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五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目标分解1. 了解掌握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和成就2.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以及影响3.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是如何发展?与经济发展有何关系?建议教师本课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步骤为:一是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如“建国后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等等。

二是以“图片上的历史”为题,让学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图片中的历史信息。

为使课堂教学紧凑有序,课前应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备课上由学生解说。

三是由教师讲解说明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1)按《共同纲领》规定,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改革学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2.人民教育方针的制订及实践:(1)制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教育改革实践: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3.取得成就:(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2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2 精品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3、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课堂导入:从“不同时期能否读得起书”的讨论中切入。

【学习新课】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教师:现在请大家看书,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学生:旧社会的教育是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新中国是人民大众的政权,相应的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应该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教师:很好,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根据这一方针,开始了文教领域的改革1.改革旧教育:1)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收回教育主权。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

3).意义: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教师:为更进一步促进新教育的发展,国家又作处了哪些努力,请大家看书归纳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A、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作用: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
2.针对难点内容,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时事,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理性、全面的认识。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的案例、真实的数据,展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巨大变化。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教育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因果分析法等,深入剖析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分析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对当前教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教育改革话题,如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4.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拓展知识视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释疑解难】一、《成才之路》P45--46重难疑点讲解1、2、4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1.扫盲教育: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进行扫盲教育。

200l年,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初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改造调整:1958年开始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到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内容、组织及招生分配等多方面改革;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使中国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1961一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高等教育的全面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中外大学交流增强,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发展。

三、总结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1)历程:①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改革旧课程、旧学制,向工农开门,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③“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到发展,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教做模式教学设计(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教做模式教学设计(6页)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中的教育现象。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热爱教育、关心社会的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方式: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请大家谈谈自己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故事引入:教师讲述一个与教育事业相关的故事,如“希望工程”的发起背景、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感人实例等,引发学生对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的关注。
6.针对教学难点,设计专题讲座、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7.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8.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教育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的辩证分析。
3.学生对于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等现实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让学生探讨教育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学设计(4页)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城固二中黄春梅一、教材依据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主动探究。

2、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3、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的第二节,本课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二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三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发展。

本节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4、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尚缺乏分析概括的能力,但好奇心能驱使他们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

理解“国家兴衰,系于教育”,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

四、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五、教学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学生:学生预习课文,调查自己家庭中三代人受教育的状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1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18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一、社会主义 教育的兴办
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 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实施情况
①改革旧学制, ②改革旧课程,
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她就是苏明娟,希 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 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 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 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 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 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 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 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 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 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 完成了小学、初中、高 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 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原因:“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⑵表现:
①1977年恢复高考,“文革”后拨乱发正的重要标志 制定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制度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 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科教兴国” 战略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 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进展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 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练一练
1.指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毛泽东
c
2.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 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12年1月佛山一模16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5题)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12年1月惠州调研18题)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2011年12月济南月考34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援外教育
新中国在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 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援 助,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0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事业
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了全面发展的 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院系调整
在高等教育调整中,政府对高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调整,合并了一些重复设置 的院系,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和学科,使高校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留学生派遣与援外教育
留学生派遣
为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政府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到国外留学深 造,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为国 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
教育观念陈旧,教育体制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策
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 际竞争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生人数逐年增加。

02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包括学
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计划的分配、教学科研的组织等方面。
03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加强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管理和评估,推动
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促进产学研
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取消或降低一些不合理的入学门槛, 如取消或降低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 学金等,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4页)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活动的初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

(2)措施: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1957年,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2)措施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多种形式办学(3)结果: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1、文革对教育冲击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各级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许多学者、专家和教师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设计(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设计(6页)

《人民教育事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育事业的受关注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课是三本必修教材中唯一涉及教育事业的内容。

所以,本课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文班学生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努力,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性质;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文字史料和图片及影视资料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改变少数学生存在的厌学状况。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积极影响;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的表现及影响
教学难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
1 / 6
6 /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教做”模式教学设计(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教做”模式教学设计(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教做”模式教学设计(6页)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方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5~98页,划出重要知识点。

2、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把握阶段特征,从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众多人才支持的角度理解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由小组讨论完成。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知识结构】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过程:(1)拉开序幕(2)制定方针3、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3、文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措施(1)全面整顿、恢复高考(2)“三个面向”(3)“科教兴国”战略(4)完善教育立法2、成就【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出示材料:“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4)办学体制:多样性(多种形式办学)。
(5)主要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
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4)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破坏:
(1)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3)教育方针的提出:
①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
提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倡导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民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民版必修3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人民版
必修3
【课标要求】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通过三个阶段的对比、中外的对比,
体悟教育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通过论文及“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精)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精)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景问题切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和1983年国庆前夕,在北京景山学校,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

教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兴办的史实概况。

本课第二目“‘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着重讲述了“文革”期间教育的发展。

本课第三目“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社会主义新型②工农子女③为人民大众服务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⑤两种教育制度⑥国民教育体系⑦大中小学⑧成人教育⑨业余教育⑩坚实基础○11骨干力量○12上山下乡○13文化断层○14人才断层○15文盲○16半文盲○17全民族文化素质○18现代化事业○19恢复高考○20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21面向现代化○22面向世界○23面向未来○24科教兴国○25义务教育法○26教师法○27多种层次○28多种形式○29学科门类基本齐全重难疑点探究1.(2(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2.(1(2(3(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3.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1)普及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34.(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3(4(5典型例题示例【例1】(2011·山东卷基本能力·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认识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②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

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刘少奇:提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

(3)主要成就。

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主要表现:(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

(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1)“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

2.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

(2)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3.主要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易错点拨1.新中国建立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

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

“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举措。

·情境思考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头17年教育发展怎样的状况。

(历史解释)提示:新中国确立了教育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核心概念“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分别从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适应性方面提出相应要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图解识记现代中国的教育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一、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1.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教育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遭遇挫折:“大跃进”时期,“教育大跃进”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3.迎接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迎来春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史料一“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在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教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史料一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错误的本质是什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观点:基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的功绩。

本质:“左”倾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衡量教育。

史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

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历史解释)提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基点: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主题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

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这就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

史料一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1995年,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提示: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

史料二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

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历史解释)提示:科教兴国,开展素质教育。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0·南京高二检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解析】选D。

题干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选D。

【补偿训练】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解析】选A。

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同很容易看出简体字的优点在于好学好认,故A正确。

2.(2020·安庆高二检测)某一小学教师任教生涯中,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

这段时间应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过渡时期【解析】选A。

“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现象,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故这种情况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A。

【补偿训练】“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上述教育发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现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选D。

“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主题,教育提倡学工、学农、学军,故D正确。

3.(2020·庆阳高二检测)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其时代背景是( )A.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选A。

“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是1977年。

B、C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是在1978年,均排除。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主抓教育工作,恢复高考制度,故选A。

【补偿训练】1977年,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是( )A.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B.恢复高考制度C.制定《义务教育法》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B。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B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C、D。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