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简介
改革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国企改革 ●教育改革 ●住房改革 ●扫黄打非等于啼笑皆非 ●社会心理的日益扭曲
评价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 、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改革开放总槪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opening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 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 的政策。 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 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 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 小岗村开始实行“ 任制” 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 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 国之路, 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 年提出 15、1996年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年提出西部大开发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 小康社会的奋斗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 国九条” 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工商业改造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社会主义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计划和管理。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
因此,中国领导层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经济问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要解放思想,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人们勇敢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的可行性,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来形容。
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较为顺利的转型。
而改革开放则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改革开放;同样地,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造也将陷入僵化和停滞。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和动力,而改革开放则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与朝鲜改革的对比_4350字【优秀作文】
中国改革开放与朝鲜改革的对比_4350字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
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进入今年以来,朝鲜经济改革又出现了新的气象。
首先是金正日1月中旬率领内阁总理来华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随后,朝鲜劳动党中央群众团体及首都建设部第一副部长张成泽带着30多位高层经济官员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经济考察。
4月中旬,内阁总理朴凤柱在朝鲜第11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高中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
高中改革开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时间是:A. 1978年B. 1979年C. 1980年D. 1981年答案:A2. 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先在哪些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A. 上海、天津B.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C. 北京、广州D. 杭州、苏州答案:B3.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者是:A. 邓小平B. 毛泽东C. 周恩来D. 江泽民答案:A二、填空题4.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______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
答案:705.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______。
答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建立起______经济体制。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简答题7. 简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它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改革开放政策中,“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实现的?答案:“一国两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得到实践。
通过“一国两制”政策,中国政府允许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享有高度自治权,同时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论述题9.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再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如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平台,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名词解释
改革开放名词解释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改变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开放了市场,鼓励私有经济和外资的进入。
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加强科研和教育体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也推动了农村改革,农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思潮,恢复了社会的稳定。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党内民主,改革官僚体制,推行法治和人权保护。
改革开放也加强了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在社会方面,改革开放政策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学习机会,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提高。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做出了贡献,中国民众通过接触国外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拉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成为了新的挑战。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腐败和不平等。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政策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这一政策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支持。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实施类似政策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这个进程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鼓励私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基础。
首先,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活动主要由政府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鼓励市场竞争,引进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和投资,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众多自由贸易协定。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机遇。
同时,国际资本的进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外国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
改革开放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农民工的流动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内需市场,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产业存在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城乡差距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12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多年的过往: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对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同时,改革开放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1、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高一作文议论文:中国改革开放与朝鲜改革的对比
高一作文议论文:中国改革开放与朝鲜改革的对比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
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进入今年以来,朝鲜经济改革又出现了新的气象。
首先是金正日1月中旬率领内阁总理来华考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随后,朝鲜劳动党中央群众团体及首都建设部第一副部长张成泽带着30多位高层经济官员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1天的经济考察。
4月中旬,内阁总理朴凤柱在朝鲜第11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历程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历史学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历史学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导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多次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其中,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的崛起,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政策背景改革开放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国内经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的历史过程。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经济体制落后、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水平欠缺等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的领导层决定开启改革的大门。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对外贸易等措施,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2. 经济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经济的崛起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也培养了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和对社会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这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进行。
3.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 经济的迅速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也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到城市就业,城市人口稠密度增加,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
3. 文化的多元发展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国际文化,文化交流的加强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
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
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标志。
改革开放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末期,它在中国的历史上意味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此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重振中国经济并提高国家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刺激,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经济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从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变革。
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同时削弱了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企业已经被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现在社会上的私人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还导致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大量涌入中国,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由于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政治变革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变化。
政治变革是缓慢的,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相互关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采取更寻求民主和法制的政策。
改革政策一步步地取消了一党主义的某些方面,增加了人民的参与度。
中国传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25年皆被迅猛发展。
中国现在拥有超过240万人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竞选产生。
政府也采取措施允许私人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成立。
一些市县的政权也向新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让出了一部分权力。
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帷幕。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政治对于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少,中国开始向着开放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回望时间的路,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经济活力增强,世界正在学习和将其经验运用。
9课《改革开放》
四、对外开放
1、含义: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 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 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 2、目的: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 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现代化建设。
四、对外开放
6、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环渤海地区
浦东
长江三角洲
厦门 珠海 海南
厦漳泉三角区
汕 头 珠江三角洲 深圳
四、对外开放
创办经济特区,视察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一条道路的变化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一夜崛起之城”、 改革开放的窗口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 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 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3、过程 (1)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 (3)1985年起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88年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四、对外开放
4、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5、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改革
2、背景:计划经济下,企业缺乏活力
3、时间: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国企改革 4、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 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5、加快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的原因、性质及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的原因、性质及主要成就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得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谈到改革开放,我们应从原因、性质及成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原因之一:尽快摆脱我国当时的贫困落后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原因之二:面对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原因之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与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
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所以社会主义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改革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原因之四: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原因之五: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因为改革“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而必然引起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这场革命的实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的背景、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
一、背景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是中国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实行的经济管理方式。
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国家需要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成为当时中国国情的需要。
二、特点1.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中央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和调整。
中央政府以五年计划为基础,通过统一的计划和指导方针来引导国家各部门的发展和资源配置。
2.重工业优先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3.公有制主导在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家对重要产业和资源实行公有制,这有利于国家统一规划和资源配置。
三、影响1.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为中国带来了一段持续的经济增长。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严格的计划管理,中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2.失衡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均。
重点发展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投入使农村地区和弱势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边缘化。
四、改革开放1.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引入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3.外资引进与技术升级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外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五、影响1.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
市场机制和外资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论改革开放与发展中的对立统一
论改革开放与发展中的对立统一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根据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系也是一样。
因此,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统一,即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分析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对立,分析改革开放与发展格格不入的一面,以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改革开放发展对立统一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政策简介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就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和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背景如何,内容和效果如何?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
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不仅仅指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它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对内改革的开始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新变化正在发生……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出更辉煌的篇章……我国五个的经济特区深圳市(327.5平方公里)珠海市(121平方公里)厦门市(131平方公里)汕头市(52.6平方公里)海南岛(33920平方公里)十月的阳光依然灿烂,隆重的开学典礼还历历在目,热烈的国庆活动还意犹未尽,赛场上激烈拼争的硝烟还没散去,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到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下周的期中考试。
改革开方为何在南方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曾经伴随着种种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宋朝时,文化重心倾向于南方得到明显的增强。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之后,人才聚集于南方,在已有的物质和经济基础的支持下,南方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重心,北方文化由此衰微。
史载“宋室南渡,不惟文人学者从之而南,即将帅武人之生长西北者,亦多居于南方。
举各地优秀之人,皆居江、淮以南,宜江淮以北之民族,逐渐退化也”。
顾炎武对此也有论述,他说:北方遭遇金、元时期的战乱,在文学修养上不及南方了,北方人“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认为北方文化教育已大大落后于南方。
加上南方地区固有的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旦拥有较高文化的士人大量迁居于此,加以开发利用,经济便开始增长,南方的贸易、思想、文化等领域获得比较开放的环境熏陶,海洋文明逐步取代内陆文明。
有了宋代文化南移的基础,发展下来至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明朝,文化转移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突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
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除了朱元璋的北伐,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改革开放和思潮涌动的今朝,也贴上了“北伐”的标志,但成败是非,就不尽相同了。
太平天国:邪教组织的革命1851年1月11日,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太平天国計执政13年,转战18省。
太平天国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比较先进的治国思想,但是不论是开端、过程还是结束,太平天国都是赤裸裸的邪教组织。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不仅仅指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它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