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生字注音标调:
萌发()翩然()归来孕()育
簌簌()呈现()销声匿迹()
农谚()海棠()纬度()
刺槐()悬殊()连翘()
2、解释下列词语:
A 苏醒:B次第:
C 翩然:
D 孕育:
E 簌簌:
F 销声匿迹:
G 衰草连天:H 载途:
I 年年如是:J周而复始:
K 草木荣枯:L 花香鸟语:
3、文学常识:
A、说明文的结构有
B、说明顺序有
C、说明方法有
D、说明文的三要素
E、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
F、本文的作者是(),选自《》是根据《》改编的
二、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何以此为题?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语言用的好?
3、本文多数情况下都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出两个例子,这样有必要吗?为什么?
4、文中第二自然段从“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为什么?
5、第十自然段中的“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6、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侯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8、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精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训练1(含答案)
基础训练1.自主预习课文,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翩.然(piān)孕.育(yùn)衰.草连天(sh uāi)B.簌.簌(sù)短促.(cù)草长.莺飞(zhǎng)C.悬.殊(x uán)萌.发(méng)销声匿.迹(nì)D.连翘.(qiào)农谚.(yàn)风雪载.途(zǎi)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C.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畜牧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D.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显得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i jj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归来的场景了。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B.雪后天晴,阳光明媚,风雪载途,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肖敏萌发了当建筑师的远大理想。
D.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B.切实提高贵阳市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D.夏天的六盘水,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的好季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
B.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C.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D.导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物候现象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二、课内精读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概括不当的一项是()A.课文第九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说的,分说的时候又是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
B.课文第九段的中心句是本段第一句。
C.课文第九段中“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中“这个因素”是指“高下的差异”。
D.课文第九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
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8.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悬.殊(xiá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ɡ)B.孕.育(yùn) 翩.然(biān) 销声匿.迹(nì)C.活跃.(yuè)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D.纬.度(wěi) 萌.发(ménɡ) 风雪载.途(zǎi)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蔌蔌地落下来。
改为。
(2)而山区的气侯、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察。
改为; 改为。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活C.灵便D.灵敏(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
(填序号)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④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的家乡就在贵州那美丽的小村庄,春天来临的时候,无需长途跋涉,打开楼顶的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cìdì开放。
而深秋来了,一切都慢慢凋零,万事万物似乎都xiāo shēng nìjì_ 了,我幽雅地吹奏着一支曲子,凝望着远处的夕阳。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沿岸无数中华儿女。
B.上课铃响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次第走进教室。
C.东边日出西边日落,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
D.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是。
3.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A.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存在的合作领域。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 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印江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课内阅读阅读“立春过后”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问题。
4.(考点:说明对象)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5.(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选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答:6.(考点:词语运用)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答:三、拓展阅读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唐淼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着无穷智慧和奥秘的世界,它以各种形式和语言与我们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大自然来学习它的语言,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第一题:树木的语言树木是大自然中最为庞大和长寿的生物之一,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我们交流。
通过观察树木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
比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木通常代表着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而枯萎的树木则可能暗示着缺乏水分或其他生存条件的不利因素。
此外,树木还通过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来传递信息。
例如,秋天来临时,树叶的颜色会逐渐变为红色或黄色,这是树木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做出的反应。
通过观察树叶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季节的转变,并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题:动物的语言动物是大自然中的另一种重要的生命形式,它们通过声音、姿态和行为来与我们交流。
鸟类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它们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
每种鸟类都有独特的鸣叫声,这是它们用来标识自己领地、吸引伴侣或警示危险的方式。
通过学习鸟类的鸣叫声,我们可以辨认不同种类的鸟类,并了解它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
除了声音,动物的姿态和行为也是它们与我们交流的方式之一。
例如,一只狗摇尾巴表示它的友好和喜悦,而低头、躲避或咆哮则可能暗示着它的不安或威胁。
通过观察和理解动物的姿态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它们相处,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第三题:天气的语言天气是大自然中最为直观和变幻莫测的现象之一,它通过云朵、风、雨等形式与我们交流。
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可以预示天气的变化。
例如,乌云密布通常代表着暴雨即将到来,而白云飘逸则意味着晴朗的天气。
此外,风向和风力的变化也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天气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做好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准备。
总结: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奥秘的世界,它通过各种形式和语言与我们交流。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ft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ft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ft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A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并改正。
(1)A.百感交急B.斤斤计校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________ ( )________(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必露D.令人喷饭( )________ ( )________(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 )________ ( )________(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________ ( )________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4.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望C.预测D.观测(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果实的时期。
A.孕育B.培育C.酝酿D.发育B组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8.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平原地区四月百花就 落尽了,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由诗句中的“人间”和“山寺”可以看出是因 为地势高下不同。
反映了物候现象与地势高下的关系。
1)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标题,新 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贴切 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训练点:说明文语言】试分析下面句子中 红色词语的表达作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 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 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寒冷。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结合本文内容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北风席卷着大地把白 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起大雪。结合地 理常识和诗句的意思可知,塞北由于纬度较高, 相比较于纬度较低的中原地区气候更为寒冷。 因此可以反映出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 生的生物。( 打比方 )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 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举例子 )( 列数字 )( 作比较 )
【点拨】 “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 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使之成为 “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 丽的大花园。 【点拨】 B项语意矛盾,应删去“大约”或“余”;C 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随着”;D项语序不当,“烈士 公园的国庆节”应改为“国庆节的烈士公园”。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初二语文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⑴(A醒悟;B醒悟;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⑵(A次第;B连续;C接连;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⑶(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B)⑵(八)⑶(C)2.说明下列词语。
无影无踪:这里指消逝了鸣叫声,臧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八)A.物候现象B.气候改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改变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依次是:时间依次;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以上状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亲密关系,它们似乎在提示农夫适时支配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犹如呈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又给人以剧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1)méng fā(2)cìdì(3)yùn yù(4)nóng yàn(5)xuán shū(6)zhōu ér fùsh ǐ(7)huāxiāng niǎo yǔ(8)cǎo zhǎng yīng fēi 情境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ìji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 归来的场景了。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1):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2):依次,按照顺序。
(3):动作轻快的样子。
(4):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5):形容差别大。
(6):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7):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8):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9):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比喻事物的循环。
(10):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11):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春天来了,小树林里鸟语花香;冬天来了,一切又静穆无声了,对比悬殊。
B.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我市某单位主办的“有一种幸福叫‘我陪爸妈去远足’”大型孝行活动,有力弘扬了“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
C.杜鹃花盛开的这个小山村,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
D,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上翩翩起舞。
4.下列片段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
B.“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演示了太空“冰雪”“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并C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每课一练一、教你一招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打比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子: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二、课内当堂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⑨衰.草⑩鬓毛衰.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不情愿又没有办法()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选做题)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什么道理?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三、课外拓展提升水的语言郭治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答案】C【解析】A.翘qiào—qiáo;B.载zhài—zài;D.簌shù—sù;故选C。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答案】D【解析】A.应为“销声匿迹”;B.应为“冰雪融化”;C.应为“采集种子”;故选D。
3.(2020·浙江杭州市·八年级)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答案】D【解析】D.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此题与“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的语境不符。
故选D。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语段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天,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孕.育()风雪载.途()衰.草连天()销声匿.迹()2、解词并解释加点的字: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簌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划分。
4、最后一句话中的“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否可以删除其中的一个?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是按( )顺序写的。
文中能表现此顺序的词语是:( )、( )、( )、( )、( )、( )。
6、本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其目的在于说明( )。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 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 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 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 百感交急B. 斤斤计较C. 满院狼藉D. 昂首阔步(2)(()A. 得心应手B. 迫不急待C. 原形毕露D. 令人喷饭(3)()()A. 在所不昔B. 谈笑风声C. 难能可贵D. 记忆犹新(4)()()A. 哭笑不得B. 以物谕人C. 入木三分D. 花团锦族3.选择恰当的词语, 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 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 灵验B. 灵敏C. 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 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 观察B. 观测C. 预测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 决定B. 制定C. 确定D.肯定(4)影子戏, 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 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 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 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 神圣B. 神奇C. 神异D.神秘4. 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 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 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读精练(含答案)
【精读精练】《大自然的语言》(一)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0、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11. 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1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1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1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1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测试题 2【课外阅读】(一)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蓄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自然之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大自然的语言二、精段阅读理解(一)(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给加点字“载”注音,解释加点字“是”和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加点词语“次第”的作用。
2.在第(1)段中的划线句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3.第(1)段的中心句是哪句?你说说第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4.第(1)段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5.第(2)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6.第(2)段中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7.第(2)段中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9.解释第(2)段中“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10.在第(2)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11.将第(2)段文字分层。
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为哪种?12.将第(2)段中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
13.第(2)段的说明顺序是:14.第(2)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5.下面对第(1)(2)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四季景色变化,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这两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理。
C.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
D.“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16.选出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加点的“是”是对前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指自然现象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B.文章认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这是一种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选文用词特别准确,如加点的“次第”一词,强调各种花依次开放,“渐渐”一词强调了植物叶子变黄的过程,去掉了这些词,就会不合常理,D.选文介绍了许多物候知识,但重点说明的是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7.第(1)(2)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8.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
)19.第(4)段画浪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二)(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2)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着,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3.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歌《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如果让你作为例子引入上面的文字,你认为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4.选文第(5)段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第(3)段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6.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4)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8.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9.4月18日家住济南的小李拍下苹果花开的美景发到朋友圈,他的烟台朋友也拍下刚起骨朵的苹果花来回应,他感到疑惑,赶忙询问朋友,你能就文中的信息替他的朋友解答吗?10分别找出(2)——(5)段文字的中心句。
11.给“逆温层”下个定义。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12第(4)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3.对第(4)(5)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文字,句与句之间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B.逆温层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高处的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低处的暖空气则上升到高处。
C.逆温层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秋冬之交,尤其是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D.第(5)段中加点词“后者”指的是: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14.第(4)段中加点的“常”字,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试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15.第(3)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二、精段阅读理解(一)1.孕育,销声匿迹 zài 这样“次第”是依次,一个接一个地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行。
因为上文列举的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如果去掉这些限制性词语,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保留它们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最后一句分总结构4.生动的描写,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或: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可读性)5.说明了劳动人民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的道理。
(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6.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又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7.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8.例如:枣芽发,种棉花。
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9.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10.荣枯去来11.事。
‖杏……‖这样总分总12.传语暗示唱歌13.逻辑顺序14.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很有说服力15、A17、物候(现象)(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时间顺序18.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19作比较打比方(二)1.“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第四自然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后面。
4.“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5.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
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