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
作者通过引用这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饿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
生命的礼赞_济慈_夜莺颂_三大矛盾赏析
文学界生命的礼赞———济慈《夜莺颂》三大矛盾赏析肖文琪(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命运坎坷,颇具悲剧色彩。
正是如此的人生经历使他更为热烈的歌颂生命之美。
本文着眼于《夜莺颂》的三大矛盾,探求这位伟大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
关键词:夜莺颂;积极;矛盾中国分类号:I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2-0014-02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卑微,生活贫困。
八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弟弟因疾病死于他的怀中。
由于疾病,济慈被迫与相爱的恋人分手。
二十六岁时因肺痨不治而死于罗马。
可是这如此短暂,如此坎坷,如此艰辛的一生,却孕育了济慈一颗积极乐观纯真的心,让他不断洞察生活之美,讴歌生命之真。
《夜莺颂》是济慈六大颂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五月的一天清晨,诗人坐在树下沉思,忽然听到夜莺引吭高歌,使他万感交集,神往不已。
他急忙奔进屋去,提笔一气呵成了这篇濒死者的绝唱。
全诗一共八节,济慈的悲惨人生贯穿始终,字字句句透露出悲凉;但同时一股旺盛的生命力也孕育其中。
这样的矛盾对立更进一步地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1痛苦与快乐诗一开始,诗人就挣扎于痛苦和快乐的矛盾之中。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
生活,对于年轻的济慈来说是何等的不公!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这样的痛是何等的痛彻心扉。
而此时,诗人听见了夜莺嘹亮的歌声。
相传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正是这般声嘶力竭,耗尽整个生命的呐喊,感染了诗人,燃起了他内心对生命的渴望。
济慈 夜莺颂
济慈夜莺颂引言《夜莺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济慈在诗中描绘了夜莺的美丽与哀伤,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对济慈的《夜莺颂》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诗歌概述《夜莺颂》是济慈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共有八个部分,共计430行。
诗中以夜莺为主题,描述了夜莺的美妙歌声、夜莺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和夜莺的永恒存在。
诗歌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济慈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第一部分:夜莺的歌声与力量诗歌开头,济慈描述了夜莺的歌声如何美丽动听,如何能够使人陶醉其中。
他将夜莺的歌声比作一种宇宙力量,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传达出自然的真谛。
这一部分描绘了夜莺的美丽和神秘,也展示了济慈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第二部分:夜莺与人类的对话在第二部分中,济慈写道夜莺在林间唱歌,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试图与夜莺进行对话,希望能够从夜莺那里得到答案。
他问夜莺为什么如此激情地唱歌,不知道死亡的苦痛。
然而,夜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存在。
第三部分:夜莺的永恒存在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中,济慈探讨了夜莺的永恒存在。
他认为夜莺的歌声是永恒的,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
夜莺的歌声不随岁月的流逝而衰退,而是永远存在。
通过夜莺,济慈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认为灵魂可以通过艺术和美来永久地存在。
第四部分:对死亡的思考在诗的后半部分,济慈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死亡的问题。
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解放,能够摆脱尘世的苦痛和痛苦。
然而,他同时也意识到死亡的终结性和不可逆转性,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他追问夜莺为何如此热爱歌唱,是否是因为知道自己将来会死去?结论通过对济慈的《夜莺颂》进行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济慈对艺术、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他也思考了死亡的问题,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来实现灵魂的永恒存在。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内容,成为了济慈的经典之作。
《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
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
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
全诗共8节。
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
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
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
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
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诗中以夜莺歌声象征永恒的欢乐与美,同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对照;这对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一定积极意义。
诗人一生贫病交加,终至夭折。
他憎恶现实世界的丑恶,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筑一个快乐与美的世界,并将这幻想中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
此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诗中的描述和咏叹,强烈地表达了对“永恒的美”——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崇拜和追求。
诗篇讴歌的美和美感是具体的、健康的,决非那种神秘主义的境界。
但此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明显的局限:全诗囿于个人哀愁的狭小圈子,情调较低沉感伤。
此诗极其讲究诗体格律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完美,并取得巨大成就,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其次,济慈历来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企望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充满美感的梦幻世界中寄托对未来的理想,而以诗的想象作为创造的工具。
此诗虽名《夜莺颂》,诗中却极少直接描写夜莺,而主要是纵情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由驰骋丰富奇丽的想象,天上地下,往古今日,构成一幅诡谲变幻、绚美多姿的画面,焕发出鲜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娴熟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卓越的才华。
济慈夜莺颂
济慈夜莺颂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情的主题而闻名。
其中,他的一首诗《夜莺颂》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探讨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追求艺术的纯粹性。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来介绍《夜莺颂》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背景《夜莺颂》是济慈于1819年创作的一首五十字诗。
当时,济慈正在苏格兰的一个小岛上度假,这段时间成为了他创作的高峰期。
《夜莺颂》是在济慈面对个人困境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创作出来的,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他对自然力量和艺术的一种回应。
主题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夜莺颂》的主题之一是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诗中的夜莺被描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它的歌声所传达的美妙无比。
济慈试图通过夜莺的歌声来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将其与他的诗歌创作相联系。
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力量,它的美丽和纯洁性使得诗人深受震撼。
通过这种对比,济慈试图表达出自然是真正的艺术之源。
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夜莺的歌声被描述为“无声的音乐”,这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夜莺的歌声带领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幸福时光,并令他感到无尽的伤感。
这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使得诗人更加珍惜当下,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生命和艺术的矛盾《夜莺颂》还探讨了生命和艺术之间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夜莺之死使得美好的歌声终结,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
与此同时,诗人也意识到他的诗歌创作亦与生命的短暂相对应。
这种对短暂性的反思使得诗人更加珍惜和追求艺术的永恒。
艺术特点强烈的意象与感官体验《夜莺颂》以其强烈的意象和感官体验而闻名。
济慈通过丰富的形象语言和细腻的感官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莺的歌声所带来的美妙和深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使读者感到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夜莺颂》中充分展示了情感的表达能力。
济慈夜莺颂欣赏
济慈夜莺颂欣赏万万里外的星亘古地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的《夜莺颂》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徐志摩诗中有济慈的《夜莺颂》,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神奇。
除非你亲耳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她的妙乐,愈唱愈有劲,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
除非你亲自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23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子树底下奋笔疾书,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不可理解,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
------徐志摩夜莺颂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绝望中的呼吸——济慈《夜莺颂》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绝望中的呼吸
——济慈 《夜莺颂》 赏析
◎侯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荣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 济慈的诗歌 《夜莺颂》 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幻景世界, 作者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通过他关于文学的信条 “想 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和 来分析这首诗, 可以更清楚的洞察这一点。 关键词 想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134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灰眼的绝望。所有的这些人类都要去经历和忍受。 ” 这是现实 生活的一个阴郁的图画。所以在想象的世界里, 作者想到了 死亡。 对他来说,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 ” 死亡可以带他远离现实生活的痛苦。 然而, 如果一个人死去, 他就再也听不到夜莺的歌唱, 这就意味着他也无法享受其美 妙。因此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和消极状态。 当想到死亡的时候, 诗人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夜莺永远 不会死去, 因为夜莺的歌声是穿越时空的, 它的歌声 “曾使古 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也曾 , “激荡露丝忧郁的心, 使她不禁落 泪” 。正因如此, 它将永生。所以夜莺的命运比人类好的多。 鸟的叫声把他带回了现实。诗人意识到夜莺已经飞走, 他曾 经珍视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 已经远 , 逝。 所有因着那美妙歌声所想象的美妙世界也将逝去。 他清 楚这一现实, 但是却不想承认, 所以最后写道: 这是个幻想, “ 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诗人在美丽的幻景 和残酷的现实间挣扎着。 然而, 尽管作者对于夜莺的永生和人类死亡的命运感到 疑惑, 并且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 却有种力量隐含在这种 消极的状态下。 在诗的第四章节, 诗人写道:我要朝你飞去/ “ 不用酒神的车碾和他的随从/乘着诗歌的无形羽翼。 ”酒神是 神话故事里的神, 此刻诗人拒绝了来自神的力量, 宣称他将借 着诗歌的力量飞往夜莺的世界。 这是对于诗歌的一种隐含的 热情, 说明作者笃信自己的力量, 自己在诗歌方面的才能, 诗 歌成了他面对消极世界的能量。而结尾处, 诗人最终选择了 面对现实, 而不是仅仅沉浸在想象世界之中。这种面对现实 的勇气也许是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 三、 结语 整首诗产生于作者心情沉郁之时, 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 世界, 来抚慰作者的心灵。 “想象的真实性” 以及 “消极感受 力” 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意味。 所有这些如同绝望中的呼吸。 也许一个人会面临绝望的处境, 但是只要他记得呼吸, 对于美 好世界向往, 并且在消极情况下施展潜在的能量, 就必然不会 被厄运束缚。
夜莺颂作品赏析
相关传说相传,夜莺会死在月圆的晚上。
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诗的题目虽然是“夜莺颂”,但是,诗中基本上没有直接描写夜莺的词,诗人主要是想借助夜莺这个美丽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的心声诗人的心是困顿和麻木的,又在那样的浊世。
这时候诗人听到了夜莺的嘹亮歌唱,如同令人振奋的神灵的呼声。
诗人的心被这样的歌声感染着,诗人的心同样也为现实的污浊沉重打击着。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树阴斑驳、夜莺欢唱的世界。
他渴望饮下美妙的醇香美酒,愿意在这样的世界里隐没,愿意舍弃自己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诗人更愿意离开这污浊的社会。
这是一个麻木的现实,人们没有思想,因为任何的思索都会带来灰色的记忆和忧伤的眼神。
诗人听着夜莺曼妙的歌声,不再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
诗歌意境夜色温柔地向四方扩散,月亮悄悄地爬上枝头,但林中仍然幽暗昏沉;微风轻吹,带领着诗人通过暗绿色的长廊和幽微的曲径。
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界,花朵错落有致地开放着,装点着香气弥漫的五月。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但诗人*着心灵的启发,*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
诗人沉醉在这样的世界里,渴望着生命的终结,盼着夜莺带着自己在这样的世界里常驻。
这样的歌声将永生,这样的歌声已经在过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农民的茅屋上唱了很多年。
这样的歌声仍将唱下去,流过草坪和田野,在污浊的人世唤醒沉睡的人们。
诗人深深陶醉在这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在睡着还是在醒着。
诗歌特色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用美丽的比喻和一泻千里的流利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深深向往。
从这首诗中,读者能很好体会到后人的评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济慈那里达到了完美。
[3]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浅析济慈《夜莺颂》
浅析济慈《夜莺颂》摘要: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
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文章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夜莺颂》;对比;象征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力ⅱ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夜莺颂》一开篇,诗人就饱蘸深情地写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诗人听着夜莺的嘹亮而美妙的歌唱,心被这快乐的歌声感染着。
这种快活太尖锐了,诗人甚至感到心儿在痛,感到自己像是被麻痹了一样。
他向往那林阴繁茂的夜莺欢唱的世界,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又不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这种快乐,诗人的心被现实世界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打击着。
于是诗人想到了以酒解千愁。
唉,要是有口陈年的佳酿该有多好!“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诗人渴望饮下这美妙的醇香美酒,让自己从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游离了出来,与夜莺共入深林,“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问从不知道的一切”。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夜莺颂》是著名现代诗人黄晓晖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引人入胜的语言表达
出了他对一夜之间飞鸟自由奔回天际的美妙感受。
主歌中传递出作者灵动的精神质量,歌中朦胧曲调勾勒出一幅情趣盎然的竹林
夜景,植物的绿叶伴着夜莺的欢快歌声,活灵活现、充满活力,激越了读者的情操,使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夜间朦胧之美。
流畅的细节,如旋律般优美地唱诉着夜间景象,使得诗歌整体若有似无,回荡在人心中,美好内定它永恒不变的魅力。
此外,诗歌以抒情的艺术笔触勾勒出一幅极富于诗意的景象,带着淡淡凄美,
恍惚间宛如异乡人惜别故里的情怀,充满一种消逝的美丽与梦中的伤感,深刻地激发起人们的精神光芒,体现了黄晓晖的高雅审美风尚。
总之,黄晓晖的《夜莺颂》以凝练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灵动美妙的夜景,散发出浓浓的诗意,借此令人陶醉于美好而又意境深邃的世界里,醉心其美丽的旋律。
《夜莺颂》赏析
《夜莺颂》赏析《〈夜莺颂〉赏析》《夜莺颂》啊,这可是一首很厉害的诗呢。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很神奇的世界。
诗的开头就像是在跟我们悄悄说一个秘密似的。
济慈描述的那个场景,我就想象自己也在那样的地方。
也许是一个有点昏暗的树林里,周围都是那种很茂密的树,树叶沙沙沙地响,就像它们在小声聊天一样。
夜莺就在树林的某个枝头开始唱歌了。
我觉得夜莺的歌声就像一根魔法棒,一下子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济慈在诗里用了好多很美的词来形容夜莺的歌声。
他的那些描写,我就感觉像是在给夜莺的歌声画画一样。
比如说,夜莺的歌声像什么呢?我觉得就像那种最清澈的泉水,在石头间欢快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这歌声可能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了,它穿过树林,穿过草地,然后飘到诗人的耳朵里,也飘到我们读者的心里。
我在想啊,济慈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就在那样的一个树林里呢?也许他当时就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看着树枝上的夜莺,然后那些美好的诗句就像泉水一样从他的心里冒出来了。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不过不是和夜莺。
有一次我在乡下,听到了一种特别好听的鸟叫,那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诗人一样,把这种声音用很美的文字写下来就好了。
可是我啊,肚子里的墨水可没济慈那么多,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受那种美好。
诗里有一段写诗人想要随着夜莺的歌声飞走。
哎呀,这可真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呢!我刚读到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又觉得很浪漫。
就像我们有时候做梦,梦到自己可以像小鸟一样飞起来,飞过田野,飞过河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济慈也许就是被夜莺的歌声迷得晕头转向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说要离开这个充满烦恼的世界,跟着夜莺到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去。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烦心事,像什么作业做不完啦,被爸爸妈妈骂啦,要是真的能跟着夜莺飞走,好像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呢。
可是,这真的能实现吗?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诗人的一种幻想,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再说说诗里的那些情感吧。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经济慈(1811-1876),字素山,号素溪,江苏淮安人,清末
民初知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情感著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夜莺颂》。
《夜莺颂》是经济慈最著名的诗作,它以夜莺的鸣叫和美丽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美好感受。
诗中描写夜莺的鸣叫,把夜莺的鸣叫比作“一簇簇的星辰,照
亮了湖面”,把夜莺的鸣叫比作“湖面上的烛火”,这样的比喻
使诗歌更加生动,更加美丽。
此外,诗中也描写了夜晚的美丽景象,把夜空比作“紫色的湖面”,把月光比作“洁白的绸带”,把星光比作“一簇簇的烟花”,这样的比喻使诗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美丽。
总之,经济慈的《夜莺颂》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绚丽多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美好感受,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具有很强的美学魅力。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Analysis of 'Ode to Nightingale'作者: 黄学静
作者机构: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0
出版物刊名: 滁州学院学报
页码: 13-14页
主题词: 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逃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