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合集下载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干预来改善健康状况的学科。

这篇文章将对社会医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社会医学的概念与背景社会医学是综合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社会医学揭示了贫困、教育水平、就业状况、膳食结构、社会支持等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社会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包括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等。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并且寿命较短。

2. 社会支持与健康: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心理和实质性支持。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减轻个体在面对健康问题或生活压力时的负担,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3. 社会不平等与健康: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资源、机会和权力的不均分配。

研究显示,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各类健康指标的差距,增加了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4. 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和饮酒等。

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和提前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5. 社会环境与健康: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因素。

研究发现,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各类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精神压力和免疫系统失调等。

三、社会医学的应用与挑战1. 社会医学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应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政府层面的干预措施,促进社会公平和健康发展。

2. 社会医学研究的不足与挑战:社会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尚存在数据收集手段不足、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个体等问题。

四、社会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社会医学与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合作:社会医学需要与人口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密切合作,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或群体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

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一、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是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将康河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健康。

二、社会医学的来源医学与社会科学三、社会医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政策四、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防治对象(环境卫生与免疫接种)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将康长寿,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五、社会医学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促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社会病防治)六、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卫生事业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七、高危人群与高危因素高危险性包括高危人群、高位环境和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高危因素是指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不良行为等)高危环境包括存在危险因素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八、社会医学教学的目的1、让学生建立社会医学的观念与思维模式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问题,学习评价方法九、21世纪医师标准1、能防治结合2、合理使用新技术3、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4、有卫生系统内外的协调能力十、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人类在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十一、促进医学模式演变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水平3、健康需求水平十二、医学模式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笛卡尔《认识机器》《动物是机器》)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十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健康谱的转变2、健康需求的提高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交叉差发展十四、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十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1、十六:亚健康状态概念是指人的机能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篇:《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下列五项:①倡导积极的健康管理;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④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⑤主动特殊人群的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③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④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⑤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5、大卫生观:卫生事业的本职是一种花“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

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斯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①对临床工作的影响;②对预防工作的影响;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④对医学目的的影响;⑤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卫生事务的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

6、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占8%。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一、选择题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p2):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p3):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群体保健和社会病控制3.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的学者(p5):法国医师盖林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p23):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5.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模型(p30):达尔格伦和怀特海德建立的分层模型,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模型。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经济地位;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第一层代表不同的个体,第二层代表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第三层代表社会和社区影响,第四层代表社会结构性因素,第五层代表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6.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p47):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需要;经济发展与卫生服务需求;经济发展与卫生费用7.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p45):1.增加劳动力供给,2.提高劳动生产率,3.减少疾病损失,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8.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p65):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性、稳定性、民族性9.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p74):生物学观点心理学观点:自我表达理论、心理压力缓解理论、情感激发理论、恐惧诱导理论行为学观点:强化模式、时间价值期望模式、健康意识模式、个人控制力模式社会学观点:社会主义功能观点、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观点、经济学观点10.健康管理策略(p87):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疾病管理、残疾管理、综合健康管理11.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p166):人群健康评价指标:单一性健康评价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死亡统计指标)复合型健康评价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健康期望寿命)健康影响影响因素指标:包括人口学指标、自然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卫生保健服务指标、卫生保健资源指标、卫生政策与保障指标、健康公平指标12.卫生政策的基本特点(p179):1.价值取向或政治性,2.合法性、权威性和强迫性,3.公益性,4.系统性,5.阶段性,6.复杂性13.卫生政策制定的原则(p181):一致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可行原则、动态原则、参与原则14.卫生政策分析的原则(p184):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信息原则、科学原则15.卫生保健制度的基本模式(p199):自费医疗模式、国家税收模式(集成式和合成式)、社会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积累模式16.卫生保健制度的发展趋势(p202):聚焦于保障、公平、效率等方面。

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医学最终版没有之一第一章绪论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讨从社会医学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科学。

知识基础:医学科学、社会科学;2. 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与人群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订综合性卫生政策、策略与措施。

3. 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2)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4. 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3)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4)开展特殊人群及社会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5. 教学目的:1.建立起整体医学观念和大卫生观念;2.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3.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4.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测量法、文献法第二章医学模式1.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医学观。

2. 医学模式种类: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为什么会发生):(1)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2)人类健康需求普遍提高;(3)医学科学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4)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的影响;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健康观的影响;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如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

简答: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6.促进人群健康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第二章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简答:1.医学模式的作用:1. 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不同的医学模式会对不同的医学理论提供不同的思路;促进许多经典医学学科不断分化并产生分支,如现代医学正逐步向细胞、分子等层次深入;促进一些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如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2. 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从专注于探讨特异生物因素和针对性的诊疗方法,到逐步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从关注消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基础上,拓展到关注心理治疗、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领域)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教育的方向需重新“定向”;医学生除接受医学科学教育外,还必须接受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学习理解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在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影响人群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如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

简答: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6.促进人群健康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第二章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简答:1.医学模式的作用:1. 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不同的医学模式会对不同的医学理论提供不同的思路;促进许多经典医学学科不断分化并产生分支,如现代医学正逐步向细胞、分子等层次深入;促进一些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如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2. 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从专注于探讨特异生物因素和针对性的诊疗方法,到逐步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从关注消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基础上,拓展到关注心理治疗、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领域)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教育的方向需重新“定向”;医学生除接受医学科学教育外,还必须接受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学习理解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在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影响人群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

社会医学复习总结(第三版 、第四版综合)期末复习超实用

社会医学复习总结(第三版 、第四版综合)期末复习超实用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的定义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2.性质:具有医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4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5三次卫生革命:<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2>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3>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医学的概念。

7.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概念(medical model)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2医学模式演变的5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社会医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互相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5):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4制订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疾病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2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3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目标与任务演变的卫生革命(3):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2第二次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3第三次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现共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5.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内容(6):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第二章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到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2.医学模式的转变(5):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和方法论。

4.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即影响健康的因素)(4):1生物遗传2环境因素3卫生服务4行为—生活方式 5 消费形式5.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4):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6.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最新《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最新《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精品文档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下列五项:①倡导积极的健康管理;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④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⑤主动特殊人群的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③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④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⑤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5、大卫生观:卫生事业的本职是一种花“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

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斯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①对临床工作的影响;②对预防工作的影响;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④对医学目的的影响;⑤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卫生事务的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

6、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占8%。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名词解释4 简答4 选择40 论述1-2社会医学章节掌握:社会医学的概念: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性质: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任务:掌握社会及人群健康状况及规律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策略与措施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监督与评价三次卫生革命:理解: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生命质量评价章节掌握: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体现了个体对疾病损害的反应。

指在伤病、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是生命质量与健康概念的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状态和主观体验。

特点:主要是人体的主观体验指标;动态性:其标准是一个随个体变异的相对标准;评价体系的多维性;与被测量者所处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标准密切相关。

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身体状态:活动受限、角色功能受限、体力适度性(指疲劳感无力虚弱感)(活动受限三层次:躯体活动受限:迁移受限: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穿衣、进食、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社会功能角色受限:社会角色:担当一定社会身份、承担相应社会义务、执行相应社会功能角色受限表现:角色活动种类和数量受限、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状态:社会资源、社会接触主观判断与满意度:健康自评、自我生活评价、满意度与幸福感其他内容:针对特殊人群或特殊疾病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特殊人群的生命质量及疾病负担的评价;卫生成果评价;卫生服务方案选择:选择药物或治疗方法;卫生资源配置的决策:QALY、成本-效益分析;用质量调整生存年评价各种因素对健康的综合影响,确定防治重点;熟悉:生命质量评价的概念与方法:方法:评价程序:确定评价目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或建立测量工具---测量过程--统计和分析处理概念:生命质量评价的适用范围:社会卫生状况章节掌握:社会卫生状况概念: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及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的状况。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医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社会医学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种模式。

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四大类。

第三章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现代研究认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是造成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行动框架中将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分为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两种因素。

高危性观点包括高危人群、高危因素、高危环境。

第四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从调查对象的范围看,调查研究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根据问题是否预设答案,可将问题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种。

对于敏感性问题,非随机化应答技术主要包括剔除法、匿名法和编辑法。

第五章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卫生状况内容广泛大体上可分为下列六类: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政策、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保健、卫生资源、卫生行为等。

婴儿死亡率是一个敏感、综合的指标,不仅直接反映影响婴儿健康的卫生问题,而且也反映母亲的健康状况、产前和产后的保健水平以及婴儿保健水平和环境卫生状况等。

第六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大体上可将其归为环境、人口和文明三个类别。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阶层主要由个人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因素来决定。

职业生涯中对人们精神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状态主要有职业倦怠、失业和退休。

社会支持的构成要素有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和凝聚力。

第七章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压力是由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管理三方面要素构成。

第八章生命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目的分类,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分为鉴别量表、预测量表、评估量表。

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是:评价内容综合性、评价指标主观性、生命质量动态性。

十一章社会卫生政策分析SWOT分析就是为了了解组织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概念(P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de)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de)关系(de)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de)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de)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de)社会功能,提高人群(de)健康水平.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de)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3.我国社会医学(de)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de)健康观;②推动医学模式(de)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de)预防保健工作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de)作用(P15)①社会医学(de)灵魂②指导原则③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2. 医学模式(de)转变(P16)(填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de)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de)背景(P20)①医学发展(de)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de)改变③健康需求(de)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de)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de)基本规律和特点(P31)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de)重叠性、作用及影响(de)非特异性)②恒常性与积累性③交互作用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de)重要影响因素(P47)人口(de)规模、结构、分布、流动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1.健康相关行为(P64)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de)行为和危害健康(de)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de)行为和危害健康(de)行为.2. 健康行为(P64)健康状态下(de)行为模式,即理想(de)健康相关行为.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de)类型(P71)①调查研究②试验研究③评价研究④文献研究2.社会医学研究(de)步骤(P73)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3.现场调查常用(de)定性研究方法(P76)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③专题小组讨论4.深入访谈法(de)步骤(P76)准备工作调查对象(de)选择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员选择与培训现场访谈访谈结果分析撰写报告5.专题小组讨论(de)步骤(P77)1)制订计划2)决定小组(de)数量和类型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7.问卷设计(de)原则(P82)(填空)目(de)性反向性实用性8.问卷(de)一般结构(P81)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de)登记(编码)等.9.问卷设计(de)步骤(P82)①明确研究目(de)②建立问题库③设计问卷初稿④试用和修改⑤效度和信度检验⑥10.问卷问题和答案(de)设计(P83)(1)问题设计根据问题(de)回答方式,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1)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优点:①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de)情况;②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得到意外(de)发现;③若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用开放式提问为好.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较高(de)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②需花费较多(de)时间和精力;③不善用文字表达自己(de)看法,导致回答率低;④统计处理比较困难.2)封闭式问题优点:①容易回答,节省时间②回收率较高③更能获得相对真实(de)回答④便于分析和比较缺点:①某些问题(de)答案不易列全,回答偏倚②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de)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③容易发生笔误(2)答案设计①填空式②二项选择式:是或否③多项选择式:应按顺序排列④图表式:回答者在图表上表示自己(de)意思⑤排序式答案(de)排列:①问题(de)排列:先排列容易回答(de)、无威胁性(de)问题(年龄、性别)②先排列封闭式问题③问题要按一定(de)逻辑顺序排列(问完一类再问一类)④检查信度(de)问题须分隔开来7.信度、效度及其关系①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de)程度,即测量工具(de)稳定性或可靠性,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②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de)目标之间(de)接近程度.分为四种: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③关系:1)不可信(de)测量一定是无效(de).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2) 可信(de)测量,既可能是有效(de),也可能是无效(de).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3) 无效(de)测量,可能是可信(de),也可能是不可信(de).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4) 有效(de)测量,一定是可信(de)测量.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1 生命质量QOL(WHO定义)(P89)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de)个体对与他们(de)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de)事情有关(de)生活状态(de)体验.2.生命质量(de)构成(P89)HRQOL主要包括生理和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经济状况或因素(课件)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P88)HRQOL 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de)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de)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作为一种新(de)医学评价技术,全面评价疾病及治疗对病人造成(de)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de)影响.2.生命质量评价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de)人在一定时点上(de)生命质量表现.生命质量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平衡、改善和下降三种状态.3.生命质量评价内容(P91)(填空)①生理状态反映②心理状态③社会功能状态④主观判断与满意度⑤疾病症状4.现成(de)量表:首选适宜(de)外文量表第七章健康管理1.健康管理(P108)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de)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de)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de)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de)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de)过程.2.健康危险因素(P111)使疾病或死亡发生(de)可能性增加(de)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de)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等.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P11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de)一种技术方法.4.慢性病自然史(de)6各阶段(P112)①无危险因素阶段②出现危险因素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症状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5.健康危险因素(de)特点(P112)①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接触才发病②特异性弱:某一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③联合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网络④广泛存在:散在、潜在、渐进、长期6.健康危险因素(de)分类(P113)①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自创性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危险因素④医疗服务中(de)危险因素7.健康危险因素(de)主要评价对象:行为危险因素8.健康危险因素评价(de)步骤(P115)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③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de)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de)年龄值称评价年龄.)⑦计算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de)预期年龄.)⑧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9.可能延长寿命数=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10.评价结果(de)四种类型(P121)①健康型②自创性危险因素型③难以改变(de)危险因素型④一般性危险因素型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P)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de)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de)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de)目(de)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de)过程.2.卫生服务研究(de)内容(P141)①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de)影响②评价人群(de)医疗卫生服务需要③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④卫生系统(de)组织结构与功能⑤卫生系统(de)经济分析⑥卫生服务效果评价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de)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de)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de)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de)差距而提出(de)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de)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de)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de)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de)自身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de)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de)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de)结果.4,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de)联系卫生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de),如果卫生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de)实际利用得到满足.5.反映人群健康状况(de)指标(选择或填空)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de)指数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需要量(de)三项指标(P146)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7.疾病频率指标及其算法(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de)百分比.8.卫生服务利用(de)测量与分析(de)指标(1)门诊服务利用①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末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2)住院服务利用①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③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9.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de)因素(P152)①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②社会经济因素③文化教育④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⑤医疗保健制度⑥气候地理条件⑦行为心理⑧婚姻与家庭1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包括哪些(P157)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1.社会卫生状况(P162)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de)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de)社会因素(de)状况.2.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165)(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1)单一型指标①粗出生率②粗死亡率③年龄别死亡率:④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总数⑤平均期望寿命:假设有同时出生(de)一代人,按照一定(de)死亡概率去死亡,直至全部死亡为止,计算平均每个人存活多长时间.⑥死因别构成比:某地某一时期内因某一种或某一类原因死亡(de)人口数占总死亡人数(de)百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即为死因顺位(死因谱)⑦孕产妇死亡率:每出生10万名活产婴儿死亡(de)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怀孕期间、分娩以及分娩后(de)42天内(de)死)⑧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de)人数/同期活产婴儿总数100%(活产婴儿:怀孕满28周,出生后有过生命迹象,即有过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脐带波动四项指征之一者.)2)复合型指标:两个或以上(de)指标组成(de)新指标.(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两大类)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及卫生保健指标3.卫生政策(P170)卫生政策指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de)关于卫生事业发展(de)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de)总称.4.卫生政策(de)特点(P170)①利益和价值取向②目标取向③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④功能多样性⑤过程及阶段性世纪面临(de)主要健康问题(P179)①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de)不公平性②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③健康问题(de)复杂性:旧(de)未去,新(de)又来6.全球卫生策略“21世纪人人健康“(de)三个总体目标(P180)①提高平均期望寿命(de)同时提高生活质量;②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de)公平程度;③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de)实施策略(P180)①与贫困做斗争②在所有(de)环境中促进健康③部门间(de)协调、协商和互利④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8.初级卫生保健(P181)是一种基本(de)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de)方式和技术,是社区(de)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de)、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de)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de).9. 初级卫生保健(de)基本原则(P181)①合理布局:注意乡村和城郊②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地区卫生决策③预防为主:卫生保健重点是预防和促进健康④适宜技术:方法和物资能被接受和适用⑤综合途径:卫生服务与营养、教育、住房等综合考虑10. 初级卫生保健(de)基本要素(P181)①主要卫生问题(de)预防和控制方法(de)健康教育;②改善食品量供应和合理营养;③供应足够(de)安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④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de)妇幼保健工作;⑤主要传染病(de)预防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和外伤(de)合理治疗;⑧提供基本药物.第十章社区卫生服务1.社区(de)5个要素(P204)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de)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de)认同、一定(de)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2.社区卫生服务(P204)是社区建设(de)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de)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de);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de)、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de)基层卫生服务.3.社区卫生服务(de)特点(P205)①以健康为中心②以人群为对象③以家庭为单位④提供综合服务4. 社区卫生服务(de)内容①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③社区预防④社区康复⑤社区保健⑥社区计划生育服务5. 社区卫生服务(de)意义①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②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③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de)不合理增长④有利于加强预防为主战略⑤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de)目标⑥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⑦是转变医学模式(de)最佳途径第十四章慢性病(de)社会医学防治1.慢性病(de)概念(P282)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de)特征(de)疾病可视为慢性病:①患病时间长期;②病后留下功能障碍;③疾病(de)原因常引起不可逆(de)病理变化;④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de)医疗处置;⑤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de)康复训练.2.三级预防(de)内容(P282)①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de)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de)根本措施.一级预防(de)双向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②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发病前期(de)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de)发展而采取(de)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de)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de)目(de).措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③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de)危害而采取(de)措施,其目(de)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3. 筛查概念(P288)应用简便快速(de)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de)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de)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de)一项预防措施.4.筛查(de)原则(P289)①拟筛检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de)重大公共卫生问题②拟采用(de)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de)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③有较高(de)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④拟筛检出(de)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de)可识别(de)潜伏期⑤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查5.周期性健康检查概念(P292)运用格式化(de)健康检查表格,由医务工作者针对就诊者(de)不同年龄、性别、存在(de)主要卫生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等进行(de)个体化(de)健康检查.6.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de)内容(P298)①支持或解释②告诫或建议③处方④转诊⑤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⑥随访⑦预防7.高血压(de)自我管理①定期测量血压②戒烟③减肥④规律(de)体育锻炼⑤合理膳食⑥紧张(de)调节⑦按医嘱服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或群体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医学的社会化:指医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需要承担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要把卫生事业当做全社会的公共事业而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 5)现代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

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1.老年型社会: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

2.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定义: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的帮助。

分类: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3.家庭:婚姻、血缘和法律为基础同定下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功能:生育、生产和消费;抚养和赡养;休息和娱乐;家庭成员的社会化。

4.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突出强调了卫生与教育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仅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

5.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ASHA):偏重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包括就业率、识字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

ASHA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但也反映人口的社会状态、文化状态、人口变化状态及身体素质状况等方面的人口素质状况,是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1.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涉及物质、制度、观念等诸方面。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2.亚文化(subculture):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的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3.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机制1)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3)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4)自我保健行为,预防服务 5)影响病人角色:非医学专业人员在求医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第九章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在某一特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

2.实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实验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根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可以将人群实验分为临床实验和现场试验。

社会医学的所做的实验研究主要是现场试验研究。

3.社会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方法: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评价研究 4)德尔菲法 5)文献研究步骤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2)制定研究方案(包含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三个方面) 3)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解释结果;4.抽样调查——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这类抽样一般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5.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

其收集资料的过程称为定量调查(问卷调查)6.面对面访谈的优缺点优点: 1)比较灵活,随时纠正和完善被访谈者对问题的回答; 2)可以在文件中列入较为复杂的问题; 3)对调查者文化要求不高 4)问卷回收率高,可以督促被调查者的回答;5)容易控制访谈的环境;缺点:1)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2)对访谈员素质要求高 3)没有匿名保证4)适用范围小7.信访法的优缺点优点:①节省时间和费用,②可避免现场自填时间紧张、时间冲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③有较高的匿名保证,④调查的范围可以很广。

缺点:①缺乏灵活性,②可信度相对较差,③无法控制填写问卷的环境,④问卷的回收率较低,⑤问卷有效率可能较低。

8.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1.开放式问题优点:①可以用于事先不知道答案有几种的情况,②反映回答者之间细微差异,③用于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缺点:①对被访者要求高,②花费时间,③拒答率高,④不易于统计2.封闭式问题优点:①容易填答,②节省时间,③拒答率低,④便于统计分析缺点:①答案不易列全,②无主见者易猜答,③易发生笔误9.问卷的主要类型和一般结构(1)主要类型:自填问卷、访谈问卷(2)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10.答案的设计的种类和错误(1)种类: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2)错误:双重装填、含糊不清、抽象的提问、诱导性提问、敏感性问题。

11.信度(reliability):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

评价手段: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12.效度(validity):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评价方面: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7)卫生服务利用;8)研究医疗保健制度;3.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1)提高服务人群的健康水平;2)提高卫生系统的反应性;3)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4.成本效益分析(CBA):用货币单位来评价卫生服务方案的优劣,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表示。

5.成本效果分析(CEA):卫生资源的投入所得到的利益不能用货币值计量,只能用某种指标,如发病率,休工率等。

6.成本效用分析(CUA):用人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足程度的变化来评价不同卫生方案。

7.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8.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9.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10.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1)疾病频率(度)指标两周患病率=调查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健康者占总人口比(3)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两周卧床率=调查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活动受限率=调查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休工(学)率=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患病天数=调查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11.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1)门诊服务利用: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两周患者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2)住院服务利用:住院率=调查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12.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 7)行为心理; ?8)婚姻与家庭;13.卫生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