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为确保放射科图像质量,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的一些措施:1.设备校准与质量保证1.1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包括对光栅、过滤器、感光板等进行检查和校正。
1.2 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的运行状态稳定。
1.3 定期进行仪器质量控制,包括曝光剂量和图像分辨率的监测和评估。
2.曝光参数的优化2.1 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和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2.2 避免使用过高的曝光剂量,以避免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过高。
2.3 使用适当的滤光器来消除散射辐射,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临床操作规范3.1 严格执行临床操作规程,包括病人定位、体位安排、呼吸暂停技术等,以减少运动伪影和模糊图像的影响。
3.2 定期对放射科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素质。
4.图像评价和质量控制4.1 对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价和质量控制,包括对图像对比度、分辨率、噪声、伪影等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4.2 根据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设备参数或改进操作技巧。
5.定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5.1 建立定期的质量保证和改进计划,包括设备和操作技术的维护、评估和改进。
5.2 对放射科图像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设备校准记录表、质量控制评估表、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辐射剂量:指人体接受或临近接受辐射引起的剂量。
2.散射辐射:指由于物质对入射辐射的散射而引起的辐射。
3.伪影:指在医学图像中不属于真实解剖或病变的异常区域,是由于机械、光电、物理等因素产生的。
4.图像对比度:指图像中亮度变化的程度,反映不同组织或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异。
5.图像分辨率:指图像中可分辨的最小细节。
较高的分辨率表示图像中的细节更清晰可见。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简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保证医学影像技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案。
正文内容:1. 影像设备质量控制1.1 设备校准和调整:定期对放射科影像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要求。
1.2 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检修和更换部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1.3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采用质量保证措施,如质量控制测试和质量保证程序,确保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影像采集质量控制2.1 采集参数标准化:制定和实施影像采集参数标准化方案,确保不同设备和操作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2 采集技术培训:对放射科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采集技术水平,减少操作误差和影像质量问题。
2.3 质量控制测试: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如分辨率、噪声、对比度等,评估影像采集质量并及时调整参数。
3. 影像处理质量控制3.1 影像质量评估:建立影像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发现和排除影像处理中的问题。
3.2 影像处理标准化:制定和实施影像处理标准化方案,确保影像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3 影像处理技术培训:对放射科技术人员进行影像处理技术培训,提高其影像处理水平,减少处理误差和影像质量问题。
4. 影像传输和存储质量控制4.1 传输标准化:采用标准化的传输协议和格式,确保影像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存储质量保证:建立合理的影像存储策略和备份机制,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影像传输和存储监控:建立监控系统,对影像传输和存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质量控制结果评估和改进5.1 质量控制结果评估: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5.2 质量控制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对设备、采集、处理、传输和存储等方面进行改进。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2024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对于确保医学影像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五个大点。
这些大点包括:影像设备的日常校准、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影像质量评估的方法、人员培训和监督、以及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
通过实施这些控制措施,放射科能够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确保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正文内容1. 影像设备的日常校准- 定期检查和校准X射线发生器的参数如电压和电流稳定性。
- 检查照相机的定位准确性和切片厚度的一致性。
- 确保设备的几何和均匀性校准,包括图像的畸变和伽马校正。
2. 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 设定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曝光量和对比度,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 确保扫描范围和层厚的准确性,以防止重叠和遗漏。
- 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病例要求,调整扫描参数,如窗位和窗宽。
3. 影像质量评估的方法- 使用质量评估测试工具,如DQA、DQE和MTF,来评估影像的分辨率、对比度和噪声水平。
- 进行图像质量比较,通过对比同一患者在不同设备上或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以评估系统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建立影像质控标准,比较各项指标与标准值的差距,及时调整设备参数以提高影像质量。
4. 人员培训和监督- 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放射科工作人员了解和正确使用设备和技术。
- 定期进行影像质量监督,例如影像质量巡查和质量控制小组的会议。
- 监督和评估放射科人员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和不当操作。
5. 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 定期评估并更新影像质控方案,以适应技术发展和新的质量控制要求。
- 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数据,了解系统的性能和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
- 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经验和最佳实践,进行持续改进和学习。
总结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是确保医学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
通过对设备的日常校准、扫描参数的标准设定、影像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人员培训和监督以及质量控制程序的持续改进,可以提高影像质量,降低辐射暴露,确保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一)2024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概述:放射科作为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部门,负责各种放射诊断和治疗工作。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诊疗的准确性,放射科需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放射科的质量控制标准。
正文:一、设备质量控制标准1. 设备日常巡检:定期检查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性能表现是否符合要求。
2. 设备定期校准:按照规定的周期对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精度和准确性。
3. 设备故障处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设备故障,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二、辐射防护质量控制标准1. 辐射防护设备检查:定期检查防护设备的完整性和性能,例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2. 辐射防护培训: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和辐射防护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3. 辐射防护区域管理:确保辐射防护区域的合理布局和标识,以及必要的辐射预警装置。
三、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 图像质量评估:对每个成像设备的图像质量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图像清晰、准确。
2. 曝光指数管理:监控曝光指数,避免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以保证成像的合理剂量和质量。
3. 重复率监控:统计重复图像的频率,定期评估重复率过高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四、信息安全质量控制标准1. 数据备份与存储:定期对放射图像和相关患者数据进行备份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培训与认证: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确保他们能正确操作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
3. 访问权限管理:建立合理的访问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操作敏感信息。
五、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标准1. 质量评估与监控: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2. 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反馈,以持续改进诊疗服务质量。
3. 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总结:放射科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设备质量控制、辐射防护质量控制、图像质量控制、信息安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五个方面。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放射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诊断科室之一,负责进行各种放射影像的拍摄和诊断。
为了保证放射影像的质量,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影像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并提供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操作流程。
二、质量控制指标1. 分辨率:影像的分辨率是评估影像清晰度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线对薄片、球对薄片等方法进行定量评估。
分辨率应达到国际标准要求,以确保影像中细微结构的清晰可见。
2. 对照度:影像的对照度是评估影像中不同组织或者结构之间灰度差异的指标,可以通过灰阶标准物体进行定量评估。
对照度应符合国际标准要求,以确保影像中组织或者结构的辨识度。
3. 噪声:影像的噪声是评估影像中随机干扰的指标,可以通过背景噪声标准物体进行定量评估。
噪声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呈现。
4. 几何失真:影像的几何失真是评估影像中形状和大小变形的指标,可以通过几何标准物体进行定量评估。
几何失真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影像的形状和大小准确可靠。
5. 剂量:影像的剂量是评估患者接受放射线辐射的指标,可以通过剂量计进行定量评估。
剂量应控制在国际标准要求的限制范围内,以确保患者的辐射安全。
三、质量控制操作流程1. 设备校准: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包括分辨率、对照度、噪声和几何失真等指标的校准,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影像质量评估:每日对拍摄的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分辨率、对照度、噪声和几何失真等指标的评估,以及剂量的监测。
评估结果应记录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像质量问题。
3. 人员培训:对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影像质量控制培训,包括设备操作技巧、质量控制流程和影像评估方法等内容,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4. 质量控制记录: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记录系统,记录每次设备校准和影像质量评估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操作细节和问题处理情况,为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本文旨在介绍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以下是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甲级片标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
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
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乙级片标准如下:
以上1~5项中有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丙级片标准如下:
以上1~5项中有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保证放射科医学影像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辐射剂量、降低医疗事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二、质量控制目标1. 提高影像质量:确保影像清晰度、对照度和几何形状符合标准要求,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2. 降低辐射剂量:通过合理的技术参数选择和优化,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保证影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风险。
3. 保证设备性能:定期检测和维护放射设备,确保其性能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
4. 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三、质量控制方案制定1. 影像质量指标的制定:根据相关标准和临床需求,制定影像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清晰度、对照度、几何形状等方面。
2. 技术参数的优化:根据不同检查部位和疾病类型,制定合理的技术参数范围,以达到最佳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平衡。
3. 设备性能检测与维护:定期进行设备性能检测,包括分辨力、定位精度、辐射剂量等指标的测量,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
4. 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定放射科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四、质量控制方案实施1. 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放射科医务人员进行质量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质量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2. 质量控制记录: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表,对每次质量控制活动进行记录和归档,以便追溯和分析。
3. 质量控制评估:定期进行质量控制评估,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4. 定期检修与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的稳定和可靠。
五、质量控制方案的效果评估1. 影像质量评估:通过对影像质量指标的评估,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先后的影像质量差异,评估质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2. 辐射剂量评估:通过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的测量和比较,评估质量控制方案对辐射剂量的降低效果。
(完整)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2016年修订)一、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5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5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5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5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
50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5图像标识不完整5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5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一、引言放射科图像质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改进图像质量的措施。
二、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原则⒈选择适当的设备:确保放射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符合最新的行业标准。
⒉合理的曝光参数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曝光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⒊仔细操作设备: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流程,确保每次操作都符合标准。
⒋定期设备检测和校准: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和校准,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方法⒈重复率和拒废率的监测:监测重复率和拒废率的变化情况,评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性能。
⒉灰度分析:通过对图像的灰度分析,评估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以确定图像质量的优劣。
⒊几何失真和空间分辨率测试:进行几何失真和空间分辨率测试,评估设备的成像准确性和分辨能力。
⒋辐射剂量测量:测量辐射剂量,评估患者的辐射暴露情况,以确保辐射剂量在合理范围内。
四、放射科图像质量改进措施⒈技术培训:提供专业的放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意识。
⒉设备维护和更新:定期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并根据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情况进行设备的更新。
⒊质量控制流程优化:优化质量控制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⒋放射科团队合作:加强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共同提高图像质量。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图表、测试数据和文献引用。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放射科:医学放射科是一门利用放射性物质或其他辐射源产生的辐射来进行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⒉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指被人体吸收的辐射能量,用来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进行各种放射学检查,如X射线、CT、MRI等,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放射科影像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影像质量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本文旨在制定一套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确保放射科影像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和医院内部要求,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方案1. 设备校准与维护a. 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b. 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设备部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影像质量评估a. 定期进行影像质量评估,包括对影像的分辨率、对比度、噪声等进行检查和评估。
b. 使用标准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模体、分辨率测试板等,对影像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c. 建立影像质量评估记录,记录评估结果和采取的改进措施。
3. 操作规范和培训a. 制定放射科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步骤、影像采集参数等,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b. 对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影像质量的认识。
c. 定期进行操作规范和培训的复核和更新,以适应新技术和方法的引入。
4. 质量数据收集与分析a. 收集放射科影像质量相关数据,包括设备性能数据、影像质量评估数据等。
b.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c. 建立质量数据报告,定期向相关人员汇报影像质量的状况和改进措施的效果。
5. 外部质量保证a. 参与国家或地区的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医院进行对比,发现改进的空间。
b.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了解最新的影像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
四、实施和监测1. 实施a.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责任人、时间表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b. 分配相关人员负责各项任务的实施,并确保按计划完成。
2. 监测a. 建立监测机制,对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b. 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是确保放射影像在获取和解读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可以提高放射影像的质量,减少误诊率,为医疗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的四个部分,包括设备质量控制、影像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指标和培训与监督。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设备校准: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包括对射线发生器、成像系统和显示器进行校准,以保证影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调整和更换部件等。
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减少故障和影像质量下降的风险。
1.3 设备更新: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的成像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二、影像质量评价2.1 影像质量评估标准:制定科学的影像质量评估标准,包括对比度、分辨率、噪声、伪影等指标的评价。
通过定量的评估,判断影像质量是否符合临床需要。
2.2 影像质量监测:建立影像质量监测系统,定期对影像进行质量检查。
包括对不同部位、不同设备和不同操作者的影像进行比对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像质量问题。
2.3 影像质量反馈:将影像质量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指导他们改进操作技术,提高影像质量。
三、质量控制指标3.1 图像准确性: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包括解剖结构的显示准确性和病变的显示准确性。
通过比对临床结果和病理结果,评估影像的准确性。
3.2 图像一致性:确保同一设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操作者之间的影像一致性。
通过比对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影像,评估影像的一致性。
3.3 辐射剂量:控制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辐射风险。
制定合理的辐射剂量限值,对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管理。
四、培训与监督4.1 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对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包括影像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的培训。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及改进措施一、引言在放射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图像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对于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法。
二、图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控制图像质量,可以减少伪影和噪声等干扰因素,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保护患者安全:合理的图像质量控制可以减少患者暴露于辐射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
3、优化工作流程:良好的图像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
三、图像质量控制措施1、设备质量保证: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校准,保证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参数符合标准要求。
2、操作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包括姿势标定、曝光参数调节等步骤,减少操作误差。
3、质量控制测试:定期进行图像质量控制测试,包括分辨率、对比度、伪影和噪声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估。
4、数据管理与分析: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图像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5、培训与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放射科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图像质量控制意识。
四、图像质量改进方法1、优化曝光参数:合理调节曝光参数,避免过度曝光或欠曝光,提高图像质量。
2、优化后处理算法:使用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和增强,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和细节展示。
3、质量异常分析:对于出现质量异常的图像,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找出问题原因并及时解决。
4、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他们对图像质量的控制和改进能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内容,请参考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1、放射科技术:放射科技术是指利用放射线及其相关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一门医学技术。
2、伪影:在图像中出现的不真实的阴影或模糊影响,可能由于设备或操作等原因引起。
3、噪声:图像中存在的随机、不规则的干扰信号,可能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5篇范文)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5篇范文)第一篇: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浙江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证。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主要是用于对放射科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这项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放射科图像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评价标准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评估放射科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的指标。
常用的评价标准包括:1.清晰度:评价图像的清晰程度和清晰面积,包括边缘清晰度、细节清晰度、对比度等。
2.几何畸变:评价图像的形状和尺寸是否正确,包括放大、缩小、扭曲等。
3.位置标定的准确性:评价图像的位置是否准确、位置信息是否正确,包括解剖学位置、部位等。
4.噪声:评价图像的杂音程度,包括x射线噪声、电子噪声、模糊噪声等。
5.伪影:评价图像是否存在伪影,如圆环状伪影、马赛克伪影等。
二、评价方法放射科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是用于确定每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和评估方案。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1.按标准评价:根据每项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图像进行打分,综合各项评分得出最终得分。
2.观察法评价:通过人工观察图像的特点,发现问题及异常,按照某种方法进行描述或评价。
3.比对评价法:将图像与同类图像或基准样本比较,确定其与标准的差别或相似度,进行评分。
4.分析评价法: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图像质量的定量表达,进行评分。
三、评价结果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是为了确定图像的质量水平,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给出一个具体的评价得分或质量分类。
常用的评价结果包括:1.得分评价:根据各项指标和评价方法,分别给出相应的得分,综合各项得分,得出总分或综合得分。
2.质量分类评价:采用一定规则或标准,根据评价得分将图像分为不良、合格、优良等几个分类,以实现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四、规定改进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的规定改进是对现有制度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和有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指标的完善:不断补充和完善评价指标,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严谨。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概述:放射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确保放射科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一、设备质量控制1.1 定期校准和维护设备:包括X射线机、CT机、核磁共振仪等放射科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质量保证测试:进行质量保证测试,如空气比率测试、剂量率测试等,以确保设备输出的辐射剂量符合标准要求。
1.3 设备故障处理:设备浮现故障时,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和处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辐射剂量控制2.1 辐射剂量监测: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2.2 优化辐射剂量: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避免过度辐射造成的潜在风险。
2.3 辐射剂量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辐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三、影像质量控制3.1 影像质量评估:对放射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对照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的评估,确保影像质量符合临床要求。
3.2 影像处理标准:遵循影像处理标准,如避免过度增强、避免伪影等,确保影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影像存储和传输:对影像的存储和传输进行规范管理,保障影像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医护人员培训4.1 放射技师培训:对放射技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4.2 医生培训:对放射科医生进行影像诊断和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意识。
4.3 进修学习:医护人员定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进修课程,跟踪最新的放射科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
五、质量控制文件管理5.1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放射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和规范,确保质量控制工作有章可循。
5.2 文件记录和归档:对质量控制相关文件进行记录和归档,便于随时查阅和追溯。
5.3 定期审核和评估:定期对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流程。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进行各种放射学检查,如X射线、CT、MRI等。
影像质量的控制对于确保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个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旨在规范和提升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确保放射科影像质量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提供清晰、准确的影像,以支持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三、质量控制指标1. 分辨率:影像中细小结构的清晰程度,应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 噪声:影像中噪声的水平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保证影像的清晰度。
3. 对比度:影像中不同组织和结构之间的对比度应适当,以便医生准确辨别不同组织和结构。
4. 几何失真:影像中物体形状和大小应与实际相符,减小几何失真对诊断的干扰。
5. 伪影:影像中不应有伪影,以免对诊断产生误导。
6. 辐射剂量:尽量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保证影像质量的同时保护患者的安全。
四、实施步骤1. 设立质控小组:由放射科医生、技师、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2. 制定质控流程:明确各项质控指标的测试方法和频率,制定质控流程图,并向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3. 仪器校准: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4. 影像质控测试:按照质控流程进行影像质量测试,包括分辨率、噪声、对比度、几何失真、伪影等指标的检测。
5. 数据分析和评估: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影像质量的稳定性和改进空间。
6. 质量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如设备维护、技术培训、流程优化等。
7. 绩效监测:定期对影像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质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五、培训和沟通1. 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放射科医生、技师和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质量控制方案。
2. 沟通:与其他科室、医院管理层和患者进行沟通,宣传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和影响,增强全员参与的意识。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放射科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放射科的工作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二、设备质量控制标准1. 设备校准放射科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其输出的剂量和图象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校准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
2. 设备维护放射科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检查和更换部件等。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设备故障处理放射科设备浮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故障处理记录应详细记录故障的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
三、图象质量控制标准1. 图象质量评价放射科应定期对图象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分辨力、对照度、噪声等指标的评估。
评价结果应记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2. 重复率控制放射科应定期评估图象重复率,并采取措施降低重复率。
重复率评估结果应记录,并分析造成重复率过高的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3. 辐射剂量控制放射科应定期评估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并确保剂量在合理范围内。
评估结果应记录,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辐射剂量。
四、操作质量控制标准1. 操作规范放射科工作人员应按照像关操作规范进行工作,包括设备操作、患者准备、图象采集等。
操作规范应明确、详细,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复习。
2. 患者安全控制放射科应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辐射防护、患者定位、设备安全等。
安全控制措施应明确、有效,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3. 质量记录和报告放射科应记录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结果,并形成质量报告。
报告应包括质量评价结果、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等内容,并定期进行审核和汇报。
五、质量控制监督与评估1. 监督机制放射科质量控制工作应建立监督机制,包括定期内部审核、外部评估和专家咨询等。
监督机制应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范文精简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1. 引言2. 质量控制目标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图像,以支持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具体目标包括:- 影像的清晰度高,图像细节明确可见- 图像的对比度适中,能够准确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图像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准确,无畸变- 图像的噪声水平低,不影响医学诊断- 辐射剂量尽可能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3. 质量控制方法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包括设备质量控制和图像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3.1 设备质量控制设备质量控制是保证放射设备性能稳定和准确的前提。
常用的设备质量控制方法有:3.1.1 定期设备校验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验,包括摄影参数、辐射剂量和成像几何形状等方面的检查。
常见的校验项目包括密度均匀性、透视和静态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输出等。
3.1.2 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设备、更换零部件、调整参数等。
3.2 图像质量控制图像质量控制是实现影像临床应用的关键,包括技术参数选择、成像操作和图像质量评价等。
3.2.1 成像参数的选择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包括曝光参数、对比度和图像分辨率等。
3.2.2 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进行管理,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2.3 图像质量评价和监控针对放射科影像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和监控,包括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几何形状和噪声水平等指标的评价。
4. 质量评价标准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标准需要根据临床需求和相关规范进行制定。
常用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 图像清晰度评价:可使用MTF(调制传递函数)、Laplacian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 对比度评价:可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对比度参数进行评价。
- 几何形状评价:通过测量线段长度、角度、圆形度等参数进行评价。
- 噪声水平评价:可使用标准差、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承担着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任务。
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且可行的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对于提高影像质量、减少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确保放射科影像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以提高医学影像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三、质量控制指标1. 分辨率:评估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能力。
通过使用线性分度器和高对照度模板进行测试,确保影像分辨率达到标准要求。
2. 噪声:评估影像的噪声水平。
通过测量背景噪声水平和信噪比,确保影像噪声在合理范围内。
3. 对照度:评估影像的黑白对照度。
通过使用灰阶分度器进行测试,确保影像对照度达到标准要求。
4. 几何失真:评估影像的几何形状是否与实际物体一致。
通过测量几何形状的偏差和变形程度,确保影像几何失真在可接受范围内。
5. 定位准确性:评估影像中标记物的准确性和位置是否正确。
通过对照影像与实际患者进行比对,确保影像定位准确。
6. 辐射剂量:评估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通过测量剂量指数和剂量暴光时间,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四、质量控制流程1. 设备校准: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日常质量控制:每天开机前进行日常质量控制测试,包括分辨率、噪声、对照度和定位准确性的检测。
3. 定期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测试,包括几何失真和辐射剂量的评估。
根据设备厂商的建议和相关标准,制定定期测试的频率和内容。
4. 异常处理:如果测试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需要进行异常处理。
首先,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有故障需要及时修复。
其次,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正确操作设备。
最后,重新进行质量控制测试,直到测试结果符合要求为止。
5. 质量记录和分析:对每次质量控制测试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定期汇总和分析数据,评估质量控制的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5.图像是否存在伪影:a 磁场相关伪影(金属伪影、磁化率伪影);b 运动与流动伪影;c 射频和梯度相关伪影(介电伪影、拉链伪影、层间交叉、射频噪声伪影);d 图像处理伪影(卷褶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截断伪影);e 其他伪影(网状伪影、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第二篇:放射科质量控制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2011-09-12 16:50:38) 转载标签:分类:影像设备管理*维修放射科管理杂谈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 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组长:成员: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包括《医用 X 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 X 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 X 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
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
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 CT 两个组。
CT 室由从事多年 CT 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的CT 医师审核签发。
CT 室医师要负责审查签发中、晚班的急诊报告。
各专业组每天各由一名医师值班。
六.CT 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
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
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
每周四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
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
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
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
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 CT 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
.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
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
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
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 X 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
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
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
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 CT 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
中、晚班急诊照片由科主任或当班高年资医师审阅,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
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
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
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
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
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
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
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
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
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
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
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
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3.承诺出报告时间:⑴X线报告:急诊 20 分钟,普通 1 小时;⑵CT报告:急诊 30 分钟,普通 1 小时。
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
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
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
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 X 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 X 线检查,如果 X 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
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
达不到者按考核标准予以扣分。
4.X 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
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 线检查方法、重要 X 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 X 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十三.每月 28 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 20 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
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 X 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