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目的、要求、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目的、要求、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目的、要求、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目的、要求、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宗旨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了解心理知识,拨开心理迷雾;

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1)不断提高心智技能,促进高效学习;

(2)形成良好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

(3)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艺术;

(4)培养较强适应能力,促进职业成熟;

(5)发展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以全体为对象,以发展为目标;

以尊重为基础,以活动为手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与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用集体的方式进行。当然面向全体,不意味着一定要忽视个别。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此目的方可达到。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贯彻主体性原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 (五)整体性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内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 1、整体协同原则 所谓整体协同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马卡连柯说:“ 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 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这句话所揭示的正是教育活动的这种规律。 从中学生心理内部来看,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知、情、意、行紧密联系,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直接影响的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等。 从中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他们作为一群成长中的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每一种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整个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错综复杂的联系。 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个体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与协调性出发, 多层次多角度地协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从学校系统来看,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 透到学校各项教育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等育的要求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寓于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寓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寓于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和劳动实践中。我们要破除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心理教师“ 专利” 的错误观念, 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环境, 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协调、指导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

心理健康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矫治,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小班: 日常生活中愿意与人交往,初步体验与老师、小朋友共同相处的乐趣;知道自己的性别。 中班: 主动与人交往,会使用礼貌用语,能与同伴合作、谦让,能感受同伴的喜与忧;愿意参加各类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初步学习简单评价与同伴的行为。 大班: 能大方、文明地与人交往,以积极恰当的方式参与或发起活动;尊重别人的意愿,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习解决活动中同伴间的纠纷,并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愿意学习同伴的优点,与同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初步理解性角色期待。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1、情绪情感 小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2)愿意向接近的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在集体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能觉察到他人明显的情绪状态。 中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感到高兴,不长时间闷闷不乐。 (2)愿意向接近的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能在不同的对象前表露出不同的情绪。在集体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能根据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小事闷闷不乐、生气、赌气。能分辨他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示的情绪,并依此做出正确反应。 大班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能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对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感到高兴,不乱生气、赌气、乱发脾气。 (2)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会选择合适的场所和对象来表露自己的各种情绪。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能根据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时,能自己排解。能分辨他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现的情绪,并依此做出正确反应。 2、自我意识 小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喜欢或常用的物品,知道自己的家庭、所在班的基本情况。 (2)能举出几项自己会做的事情、几种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品。能按要求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中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特征,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所在班、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知道自己能力和特长,初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2)能举出几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能说出自己的优点、特长,能举出几种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物品。努力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使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环境保持一致。 大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简单的生理状况,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所在班、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知道自己能力和特长,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初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和不能够做的事情,能说出自己的优点、特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分析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列出几种自己喜欢人和物品,喜欢参加的活动和爱做的事情。能主动根据环境和活动的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喜欢参加竞争活动,对成功和失败反应适度。 3、人际交往 小班 (1)喜欢与周围的人交往,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告诉给他人喜欢参与同伴的游戏。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六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贯彻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各级社区、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由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会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省泰州二中王建民 内容摘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APEC峰会上指出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的教育过程就是产生人力资源的过程。“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良好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就数以亿计的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理应担负的重任。从我的工作实践中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受到重视,但同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仍不相称,存在着各环节脱节,缺少相互配合等问题。这篇文章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途径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途径作以简单介绍和阐述,以期和各位教育同仁达成共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我们的建设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处于人格形成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工作一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原则和途径。 那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呢?尽管目前学术界难有一致观点,但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特征,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具有教育性。“劝人以善”。这里的“善”就是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这种思想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心理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是由许多心理成份共同协调统一而成。既有心理过程的知、情、意,又有个性心理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和自我意识。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并进行专门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使在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以下具体目标。 (一)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认识到自己重要的社会角色,并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 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特征、活动特征及性别。初步认识自己与教师、父母、同伴的关系,知道被人爱和爱人。 会借助别人的评价认识自我。 2 学习方面。 认识到学习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为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 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会听课、做作业、积极参加考试等。 喜欢探究事物间的联系,好发问。 爱护学习用品。 每天能够在家里自觉学习20-30分钟,注意养成自学习惯。 3 交往方面。 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喜欢交往,积极主动与父母、老师尤其是同学进行交往。

懂得如何同陌生人交往。 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言行符合群体规范,有班集体的归属感。(二)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优点及缺点。 认识到身体的变化,如身高、体重等。 悦纳自己,积极接受自己。 自我评价接近同伴评价。 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 2.学习方面。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小结。 以教师表扬、父母夸奖、同学羡慕等精神奖励为学习动力。 有相对稳定的学习兴趣。 3.交往方面。 喜欢与同性别同学交往,是同伴团体中的一员。 具有团队精神,有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与有组织的游戏活动。 具有非言语交往的技能。 学会原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三)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及人缘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题目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内容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WORD格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专业资料整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终考试 一、单选题(共20分) 1、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和身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统统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被称为(A)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心理、社会模式 D.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2、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D )行动 A.喜悦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本能原则 3、根据心理学(B)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定势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大学生要注意给人留下优良的第一印象。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马太效应 D.标签效应 4.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 A)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5.(D)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A.压力 B.挫折 C.吃紧 D.焦灼 6.(A)是一种较薄弱、清静、持续而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心情 7、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包括(A) A、生物原因 B、社会原因 C、家庭环境因素 D、个体原因 8、某学生开朗、好动、乐天、灵敏,喜欢交朋友,醉心广博,安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解?制 9、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女孩松软、无主见,南方人精通,北方人厚道。这是(B) A、第一印象效应 B、刻板效应 C、角色固着 D、投射效应 10.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C?)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二、名词解释(共30分) 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3、心理狐疑: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4、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5、人格:又称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安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 6、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7、焦灼:是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担心的情绪体验,它由多种感受交织而成。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剧烈的感情。 9、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吃紧的情绪状态,在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紧张事故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如地震、火灾等。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在4个备选答案中只能选择1个) 1、标志一个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个体乃至大众的(C ) A.心理状况 B.智力状况 ] C.健康状况 D.工作状况 2、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 B ) A.目标 B.手段 C.方法 D.依据 3、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 B ) A.生理条件 B.心理条件 C.家庭条件 D. 社会条件 4、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 D ) A.唯一标准 B.客观标准 C.先决条件 D. 核心标准 5、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满足,他们能过一种(C ) A.紧张的生活 B.平淡的生活 C.平衡的生活 D.快乐的生活 6、世界卫生组织的简称是(A.)。 A. WHO B. WHS C. WHY D. WHJ 7、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定绝对的心理健康标准( A ) A.很难 B.很容易 C.比较困难 D.比较容易 8、下列表述哪一项不符合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C )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C有痛苦感,心理常常感到难受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9、下列表述哪一项不属于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的特点( D ) A.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B.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C.在别人中间总是受欢迎的 D.与家人的关系时好时坏 10、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 B ) A.统计常模 B.道德规范 C.生活适应 D.临床诊断 三、多项选择题(选错一项不给分,漏选酌情给分) 1、对心理健康理解有误的是() A.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精神疾病 B.心理健康就是心情愉快 C.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生理功能状态 D.心理健康 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是下列哪些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 题( ABCD ) A. 心理学 B.医学 C.精神病学 D.法学 3、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的具体依 据是() A.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 B.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言语 C.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思维 D.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行为 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 ( ABCD ) A.人—己关系 B.人—人关系 C.人—事关系 D. 人—物关系 5、情绪乐观向上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 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 动的主流是( ABD ) A. 愉悦的 B. 欢快的 C.激动的 D.稳定的 6、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它 的基本含义是(ABD ) A.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 B.指一项专业服务工作 C.指人的身心健康状态 D.专指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7、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的基本原则是 ( BCD ) A.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原则 B.心理活动与客观 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C.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D.个性特征的相对 稳定性原则 8、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 ABCD )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B.适应环境,人际关 系中能彼此谦让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 生活 9、下列四项哪些属于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 ACD ) A.统计常模 B.道德规范 C.生活适应 D. 临床诊断 10、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 ABCD ) A.了解他人 B.理解他人 C.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D.在别人中间 总是受欢迎的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在4个备选答案中只能选择1个) 1、下列表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理解有误的是 ( C ) A.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 展的教育活动 B.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 D.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 节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对其工作对象的称呼不恰当的是 ( D ) A.来访者 B.求助者 C.求询者 D.病人 3、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人被称为 ( D ) A.心理咨询师 B.心理治疗师 C.心理医生 D.辅导员或心理教师 4、心理治疗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良好的( A ) A.治疗关系 B.辅导关系 C.咨询关系 D. 朋友关系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者之 间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渗透性,又具有( D ) A.相同性 B.协调性 C.对立性 D.差异性 6、就工作对象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以哪 部分学生为主( A ) A.正常学生 B.优秀学生 C.问题学生 D. 异常学生 7、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其工作对象被称为来访者或求助者、 求询者,主要是指在适应和发展方面有某些心理困扰或轻、 中度心理障碍的( C ) A.异常人 B.病人 C.正常人 D.好人 8、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因 此人们有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称为( C ) A.学校心理咨询 B.学校心理学 C. 学校心理辅 导 D.学校健康辅导 9、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B ) A.因果效应 B. 乘数效应 C.加数效应 D.特殊效应 10、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是() A.必然的 B.可能的 C.不大的 D. 偶然的 11、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从 道义上维护、法律上保护学生的() A.人格和尊严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 名誉和隐私权 D.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 1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大不同在于()。 A.工作内容不同 B.学生观不同 C.目标侧重不 同 D.理论基础不同 13、下列表述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理 解有误的是( D ) A.基础与中介作用 B.操作与动力作用 C.激励与增效作用 D.定向与领导作用 14、下列表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理解有误的 是( D ) A.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B.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C.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D.消除民族差异,促进世界统一 15、就服务范围广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 理咨询、心理治疗依次存在(A ) A包含关系B递进关系C肯定关系 D否定关系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 A ) A.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B.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C. 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D.治疗精神疾病, 提高全民素质 17、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 B ) A.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B.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C. 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D.治疗精神疾病,提 高全民素质 18、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B.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C. 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D.治疗精神疾病, 提高全民素质 三、多项选择题(选错一项不给分,漏选酌情给分) 1、下列表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ABD ) A.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 展的教育活动 B.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 D.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 节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其工作对象被称为( ABC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等。 一、教育性原则的概念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的分析意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少年学生心理正处在急剧动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此时老师如能对学生正面的启发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是尤为重要的。例如我班常有不少学生迷恋于网络导致自我迷失,荒废学业。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我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的积极作用,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组织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全体性原则的概念 教育部在2002年8月5日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方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确定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共同的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开展活动要充分发挥团队和小组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乐意融入群体之中。 三、差异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学生差异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二是性别差异;三是学生表现差异;四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前面提到的面向全体的原则是针对心理服务的对象范围而言,而差异性原则是就辅导的具体方法而言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全体同学有共同的发展,又要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地显示出来;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辅导、讲座,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咨询、帮助。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给更多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四、主体性原则的概念 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是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融为一体。这一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就规定了学生处在辅导活动的中心地位,是活动的主人。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准备到组织,都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唱主角”。 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分三个层次:预防、矫治和发展。预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克服困难,改善人际关系;学会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做到防患于未燃,并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打下长久而健康的基础。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主动调节自己,使自己“长大”、“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 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要求 一、小学阶段 (一)小学生特点 1、开始步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学校管理,接触系统的学习; 2、开始掌握规范的、书面的语言,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的思维; 3、开始有同学、集体的观念,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的生活,有意识的人际心理行为。 (二)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的能力。 2、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 3、通过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从理性和感性上塑造他们的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三)小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校园生活、集体生活、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 ●教育内容(适应、意识、行为) 1. 这是我们的校园(适应校园、适应环境) 2. 我成为小学生了(学生意识、角色意识) 3. 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适应群体、适应集体) 4. 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适应学习) 5. 我是一个顶呱呱的人(激发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6. 管住自己养成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7. 校园“红灯”与“绿灯”(纪律意识、行为意识) 8. 克服不安、孤独、恐惧(防范心理困扰) 二年级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意识和集体意识。 ●教育内容(合群、乐学、自我认识) 1. 我爱我班(集体意识、角色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