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历史背景、基础教育共21页
德国教育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 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 育。
小学一般为4年制 分轨的中等教育: 1.初级阶段(初中)学制:5-6年 学校类型: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 学,综合中学 2. 高级阶段(高中)学制:2-3年 学校类型: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综合中 学的高级阶段
三、教育管理
联邦制: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负责对教育 改革和教育发展提出规划,促进地区合作 。 各州设立三级教育行政机构: 1.州文化教育部: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 家组织、领导学校 2. 专区:领导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 3. 市或县教育局:负责基础学校、主要学 校
四、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趋势
(六)教师教育
大学培养教师,传统的师范学院纷纷并入 大学。 入学资格: 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选 读教师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以学校类型为依据培养教师, 即分别培养基础学校教师、各类中学教师 ;此外按学校教育阶段培养教师,即分别 培养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中等教育初级 阶段教师和高级阶段教师。
学程:修业阶段(3年)和见习阶段(一年 半到2年) 修业阶段:教育学科课程、任教学科课程 和实践课程。 见习阶段 :教育教学实习、心理学与教学 法的理论学习
德国教育
杨秀玉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人口3.8亿,居民大多为德意志人,主要 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 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 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 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 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 ,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 教育制度、实科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德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
德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其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义务教育是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制度,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变迁和政策改革两个方面,回顾德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变迁1. 19世纪初的德意志邦联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各个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各种教育制度互不统一,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2. 1871年德国统一后,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各邦开始统一教育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建设了大量的中学和职业学校,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 在20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德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也相应地调整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4. 1990年德国东西部统一后,东部地区的教育体系也进行了改革,逐步与西部地区接轨,统一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准和内容要求。
5. 进入21世纪,德国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族裔和外国学生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支持。
二、政策改革1. 职业教育改革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德国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 多元化课程设置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德国教育部门逐步推行多元化课程设置,开设了艺术、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提供更多的学科选择和学习机会,丰富了义务教育的内涵。
3.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德国政府通过提高教师培训和教育水平,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4. 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保障了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服务。
德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德国教育课件
Background
23 22 21
Sell Out
Go Out
18 17
20
19 18 17 16 15 14
大学 Universität
应用技术大学 /高等专业学校 Fachhochschule
16
15
实 科 高级专业学校 续 Fachoberschule 文理中学 综合中学 /大学预校 Gesamtschule Gymnasium
专科学校 Fachschule
职业专门学校 Berufsfachschule 国中续 职业学校 Berufsschule
14 13 12 11 10 9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年龄
实科中学 Realschule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8
7 6 5 4
小学 Grundschule
弹性学制
德国的高等学校对学生参加毕业考试所需的在 校注册学习时间只做了常规学期数的限制(一般为 8—10个学期),对高等学期数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 跨度大的学制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的 社会活动,但这也导致了大批学生常年“滞留”高 校,给高校内部管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也直接 导致了德国高校的收费问题。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 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 化的教学内容。
传统大学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技术学院
Technical College
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含括现行学校教育体制 以外的教育范筹,以及非制 式规定的、私人性的、职业 性的继续教育。
幼稚园 Kindergarten 德国教育
《德国基础教育》课件
REPORTING
• 德国基础教育体系概述 • 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 • 德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 • 德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评价 •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目录
PART 01
德国基础教育体系概述
REPORTING
德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特点
全面性
德国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孩子提 供全面的教育,涵盖了学术、
质量
德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
评价
通过教师资格认证、教学表现评估、学生和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培养的 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以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PART 04
德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评价
REPORTING
教育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理念
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以促进学生的综 合素质提升。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优化教育资 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 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建立完
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
增加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比重,鼓 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培 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则
教育评价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标准应明确、客观、科学,评价 过程应严谨、规范、有序。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方法和工具
教育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等,评价 工具包括量表、问卷、试题等。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基于课程大纲和教育目标制定,应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强,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历了多次 改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构与特点
结构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学校和企业共 同承担,学生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 ,也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形成双元 制教育模式。
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注重实践性和应 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素养和职 业道德的培养。
神的人才。
德国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自治 和自主性,各州拥有较大的教 育自主权,可以根据地方特色
和需求制定教育政策。
德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 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经 济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
德国教育制度注重公平和普及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确 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 教育。
02
德国高等教育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与发展趋势
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加 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推广数字 化教育等。
发展趋势
未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数字化和 智能化、国际化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 发展的需求。
04
德国基础教育制度
学制改革
社会参与
德国高校正在进行学制改革, 引入了更灵活的学分制和模 块化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
德国高校注重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 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03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起源于中世 纪的手工业行会,随着工业革命 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 教育体系。
十八世德国启蒙教育
十八世德国启蒙教育18世纪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它对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启蒙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德国启蒙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18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由许多小国家组成,这导致了教育体系的碎片化和混乱。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教育开始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普及的,并且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德国启蒙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普及教育、启发教育和实用教育。
普及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贵族阶层。
启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实用教育则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德国启蒙教育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也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德国启蒙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其他领域,如文学、哲学和政治等。
可以说,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18世纪的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启蒙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普及教育、启发教育和实用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德国启蒙教育也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德国启蒙教育是欧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德国音乐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与借鉴
德国音乐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与借鉴1. 引言1.1 德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德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表演技巧,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德国,音乐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教育,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尊重。
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因此,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动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和特点,可以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1.2 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启蒙时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音乐家们开始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提高音乐素养和推动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19世纪,德国音乐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门德尔松和潘德尔举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
这个学院成为了德国音乐教育的典范,吸引了许多学生和音乐家前来学习和创作。
在20世纪,德国音乐教育在哲学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在战后重建时期,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来支持音乐教育,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持续发展。
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深厚而丰富,奠定了今天德国音乐教育的基础。
通过对其历史的研究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德国音乐教育的组织体系分析德国音乐教育的组织体系是一个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系统。
在德国,音乐教育被视为一种基本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德国教育传统
德国教育传统一、德国教育的概述德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教育大国,其教育制度和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德国教育传统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及实施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德国教育传统。
二、德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德国教育传统起源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随后发展成为以地方自治学校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推行义务教育,成为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
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教育受到政治操控,但二战后德国致力于重建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三、德国教育的理念与目标1.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和社会技能。
2.社会公正与平等:德国教育倡导社会公正,注重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平等,努力消除教育差距。
3.刺激学生自主学习:德国教育推崇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目标设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德国教育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德国教育注重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培训:德国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进行实习培训,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3.小组合作学习:德国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评估与反馈:德国教育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进学习的持续改进。
五、德国教育的主要特点1.学制和分层:德国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层次进行。
2.职业教育和培训:德国注重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学徒制度和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
3.大学入学制度:德国大学入学制度相对开放,注重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学生需通过高中毕业考试(German Abitur)或类似资格考试来申请入读大学。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
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
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
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
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
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习领域”模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最近 一项由德国不莱梅大学的饶纳尔(P. Rauner)教授主 持的能力测试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习领域课程 方案在德国已经实施十余年,但其实施效果并不十分 理想,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理解 是有限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所倡导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并未 得以完全实现。
(三)特色
1.综合课 2.物象课 3.劳技课 4.生活课,常识课 5.宗教课 6.促进课 7.德育课 8.“基本教材”与“附加教材”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双元制”职业教育 • 课程标准的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 70% )+ 职业学校( 30% ) 学制:2~3.5年 主要招生对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 培养目标:技术工人
企业(私营) 职业学校(公立)
学校
企业
实训工场与工作岗 位
教室与实验室
实训教师与企业培 训师傅
职业学校教师
学徒(根据培训合 学生(根据学校义
同)
务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联邦) 学校教学法(州)
行业协会
各州政府
企业单位 培训条例
公共基金 教学计划纲要或各
州教学计划
实践技能
理论知识
每周 3 ~ 4 天
每周 1 ~ 2 天
(1)德语 (2)数学 (3)宗教 (4)艺术(美术) (5)音乐
(6)英语(法语) (7)体育 (8)物象教学(常识、自 然与常识) (9)手工 (10)促进课或综合科目
4.课时数:德国学校每天的课时是相当短的,小学是 每天8点到12点;中学是每天8点到13点半。一周的 总学时在20到30学时之间,因教育水平不同而有所 差异。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最详细的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制度之一,其教育体系始于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以下是德国教育体制的详细介绍:
1. 早期教育:针对0-6岁的儿童。
德国政府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些机构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
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而托儿所的费用则根据家庭收入而定。
2. 基础教育:针对6-10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义务的,德国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私立学校。
德国的基础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德语、数学、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
3. 中等教育:针对10-18岁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德国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技能,包括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其中包括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
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学生成为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
总之,德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和机会。
这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
学目的地之一。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德国基础教育
三轨制中学
实科中学
5~10年级,有点像我国的职 业高中,接纳的是小学四年 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汉堡 协议》统一名称前,常被称 为“中间学校”,即处于主体 中学和文理中学中间的学校。 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 后,则进入高等技术学校 (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技术学 院)或者高等文理学校。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文理中学
德国基础教育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 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 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 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德国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
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 ,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 假期。
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 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 过45,000欧元,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 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国,中小学校教师不像我国那样存在职称差别,由 于没有职称和其他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更没有荒唐的“主 科”和“副科”的门户偏见,因此,决定德国中学教师收入 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年龄及婚姻家庭状况。结婚、生孩 子会使老师的收入增加,年龄越大,工资也越高,如果是“ 资深教师”,收入也会比其他教师高一点。
德国基础教育的特征
三
Chapter 3
德国基础教育之启示
对比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德国基础教育具有很多可鉴之处。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 适当权力下移,增强地方办 学的积极性。 启示 01 02
德国教育
一、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1.帝国时期以前在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还比较落后,学校都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
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了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19世纪初,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丁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19世纪60年代德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文盲率像德国那样低。
2.帝国时期(1871~1918)1871年普法战争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确立了三种类型的普通学校:古典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级文科中学。
在这种普通“补习教育学校”基础上创立了职业学校,并在各地迅速推广。
职业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的培训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这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4月28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增设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名为德意志中学。
在师范教育方面,《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教师都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随之出现。
4.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类学校进行所谓的“种族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二、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1949)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陈晖40815005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足球,德国足球被世界人民称谓“日耳曼战车”,冠以执着和顽强的美誉,在今年世界杯上,表现抢眼,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对阵由梅西率领的阿根廷队的时候,表现出的顽强和坚定,征服了全世界亿万球迷那狂热的心。
德国的教育如同德国的足球一样,道路一样曲折,但是发展在世界前列。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起源和形成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方面来讲1、初等教育方面•16世纪以前,以教堂学校为主•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如今圣母大教堂前屹立着马丁路德的雕像)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17世纪中叶,强迫义务教育犯规颁布•18世纪教育变革,国民教育发展•1763年,普鲁士《乡村学校规程》•19世纪初,采用直观教学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2、中等教育方面•斯图谟首创了分级教学形式和固定课程•1708年的第一所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起标志着德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19世纪初,中等学校正规化、科学教育逐渐加强•威廉·冯·洪堡对中等学校进行改革,形成了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相互并存的局面•3、高等教育方面•根据路德的主张改造大学,同时建立新大学•威廉·冯·洪堡领导废除了骑士学校和武士学校等,形成双轨制(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我们了解的双轨制是现代学制的一种类型,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二轨是职业教育。
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
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PPT课件
A
减少学前教育机构每 班儿童的数量
B
目标
改革课程,促进儿童 认知发展
C
D
E
改善幼儿园的教育设 施
保证儿童从幼儿园进 入小学的延续性
2019/11/4
.
19
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意识到,只有在学前阶段就采 取补救措施,才能消除家 庭对儿童身心 发展所造成的特殊影响;只有在儿童进 入小学前就具备了语言交往方面的能力, 才能使儿童具备相同的发展条件。
2019/11/4
.
22
谢
谢
观赏Leabharlann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19/11/4
.
23
2019/11/4
.
7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基本倾向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 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督管理的 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 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方 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 目的,鼓励室外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 法劳动者。
2019/11/4
联邦教育审议会公布的全国教育制度改
革方案里,将整个教育系统分为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 和继续教育三部分,3~4
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了初等教育,5~6岁儿
童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此学前教育
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2019/11/4
.
20
统一后的德国学前教育
1990政府发布《青少年福利法》,明确 规定:幼儿园是为儿童提供教育和保育并 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 社会公民 的机构,其课程与服务适应儿童和家庭的 需要;各州应 承担扩建幼儿园的义务, 以保证满足需要。
德国教育历史背景、基础教育
• 普通中学学制为 年或6年,即从 年级到 年级 普通中学学制为5年或 年 即从5年级到 年级到9年级 年或 年级。 或10年级。普通中学主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基 年级 础教育。为了对学生的就业作准备, 础教育。为了对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还开设外 语课和劳工理论课。 语课和劳工理论课。普通中学毕业生大多数被 用作录取进行二元职业培训, 用作录取进行二元职业培训,即在工厂企业接 受培训,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受培训,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 实科中学通常包括5年级至 年级的6个年级 年级至10年级的 个年级, 实科中学通常包括 年级至 年级的 个年级, 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 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对学生进行扩 展的普通教育。大部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 展的普通教育。大部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 具有升入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里深造的资 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一般容易找到工作, 格。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一般容易找到工作,少 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转入文理中学的高年 级学习。 级学习。
•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 拿破仑战争后, 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1812年 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 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 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 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 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 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 了这种制度。1871年后 年后, 了这种制度。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 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 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 轻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轻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西德在 • 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 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 年取得部份独立后 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 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 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 因而至1955年之前, Bildungshoheit, 1955年之前 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 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 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 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 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 和多样的学校系统, 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 他们的学业。 他们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