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合集下载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区分原则有主观和客观一致性,认知、情感、意识的统一性,人格稳定。

1.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不应发生矛盾或冲突。

人的行为与其所在的场合和环境相适应。

2.知情意的统一性:指人的认知、情感、意识相统一,人的情感应与其所经历事情产生的认知和意识相统一。

3.人格稳定: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但是人格都是具有稳定性的,不会因今天是沉默寡言的深沉派,明天就变成侃侃而谈的交际花。

心理是指人类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

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并试图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全面解析这一主题。

1. 什么是正常心理?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心理。

正常心理是指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认可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正常心理定义为个体符合社会期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压力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情绪状态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积极性的特征,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中有效运作。

2. 异常心理的特征相对于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则表现出一些突破了社会认可标准的特征。

异常心理可能包括情绪不稳定、认知功能障碍、行为举止异常等各种表现。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被视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损害,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干预。

3. 区分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明确的界限,因此区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3.1 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有序进行的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或迟钝等特征。

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期望、是否具有适应性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也是区分标准之一。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能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

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3.3 认知功能我们可以从认知功能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为健康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能力。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

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

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个人的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世界卫生组织给心理健康定了七条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智商在80以上);2.情感反应适度,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正常心理活动能够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正常人的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从正常到异常,从心理问题到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连续的变化可以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在正常心理的范畴,可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分人的心理可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属于正常的范畴。

心理健康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心理不健康并不代表心理有疾病。

人在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由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事件所引发的,根据持续时间长短,对正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良情绪是否局限在最初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之内可划分为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

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心理不健康程度的具体判断标准有:1.由刺激因素引发的症状强度,即由某一事件引发的、个人主观体验到的痛苦程度;2.问题出现后持续的时间;3.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即是否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

学会区分学生的正常与异常心理在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存在着性质上和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大量的属于一般性的或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障碍。

极个别的人也可能会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作出正确区分。

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当前,对心理现象中正常与异常的区分还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应该说.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作出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好动与多动。

经常有家长接到这样的通知:“你的孩子上课总不老实,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赶明儿领医院看看去!”于是.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找到了心理门诊部。

但是诊断的结果多数不是多动症。

那么,怎样区分孩子的好动与多动呢?小硕。

12岁.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老师几乎每周要请家长好几次。

虽说他学习成绩不错,可是上课铃响过了他仍旧在教室里乱跑:拿了这个铅笔盒扔到那个位子上:上课时因为要求回答教师的问题而站到椅子上!经常有同学因为他的小动作太多而举手告状。

他不但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而且在家中也闲不住!两岁时就拆了爷爷的老怀表。

平时买的玩具过不了几天就“尸骨”不全。

3岁时趁家人没有注意,他拿了铁丝去捅电源插座,结果“砰”的一声电表坏了!小硕是不是患有“多动症”?到儿童医院检查时,医生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比如,上下课和家中的表现,最后又问到平时是否爱看书,是否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的时候能否坐得住,等等。

他妈妈说:“我们孩子就是爱看动画片,别看他上课坐不住,要是看上动画片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尤其是变形金刚、星球大战什么的,一看上这些就能老实地坐着.半个钟头不挪地方。

”最后医生说:“你们孩子肯定不是多动症。

主要是约束太少,自制力较差。

”看来,小硕平时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生性爱动又缺少管束,过分随意才养成了散漫与任性的习惯.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多动症”是有区别的。

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心理学中,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以及如何进行判别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心理正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相适应、相协调、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个体通常会感到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适应是良好的,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2. 社会适应能力。

正常的个体通常能够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工作和学习。

3. 情绪稳定。

正常的个体在经历情绪波动后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4. 生活功能正常。

正常的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

以上是心理正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结合个体的特质和环境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心理异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不相适应、不协调、不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出现异常。

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冲动和攻击性行为、自伤、自杀倾向,特殊的回避和逃避行为。

2. 情绪波动明显。

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以及对情绪的过度反应或抑制。

3. 生活功能受损。

表现为无法正常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4. 异常信念和感知。

包括但不限于幻听、幻觉、妄想等症状,以及对现实的扭曲理解和解释。

以上是心理异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心理评估来进行判断。

总结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的行为和情绪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在其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不仅要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还要关注人类心理异常的特征。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1. 主题概述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指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一系列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个体心理状态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心理学家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

其中包括,心理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与其生理状态和环境相适应等。

3. 评估心理状态的工具和方法在实际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如心理测试、临床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心理学家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判断其心理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项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心理正常与异常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

心理学家在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需要慎重、客观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结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本文介绍和讨论,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希望未来心理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心理评估标准,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心理现象、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与干预。

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至关重要。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当困难的,这是由于异常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既然是主观反应,就很难找到分明的分界线)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其次,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条件(房间光线很暗,一进去把衣架看成一个人,这就是错觉,客观条件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人在生病高热的时候,会惊厥出现意识障碍谵妄,意识不清醒的时候出现幻听,但这种幻听我们不界定为病理性的)、主观经验(家里连续有两个人得了病,然后这两人都喜欢空腹吃花生,家人就认为是空腹吃花生导致他们得了疾病,并且这种想法很难撼动,所以个人主观经验也会影响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人焦急的时候仿佛听到手机铃声想了,此为心因性幻听,所以当时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对心理活动正常与否的判断)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曾经同性恋被视为病态的,但在今天中国不把同性恋看成病态)的影响等等。

(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一些标准,这种标准即被大众所接受,又实用,就有助于我们进行判断,而且这些标准不是一刀切的,他会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帮助我们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

)张伯源和陈仲庚(1986) 所提出的区分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以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躯体生病了会有疾病感,比如强迫症反复洗手病人自觉和以前不一样会想自己是不是病了,但精分病人双相病人没有自知力);其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研究者代表大多数人,这个人跟我不一样,可能就是不正常的,比如看到病人在大街上哈哈大笑,就会认为这人有毛病,当然这种检验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这一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统计频率:心理学家通常将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作为衡量指标。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大多数人中都普遍存在,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相反,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或几乎没有出现,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2. 功能影响: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

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没有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

然而,如果某种行为或经验严重干扰了个体的功能,导致他们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它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的。

3. 文化背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需要考虑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定义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同样的行为或经验,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

考虑到文化差异,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跨文化的方法来评估和诊断心理异常。

4. 临床标准: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临床标准和诊断手册,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这些标准提供了对心理异常的定义、诊断和分类的指导,用于帮助专业人士判断某种行为或经验是否属
于心理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可能会经历心理状态的变化。

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由专业的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理正异常(郭念锋)

心理正异常(郭念锋)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1、统计学角度
2、文化人类学角度
3、社会学角度
4、精神医学角度
5、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四、郭念锋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知力: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与批判能力。

1、知道自己有症状
2、知道为何有症状
3、有求治的愿望
三条:自知力完整
二条:大部分自知力
一条:小部分自知力
0条: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丧失。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

或者同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

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

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 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是人类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变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

以上说的,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从不同角度和经验,不同标准去看待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的。

下面,我就说说区分方式。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日常生活里,大家常会提到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这些概念也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也就是前面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心理正常和异常是标明有无精神病问题的一对范畴。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里不正常已经不在心理咨询范围以内了。

(二)常识性的区分其实,至今关于心理的常态和变态,是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的,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一般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就是常识性区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如果有人老是跟你说:“我认识中央领导人,我要主管我们国家的军政大事了”“我一个人的时候老是能听到有人跟我说话”“老是有人监视我,跟踪我,想害我”比如,一个人,本来比较节俭,突然挥金如土。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1. 介绍在心理学领域,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对于辨识和理解个体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标准,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2. 李心天提出的标准概述李心天认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其中包括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对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辨识框架。

3. 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从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来看,李心天提出,个体的心理表现应当与社会期望基本一致。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明显偏离了社会期望的范围,可能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社会对于情绪的表达通常有一定的期望范围,如果有人的情绪表达明显偏离了这个范围,就可能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4. 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李心天提出,心理异常的识别还要考虑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一般来说,心理异常的症状会表现出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症状在时间上呈现出持续性,并且程度较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5. 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李心天的标准还包括了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就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这一点对于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一标准结合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症状的持续程度以及功能影响等多个维度,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们辨识和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一标准也为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及时介入和干预。

7.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对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
(1993年)
心理冲突
常形特点
1.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2.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持什么道德观点,总可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变形特点
1.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正常来自异常区分表正常
不正常


不健康
1.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植物功能紊乱;神经衰弱
2.严重精神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3.人格障碍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
区分表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刺激因素
引起的症状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3条原则,郭念锋,1986、1995)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人的精神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幻觉、妄想等),必然不能被人理解。所以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还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现实刺激,导致痛苦情绪,
冲突是现实性的或道德性的
很小的非现实性的、非道德性生活事件刺激,产生强烈的冲突,反复产生冲突,产生痛苦情绪
病程
不间断持续1个月,间断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篇1: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心理正常和异常这个超有趣的话题。

你看啊,心理正常就像是新鲜熟透的甜苹果,咬一口那是满口香脆,口感愉悦。

而心理异常呢,就像是没熟还发涩的青苹果,咬下去那感觉,啧啧,皱眉头都来不及。

正常的心理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欢快地流淌着,遇到石头就绕过,偶尔泛起些小浪花。

可异常心理就像洪水猛兽,横冲直撞,把周围弄得一团糟。

比如说,正常的人遇到小挫折就像小蚂蚁被轻轻弹了一下,抖抖身子继续前进。

而心理异常的人可能就像那脆弱的玻璃娃娃,轻轻一碰就碎成一地渣,还陷在里面爬不起来。

心理正常的人情绪就像那彩色的气球,偶尔飘高偶尔飘低,但始终在可控的范围内。

可异常的呢,那情绪就像火箭发射,一下子冲到九霄云外,完全不受控制。

正常的思维就像整齐排列的小火车,一节一节稳稳当当的。

心理异常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跑到哪里算哪里。

正常的人社交就像一群欢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分享着乐趣。

心理异常的人社交就像刺猬,靠近就会被刺伤。

正常的睡眠就像温柔的小绵羊在脑海里蹦跶一会儿就安静入睡,异常的睡眠就像有一群猴子在脑子里开派对,怎么也睡不着。

正常的人对待压力就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虽然有点压力但能轻松应对。

心理异常的人面对压力就像被压倒的小草,再也直不起身来。

正常的人看待自己就像一颗有独特光芒的星星,知道自己的好与不好。

心理异常的人看自己要么像神,要么像垃圾。

正常的人在兴趣爱好上就像小蜜蜂采蜜,愉快又专注。

心理异常的人对待兴趣爱好可能就像走火入魔的侠客,不管不顾。

正常的记忆就像有序的图书馆,找书很方便。

心理异常的记忆可能就像被龙卷风席卷过的仓库,混乱不堪。

正常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心理异常的人可能只看到无尽的黑暗。

正常的食欲就像按时打卡的小闹钟,到点就想吃东西。

心理异常的食欲可能像捉摸不定的幽灵,时有时无。

这就是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啦,是不是很有趣呢?篇2:朋友们啊,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就像晴天和暴风雨天一样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没有外在原因,人格稳定性出了问题)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恨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有一个待人接物恨热情的人,突然变得恨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进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提高,说明是在回避问题。

如果在前面400题中原始分数大于30,则临床量表不可信。

L谎言此量表用于检测受试者是否在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

分数提高表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而在现实中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念与生活准则。

F伪装坏此量表是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

分数高表示受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

K防御是测验受试者是否愿意议论个人事情,此量表分数与智力、教育及社会地位有关。

在解释量表分数时,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如果认为低分数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类型,则中等经济地位的受试者得了低分数就可以认为过分地直言不讳、诉苦和受了委屈。

分数超过55-65被认为是中等或高等社会经济地位的模式,分数超过70,可能是受试者不合作。

临床量表1)(Hs)疑病分数提高,提示受试者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

这些不适多属慢性的,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高分数一般是不愉快、自我中心、敌意、需求、同情、诉苦及企图博得同情的表现。

2)(D)抑郁分数提高反应了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处处感到不适。

这个量表是临床病人经常提高的许多量表之一。

高分数者表现为易怒、胆小、依赖、悲观、苦恼、嗜睡、过分控制及自罪。

3)(Hy)癔病分数提高,表现出依赖性神经症的防御,用否认和压抑来处理外来的压力。

他们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

他们的人际关系经常被破坏,并缺乏自知力。

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经常伴有身体症状。

他们表现低水平的心理休养,并把心理问题作为躯体问题来解释。

4)(Pd)精神病态与社会行为有关。

表现反抗、破坏家庭关系、冲动,在遵守制度和法律上有困难,滥用酒精或药物等。

高分数者表现个性上的障碍:外露,善交际,可爱。

但却是虚伪、做作的。

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故意的、好攻击,爱寻衅。

他们在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经常处理不好、并违反法律。

高分数者反映出持久的性格问题并且极难治疗。

5)(Mfm)男性女性化高分数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

他们缺乏对异性的追求。

低分数的男人好攻击、粗鲁、爱冒险、粗心大意、好实践及兴趣狭窄。

(Mff)女性男性化高分数的妇女被看作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

低分数的妇女被看作被动、屈服、诉苦、吹毛求疵、理想主义(不现实)、敏感。

6)(Pa)妄想分数过分高,经常与多疑、孤独、精明、警惕、烦恼、过分敏感有关。

他们的行为表现是敌意的和好争论的,同时不太服从心理治疗。

7)(Pt)精神衰弱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的、刻板的。

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8)(Sc)精神分裂症高分数(T=70—80),表现出异乎寻常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他们是退缩的、胆小的、感觉不充分、紧张的、混乱的以及心情易变的。

可有不寻常或奇怪的思想,判断力差及怪僻(不稳定)的情绪。

极高的分数(T>80)可能表现接触现实差、古怪的感觉体验、妄想和幻觉。

高分数者可能在治疗上有困难。

9)(Ma)轻躁狂高分数者(T=70—75)被看作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的道德观、轻浮、纵酒、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的估计自己,有些造作、表现性急、易怒。

极高的分数者(T>75)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也可能妄想。

10)(Si)社会内向高分数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懒散、习俗、紧张、固执及表现自罪。

低分数者表现外向。

爱社交、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3.投射测验例如:树木人格分析二、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时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会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于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

很多人将轻微的不适应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环境联系紧密。

7)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的环境及恐惧紧张或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适当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