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口诀!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十二句舌诊口诀

十二句舌诊口诀

十二句舌诊口诀《十二句舌诊口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经典手册,汇集了十二句指导舌诊的口诀,被誉为中医舌诊的“藏宝图”,是许多历代中医师的重要学习范本。

它可以根据患者舌苔、舌质和舌体等不同特征来推断出病症,从而为治病提供重要依据。

传统中医有着千百年的治病经验,其问诊方法也十分精细。

而在舌诊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十二句舌诊口诀”,它比一般口诀更为精辟准确,只要观察患者舌苔、舌质和舌体的变化,就可以推断出患者病情,表现为以下十二句口诀:一句:色紫若斑,此为心脉间。

二句:色青似芝,此为肝脏大。

三句:枯而横纹,此为肺嗜烟。

四句:苔黄而腻,此为脾胃肿。

五句:苔薄潮湿,此为肾与胆。

六句:苔白腻腊,此为脏气虚。

七句:色黑痰滑,此为痰湿之孽。

八句:色青艳丽,此为热病之结。

九句:苔薄枯厚,此为风湿之形。

十句:青黑异毛,此为毒之病。

十一句:苔黄洁白,此为气血不调。

十二句:苔灰薄厚,此为痰滞不通。

“十二句舌诊口诀”的口诀涵盖了中医的内科外科,其准确度不言而喻,可以说是中医舌诊的“藏宝图”,历代中医师都颇有益处。

究其历史渊源,“十二句舌诊口诀”是出自中国古代医学名家张仲景的《内经灵枢》一书,作者从汉代至宋代就有人将其作为张仲景作品之一收录其中。

在《内经灵枢》一书中,作者提到,舌的苔质、色、形和感觉,是辩证论治的最重要咨询资料,此外,根据所示的“十二句舌诊口诀”,患者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舌苔、舌质和舌体来判断自身的病情。

如今,中医舌诊已成为中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二句舌诊口诀”也被中医师广泛用于观察和判断患者病症。

它可以帮助中医师识别病症,为治病提供重要参考,从而确保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

传统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十二句舌诊口诀”这一经典手册的指导,它已成为中医舌诊的“藏宝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许多历代中医师的重要学习范本。

未来,中医舌诊将会得到更多关注,并且受到更多的时代改变和科技改进,以更好地把握传统中医的经典,让其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工具,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2017-05-21望舌口诀: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挾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中医舌诊歌诀

中医舌诊歌诀

中医舌诊歌诀中医舌诊歌诀一、舌诊概说(一)舌的结构和舌象形成的联系舌分两面附口中,黏膜乳头有四种。

舌肌运动灵而巧,拌食调音尝味功。

(二)舌与脏腑经絡的关系心肝脾肾系舌本,经脉经别经筋通。

三焦膀胱胃三腑,经脉经筋连舌中。

苔乃胃气熏蒸成,五脏六腑与胃通。

并与肾气不分离,先天后天两作用。

脏腑精气营于舌,病变也可观舌容。

舌为心苗脾外候,肝肾经脉舌本流。

脏腑精气荣舌上,观察舌象知病由。

舌尖心肺脾胃中,两边肝胆根肾踪。

上以候上中候中,下以候下脏腑同。

(三)望舌方法和注意事项察舌面向日光源,伸舌平展要自然。

舌体放松尖下弯,不可用力或卷缩。

舌质先看苔后看,舌尖先看根后看。

饮食药物可染苔,苔色不符要问餐,牙齿残缺半侧厚,张口呼吸苔燥干。

(四)望舌的内容和正常舌象望舌内容质与苔,质察内伤脏腑灾。

苔辨外感卫分病,胃气虚实不分开。

舌诊意义要记住,正气盛衰观舌质。

病位深浅察厚薄,病邪性质重苔色。

舌质与苔需辨识,舌是本体苔属垢。

正常舌质色淡纹,不大不小润柔灵。

苔薄白匀铺舌上,揩之不去干湿中。

病势进退多方察,立法处方遵舌象。

二、望舌质(一)望舌色(1)淡红舌淡红舌气血调和,平人常见病轻多,外感未伤气血脏,内伤病轻转愈获。

(2)淡白舌淡白舌主虚寒证,气血两亏瘦薄形。

阳虚寒湿舌胖嫩,润滑多津齿痕明。

(3)红舌红舌主热分虚实,润燥色泽细辨明。

实热红干有裂刺,鲜红少苔阴虚型。

(4)绛舌絳舌里热色深红,干裂芒刺热入营。

少苔而绛虚火旺,阴竭枯萎镜面平。

(5)青紫舌青紫舌干属热极,淡紫湿润寒气盈。

青紫而暗有斑点,痛有定处血瘀明。

(二)望舌形舌形细嫩主虚寒,粗老坚敛实热烦。

瘦薄阴亏气血弱,胖大阳虚热湿痰。

裂纹白虚红主热,芒刺热盛发疹斑。

齿痕阳虚水肿病,光滑如镜阴精干。

(三)望舌态舌强实证中风歪,痿软气血阴虚态。

久病肝风舌震颤,吐弄心脾热为灾。

短缩淡寒红绛热,胖滑痰湿正气衰。

(四)舌下络脉短细偏淡气血虚,粗黑青紫暗红瘀。

三、望舌苔(一)望苔质苔薄邪浅厚邪深,干燥伤液润湿津。

舌诊歌诀

舌诊歌诀

转自天医堂一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二舌苔变化,各有分部: 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三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四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五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 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 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六、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涸竭肾阴; 兼见嗌干,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七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之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

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八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

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

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 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九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

血已败坏。

古称死证。

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十老及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 浮肿虚寒,亦属痰湿。

娇嫩齿印。

虚弱之识。

十一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

中医舌诊口诀大总结

中医舌诊口诀大总结

中医舌诊口诀大总结舌形舌形嫩老辨虚实。

舌形胖大水湿停。

瘦薄舌因舌失养。

点刺脏腑阳热亢。

裂纹见于精血亏。

齿痕当主脾湿盛。

舌色舌色淡白气血虚(阳虚)。

舌红主热降入营。

舌紫气血行不畅,各种血瘀是病机。

舌态舌强伤津热入心。

风痰阻络亦可引。

痿软伤阴气血虚。

颤动见于肝风动。

吐弄舌属心脾热,危时吐舌心气绝。

痰瘀阻络舌歪斜,肝风夹痰亦不正。

舌质厚薄邪正盛与衰。

润燥津液亏与盈。

腐腻阳湿消与长。

胃气匮乏剥落舌,或主气血两虚证。

临床运用要辨清。

舌苔白苔可谓正常苔,病时主表也主寒。

黄主热证主里证。

灰黑主见寒热极。

(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

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

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

涸竭肾阴;兼见嗌干。

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舌诊歌诀,了解一下

舌诊歌诀,了解一下

舌诊歌诀,了解一下导读舌象是中医诊断最为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也是很难掌握的一门学问。

在行家的眼里,小小舌头的方寸之间,那可是写明了病因病机和治疗策略啊!这不,清朝的浙江温病名医吴坤安在所著的《伤寒指掌》一书中,把自己毕生对察舌辨证和治疗心得都总结成一首歌诀,若能熟读背诵下来,对疾病的诊治大有裨益。

一起来看正文察舌辨症歌原文六淫感证有真传,临证先将舌法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浓,焦紫肝阳阴又青。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天渊。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

白内兼黄仍气撩,边红中白肺津干。

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

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太阴腹满苔黏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若还胸痞闷,泻心小陷二方裁。

微黄黏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未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湿留气分苔黏腻,小溺如淋便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温苦泄之痊。

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肌表者,秦艽苏桂解肌先。

湿热久蒸成内着,浓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咸内闭,西黄竺贝可加餐。

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病难。

绛舌上浮黏腻质,暑兼湿浊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白苔绛底因何事,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䘌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证伤寒仔细探。

舌绛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舌诊口诀

舌诊口诀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
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不支,病邪日深。
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16)食物染苔,注意分别。枇杷橄榄,变黄变黑。
甜酸咸物,色酒果汁,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17)白苔主表,并湿虚寒。苔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苔舌红,风温初染。白苔转黄,邪气内传。
结合苔色,病情自明。若因饮食,混冲当侦。
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
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不惑,运用要灵。
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舌诊心法和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舌诊心法和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转] 舌诊心法一、舌质(一)红舌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病,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

1.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

3.舌红中有红点者系热毒更盛。

以上二证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解毒药品。

4.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镜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期多见此舌。

5.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

6.舌四边色红,中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

7.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

(二)绛舌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无,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

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

1.舌绛而不干燥,兼有黄白苔者: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

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

2.舌纯绛无苔,色鲜泽者:乃舌苔尽化,邪已人营血。

治宜清营凉血。

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3.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

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

4.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者: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

急宜化痰泄浊,清心开窍。

5.舌绛而中心干燥者: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

治宜清营救液。

6.舌绛而光亮如镜者:系心营被灼,胃阴亦亡也。

治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大剂频服,色转红活者可救,板滞者多不救。

(红活、板滞系津液复与否的表现。

)7.舌绛苔少,兼脉虚气弱欲脱者:系温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阴,邪少虚多之证。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

舌诊的基本知识及望舌口诀望舌口诀: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展开剩余89%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挾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手诊面诊舌诊口诀

手诊面诊舌诊口诀

手诊面诊舌诊口诀手诊口诀手心出汗肺脾虚,指肚泛红血脂高;五指关节青筋暴,末梢循环定不好。

消化吸收看五指,指间有缝肠胃虚;指甲竖棱肝病变,指根凸起大便差。

大鱼际,有深纹,心律不齐易心慌;手腕延伸小鱼际,青筋明显会腰痛。

指甲颜色常泛白,记得补血补肾脏,右手虎口手掌面,定位肝脏快又准。

视力不好有粗纹,有了细纹筋腱差,手心颜色红青灰,胃部定是有疾患。

拇指指根纹理乱,胃部疾病早防范,左手虎口手掌面,脾脏就是好判断。

早晚按揉健身体,口气清新免疫强,女性乳腺看右手,手腕横纹摸两旁。

不平滑,有疙瘩,乳腺增生早预防,食指指甲脑血管,凸棱明显是硬化。

女性痛经和血块,中指指根青筋暴,生殖疾病最难查,男左女右记心上。

面诊口诀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舌诊口诀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中医舌诊方法:一眼看出病因(附歌诀)

中医舌诊方法:一眼看出病因(附歌诀)

中医舌诊方法:一眼看出病因(附歌诀)中医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

望舌质包括望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舌诊的望舌内容。

一、望舌质(一)舌色淡红舌---正常人,也可见于病轻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红舌---实热、阴虚绛舌---里热亢盛、阴虚火旺青紫舌---血气瘀滞(二)舌形1.老嫩舌:老舌---实证;嫩舌---虚证2.胖瘦舌:胖大舌---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3.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4.裂纹舌: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5.齿痕舌:脾虚、水湿内盛(三)舌态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俱虚2.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3.歪斜舌:中风、喑痱,中风先兆4.颤动舌:肝风内动5.吐弄舌:热毒闭神动风、神识痴呆6.短缩舌:病情危重的征象(四)舌下络脉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大小不等的结节---血瘀二、望舌苔(一)苔质1.薄、厚苔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2.润、燥苔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3.腻、腐苔腻、腐苔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4.剥落苔剥落苔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或全身虚弱。

5.偏、全苔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之征。

舌苔偏于某处,常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6.真假苔真假苔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真苔是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

假苔是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旧苔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故苔无根蒂,刮后无垢。

(二)苔色1.白苔白苔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2.黄苔黄苔主热证、里证。

3.灰黑苔灰黑苔主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例题】脓腐苔主:A.内痈B.热证C.痰浊D.食积E.湿证【答案】A。

中医教你如何看”舌诊“,一看就会!(附舌诊口诀)

中医教你如何看”舌诊“,一看就会!(附舌诊口诀)

中医教你如何看”舌诊“,一看就会!(附舌诊口诀)中医教你如何看“舌诊”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赏舌诊口诀(一)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二)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三)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四)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挾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五)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舌诊顺口溜

舌诊顺口溜

舌诊顺口溜
舌诊顺口溜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和湿度等特征,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舌诊的顺口溜。

一、舌头颜色
红舌黄苔,胃热脾虚怕寒;
淡红无苔,气血两虚面色白;
淡白苔薄,气虚血虚精神差;
青紫舌暗,血瘀气滞脾胃差。

二、舌头形态
舌胖象蜜蜂,脾胃虚弱不顺畅;
舌瘦如削刀,气血不足精神差;
舌短像蛤蟆,肝火旺盛怒气大;
舌长似马蜂,胃火炎症痛苦多。

三、舌头湿度
舌苔厚湿滑,湿热内盛消化不良;
舌苔薄干燥,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舌苔黄燥腻,湿热内蕴身体毒素;
舌苔白干燥,气血两虚免疫力低。

四、舌头边缘
舌边有齿痕,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舌边有红点,肝火旺盛情绪不稳;
舌边有裂纹,津液不足口腔溃疡;
舌边有白毛,湿热内蕴身体毒素。

以上就是关于舌诊顺口溜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及时就医治疗,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中医舌诊必背口诀

中医舌诊必背口诀

中医舌诊必背口诀
中医舌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份中医舌诊必背口诀:
舌诊口诀
舌属心,苔属脾,腐苔属胃,腻苔属湿,剥苔属虚,厚苔属邪。

舌尖红,心火旺,舌中苔,胃肠滞,舌边齿,肝胆热。

舌苔黄,热最重,苔白寒又滞,苔灰湿渐生,苔黑是重病。

舌红绛,有瘀血,舌紫斑,属湿热,舌无色,属血虚。

舌诊歌诀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舌苔、舌态和舌脉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份舌诊歌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舌诊: 舌诊歌诀
舌头中央认真看,舌苔状态要注意。

舌质淡红精气足,舌苔薄白为健康。

舌苔厚腻饮食差,苔黄粘腻热较重。

苔黑干燥多喝水,损伤内脏要小心。

舌边齿痕多肥胖,脾胃功能要检查。

舌态正常神安定,舌颤动,心有火。

舌歪斜,筋脉拘挛病,舌强硬,风痰客。

舌下静脉曲张,证属瘀滞要小心。

舌脉诊病很重要,病情轻重要看脉。

脉搏有力病较轻,脉搏无力病较重。

以上是一份中医舌诊必背口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舌诊。

舌诊口诀顺口溜大全

舌诊口诀顺口溜大全

舌诊口诀顺口溜大全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轻重和预后。

以下是部分舌诊顺口溜:
1. 舌质淡红苔薄白,风寒表证常人苔。

2. 淡白薄白是阳虚,气血不足来安排。

3. 淡白无苔久阳虚,气血两虚定治则。

4. 淡白黄腻脾胃虚,湿热停滞中焦克。

5. 舌尖红白苔,风寒表证来。

6. 白黄外感证,传里化热关。

7. 白腻痰湿浊,食积中焦克。

8. 黄干久精兼,白干失运来。

9. 黄腻里湿热,痰浊变热则。

10. 质红舌白苔,热症卫营来。

11. 质红黄腻苔,气分湿热来。

12. 质红黄干苔,邪入里实来。

13. 舌绛黑干苔,热极阴也兼。

14. 舌绛舌无苔,热入血分来。

15. 青紫白润苔,内寒极重克。

16. 青紫黄燥苔,阴虚枯燥兼。

17. 厚苔不见底,邪盛入里找。

18. 滑苔水分多,痰饮内停停。

19. 燥苔干枯状,津液已伤伤。

20. 糙苔如砂石,热盛伤津重。

21. 腻苔油腻状,湿浊痰饮停。

22. 剥脱苔胃弱,胃阴损伤伤。

23. 全苔邪气散,痰湿中阻阻。

24. 偏苔邪气聚,所候脏腑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诊断与治疗。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7)舌诊歌诀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7)舌诊歌诀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7)舌诊歌诀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而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大夫用来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中医讲舌为心之苗,是脾之外候,舌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络与舌相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络于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当脏腑出现病变,可以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反映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舌诊主要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来判断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浅深等。

近代医家曹炳章撰写的《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临床舌诊时要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起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所反映的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舌质和舌苔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医生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四诊合参,结合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习舌诊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正常舌象的形态。

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舌象表现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荣润,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自如,舌质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不厚不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上,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即可判断脏腑盛衰和病邪的进退,下面是舌诊歌诀部分:。

中医舌诊、脉诊歌诀

中医舌诊、脉诊歌诀

舌诊★舌形舌形嫩老辨虚实,舌形胖大水湿停。

瘦薄舌因舌失养,点刺脏腑阳热亢。

裂纹见于精血亏,齿痕当主脾湿盛。

★舌色舌色淡白气血虚(阳虚),舌红主热降入营。

舌紫气血行不畅,各种血瘀是病机。

★舌态舌强伤津热入心。

风痰阻络亦可引。

痿软伤阴气血虚。

颤动见于肝风动。

吐弄舌属心脾热,危时吐舌心气绝。

痰瘀阻络舌歪斜,肝风夹痰亦不正。

★舌质厚薄邪正盛与衰。

润燥津液亏与盈。

腐腻阳湿消与长。

胃气匮乏剥落舌,或主气血两虚证。

临床运用要辨清。

★舌苔白苔可谓正常苔,病时主表也主寒。

黄主热证主里证。

灰黑主见寒热极。

★脉学七言诀濒湖脉学明李时珍■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分部诗: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分部诗: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分部诗: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舌诊顺口溜口诀,建议收藏

舌诊顺口溜口诀,建议收藏

舌诊顺口溜口诀,建议收藏(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

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

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

涸竭肾阴;兼见嗌干。

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

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8)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

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

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9)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

血已败坏。

古称死证。

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10)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

娇嫩齿印。

虚弱之识。

(11)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

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舌诊口诀!建议收藏!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变。

舌诊,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医诊断时常会看看患者的舌头,从舌苔及颜色等,透过舌象的观察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千万不能轻视。

一、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联系【歌诀】
心肝脾肾系舌本,经脉经别经筋通,
三焦膀胱胃三腑,经脉经筋连舌中。

苔乃胃气熏蒸成,五脏六腑与胃通,
并与肾气不分离,先天后天两作用。

脏腑精气营于舌,病变也可观舌容。

二、舌面的脏腑部位划分【歌诀】
舌尖心肺脾胃中,两边肝胆根肾踪,
上以候上中候中,下以候下脏腑同。

【解析】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舌尖——属心肺。

舌中——属脾胃。

舌边——属肝胆。

舌根——属肾。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歌诀】
舌诊意义要记住,正气盛衰观舌质,
病位深浅察厚薄,病邪性质重苔色,
病势进退多方察,立法处方遵舌象。

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质由脏腑气血所主,察舌质重点在于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

所以判断正气的盛衰主要在于观察舌质的神、色、形态各方面的变化。

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衰虚;舌色晦暗,枯槁无华,是为失神,提示脏气衰败,正气大伤,预后不良。

此外,舌苔的有无,又可反映胃气的存亡,故舌光无苔,表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正气已衰。

(2)判别病位的深浅外邪入侵机体,随邪气侵犯部位的浅深,舌苔、舌质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薄苔多为疾病初期,病位尚浅,病邪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病位已深。

随着病邪由表入里,苔色也由白转黄或灰黑。

舌质的颜色也反映着热邪入侵的层次,红舌者邪尚在气分,绛紫者则邪已深入营血。

(3)辨别病邪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舌象出现不同的反映。

舌苔黄色或灰黑干燥多属热,苔白或灰黑滑腻多属寒;舌苔腐腻常为湿浊痰食内阻;舌质紫暗或紫斑,为瘀血之征。

(4)推断病势之进退由于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消长和病位的深浅,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

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特殊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见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说明病进。

反之,若舌苔由黑转黄再变为薄白,是邪热渐消,说明病退。

(5)指导临床立法及处方用药舌象的状况,是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风温初起,外邪袭表,苔薄白为邪在卫分,可用辛凉宣透的银翘散或桑菊饮。

苔若转成纯黄无白时,为邪入气分,同时若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状者,可清气分之热,用辛寒清气的白虎汤。

一旦舌色变成红绛,标志邪热已深入营分,可用清营透热的清营汤。

若舌色变成深绛或紫绛,为邪热陷入血分,又宜用凉血散血的清热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等。

舌诊口诀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
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

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涸竭肾阴;兼见嗌干,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

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

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

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

血已败坏。

古称死证。

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

娇嫩齿印。

虚弱之识。

十一
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

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

病情更重,整舌剥脱。

舌生芒刺,有黑黄色,不论前后,化燥之志。

舌体胀大,痰饮热湿。

舌体瘦瘪,诸虚证急。

十二
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

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

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

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无力,颤动属虚。

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

燥干寒急,风痰粘连。

舌舒痰热,麻痹虚证。

歪于一侧,风中络证。

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

舌忽缩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

十三
有根无根,亦须分别,中气存亡,有关得失。

有根之苔,从舌生来,紧贴舌面,均匀铺开。

无根之苔,厚苔一片,四围净洁,如涂舌面。

十四
苔厚苔薄,内外邪结。

表寒均薄,兼证各别;
邪积苔厚,内证多实。

腐苔松厚,揩之即去,
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则粘舌,刮亦不脱,
痰湿踞中,阳被阴遏。

腐苔如霉,或如腐脓,
胃气败坏,或有内痈。

十五
苔布满舌,邪气散漫,表证薄白;
白腻属痰,用药宜慎,防多变幻。

苔生一偏,中后或前,或左或右,
按部钻研,苔色变换,顺逆可寻:
由白而黄,黄退生新,此为顺象,邪解正胜。

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不支,病邪日深。

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十六
食物染苔,注意分别。

枇杷橄榄,变黄变黑。

甜酸咸物,色酒果汁,
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十七
白苔主表,并湿虚寒。

苔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苔舌红,风温初染。

白苔转黄,邪气内传。

白苔绛底,湿遏热伏。

白苔粘腻,痰湿内搏。

白苔湿润,边尖齿印,
并兼胖舌,湿痰之证。

虚证白苔,望之明净,
舌多嫩滑,阳虚之证。

十八
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微黄不燥,初传当别;
黄而干燥,里热已极。

舌苔黄聚,阳明腑实。

燥生黑刺,或者发裂,
均为热深,阴液消失。

黄而滑腻,痰湿热结。

以上黄苔,均属热实。

别有一种,淡松花色,
色黄而淡,胖嫩舌质,
津润而冷,脾虚有湿。

十九
灰苔主病,寒热阴阳,辨在润燥,察之当详。

由黄转灰,苔燥干厚,伤寒传经;里热证候。

苔由骤见,并无积垢,薄而滑润,三阴证候。

苔灰微黑,滑润舌质,痰饮水肿,细辨自识。

二十
黑苔与灰,辨证相近,灰黑渐来,里热日深。

黑而燥裂,津伤热盛。

苔根黑燥,下焦热甚。

均属实热,急下存阴。

黑而滑润,阴寒直中;杂病阳虚,苔亦相同。

另一种人,平素痰饮,舌常灰黑,舌面滑润。

证无险恶,切勿惊心。

二十一
平素体质,舌苔有别。

常见多苔,灰黄或白,
病在脾胃,属于湿热;
至有病时,苔反薄脱,
中气不足,留心辨识。

舌赤无苔,尖边红点,
见于平时,阴亏可验。

二十二
润燥厚薄,可知邪正;
察舌关键,辨证纲领。

润为津存,燥乃热乘;
厚是病进;薄为邪轻。

结合苔色,病情自明。

若因饮食,混冲当侦。

诊而后食,厚薄分清;
诊而后饮,润燥分明。

以上舌苔,牢记当真;
临证不惑,要用灵活。

【本人总结,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