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 分,每小题3 分)
一、(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漫溯(shuò)挥斥方遒(qiú)
惆怅(chànɡ)百舸争流(ɡě)
B.彳亍(chí chú) 哀怨彷徨(pánɡ)
寂寥(liáo) 忸怩不安(ní)
C.青荇(xínɡ)冰屑悉索(xiè)
火钵(bō)凝重隽永(juàn)
D.瓦菲(fēi)浪遏飞舟(è)
糯米(nuò) 矫健有力(jiǎo)
【答案】D(A.溯:sù,B.彳:chì,亍:chù,C.荇:xìng)
2.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激浊扬清磅礴五岭逶迤
B.碣石含蓄隐诲太息清澈晶莹
C.春惟中流击楫瓦菲意趣盎然
D.通缉风度翩翩邂逅苦闷诅丧
【答案】A(B.诲-晦,C.惟-帷,D.诅-沮)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赛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50分)友情提醒:请注意卷面的整洁;从高一年的第一次练习开始做起!一、积累与运用(60分)1.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22分;每格2分)(1)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再别康桥》)(5)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6)撑着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7)己所不欲;。
(《论语》)(8);小人长戚戚。
(《论语》)2.根据你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填空;每个空格不超过5个字。
(6分)《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毛泽东的(1);《雨巷》抒发了戴望舒对丁香姑娘的(2);《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艾青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3.规律的发现总是从梳理探究中得来;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汉字;然后根据字义和字形的关系;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分)拗拥驽痘绑抢扬痱织抓择腿扶脸肺纺缚拍缝结绷病驾答: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1)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加以修改。
(3分)栏干槽净六畜兴旺;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改为(2)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它的下联(平仄不论)。
(4分)上联:读书须眼界开阔下联: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弟兄。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
看到流逝的江水;①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看到再生的小草;②会想到生命力的强悍;在寂静的山林里;③会平息烦zào()的心情;面对暴风雨;④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周考一、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4)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6)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7)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2.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岁月稠(chóu)遏(è)止漫溯(shuò)B.彳亍(chìchù)瓦菲(fēi)寥廓(kuò)C. 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D.凌侮(wǔ)漂泊(bó)跫(qióng)音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积累.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摈.弃()遒劲.()蜡炬.()百舸.()争流B .忸怩..()铆.钉()慰藉.()峥.嵘()岁月C .寥.廓()脊髓..()包扎.()虫咬鼠啮.()D .掂量.()间.歇()辟.谣()磕磕绊.绊().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是醒来,抑或是睡去,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我们凡人梦想到的更加真切……B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涨痛得像火烧似的。
C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牒瓜果月饼。
D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祥。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B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C .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
D .香雪的小木盒呢,因为..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雪莱,法国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B .《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D.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出题人:兰显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及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它是现代诗歌,也是新诗,因为它产生于“五四”以后。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下阕中描写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下阕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第Ⅰ卷(共131分)一、古代诗歌阅读(46分)(一)课内文言文,完成1——6题。
(25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军函陵军:军队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高兴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烛之武退秦师B、夜缒而出C、秦伯说,与郑人盟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以其无礼于晋C、夫晋,何厌之有?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失其所与,不知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D、往而不反者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词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7、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答:8、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15分)9.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怅寥廓,,谁主沉浮?(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3)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鲁人版高一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测试题第Ⅰ卷(共63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蒙昧(méng)蒙骗(méng)湮没(yān)果实累累(léi) B.咀嚼(jué)潜力(qiǎn)皓首(hào)拈轻怕重(niān) C.譬如(pì)畸形(jī)歧路(qí)口诵心惟(wéi)D.要塞(sài)塞车(sāi)冷僻(pì)癖好(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抹煞枯燥全副精力一幅画B.消耗销魂卷帙浩繁坐右铭C.落伍流弊驰骋爆发户D.缭草缭乱家私耽搁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句是()A.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B.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C.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
D.伊里奥特说她第一次读到卢梭的作品时,好像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______。
②以问题为中心,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_______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
③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A.障碍收集感受B.妨碍收集感受C.妨碍搜集感触D.障碍搜集感触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借鉴学习。
B.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C.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D.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2024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闻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意的精神追求。
回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绝伦的体育竞赛与优异的运动成果,也不仅仅是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对人自身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同等更高层次志向的关注与实践。
早在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形成了以“和平友情”“公允竞争”“追求人体塑身”和“奋进”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吸取了这些古奥运思想,摒弃了古奥运会的民族主义色调和排外特征,使奥运会成为包涵、开放的和平友情盛会。
他明确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最基本的目标: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
他还说,体育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培育和造就像古希腊人那样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顾拜旦从古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应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结论,从而彻底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确定了新的竞技体育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与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消遣,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须要的一代新人。
”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允和谐的社会。
高一语文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B. 锱铢必较C. 明察秋毫D. 栩栩如生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大学》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苗条B. 贤惠C. 温柔D. 善良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5. 以下哪个成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相近?A. 画蛇添足B. 亡羊补牢C. 乐极生悲D. 否极泰来6.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A. 王勃B. 李白C. 杜甫D. 韩愈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如梦令》D. 《青玉案》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的哪首诗?A. 《静夜思》B. 《望庐山瀑布》C. 《将进酒》D. 《月下独酌》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A. 《左传》B. 《史记》C. 《汉书》D. 《后汉书》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________”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2. 《岳阳楼记》中,“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13. “________”是《诗经》中《关雎》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
14. “________”是《离骚》中屈原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15. “________”是《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按姓氏的音序排列下列著名诗人的名字,正确的一项是()A. 白居易苏轼李白杜甫B. 白居易杜甫李白苏轼C. 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D. 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甫【答案】B【解析】“白”的音序是B,“苏”的音序是S,“李”的音序是“L”,“杜”的音序是“D”。
故选B。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C.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B.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D.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答案】C【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C项,应该是编年体历史著作。
所以选C。
3.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的命名方法分别是:A. 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 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 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 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②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A.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B.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C.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D.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答案】A【解析】(1)“数人”对“壮士”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薛显”是“又败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爵位顺序有误应为“公、侯、伯、子、男”【答案】C【解析】(3)C项“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可知他并不是明朝建立后一直镇守北方重镇——北平【答案】(4)①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②顾时率领部下数百人跃马出击敌人退去(顾时)缴获他们的军械、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解析】(4)①“耀兵城下” 状语后置句在“兵”后省略了“于” 应是“于城下耀兵” “劲” 得力的“复” 再次②“帅” 通“率” 率领“引去” 退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省略了主语“顾时”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A. 上阕首句作者以祖逖自励表达立志报国的气概隐含国事堪忧的沉痛B. “依旧一新亭” 语浅而情深表达作者对东晋名士痛感国土沦丧的同情C. 上阕最后三句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锋利的宝剑状山势挺拔气冲斗牛D. 这首词抒写作者欲为国效力却终被埋没的慨叹词气雄豪情绪苍凉【答案】B【解析】(1)B项诗中用典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此处作者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忧伤【答案】(2)①直抒胸臆下阕前三句作者直言古来幽并之地多出武勇豪侠之士我等却鬓发斑白而一事无成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②用典“一掬钓鱼坛上泪”一句借东汉隐士严子陵的事迹表达自己既然用世无望便只好独善其身隐居屏迹的愤激之情③以景结情“风浩浩雨冥冥”营造出风雨如磐、天地迷冥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解析】(2)“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意思是“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 本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的心情“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意思是“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其中“一掬钓鱼坛上泪”运用典故词人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泪”字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 以景结情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表达出词人的年华空老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感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2)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3)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答案】B【解析】“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意在说明环境变了身份变了行为方式变了人与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会造成心灵的隔阂故选B【答案】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以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解析】【答案】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解析】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A.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B. “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C.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D.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1)D项“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B【解析】(2)B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五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答案】D【解析】(3)D项由材料一可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答案】(4)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解析】(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再将材料二第三段“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答案】(5)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解析】(5)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 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并介绍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最后第六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语录中不符合材料中关于质疑论述的一项是()5.(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质疑的意义5.(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A. 追求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共鸣”效果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B. 共鸣与冲突是阅读的两种状态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C. 读者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依靠于对自己阅读中共鸣与冲突的反思D. 阅读的价值在于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这一切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答案】C【解析】(1)A项“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错误文章中说的是“一是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可谓之‘共鸣’ 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隔情意相违则谓之‘冲突’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推崇前者”B项“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错误并非最终结果也无积极与消极之分D项“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错误应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尊重、理解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故选C【答案】C【解析】(2)C项“作者的心理操控比读者的先入为主更易产生特定意义上的思维惯性”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答案】D【解析】(3)D项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而非质疑的重要性【答案】(4)①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②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③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④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解析】(4)从材料一“共鸣与冲突并非阅读的终结更非阅读的目的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能达成此结果的是对共鸣与冲突的反思”可总结出“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从“在质疑与探究中我们才能澄清文本认识自我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这样作为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才能达成”可以总结出“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 从材料二中“注重政治变迁中的史实批判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性格传统的民族而忧患的意义就表现为对天、人、古、今的认识与思考在认识与思考中中国早期的独立记史行为又是最可宝贵的传统”可总结出“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 从“注重文化交流中的视野开放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开放融合胸襟的民族而开放融合的标志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比较与吸收”可总结出“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答案】(5)①首先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个话题提出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②接着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通过举例论证强调了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③最后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解析】(5)材料一第一到三段首先从在阅读状态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写起简单论述“共鸣”与“冲突”的关系后引出了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着四到五段作者举了林冲的例子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作者通过对比林冲与武松、鲁智深的不同来论证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最后最后一段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为图1的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标题6.(2)简要评价图2的创意创意【答案】(1)【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长空利箭网遍全球【解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拟写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要求标题中包含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拟写标题可以从时间、地点、新闻主体、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把握有时也要考虑新闻主体的特点、属性等另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图1下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通过所给的这些文字考生可以提取以下信息第一新闻主体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简称“北斗” 结果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收官再依据“全球卫星导航”与“组网卫星” 可知新闻主体的特征是“网遍全球”或“组网全球” 明确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再结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 作答此题答案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该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新闻主体“北斗” 又写出了事件的结果“收官” 还写出了新闻主体的特征“组网全球” 非常完美②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评价图标创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图标的组成内容并对内容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图标创意进行正确评价图2 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形圆形内部蕴含着太极阴阳鱼图形和长柄勺状的司南图形最上和最下分别标有中英文标识在深蓝色的太极阴阳鱼图形内画有北斗七星司南图形下面有网络化地球图案明确图标的这些组成部分后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图2的创意进行评价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因为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团团圆圆圆形更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图标中太极阴阳鱼与圆形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七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寓意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同时还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说明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它象征着我国的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答案】(2)【示例】①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②图标中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系统志在建设一个实现全球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③图标中的北斗七星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④司南古代辨别方向的仪器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北斗七星一起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古今结合映刻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民族骄傲感⑤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形象生动体现了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解析】7.(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7.(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一、基础测试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 佝偻(gōu1óu)荡漾(yàng)橘子洲(jú)B.笑涡(wō) 纤绳(qiàn)深邃(suì)岁月稠(chóu)C.屏息(bǐng) 眷属(juàn)青荇(xìng)怅寥廓(liáo)D.漪沦(yī) 火钵(bō)竞自由(jìng)答案:B2.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D.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答案:D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
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C.下阕先用“携”“忆”两字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
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答案:C4.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模块综合测试题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XXX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
由于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XXX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XXX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XXX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
XXX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
所以,XXX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表现,是XXX将“平淡”说明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天然,姿态横生”的厚实内涵。
他的两首到处颂扬的小诗,说清楚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天然存在。
另一首是写XXX,“不得XXX软,应惭梅萼红。
XXX有千叶,淡伫更纤秾”。
在XXX先生的眼中,纯白的XXX固然没有其他花草的绮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测试卷1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
“扶贫先扶智”理论认为,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由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
包容性增长即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旨在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当前仍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
从社会的角度看,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是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继续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组合。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和父母,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含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
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中,基于代际流动的全球数据库总结了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
一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其收入,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于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的非教育特征,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三是父母的非教育特征对子女收入也存在持续性影响,如相对富裕的父母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更好,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寥(liáo)廓方遒(qiú)沁(qìn)园春百舸(gě)争流B、峥(zhēng)嵘(róng)青荇(xìng)橘(jú)XXX星辉斑斓(lán)C、下载(zǎi)颓圮(pǐ)大堰(XXX)河叱(chì)咤(zhà)风云D、冰屑(xiāo)团箕(jī)分(fēn)外香妄自菲(fěi)薄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沧茫萧瑟打渔船意气风发B、惆怅云彩万户候枯躁无味C、挑衅抱歉明信片貌和神离D、长篙伫立挖墙脚凄婉迷茫3、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②XXX把对“XXX姑娘”深厚的感情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测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测D、品味贯注揣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XXX慈悲为怀,历年来捐助社会公益、慈悲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良多富豪忽视慈悲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明明的对比。
....B、XXX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XXX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不辞艰苦惨淡经营的成果。
....C、有些“编剧”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裁缝”编剧满天飞。
....“抄袭之争”“改词风波”纷争不断。
D、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只是在一念之差的事,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
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要在那一瞬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党风中良多问题迟迟引不起警觉,都与这类见责不怪的麻木心态和由此而来的失之以宽、失之以软有很大关系。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gē)罗绮(yǐ)荡漾(yàng)橘(jú)子洲B.睿(ruì)智纤(xiān)绳深邃(shuì)岁月稠(chóu)C.粗糙(cāo)眷(juàn)属青荇(xìng)怅寥(liáo)廓D.漪(yī)沦踟蹰(zhú)稻穗(suì)竞(jìng)自由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伴侣慷慨主宰风华正茂B.追朔草霉斑斓激浊扬清C.奥丧歧视贫脊抑扬有致D.簇新摸索星晨天纶之乐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转换经营机制,固然对某些在旧的轨道上生活惯了的同志感到不习惯。
B.作家和艺术家不一定同时是文艺批评家或文艺理论家,然而他们一定同时是修养很高的鉴赏家。
C.王教授对收购古书的人说:“这些书过去我一直舍不得卖,现在拿出来,倒不是为了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国家需要这些书。
”D.这点小雪,他以为没有打伞的必要,何况他还贪图着看看夜间的雪景呢。
4.下列诗句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________的容光。
②好像是朋友的________的怨诉,好像是他临别时的呼唤。
③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________的声调,你的________的音响。
A.忧郁娇美阴沉深渊 B.娇美忧郁深渊阴沉C.娇美忧郁阴沉深渊 D.忧郁娇美深渊阴沉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读鲁迅的作品,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掩卷失笑,叹为观止。
B.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喜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测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古人云:“诗言志。
”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
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
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
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
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