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

摘要: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 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淡珏田型聚落、湖荡珏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

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聚落,杭嘉湖地区,景观特征, 成因机制

0引言

传统聚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价值⑴。传统聚落的营建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其景观特征是经过时间洗礼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形成的,体现了生态可持续理念,同时,融合了地方

历史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宜居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江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与“择水而居,沿水而行”的水乡聚落模式形成。

目前,我国已从不同学科视角大力开展对传统水乡聚落的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与生产生活对聚落产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⑵;从历史地理学视角,总结传统聚落的形态分化及驱动机制与内部空间特征O1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及周边丘陵山地区聚落形态的影响导3对堤垸格局聚落与民居形态进行多尺度研究⑺;从建筑学的视角,从结构与形态方面对太湖流域古镇的空间构成与环境进行解析⑻;从风景园林学视角的研究多以水乡聚落个体的景观特色及发展变迁为主团⑼。综上可见,多学科目前对水乡聚落的研究多以聚落个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将聚落组群作为整体,探索区域聚落的普遍规律。

传统聚落的变迁及模式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为建立协调的人地空间秩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区域人口空间合理分布、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合理配置及提高国土空间的高效率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L郭巍等近些年从区域视角出发,对宁绍平原、萧绍坪区的坪田景观的演变与形成沿革进行研究,以农业水利发展作为切入点,将坪田聚落系统视为围垦沿革变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其形态发生进行分类阐述⑶。研究从聚

落个体视角延伸至聚落群体特征的总结,其研究中对聚落景观成因与形成机制的探讨较为缺乏。本文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水乡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着手,对聚落形态与类型通过取样进行分类,重点对不同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

杭嘉湖地区聚落历史悠久,发展成熟,乡、土关系密切, 是揭示传统水乡聚落形成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的发展与古镇的景观特征也出现脱节现象, 农耕时代的水网与聚落的关系被打破,河道被填埋阻断,水网破碎化,水乡聚落逐渐丧失其因水而生的地域特征与传统发展特征。故选取杭嘉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定性分析不同类型聚落及其亚类的景观空间特征,讨论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的成因机制,为传统聚落的区域性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对象

杭嘉湖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马家滨文化时期]⑷,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水乡聚集区,聚落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景观风貌。研究区域位于苕溪运河水系的东部,北以太湖和太浦河南岸为界,南以钱塘江为界,西以东苕溪、东苕溪导流溪为界,东以黄浦江支流斜塘、张泾港为界[⑸(图1)。

笔者将研究时间锁定在快速城市化阶段(1978年)前,此阶段聚落发展速度较慢,未有大规模变动,景观特征更清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聚落营建离不开农田水利发展,在各具特色的水网农田环境背景下,孕育出各类聚落景观特征。其中,村镇级别的聚落受水网环境条件的影响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区域尺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地图与现代技术应用法、图示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要是整合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舆地图、史料,进行历史时期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信息的整合与梳理。并对民国时期测绘图与历史地图的图像信息提取再绘,进行图示化表达:将台湾典藏地图数位化影像中杭嘉湖地区府城测绘图中研究区域内的运河、支河、泾浜级别的水网与村、镇级别的聚落形态进行提取绘制水网聚落图像,与2017年杭嘉湖地区DEM数据进行叠加, 探究聚落分布与山水间的联系;在美国地质调查局1969年卫星图上选取4kmX8km的典型样本(涵盖多个村镇级别的聚落),提取水网与聚落形态绘制取样图,在此基础上总结聚落的几何特征与定位特征,绘制模式图。

2杭嘉湖地区聚落景观成因分析

2.1自然环境

杭嘉湖地区整体呈浅碟形洼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 7m,分为东部中地平原和中部低地平原。塘浦交错密布, 漾荡穿插其中,是海湖流域内最大的平原河网,京杭大运 河穿流而过,亦称之为“运河水网区”。四季分明,温和 湿润,雨量充沛,呈现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湿互补的气 候条件,适宜种植稻谷桑麻,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的称号,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图1 研究范

2.2人文要素

2.2.1水利建设

(1)防洪。从秦汉开始至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海塘

工程一直未间断,以防止海潮咸卤的侵袭,稳定的沿海环境奠定了三角洲地区的聚落发展的基础。由于杭嘉湖的西南部山体众多,山洪来袭之时,低地区成为一片汪洋。西险大塘、rti塘等堤坝的修筑,拦截泛滥的洪水;南、北湖等大型陂塘的修建提高了洪水的蓄滞能力,为杭嘉湖低地区聚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土条件;滨湖地区修筑淡港系统,承受流域内各向来水,快速疏散雨洪压力,保证了太湖周边聚落免受水患侵袭。

(2)灌溉。三角洲地区小型陂塘的修筑与水网密集区域泾浜的修建为聚落提供了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水源,塘浦

河道的修建与疏通便于灌溉周边农田, 农耕型聚落随之发展,用于农业灌溉的小型水利设施修建的同时,也产生了

if田、鱼塘、堤堰等多种类型的聚落水利景观。

(3)交通。发展交通是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变迁对乡土聚落的生成、布局、演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水运为杭嘉湖地区聚落间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京杭大运河与区间运河的拓宽、疏浚和全线贯通,使运河系统成为杭嘉湖地区水网格局的骨架,聚落在运河沿线与闸坝处建立,便于运河的正常使用与维护,也带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