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理健康的标准个体⼼理健康的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好的个体⼼理健康的标准,欢迎⼤家参考学习哦! ⼀、⼼理健康的概念⼀、⼼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理健康,主要指躯体发育良好,⽣理功能正常,⽽较少考虑⼼理⽅⾯的健康。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体)⽣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全⾯、不完整的。
⼈既是⽣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
⼈的健康不仅受⽣物因素的制约,也受⼼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组织(WHO)成⽴时,在其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种在⾝体上、⼼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健康这⼀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理健康、⼼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
⼼理健康是相对⽣理健康⽽⾔的,它主要包括两个⽅⾯的含义:⼀是指⼼理健康状态,即没有⼼理疾病,⼼理功能良好;⼆是指维护⼼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的、有意识、积极⾃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理疾病,提⾼⼼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健康⼼理活动的良好状态。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正常⼼理与异常⼼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确定⼀个严格的界限;另⼀⽅⾯,⼼理正常或异常的现象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种形态的⼼理症状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的,因此认识的⾓度不同确定的标准也就不同。
判断心理异常的三大心理学原则
判断心理异常的三大心理学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异常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要准确地对心理异常进行判断,则需要借助一些心理学原则来进行分析。
本文将通过介绍三大心理学原则来帮助读者更好地判断心理异常。
一、心理学原则的作用心理学原则是指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对心理现象的准确、科学的解释。
在判断心理异常时,有效运用心理学原则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心理异常的本质,以及对心理异常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估和处理。
了解并掌握心理学原则对于判断心理异常至关重要。
二、心理学原则一: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是指每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判断心理异常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原则,不能将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表现简单地等同对待。
具体来说,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环境背景,在全面、综合地了解个体的情况后再进行判断。
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时,需要考虑到其性格、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而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
三、心理学原则二:环境影响原则环境影响原则是指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文化、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些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判断心理异常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原则,不能忽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在困境中成长,可能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这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在评估其心理状态时的影响。
四、心理学原则三:发展阶段原则发展阶段原则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在判断心理异常时,需要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原则,不能简单地将成人的标准应用到儿童或青少年身上。
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上的表现往往会受到发育水平和环境的影响,需要用相应的标准来评估其心理状态。
五、结语心理异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需要借助心理学原则。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一书 中提出十条标准。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 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 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 抵抗力。
12
2.郭念锋十标准论。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其基本技法有:精神分析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格 式塔治疗法、行为主义治疗法、认知治疗法、现实治疗法等。
18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樊富珉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的5种模式:
2.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改善心理障碍和 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 论基础上的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 其基本技法有:放松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认知 行为矫正等。
案例中的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我们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 已经出现异常。
34
2.有无过度或与事实相反的情绪反应
人是感情动物,自然有喜、怒、哀、乐、忧等情绪的变
化。但心理正常的人,其情绪反应适度,而且与事件本身表
达的情感反应一致,则易于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心
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语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 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 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15
3.马建青七标准论。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 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 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 (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
变态心理学重点
一、绪论1.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变态心理学又叫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学科。
2.研究内容仅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
3.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4.神经病: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
5.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
精神病学研究的所有内容。
.6.精神病:广义与精神疾病同;狭义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三个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
7.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解。
8.异常心理的辨别标准: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的、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9.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流行病学法、案例研究。
二、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1.心理动力学模型: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2.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3.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三、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1.心理评估概念:心理评估是指评估者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2.评估手段: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3.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4.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等级诊断原则:是否正常、是否由器质病变引起、主导症状是精神病性还是非精神病性、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鉴别,诊断6.多轴诊断原则:临床症状、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一般医学情况、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功能的全部评定。
理论4-异常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第四章异常心理学比较重要的章节,占80%左右。
案例题多出。
第一节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①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②保障人正常的进行人接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社会功能)③保障人正常客观的反映世界的本质以及其规律性。
2.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功能。
3.如何理解心理的正常和异常:①正常和异常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个体形成群体②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时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辩证统一的观点。
)二.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1.概念上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正常心理: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异常心理:有典型的精神障碍(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异常: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异常------精神病临床医生负责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不健康。
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围:心理不健康的人群。
并不是心理异常人群。
2.标准化的区分(四类判别标准)-----记住四个标题三.心理学的区分原则①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幻觉、妄想、自知力)②协调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知情意的统一)③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有无“自知力”是精神科在临床上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第二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感觉阈值降低或强烈的情绪因素造成。
患者对于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应特别强烈,显得难以忍受。
-----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②感觉减退:对外界的刺激感受性减低。
如强烈的疼痛刺激仅引起轻微感觉甚至无感觉。
----癔症,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抑郁状态,木僵状态。
③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或者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蚁爬感,游走感。
----神经症,躯体化障碍,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
2.感觉障碍:(1)错觉: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相符的判断性的视觉差。
心理不健康分类
心理不健康韵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在相当程度理智控制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定义:“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心理不健康状态。
只要从刺激性质、反应持续时间、反应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维度出发,区分和鉴别心理问题”。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引起原因,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合描述心理障碍,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但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鉴别。
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一年之内;如果在“严重心理问题”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必须提高警惕,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提出会诊和转诊。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一、心理活动的强度和持久性
1.强度:指心理活动的紧张程度,如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
强度越高,
表明心理压力越大,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持久性:指心理活动持续的时间,如某些负面情绪或行为习惯持续时间过
长,如长期焦虑、恐惧、强迫症等,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二、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规律性
1.协调性:指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如遇到挫折时出现沮丧、失
落等情绪是正常反应,但如果出现过度亢奋、暴怒等与情境不匹配的反应,则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规律性:指心理活动的节律性,如睡眠、饮食习惯等。
如果个体出现明显
的生物钟紊乱、饮食习惯改变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三、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平常性
1.稳定性:指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如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如果个体在短时
间内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或价值观转变,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平常性: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平常状态。
如果个体在无特殊情况
下出现明显的行为偏差或思维混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四、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
指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调控能力。
如果个体出现无法自我控制情绪、行为等问题,如情绪爆发、行为失控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同时,如果个体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无法积极应对,而是出现逃避、依赖等行为,也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
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动作流畅
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适应环境,为人处事好
7、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
--《北京晨报》2002年11月8日25版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马勒博士:
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 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 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 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
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
高的教育活动。 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
近年来政府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1994年中共中央《加强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 1999年8月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意见》 2002年5月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2002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耐心; 赞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喜欢自己;
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会爱人如己。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1、行为观察法
2、面谈诊断法
3、心理测验法
4、心理健康普查
5、简易临床诊断方法
心理测验法
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
心理问题诊断测验
心理健康评估
卡特尔16人格因 素问卷包括187个项目, 每个题目后有3个答案, 让被试者选择其中的 一个。答题时间需要 45-60分钟,适合年龄 在16岁以上的人群使 用。全部题目完成后, 可以得到16个分数, 每个分数代表在一个 特定的因素上的位置。
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
• 标准化比较客观 •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缺少可测量的生物学
指标 • 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一致、不
平行性
4、社会适应标准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 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观察者根据 有主观性 经验判断 需要专业知识训练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2、统计学标准
• 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 结果
•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 否正常(分布在正态曲线两边者)
•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 不能普遍适用
3、医学标准
病 学
(第4版)(美国精神医学会编写)
分 类 CCMD-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
断标准》(第3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
委员会通过)
Li Shangxue:Basic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心理问题( mental block )
医 学 心 理 心理障碍( mental disorder ) 学 分 类
Li Shangxue:Basic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及相 对性问题
• (一)判断标准
• 个人经验标准 • 统计学标准 • 医学标准 • 社会适应标准
1、个人经验标准
病人自己的 主观体验
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
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 病人 太过主观
意志倒错 矛盾意向 木僵状态 刻板动作 违拗行为 强迫性动作等
试析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2 ・ 9
山西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20 09年第 5期
很难明确规定一个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界限, 但是, 正常心 理与异常心理毕竟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别 , 因此, 通过临床 实践不断调整和修订, 前广泛使用以下四条标准进行心理 目 异常的 0 。 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又称为主观经验, 它有两种含 义: 一是被判别者自己的主观经验, 包括体验和感受, 如果他 自己感到有不明原因的焦虑、 抑郁、 恐惧或自己难以控制和摆 脱的某些行为, 则可以判别为心理异常。二是判别者根据 自 己的临床经验判断, 这是以一般人对正常状态的已有经验作 为参照点 , 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 为心理异常。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是指在社会常模的基础 上, 衡量个体心理与行为顺应和应对, 确定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判别者主要考察被判别者对人对 己的态度 , 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与他人交往。沟通和处理人 际关心是否恰当, 是否能够按照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动适 应环境等 , 如果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待人接物 , 行为怪异 离奇, 心理与行为既有悖社会规则, 也不符合 自己的年龄、 地 位和身份而使他人难以理解, 引起困惑和不能接受 , 就可以视 为心理异常。 医学标准。医学将心理异常当作躯体疾病那样看待。有 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身上不会存在, 如幻觉、 妄想等严重的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在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 生理测定的结果是异常的。如果某人身上检查发现这些致病 因素或疾病症状, 则被判为心理异常。 统计分析标准。统计分析标准是以正常群体心理特征测 量结果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 , 确定个体心理与行为是否异常, 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以及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
中 图分 类 号 :G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8 5 (09)0 — 02 —0 4 0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 本文就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展开论述, 旨在帮助人们调节心 理平衡, 建立良 好心态, 保持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 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 如一般 适应能力 , 人格健全状况等) 保持正常或 良 好水平, 自我 而且 内部( 我意识, 我控制 , 我体验等) 如自 自 自 以及自我与现实环 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包含以下四种状态:. 1正常的健康状态 。 以有 无心理疾病, 心理功能是否良好为判断尺度, 表现为身体, 智 力, 情绪等处于协调状态 ; 正常的平均水平 。 2 . 从统计角度强 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 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为 正常状态;. 3正常的理想状态 。 以此评价个体的行为而非描 述其行为; 正常的适应状态 。 4 . 正常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 过程, 心理健康者能够不断地在职业或工作中学习有效的技 巧来应对现实中的紧张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有十条 标准: 是否有充分的自 我安全感; 是否对自己有较为充分的了 解, 并能恰当的评价 自 己的能力; 自己的生活理想和 目 标是否 切合实际; 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能否保持自己人 格的完整与和谐; 是否具备并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否 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 情绪; 能否在符合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 自己的个 性; 能否在社会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是否 能力争 自 我成长; 能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人生观统一与 否; 是否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人生所需的能力, 知 识和技能获得状况; 具有同情心, 对自己的生命充满爱。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
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
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
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
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
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
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
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
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
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
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
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
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
⼼理正常与⼼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
李⼼天(1991)对区分正常⼼理与异常⼼理提出⼀下四类判别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绝对性的,要结合其他⽅⾯的情况综合诊断:
⼀、医学标准。
医学家深信精神障碍的⼈的脑部,有病理过程的存在,虽然⽬前很多⼼理异常查不到器质性病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越来越精细,⼀定会在微观⾓度找到病理变化。
⼆、统计学标准。
因为正常⼈的⼼理特征,统计学上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我们可以引⼊常模,看⼀个⼈的⼼理测验数据偏离常模的程度来确定是否异常。
但是这些标准有明显的缺陷,受制于社会⽂化、统计标准的局限性、某些⼼理特征和⾏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等现象,具有局限性,是⼀个参考的标准。
三、内省经验标准。
分为病⼈的内省和观察者的内省,⼤多具有主观性。
做⼀版参考。
四、社会适应性标准。
是否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事,如果⼀个⼈总是违背社会规则的话,可能不是道德的⽽是⼼理的。
心理学四个诊断标准。不健康:四个标准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看到有的总结出了343:分界问题。
四条。
不正常:四个诊断标准。
不健康:四个标准。
老师:我不太明白这里的“三个四”具体指什么,请讲解一下可以吗?谢谢!正常--异常分界:1.三原则主客知情意人格2.典型症状,行为3.自知力4.求医行为异常:1.症状学标准2.病程3个月以上3.严重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损主观:精神痛苦程度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症,身体疾病,闹器质性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病不健康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楼上同学前面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不健康的不是这个你说的是诊断了,不是诊断的标准不健康1,引发问题的原因2,病程3,严重程度/社会功能4,是否泛化关于对深圳市助者做诊断的程序,书上有两种方式回答第一种有四点: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烈的现实刺激,2、内心冲突是否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3、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是否受到影响4、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后分析排查,以神经衰弱、神经症和精神病相鉴别,第二种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是否是精神病,2、根据典型症状,精神痛苦程度,时程、是否泛化、社会功能改变等内容判断是否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4、最后做出诊断。
请问老师在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用选用哪一种程序?这个问题有点困惑。
这道问题,我以前问过老师,好像你的第一种回答是老版的,现在好像都用第二种回答,而且你的第二道回答好像不全面。
我记得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主客观是否统一,知情意是否协调一致,判断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求助者是否有幻觉妄想。
2、根据病症学说明求助者的问题。
3、根据病程学标准判断。
4、根据求助者的痛苦程度判断。
(主观痛苦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
)5、根据排除学标准判断。
我这么回答不知道对不对,只是大家互相交流沟通一下,我也希望老师能回答一下这题,呵呵,谢谢!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第一种偏向于神经症的诊断过程,而且最重要的是缺少对正常异常和精神病性的排查.第二种是心理不健康类的过程,由于诊断标准不一样,诊断的过程肯定也不一样。
异常心理的四个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判断标准是:
1. 异常性:个体的心理状态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或不正常。
2. 引起苦恼:个体的心理状态给个体自身或他人带来了明显的苦恼或困扰。
3. 障碍功能: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其正常的生活、工作或社交功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或障碍。
4. 进一步评估的需要:个体的心理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来解决或缓解。
这四个判断标准通常用于判断个体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
这些标准帮助专业人士确定是否需要对个体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以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摘要:
一、引言
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1.心理功能的失调
2.个体的痛苦
3.偏离常规或文化
4.统计学标准
三、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异常心理,又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并与痛苦或损害相关的心理功能失调。
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本文将介绍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1.心理功能的失调
心理功能失调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正常处理情感,或者在面对压力时无法保持冷静。
这种失调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学习或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2.个体的痛苦
异常心理往往会给个体带来痛苦。
这种痛苦可能是心理上的,如焦虑、抑郁;也可能是生理上的,如失眠、食欲减退。
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无法摆脱的困
扰,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3.偏离常规或文化
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了所在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规范,就可能被认为是异常心理。
例如,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一个人过于强调个人需求和独立可能被视为异常行为。
4.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心理测量和分析,得出一个正常范围。
当个体的心理特征偏离这个正常范围时,可能被认为存在异常心理。
例如,智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等都是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
三、结论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功能的失调、个体的痛苦、偏离常规或文化以及统计学标准。
这四个衡量标准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参考框架,但具体情况仍需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