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五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

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

的成就,认识中国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

深刻含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②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教育方针。

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刘少奇:提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

(3)主要成就。

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主要表现:

(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

(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

(1)“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

2.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

(2)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3.主要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易错点拨

1.新中国建立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

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举措。

·情境思考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头17年教育发展怎样的状况。(历史解释)

提示:新中国确立了教育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核心概念

“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分别从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适应性方面提出相应要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图解识记

现代中国的教育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一、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教育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遭遇挫折:“大跃进”时期,“教育大跃进”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3.迎接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迎来春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史料一“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在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教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史料一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错误的本质是什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观点:基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的功绩。

本质:“左”倾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衡量教育。

史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历史解释)

提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基点: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主题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