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初探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

营造初探

摘要: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城市景观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

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以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分析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的必要性,了解现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提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原则,从而根据各类斑块的形

态构成,初探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乡村聚落;景观;策略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满足

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现代化城市空间环境,使其与传统人文景观相协调[1]。乡

村聚落景观是以自然、文化为载体,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生态功能,在空间上

体现出一种整体性与连续性。现代化发展中乡村聚落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影响,这样就要求在优化乡村聚落景观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来营造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完善村落格局布局,完善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条件。

1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的必要性

1.1乡村聚落面临的现代化冲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致使乡村聚落在发

展中过度地追求乡村聚居,从而破坏了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面临现

实的发展困境。新时代实现乡村聚落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

让村庄成为居民的保留地,而距离商品集散地较近的村庄则在此时发生变化,然

而乡村聚落的实现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可能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

完成[2]。乡村的经济发展,自身的聚集文化是促进乡村聚落转型的内因,而政府

的干预以及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人口的迁移等是促进乡村聚落转型的外因。

现代化发展中,未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村落人居环境恶化,成为

摆在新时代面前的发展难题。

1.2乡村聚落生态优势的丧失

乡村聚落是聚居社会的环境载体和容器,跟随聚居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近二十年我国乡村经济迅猛发展,聚落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聚居社会经

济水平也明显提升,导致传统聚落环境形态与建筑形态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乡村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政府及乡村居民都

更加看重乡村地域的生产功能和经济功能,通过毁林、开荒、填湖造田为代价,

对乡村景观整体的协调性造成较大的影响[3]。乡村发展缺乏合理地规划设计,导

致大量优质的耕地被占用,水土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影响居民生

活质量的同时也破坏了乡村景观风貌,破坏区域生态质量[4]。为此,尽快实现乡

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提高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2景观生态学视野下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原则与策略

2.1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要掌握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为此,实现乡村聚落景观

整体营造应当遵循乡村聚落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谨慎地改造乡村聚落生态环

境与居住环境。一方面,确保乡村聚落中的自然景观完整。本身乡村的发展就依

赖于自然资源,做好人工环境的构造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加持,针对地区的生态

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入手,实现综合治理非常关键。同时,在构造乡村

聚落景观时,用好乡村的各类资源,发挥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

载体作用,是保护乡村景观的前提;保护乡村的人文景观,用好乡村文化遗产,

确保乡村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在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阶段,坚持可持续发展

原则,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乡村聚落景观,合理构设发展趋势,提高乡村未来发展

影响力。Forman Godron指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包括斑块、基质与廊道,其

中斑块可以为植物群落、湖泊草原以及农田、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斑块大小不

一致。景观基质则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背景结构,主要包括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用地基质等。要营造好乡村聚落景观,则要把握好一个景观系

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控制好生态学意义上

的任何变量,以保障景观质量。

2.2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策略

对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营造,本文从组成乡村聚落景观的斑块结构单元提

出营造策略。

其一,合理限制居住斑块。目前,导致部分地区农田斑块边缘破碎的主要原

因在于居住斑块的无序发展,为此,则需要针对现有用地范围,合理地改进村庄

布局,不盲目扩张建筑斑块,节约用地,避免聚落内部居住质量下降。当前,农

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为扩张居住斑块创造可能性。利用好乡村聚落耕地边缘

的零星居住地,将其复耕还田,在可用地范围内,合理调整乡村用地布局,节约

居住用地。为确保居民居住质量提升,可以根据乡村情况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

重内部道路建设,增强内部绿化来唤活乡村空心化地带,让乡村废弃的土地得以

再利用。注重水土、植被、污染的综合治理,为乡村居民打造具有一定私密感的、可交往的村落形式,避免乡村聚落内部空废化。

其二,有限使用山林斑块。为了避免盲目开发山林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注重

山林改造提高其经济效益,以科学种植平衡自然生态方面的损失,通过增设绿色

廊道,恢复景观生态功能,保障聚落生态。有效提高山林自我调节能力,开发适

用于人类生存的生活用地,发挥山林的经济效益,为乡村聚落景观改造打好基础。针对无法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经济林,要及时退还山林,而不是盲目地扩大经济

林的面积,可以适当地种植自然植被,尽快恢复经济林的生态功能,为乡村聚落

景观的恢复提供充足的保障。

其三,谨慎利用工业斑块。在乡村一些粗加工产业虽然不像大型重工业一样

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污染,但是长久累月下来的污染力度也不容小觑。一方面

要合理地选择工业用地,避免工业污染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将其布置在乡村聚

落的下风口。另一方面则尽快将废弃的工业用地实现退耕还林,保障土地耕作。

其四,高效使用农田斑块。农业是乡村居民的立身之本,农业的发展为乡村

聚落景观结构的调整打好基础。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已经由粗放模式向集约化经

营模式转变,仍能给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平衡乡村之间的耕地总量,更好地保护农田斑块。因此,注重乡村农业建设,加大农业物资与资金投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优良的农业种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构造农田生态系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其五,再利用零星用地。零星用地越多,说明乡村土地资源浪费更加严重,针对居住斑块周围的零星用地而言,可以将这一斑块划入到山林斑块中进行自然演替,虽不能形成山林物种,但是其处于山林的外围,可以很好的保护山林中的核心物种,利于野生动植物繁殖,保护山林植被。此外,也可将零星用地转化为小块景观绿地,唤活村落内部的绿化生机,以增强村落内部的吸引力。对于乡村的空地也可以适当的做好景观设计,以增强乡村的美感,避免乡村空废化现象的出现。

3总结

综上,近年来乡村发展迅速,做好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时,要明确乡村聚落景观不同的景观要素,以斑块、基质与廊道等形式组合,明确景观异质性,创建新的景观格局,通过调整斑块结构,改变景观基质,在原有的乡村自然属性上加入人工景观,积极探索人居环境,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可持续发展,提高村落生态效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找到发展中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曹润,杨朝现,刘勇,等.基于生态保护格局的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9.DOI:CNKI:SUN:NCST.0.2019-06-002.

[2] 万诗梦,周星颖,屠爽爽,胡宝清.山地丘陵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平果市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8(4):130-140.

[3] 张娜,刘茜,詹立坤,等.2010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生态科学, 2023, 42(1):9.

[4] 丁桂花.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门窗, 2020(17):2.DOI:10.12258/j.1673-8780.2020.17.037.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初探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 营造初探 摘要: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城市景观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 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以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分析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的必要性,了解现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提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原则,从而根据各类斑块的形 态构成,初探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乡村聚落;景观;策略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满足 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现代化城市空间环境,使其与传统人文景观相协调[1]。乡 村聚落景观是以自然、文化为载体,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生态功能,在空间上 体现出一种整体性与连续性。现代化发展中乡村聚落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影响,这样就要求在优化乡村聚落景观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来营造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完善村落格局布局,完善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条件。 1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的必要性 1.1乡村聚落面临的现代化冲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致使乡村聚落在发 展中过度地追求乡村聚居,从而破坏了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面临现 实的发展困境。新时代实现乡村聚落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 让村庄成为居民的保留地,而距离商品集散地较近的村庄则在此时发生变化,然 而乡村聚落的实现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可能要花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 完成[2]。乡村的经济发展,自身的聚集文化是促进乡村聚落转型的内因,而政府 的干预以及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人口的迁移等是促进乡村聚落转型的外因。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

3.4环境营造(曾为刚)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营造出区别于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给人逼仄感觉的环境,要着重体现生态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此,乡村景观应具备以下特征: (1)大地般的宽广感和辽阔感,伸向远方的平远感,稳重的安定感和宁静感。 平原地带的农田,很少有遮挡视线的物体,开阔的视野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给人一种非常宽广、舒展的感觉,土地中畦埂等对土地的划分,在增加土地延伸感知的同时也增加了乡土气息。山区丘陵等地方的山脚,体量显得比较厚重,营造出稳重的背景画面,让人产生安定的情绪,给人安心的享受。 (2)丰富的水系与生物,多样化的生境。 河流、渠道等水流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乡村景观的部分框架,在田园之中,水田、水渠、水库、菜地、树林等的水系与植被是构成景观的主体,并在具有循环性的基础上构成,这种水系与植被的景观可以给人带来本质上的宁静感。 (3)丰富的四季景观变化,多彩的植被和温和的气氛。 乡村景观中自然植被丰富多样,不同季节开花的地被植物和乔灌木营造了和谐丰富的乡村季相景观。以农田为例,春天田头地边野花盛开,初夏河边垂柳依依,盛夏禾苗绿油油一片,秋天收割黄金的麦田。同一个地方,四季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加之与四季相对应的动物的生息变化,这种自然规律对物种进行的合理时空配置,营造出了丰富的季相景观。 (4)顺应地形过渡的土地利用,山脚或大斑块边缘坐落村落,形成具有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秩序进行综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常能让人感受到景观的美感。例如林地和农田边界、河流驳岸等,这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给乡村景观带来柔和的景观感知。 (5)人性化尺度营造的农村建筑物,乡土建筑材料营造的景观。 顺应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实际需求,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的耕地规模、石墙高度、村落大小等,便能够形成人性化空间尺度的舒适性景观。例如将农田按农民一天劳动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为单位进行分割,修筑适合人、农用车通行宽度的田间道路,与自然协调,带来舒适感和亲和感。 (6)具有历史性文化遗产,蕴藏着年代美的景观。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材质、形式、色彩等地域文化景观元素,使构成景观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累积,在逐渐朽化的同时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若干方面探讨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若干方面探讨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研究 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 手之一,乡村园林景观在新型城乡一体化旅游建设中得到更多关注和实践。然而 部分乡村景观园林的盲目建设给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振兴乡村经济角度,以乡村景观园林为载体,分类总结现 状问题,提出在乡村景观园林建设中以“基础调研-要素选取-主题定位-分层构 建-系统重构与优化-产业共创”六步为技术路线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乡村园林 景观联动规划设计的要素及方法,推动乡村园林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园林景观;规划;乡村振兴 引言 乡村旅游独特的村野旅游形式为创造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共生提 供了有效实践模式[1]。随着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快速旅游化建设也给乡 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生态失衡、工业污染加剧和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等影响[2]。乡村 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对优化生态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游憩场所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建设意义在于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再利用,使 产业与生态相互融合渗透,其科学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具有重要作用[3]。已有的研究多从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宏观尺度出发,对乡村 文化、自然等资源及附属使用空间进行复合性规划,但构建多尺度的乡村园林景 观规划网络,明确微观尺度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更能深入改善乡村人居生态 环境[4]。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 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

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 1.泊尔江海子镇人民政府,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2.东胜区园林 绿化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3.律艺园林工程有 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4.律艺园林工程有限责任 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美丽乡村属于“美丽中国”范畴,是依靠景观生态学建设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型乡村,包含乡村景观建设、乡村社会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村庄 景观是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展示美丽乡村风貌的关键要素。在村庄景观的建设中,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对院落、道路、广场、文化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尽可能 地与村落的特色相结合,营造出一幅“一步一景”的美丽图卷。要实现村庄的景 观规划与设计的科学化,确保村庄的和谐、美丽,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规划的效能,提升景观的设计水平。本文探讨了村庄院落、道路、广场、文化景观等规划的设 计原则和要求,为美丽村庄的创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景观;规划设计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个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交通、经济、技术、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乡村的发展 特别困难,这也是许多学者必须要研究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思路,必须 突破传统的新乡村建设模式,由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推动乡村的发展,转向以 美化村庄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方式,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景观规划 1.1 设计的原则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 好的环境,那么人类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与此同时自然生态也是是人类生命的

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与营造

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与营造 何佳佳2.孙樱月 1.身份证号码33900519870807****, 浙江杭州 311223 2.身份证号码 33900519900715****,浙江杭州 311223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城市和乡 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中国传统乡村正面临着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同,处在现代 乡村过渡时期、转型阶段的乡土景观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提高乡村经济的同时,要让乡村保持自身的特色,否则乡村逐渐城市化,被城市 材料所取代,稳定的景观净化功能被破坏,将会直接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乡村中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要比单一的结构、景观系统更具有稳定性,乡村各个 景观地块之间要朝这个互惠共生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乡村的成长。本文 围绕着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营造进行分析,通过促进人、乡、境、业、融合 的理念来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力,从而促进乡村与乡土景观、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可 持续发展,提升整体乡土景观的价值为乡土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乡土景观;异质共生;营造;策略 一、异质与共生理念下的现代乡土景观概况

(一)基本情况 日本的学者丸山孙郎从生物共生控制角度提出异质共生理论,该理论认为增 加异质性,可以有效解释生物发展过程中的原理,在自然界生存最持久的并不是 最强壮的生物,而是能和其他生物共生并存的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围绕着景 观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组成的,具有明显 的视觉特征,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出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 上的变异性,不均匀性和复杂性不同于景观生态学。异质性概念在现代建筑学和 景观设计学中的定义尚未明确,但在实际景观设计中,这一理论被大部分的设计 师所熟知。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整体景观中,对于新进入的设计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围绕社会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乡村是具有多种文化融合的社会载体,本身充满了丰富性和矛盾性,在促进主流文化、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 乡村共生框架下可以实现融合发展。 (二)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理论 乡村景观异质性和共生结构的基本概述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普遍存 在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指景观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存在的状态。景观中的异质 性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包括树林、草地、湿地、村庄、 农田、种植园等土地区域,每个稳定的低层次生态结构下都包含极强的异质性特点。景观异质性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任何景观的生态环境都是由不 同的均质景观要素构成,第二个层面是多个简单的低层次异质景观能够组合为较 为稳定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异质性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来揭示整个景观系统的 稳定存在。这种理论还在证明不同物质之间为了寻求自身稳定而展开能量交换, 这样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人类在乡土景观发展过程中,利用景观异质性做好指导,形成人类和乡土景观的共生模式。 共生来源于希腊语共生的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9世纪提出的。他认为短期的建立沟通联系并不是共生的基础,而是长期连贯的共同生存。异质 性作为景观的一个根本属性,景观的本质就是意志的,异质是绝对的,但同质是 相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景观接近稳定状态,是它内部的景观异质性 和异质连接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乡土景观中的生态系统,遵循着自然景观的共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乡村景观正处于从传统阶段到现代阶段的过渡期,由于城市化进 程不断加快,所以乡村景观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 乡村景观的发展受到阻碍。在追求美丽乡村的背景下,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建设 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进 一步分析在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地域性园林景观建设,提出了优化乡村生活环境的 措施,为相关建设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在建设 美丽乡村时必须按照科学性和时效性的原则,利用试点村庄带动其他村庄建设, 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类型。在美丽乡 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环境的改善、环境内涵的提升,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无不贯穿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因此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扮 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乡村景观概述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乡村景观应运而生。从出现至今,乡村景观不断发展 变化,不过真正把乡村景观当做研究对象来探究的还是在近代。在各个行业里对 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景观生态学的层次加以分析,乡村景观的 组成部分包含了村落、水体植物、动物和农田等,是一种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 旅游学的层次来看,乡村景观是一个系统的空间结构体系,其中不仅有乡村聚落 空间,还有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具 有一定的旅游意义。另外,从环境资源学的层次分析,乡村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的 旅游价值,还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其功能比较丰富,是一种景观综合体。通过探 究不同学科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探析乡村景观的不同状态,结合专业化的知识, 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总结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对于乡村景观来说,它是通过乡村 景观的多个要素,整体设计乡村景观,实现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维护,提高乡村景 观的价值。 2.乡村景观中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缺乏系统的规划,园林格局缺乏秩序 在21世纪以后,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力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里却常常出现园林景观的“批量化”生产,由于规范具有统一性导致乡村景观 规划缺乏艺术性和乡土性。根据调查可以得知,我国大约有64%的村庄制定了村 庄总体规划,但是这些规划没有按照当地实际状况合理规划和设计,缺乏灵活性,单纯的生搬硬套,导致很多规划内容相似,不利于合理规划乡村园林发展。 2.2城市化景观成为行为标准,乡土化意识薄弱 从我国现在的乡村建设可以得知,我国的城市化趋向越来越强,乡村生态景 观逐渐恶化,园林建设重视力度不足,一些伴随着乡村发展起来的文化积淀逐渐 衰落,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是因为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 问题。我国的乡村生态建设逐渐呈现出“城市包围农村,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态势,严重缺乏乡土化气息,园林设计上缺乏合理性。 2.3和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 我国的乡村总体发展状况比较落后,所以乡村的环境景观和城市环境景观存 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乡村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构成乡村景观的部分,在设计

景观生态学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生态学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居住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它不仅要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同时还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休闲的主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关系到人居环境质量以及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提升居住区景观品质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前期调研不充分、缺少前瞻性等问题,导致后期在景观使用过程中难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实现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这样才能为建设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小区提供动力。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居住区;景观设计 引言 居住区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房地产项目工程迅速发展,相关行业的投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是人们选择居住区域的重要指标。所以,基于生态学对居住空间进行更加科学的景观设计,能够高效提升居住空间的生态效益。为降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应合理设计现代城市居住区域景观,同时促进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为人们的居住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为国家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1居住区景观在我国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我国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成为必然趋势,多元文化在不断融合的同时也使环境美学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试图摆脱单一、刻板的居住空间环境,开始注重追求生活品质。城市居住区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深远,对城市居住区的改造、建设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合理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娱乐需要,而且能够营造舒适、宜居的区域人文景观氛围,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向往自然,要求设计师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将生态设计

生态视角下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初探

生态视角下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初探作者:许也李鹏波吴军 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20期

摘要:由于对乡村景观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清,导致资源不能被合理开发利用,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的现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依托生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乡村景观资源分类与特征,参考国内现有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整理归纳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与评价原则,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生态宜居、生态宜业的乡村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乡村景观资源;生态;评价因子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83-03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1 ; ; ;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收入逐步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由于对乡村景观资源价值认识不足,缺乏生态方面的规划,导致景观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环境破坏,景观表达同质化,久而久之会制约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弊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乡村建设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系统的乡村景观资源评价对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差异化表达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乡村景观资源 1.1 ; ;乡村景观资源的分类 依据生态学理论,乡村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自然环境子系统与人居环境子系统。自然环境子系统中的景观资源是能引起人类审美与活动的自然景观。人居环境子系统中景观资源分为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要素相结合的生产性景观资源和聚居性景观资源。各景观资源的组成要素见表1。

乡村景观资源的利用原则及范例探讨

乡村景观资源的利用原则及范例探讨 乡村景观资源的利用原则及范例探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 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管理受到持续破坏,传统聚 落和历史文化遗产遗失退化,保护乡村风貌的完整性及特色性,挖掘民间 乡村价值,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文章以位于泰 山景区樱桃园管理区内杜家庄村落为例,以保护先行、因地制宜、有机更 新为原则,探讨保护景区内村落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挖掘其生态、经济 和文化價值。 乡村景观是景观形态和长期积累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是以自然景观生 态学、地域文脉学、景观设计美学为支撑的景观空间形态。近年来,学者 们的田园风光的原始形式,抽象的图案,内部秩序,在广泛调研的演化历史。同时,基于“乡土”理论研究开展景观环境保护社会实践,取得积极 成效。 一、乡村景观概述及分析农村景观农村的范围内,各种经济,文化, 社会,自然等现象的综合性能,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经济环境,农耕文明形态、人文主义生态保护环境共同促进作用下的生态共合体。美国地理学家 索尔农业景观被认为是“连接到人类活动形式的自然景观。”以后,西欧 国家地理教育学家把农业发展景观扩展到乡村旅游景观,包括企业文化、 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建设地区的反映。 城乡在劳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是第一位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和城 市所呈现的景观的差异。对于纯粹的自然景观,乡村景观用一定的人工雕刻。相比城市景观,降低农村人工雕琢,更自然。乡村文化景观是介于城 市景观和纯自然景观设计之间,是有自己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田园风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所描述的,淳厚的田园美景,满足人们的愿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的旅游意向得到尊重。 (二)乡村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建筑企业体量相对较小,多以 当地的建筑结构形式主义为主,且建筑工程材料多为当地石材、木材为主,房屋稀疏;其次,乡村传统建筑大多会设置房前屋后的庭院,这也就在 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共建筑。同时,这也创造了乡村建筑密度低的主 要原因。聚落景观包括民房、房前屋后林木、农用道路、田间小道等。 (三)乡村文化景观它反映了该村庄在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 在村庄整个社会发展研究历程中所没有形成的特有的地域传统文化,是人 类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文化遗产的载体,包括祠堂、石佛、石碑、石墙、 洗衣场、水井、水车、小木屋、稻谷烘干架等生活场景。 可以说,农村景观,是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自然和人类和存储特性。下面以位于泰山风景名胜区樱桃园管理区内的杜家庄村为例,表述乡村景 观的自然文化价值。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是世界经济文化与自然 双遗产,世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其历史文化 底蕴丰厚,民风淳朴。杜家庄村落位于泰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部的樱桃园管 理区内,属于景中村范畴。根据《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规定, 该区域属于二级保护区,纳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范围,土地归集体所有,主要居民为农业户口,是保留村落风俗风貌的社区聚落,有着优越的 自然与人文资源。 村落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属典型的北方 乡村。村庄内一年四季景色变化不断,素有“泰山小江南”美誉。村落内 水资源丰富,河流潺潺,群崖欲倾,百鸟鸣啾、花香沁脾,景色宜

浅谈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论述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它与新农村规划的关系,分析新农村规划中的普遍问题以及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必要性,并在龚村规划中从土地整理、绿地景观规划、风貌规划三个方面探讨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新农村规划 Discussion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Applied to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bstract:Discuss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relationship of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it,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the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the necessity of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in it. And then in Gong village planning,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from three aspects, land arrangement,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style planning. 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1. 景观生态学与新农村规划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1998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 1.2 新农村规划 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聚居地,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巨大冲击,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村的景观面貌,新农村规划应运而生。新农村规划主要是提出对经济体制、现代农业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农业生产体系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综合部署。 1.3 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普遍问题 第一,景观布局不合理。景观缺乏系统规划,造成景观破碎化现象。第二,盲目整治规划。直接套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形式,丧失了原有的景观肌理和生态平衡。第三,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缺少地域特色。第四,片面强调住区的“新形象”,并没有从农民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反而给农村生态和景观遗产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第五,农村绿地存在植物种植杂乱无章、缺乏特色、物种单一等现象。 1.4 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必要性 这些普遍问题都表明了对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不够重视以及缺乏理论指导的窘困境遇。在中央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规划要求下,转型中的农村景观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规划势在必行。 2. 景观生态学在龚村规划中的应用 2.1 龚村概况 龚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东北部,北临尚义镇,东临经开区,南邻106省道,距眉山市区仅5公里,与眉山联系紧密,是眉山西部乡镇通往眉山的必经之地。规划区面积6.36平方公里,地形为浅丘与平原,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规划区现状用地主要由村镇建设用地、园地、耕地及水域构成,其中村镇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8.35%,园地占48.47%,耕地占34.59%。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乡村旅游业有待提升。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094 摘要: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3-0445-04 1 乡村景观的范畴及其主要特征 16世纪末,“景观”一词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它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到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景观涵义。以后景观的概念又被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 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美国学者R. 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总之,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而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方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性空间单元,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涵义(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1~6]。 综合起来,对景观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共识: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具有异质性;景观是生态系统之上、区域尺度以下的组织层次;景观是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建(构)筑物的综合体;是综合人类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景观既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一种风景,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因此,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7~10]。 广阔的乡村既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其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供需关系、物质能量交换水平、生活标准、社会心理等众多因素均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是现代生态学中生态脆弱带的最典型例证。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被侵占的同时,已被农转非的土地却利用效率低下;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无序,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损于乡村的景观风貌和区域生态质量。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2 乡村景观规划是21世纪我国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完善乡村景观和风貌塑造,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理想的乡村景观应反映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等3方面的功能。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存状况的差异,乡村景观规划也有所侧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乡村景观规划较注重景观生态保护及美学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多样性与土地覆被空间异质性,农田树篱结构变化与动物多样性以及利于动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以 成都市金堂县为例 吴弘璐;何伟;郑惠元 【摘要】采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研究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县域农村聚落布局状况以及自然社会因素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金堂县农村聚落数量多,规模变异系数普遍偏高且差异明显,存在集聚和分散布局并存的特点;冲积平原区内聚落布局集聚,浅丘地形区和深丘地形区聚落分布相对均匀.(2)金堂县农村聚落斑块形状较不规则,且差异不大.冲积平原区聚落布局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为规则;低山地形区农村聚落破碎度最高、斑块形状最不规则.(3)金堂县农村聚落布局随海拔越高布局越分散、形状越不规则,但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河流和道路对农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但聚落布局与河流之间有安全距离的限制,而道路对聚落布局的影响距离较小;城镇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存在排斥和吸引的共同作用.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18 【总页数】6页(P326-33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农村聚落布局;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影响因素 【作者】吴弘璐;何伟;郑惠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西南

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1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1]。自引入中国,已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渐趋成熟,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尺度效应,以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对各类生态问题的影响机制[2]。众多学者在探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时将土地利用管理与生态学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景观指数等生态学方法来揭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格局变化[3]。 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可分为城市和乡村2类[4-6]。其中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目前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时空演变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7-10]等方面。 城市化对资源的流向导向性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中的用地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观念转变等因素必定会导致城市周围乡村聚落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11]。研究大中城市周边县域农村聚落布局有利于揭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于农村聚落的影响[12],同时有利于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现实依据[13]。城市化对资源的掠夺是造成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而生态问题也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农村聚落研究有利于分析农村聚落生态布局,为优化农村聚落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