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1@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32e0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2.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讲授新课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入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2c6b2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
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二、学情分析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
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教学质量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课文比较长,同学预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19fc9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6f.png)
【导语】《⼤⾃然的语⾔》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品⽂。
此⽂通俗⽣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学习⽣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然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课时 ⼀、导⼊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还记得⾥⾯是怎样分别描写⼩草的吗? 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春天,⼩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然仿佛会告诉我们⽓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然的语⾔》这篇课⽂,将给⼈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通读全⽂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对⼀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起读课⽂中这⼏个字词。
[利⽤课⽂“预习提⽰”内的5 组字词,让学⽣个别读,齐读。
] 接下来讨论下⾯⼏个问题: 1.这篇课⽂介绍了什么知识? 2.“⼤⾃然的语⾔”⽐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标题是《⼀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为什么把它改为《⼤⾃然的语⾔》? [学⽣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课⽂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然的语⾔”⽤来⽐喻⽆⽐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具,把⼤⾃然中种种物候现象⽐作“⼤⾃然的语⾔”,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把原来的标题改为“⼤⾃然的语⾔”,把⼤⾃然拟⼈化了,显得⽣动⽽有情趣,⼜很新颖,⽐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品”这类⽂章的特点。
下⾯再通读全⽂。
先替各⾃然段标上序号(⼀⾄⼗⼆)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3篇)
![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6462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6.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重点)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难点)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c5de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3.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导入,揭题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2.看课件。
(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
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点评: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听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3)看.课件。
(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ad64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5.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2。
(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c5ea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0.png)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ca9ef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f.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教学过程:一、释题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46ea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c.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由非生物结构体自身产生并在通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 能够描述一些环境中的声音的来源及其含义,并加深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3. 学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的定义及其意义。
(2)识别不同的环境声音的来源及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
(2)学生区分不同环境声音的来源及其含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
本节结合自然学科,同时体现人文教育,为学生们展示自然界中声音的来源及其含义以及大自然的语言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好奇心教师通过图片和短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2.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的定义及其意义。
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大自然中不同声音的来源和意义,并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不同环境声音的来源及其含义教师通过分类和鉴别活动,让学生们模拟大自然中不同声音的来源,并辅助增进他们对该声音的理解。
4. 互动式学习教师组织学生们分为小组,让学生们围绕学校环境选取有代表性的声音,并通过探讨和表演展示出声音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感知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以及掌握了鉴别和分类不同声音的技巧。
并且,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交流积极性有所提高。
从而,这节课程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自己环境的认识与关注,提高了生态素养本节课程通过展示大自然中不同声音的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们掌握了感知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以及鉴别和分类不同声音的技巧,从而提高了生态素养。
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交流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5347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2.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一:视频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引入二:电脑多媒体(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
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7c52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e.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
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1、小黑板出示小诗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6cf7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2.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十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材简介】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
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
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
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游戏"做相反动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反动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反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
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1161ce5727a5e9846a614b.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课件展示)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1。
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
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
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6d13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3.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科普文章。
是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学校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简洁懂得的科学。
而本文在文中尽量削减专业术语,运用美丽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学问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说明文是八班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要重点引导同学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学问的把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同学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熟悉和把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学问的进一步熟悉与积累。
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好玩的语言会调动同学的乐观性,有利于同学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学问。
2、了解物候学问。
二、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精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力气。
2、把握文章的说明挨次,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学习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声销迹灭、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同学的科学知识。
3、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科学神秘的爱好。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老师让同学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连翘〔qiáo〕——翘起〔qiào〕声销迹灭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shuāi〕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风雪载途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 ā〕——参差〔cī〕孕育3、走近:老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一〕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精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接下来争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方什么?3.对比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晰楚,让人读了简单理解,就需要讲究条理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405d6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e.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
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
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指名读第一句。
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
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
——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2)指名读最后一节。
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二、思考小结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
教师巡回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自然的语言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〇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〇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2课时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ă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ĕ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ă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
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
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
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