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舌诊

合集下载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医学交流平台 2022-06-27 12:10 发表于广东中医之声关注中医之声,传承伟大中医药事业!公众号舌诊,为中医望诊的重中之重,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三大舌质表明身体可能有问题:一、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即为裂纹舌。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需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摄入热性食物。

多吃些滋阴降火的食物。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这类舌质多为贫血或者大病、手术后患者,平日需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是切记要循序渐进的补血。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多为脾虚湿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山药、薏米等补脾健胃祛湿的食物。

二、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1)舌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内盛。

这类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吃生冷食物,尽量避免过于潮湿的环境。

(2)舌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党参、茯苓泡水冲服。

(3)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这类患者属于比较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早去医院就医。

三、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即为胖大舌。

(1)舌体胖大而嫩,色淡。

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

多为脾虚。

建议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

(2)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

多为肾虚水泛。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黑豆、冬瓜等食物。

中医舌诊目前最全版

中医舌诊目前最全版

察颜观舌识安康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舌象是人体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安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安康的面色。

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异,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

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安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缺乏而引起。

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

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

气血缺乏,必有虚寒。

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

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舌诊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觉。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枯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盛的表现。

中医 舌诊

中医 舌诊

二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 故又称舌体,是舌的 肌肉和脉络组织。望 舌质主要观察舌色、 舌的形质、动态以及 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二 望舌质 -- 舌色
•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 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 (一)淡红舌 • 【舌象特征】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
透红。 • 【临床意义】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 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 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 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 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
• 【临床意义】 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 分热盛。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 一般可区分热在何脏, 如舌尖生点刺,多为 心火亢盛;舌边有点 刺,多属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多为胃
•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 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 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 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 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 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 常见的病理舌态包括痿软、强硬、歪斜、颤动、 吐弄、短缩等。
• 舌体强硬,运动不灵,主热陷心包,高热伤津 或风痰阻络;舌体痿软,主阴液亏损或气血俱 虚;舌体颤抖,主肝风内动;舌体歪斜,多见 于肝风夹痰,痰瘀阻络或阴虚风动:吐弄舌, 多为心脾有热;舌体短缩,多属危重证候。
二 望舌质 -- 舌态
痿软舌
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
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 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一 舌诊概述
五脏在舌面的分布一般为舌尖属心肺, 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 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 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 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 综合加以考虑。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质篇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质篇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质篇一、望舌象(又名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的经络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连,脏腑精气也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舌表现出来。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三方面。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

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化生。

所谓“胃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正常舌相是活动灵活,舌质淡红,舌面有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描写“淡红舌,薄白苔”二、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

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注意某些生理变异,知常达变,才能准确地判断舌象。

1.年龄性别因素年龄是舌象生理变异的重要因素之·。

如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薄,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些差异。

如《辨舌指南》说:“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不同,故舌质亦异也。

”临床常见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临床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季节与地域的差别会产生气候环境的变化,引起舌象的相应改变。

中医四诊舌诊实验报告总结

中医四诊舌诊实验报告总结

中医四诊舌诊实验报告总结中医四诊之一的舌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舌苔、舌体的形状、颜色、湿润度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舌诊,探究舌象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首先,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舌体的形状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

正常情况下,舌体应该呈现出两侧对称、中央稍微隆起的形状,如果舌体有偏曲、偏移或者弯曲的情况,可能意味着与相应脏腑有关的问题。

例如,舌体稍微向左偏曲可能与肝经有关,而向右偏曲则与胃经有关。

其次,舌苔的观察也是舌诊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常情况下,舌苔应为淡薄、白色或微黄色。

过厚的舌苔可能意味着湿热病变,而舌苔缺失则可能显示胃液过多。

舌苔的颜色也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发黑可能是肾虚导致的,而苔色发红可能与心火旺盛有关。

此外,舌体的湿润度也很重要。

正常情况下,舌体应该湿润而有光泽。

如果舌体干燥起皮,则可能是阴虚或者气虚的表现。

湿滑的舌面可能与湿热有关,而粗糙的舌面可能是肺燥的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一些脏腑功能和健康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舌象并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诊断结果,因为疾病的发展是综合性的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四诊方法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首先,观察舌头的根部,可以了解到体内的阳气和阴气的偏向。

根部较红可能意味着阳气偏盛,而根部较白可能表示阳气不足。

其次,观察舌头的质地,可以帮助了解体内的阴阳盛衰和气血充盈程度。

舌苔薄,触之有苔则表示阳气充盈,而苔质厚而柔软可能表示阴虚。

再次,观察舌苔的质地,可以了解到湿热的状况。

例如,舌苔黄且厚可能与湿热有关,而苔色白且厚可能与湿痰有关。

总之,通过对中医四诊之一的舌诊的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舌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一些有益的观察和推断方法。

然而,舌象只是中医四诊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式和病史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辅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局部。

一 . 舌神( 一 ) 有神 ( 荣舌 )【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管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 二 ) 无神 ( 枯舌 )【舌象特征】舌色枯槁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假设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中医舌诊图解大全

舌诊图解大全虽然不是中医,但在基层看病对舌诊也要略知一二,很有帮助的,建议大家仔细学习一下中医舌诊图解大全==========================================================================================================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中医舌诊图解大全裂纹舌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中医舌诊图解大全胖大舌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胖大舌主病: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齿痕舌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薄白苔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薄白干苔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厚白腻苔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白苔燥裂舌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黄腻苔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黄燥苔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黄苔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薄黄苔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上述薄黄苔有伴有: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灰苔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主病及相关研究: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焦黄苔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淡白少津舌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淡白夹瘀舌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淡白光莹舌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淡白湿润舌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鲜红裂纹舌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鲜红舌白点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中医舌诊图文ppt课件下载

中医舌诊图文ppt课件下载
舌体的运动、感觉及味觉等功能与经络密切相关。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 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挟舌本等。
舌诊原理及方法
舌诊原理
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颜色、形态、润燥等方面的变化,判 断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舌诊方法
包括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颜色、形 态、润燥等;望舌苔则主要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 。同时,还需注意舌体的动态变化,如伸缩、歪斜等。
正确使用光源和观察角度
选择自然光线或柔和 的人工光源,避免强 烈直射光。
观察时应先整体后局 部,注意舌质、舌苔 、舌下络脉等方面的 变化。
观察角度应与患者面 部垂直,医者眼睛与 患者舌头保持同一水 平。
准确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01
02
03
舌质描述
包括颜色、形态、润燥等 方面。
舌苔描述
包括厚薄、润燥、颜色、 分布等方面。
舌苔由厚变薄
舌苔逐渐消失
舌苔突然增厚
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 情由轻变重,为病进。
表示病邪由里达表,病 情由重变轻,为病退。
是胃气逐渐来复的佳兆 。
是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 。
舌苔润燥情况
01 润苔
表示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 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 见到。
02 滑苔
主水湿内停,主寒主湿。常见 于阳虚而寒之痰饮水湿内停之 证。
03
燥苔
04
表示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 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 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 燥。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 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 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
苔质粗糙而不润滑,为燥热伤津 之重证。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这里有临床常见的舌诊图谱,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色篇”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心力衰竭,舌色紫暗,苔白腻。

提示痰饮内停、肺肾气虚,血行瘀滞。

10、淡紫舌淡紫舌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舌淡紫,苔薄白而湿润。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望舌苔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燕化胃中食浊而产生。

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舌象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叉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机理分析】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

《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于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

苔质粗糙,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布露舌面的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舌诊》ppt课件

《舌诊》ppt课件

肺系辨证
舌苔薄白而润,多为风寒袭肺 ;舌苔黄腻,多为肺热壅盛。
心系辨证
舌尖红赤或破碎,多为心火上 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多为 心血瘀阻。
2024/1/24
脾系辨证
舌苔厚腻,多为脾虚湿困;舌 质淡胖有齿痕,多为脾虚气弱 。
肾系辨证
舌根苔白厚腻,多为肾阳虚衰 ;舌红少苔或无苔,多为肾阴 虚损。
21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在舌诊中价值
舌部生理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舌具有味觉、搅拌食 物、辅助吞咽、参与发音等功能,同 时舌部血管丰富,可反映全身血液循 环状况。
2024/1/24
24
现代医学对舌诊客观化研究
舌诊仪器研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 研发出多种舌诊仪器,如舌色仪 、舌苔仪等,这些仪器可以对舌 象进行客观化、定量化的测量和
05
现代医学对舌诊认识和研 究进展
2024/1/24
23
现代医学对舌象生理基础探讨
舌部解剖结构
舌象形成机制
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手段,对舌的内 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舌乳 头、舌肌、舌血管、舌神经等组成部 分及其功能。
现代医学从生理学角度探讨了舌象的 形成机制,认为舌象变化与机体代谢 、免疫、神经调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 关。
29
实践操作演示:如何正确进行舌诊检查
检查前准备
嘱患者避免饮食、刷牙等 影响舌象的行为,保持自 然伸舌姿势。
2024/1/24
观察内容
依次观察舌质、舌苔、舌 下络脉等舌象特征,注意 辨别异常表现。
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观察到的舌象特 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 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 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30
《舌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

汉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中医舌诊:舌象说明及舌诊注意事项

中医舌诊:舌象说明及舌诊注意事项

中医舌诊:舌象说明及舌诊注意事项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望舌质(神、色、形、态)1,望舌色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淡白舌是虚寒证,气血两亏瘦薄形。

阳虚寒湿舌胖嫩,滑润多津齿痕明。

红舌主热分虚实,润燥色泽详辨之。

实热红干有裂刺,鲜红少苔阴虚舌。

绛舌里热色深红,干裂芒刺热入营。

少苔而绛虚火旺,阴竭枯萎镜面同。

青紫舌干属热极,淡紫湿润寒盛医。

青紫而暗有斑点,痛有定处是血瘀。

2,望舌形舌形----老嫩、胖大、肿胀、瘦薄、裂纹、芒刺、齿痕、舌下络脉舌体细嫩主虚寒,粗老坚敛实热烦。

瘦薄阴亏气血弱,胖大阳虚热湿痰。

裂纹白虚红主热,芒刺热盛发疹斑。

齿痕阳虚水肿病,光滑如镜阴精干。

舌态-----强硬、震颤、歪斜、萎软、短缩、吐弄舌强实证中风歪,痿软气血阴虚态。

久病肝风舌振颤,吐弄心脾热为灾。

短缩淡寒红绛热,胖滑痰湿正气衰。

(二)望舌苔1,望苔色-----白色、黄色、灰黑色白苔薄滑主表寒,表热苔见薄白干。

厚腐食浊滑痰饮,白砂白粉温湿缠。

(白痧白粉瘟疫缠)舌苔黄干里热蒸,深黄热重浅黄轻。

黄滑粘腻多湿热,焦黄燥裂腑实成。

灰黑苔主寒热极,灰轻黑重性质一。

热极津枯苔燥裂,淡嫩润滑虚寒居。

2,望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剥落苔、真假苔苔质必须综合观,实热苔黄舌红干。

虚寒苔白舌淡润,舌红苔白虚热痰。

苔薄邪浅厚邪深,干燥伤津润有津。

滑腻痰湿阴邪盛,厚腐食痰阳热分。

舌苔花剥胃气弱,光洁如镜竭胃阴。

有根坚敛实热证,无根浮涂胃衰因。

中医舌诊 模板

中医舌诊 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中医舌诊模板:
1. 色泽:
- 舌质:
- 淡红色(正常):表明气血充足、正常状态
- 淡白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红色或绛红色: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红绛色或暗红色:可能表示瘀血或淤血,可能存在淤积或血液循环不畅
- 舌苔:
- 薄白或薄黄色(正常):表示正常健康状态
- 厚重苔(白色或黄色):可能表示痰湿积聚、消化不良或湿热之象
- 舌苔薄白或无苔:可能表示阳气亏损或气血虚弱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2. 形态:
- 舌体胖瘦:
- 舌体肥大:可能表示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或水肿
- 舌体瘦小: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 舌体形状:
- 长舌:可能表示寒湿积聚或内寒外湿之象
- 厚舌:可能表示湿热内蕴或热毒之象
- 瘦舌:可能表示气虚血虚、阴虚火旺之象
3. 湿症表现:
- 舌苔厚重:可能表示湿痰、湿热之象
- 舌体胖大、湿滑:可能表示湿邪较重、湿痰重
- 舌体淡白、舌苔薄白:可能表示湿邪不重,体内湿气较轻 - 其他湿症表现:如体重过重、疲劳感、纳差等
4. 火症表现:
- 舌质红绛:可能表示火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苔厚重干燥或干燥黄褐色:可能表示燥热之象,可能有炎症或热病
- 舌尖红或齿痕明显:可能表示心火旺盛或肝火旺盛
- 其他火症表现:如口干、咽干、口舌生疮等
以上仅为常见中医舌诊模板,具体舌诊还需结合其他体质及症状表现综合判断。

若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中医师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5)中医舌诊

(5)中医舌诊

(5)中医舌诊舌诊舌诊,又称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的形态变化,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

它属于中医传统四诊中的望诊,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由于位于外的内脏器官,通过它可直接观察体内的变动情况,所以可以称舌为内脏情况的一面镜子。

另外,舌的变动较望面色来说明显得多,舌象特征也容易辨认,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又准确率非常高的诊断方法。

第一节舌象的基本知识一、舌组织结构与正常舌象形成的关系舌的结构:舌是口腔中一个重要的肌性器官,它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舌的上面称舌面,下面称舌底,舌面又分为舌体与舌根两部分,以人字沟为分界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它是中医舌诊的主要部位。

习惯上将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两边称为舌边。

舌体的正中有一条纵行沟纹,称为舌正中沟。

舌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褶呈许多细小突起,称为乳头。

人体有病,何以能反映在舌头上?这与舌的特殊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舌乳头的浅层上皮有轻度的角化脱落现象,脱落的上皮与唾液、食物碎屑和细菌混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层薄薄的白色舌苔。

舌内血管、神经分布丰富,且有较多的腺体,它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必要器官之一,也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接触的要道。

血氧的浓度、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舌上皮厚度均可影响舌质的变化。

当体内上述成分发生改变时即可从舌头上反映出来。

因此,舌象的形成与这些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舌的正常组织结构决定了正常舌象的特点;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头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二、内脏与舌的联系在脏腑中,以心和脾胃与否舌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舌为心之苗窍,为脾之外侯。

其他脏腑则通过心和脾间接影响舌象的变化。

总之,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映于舌象的变化三、异常舌象的判断思路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知邪之寒热深浅。

中医四诊舌诊

中医四诊舌诊

中医四诊—舌诊主讲:李雪英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

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

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

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

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

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

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

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

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

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医学)中医临床舌诊详解(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医学)中医临床舌诊详解(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诊的重要意义
舌诊 主要是观察 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变化 1舌质 又称 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2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 苔 状物有胃气所生. 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薄润的舌 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 和,津液的存亡,均可反映在舌苔变化中,观察舌苔的变 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
• 湿热蒸腾 • 水涝过干裂 从湿到干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红舌白滑腻苔
• 舌红瘦簿 苔簿白腻 光亮水滑
• 营热夹湿 气血两虚 阴虚湿盛
• 气血两虚痰湿不化
• 胃阳不振 脾肾阳虚 痰湿化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红舌半白半黄腻苔
• 舌右半白 左半黄 腻苔
• 热郁肝胆 肝胆湿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 舌红有红点,苔厚积滑 舌苔上黄白米粉
• 主病 邪毒内盛 热积三焦 血热湿毒藴积
• 气分问题 化湿 用豆蔻类 下焦清热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红短缩莹光
• 舌红而嫩,短缩于口内 舌面光莹无苔
• 主病 胃肾阴竭 热盛伤阴 燥热生风 风邪挟痰
• 血热伤阴
• 舌红而嫩 发热 鲜茅 肉桂 • 小孩 发热不退用鲜茅7根蒸水喝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中医临床舌诊详解
主讲人 XXXXX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舌诊了解阴阳升降
• 人与大自然的规律

太阳西升(阳)

人体气机 左升
太阳东降(阴) 右降
阴阳平衡 气血通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中医四诊
望闻 问 切 舌诊是中医四诊 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健康讲座培训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舌诊主讲:李雪英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

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

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

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

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

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

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

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

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

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二>望舌象的影响因素1.光线: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

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4.辨染苔:某些食物、药物可影响舌苔颜色,造成辨色假苔,应注意问诊鉴别。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复方甘草片可染成黑色舌苔;——黄连、核黄素可染成黄苔;——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腻;——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另外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变化。

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

5.刮舌与揩舌:为观察舌之润燥、苔之松腐坚敛、有根无根,常需刮舌与揩舌以利观察。

如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以观察舌苔是否易刮揩去,露出舌质的本色,及刮、揩后舌苔复生情况;也可了解舌苔燥裂程度。

6.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可随四季变换而稍有变化。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秋季燥胜而苔多薄多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一天昼夜交替,舌象也有不同:——晨起舌苔略厚,色暗滞;——活动进食可使舌象恢复红活薄润。

——张口呼吸,舌苔薄易燥;——过度用力舌质骤红;——过量烟酒,舌色也易变化失常。

7.年龄与体质:常人因年龄增长,舌象也呈现规律变化。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而患病则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

常见舌生白衣白膜,或白屑如未。

——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

男女体质禀赋不同:——男子气壮,血不易瘀,故若见瘀血舌黑多属危症;——女子经水适来适断,舌象也相应变化,病理也常见瘀血舌黑。

——另外肥胖之人舌多略胖而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偏红。

<三>望舌苔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

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

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

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

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

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

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

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

首先了解苔色:1、望苔色(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

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

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

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

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

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

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2、望苔质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

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

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

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

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

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

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

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

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

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

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

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

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

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

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

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

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

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

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

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

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

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

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

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二、舌诊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的舌质、舌苔、形态及其润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