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3.20)--藏象学说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6f45ce00740be1e640e9ad2.png)
1、主气
(1)主呼吸之气:肺司呼吸。主管人的呼吸运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 场所。肺司呼吸主要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呼出浊气、吸入自然界 之清气。
(2)主一身之气:肺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
参与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
五脏——肺
2、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 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五脏——心
二、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在体合脉:
心主脉;脉:脉管、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其华在面
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表现出来。 3、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于舌;生理上,舌的色泽、运 动、味觉、语言等与心主血和心藏神密切相关; 4、在液为汗
汗由津液化生,脉内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脾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边,与胃以膜相连。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一、脾的主要功能
1、主运化 运:转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并将
其转输至心肺及全身的功能。 (1)运化精微:主要依赖脾气的推动作用 脾气健运、脾失健运; 脾气主升:1、脾主升清;2、升提内脏。中气下陷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象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藏精气;形体与腑相 似
五脏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一、肝
位置: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生理特征:主动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故称“刚脏”。 将军之官; 主要功能:主疏泄和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58c43d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0.png)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
”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如图所示];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图所示]。
王冰注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即是说,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
内脏有病,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舌象、脉象等。
临床上,通过观察这些病理现象,根据它们与人体脏腑的联系,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638ecf6e1ed9ad51f01df2c4.png)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 任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 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含义:藏于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其相应的自然之象。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 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
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突出的是“象”, 以象测“藏”。 这一独特方法,与西医学截然不同。
临床实际: ※ 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 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 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 肌肤干燥。 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 自汗(表卫不固) 汗出 心阴虚 盗汗(阴不摄阳)
(四)心在志为喜 志 —— 情 志 活 动 , 人 有 “ 五 志 ” 、 “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 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 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 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 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 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
●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 以此为前提。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737ad2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7.png)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贯穿整个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征象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映象。
藏是内在本质,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体内的内脏可以分三类: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心、肝、脾、肺、肾)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的五脏指的是人体的五个系统,包括脏器和功能,而不是脏器本身。
比如区别比较大的脾系统,中医中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它包含了整个功能系统,而不是现代医学中解剖的脾。
五脏的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精气血津液),多为实体。
有句话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说的就是五脏藏的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排泄物之类的。
中医的用字上很有讲究,这里的“满”形容的是精气盈满,“实”形容的是水谷充实,一个偏功能一个偏物质。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作用是受盛和传化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水谷,所以六腑的形态必须是中空的,这样才能储藏传送水谷。
所以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除了“三焦”每个腑都有各自相表里的脏(表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配偶,一个脏配一个腑),因为三焦是包罗全身脏腑的一个大腑,是全身的气道和水道,他是一个“孤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的形态像腑,但功能上又内藏精气象脏,所以另立一类。
其中“胆”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是因为它形态和功能与腑相近,且胆经与肝经络属,两者互为表里;但内藏的胆汁又不属于水谷,且没有传化水谷的功能,和腑又不一样。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分为五大体系,除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外,还有形体官窍。
形体包含了皮、肉、筋、骨、脉,又称五体,官窍包含了耳、目、口、鼻、舌,又称五官。
它们也分属五脏,具体如下图哪里出了问题就找哪个脏解决问题,比如经常抽筋抽搐,是筋的问题就找肝;视力模糊看不清,是眼睛的问题也找肝。
中医结合阴阳,五行与脏腑,以功能特点为主再参考解剖结构,把脏腑细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二章 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0103da41cc7931b765ce15cf.png)
第二章 藏象学习要点1.掌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3.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4.掌握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联系。
5.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
6.了解心包络、命门的涵义及功能。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viscera):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实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藏”(脏腑)与脏器的概念区别:• 脏器(organs)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器官的总称。
属实体器官,为解剖学概念。
• “藏”(viscera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是一个形态和功能统一的结构,本于实体又非实体。
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病理学概念,重在功能。
象(xiang):指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藏于体内的内脏、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藏变”决定“象变”,故可“以象论藏”。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观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脑、髓、骨、脉、胆、女脏 腑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肝藏魂(梦、幻觉)五神脏肺藏魄(感知觉、本能动作)脾藏意(意念、注意、记忆)肾藏志(志向、毅力、行动)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脏古作臟,又作藏。
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五、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脏腑之精:指贮藏于五脏之中的液态精微物质,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是脏腑生理机能的物质支撑,具有濡养、滋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53222b55284ac850ac0242dc.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8.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论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二、肺(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宣发与肃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简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六、三焦:六腑之三焦:概念、功能。
(二)部位之三焦:1.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四节奇恒之腑一、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60340d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1.png)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第1单元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1单元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dae95bdf26fff705cc170adc.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单元藏象(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要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要点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要点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心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2.心藏神:即心主神志,或称心主神明。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心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
要点二生理特性1.心主通明。
心属火,华彩见于面,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3.心应夏为阳中之太阳。
要点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5.心与夏气相通应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故心包属于脏。
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机,归之于“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等。
肺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
(1)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2)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一宣发:1.将津液布散至全身以濡润之;2.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肃降:1.将体内的津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至其他脏腑以濡养之;2.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3.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66ca75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0.png)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成为奇恒之腑。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
按照藏象学说的理论: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者,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这是《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的。
中医学整个在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和人体也是统一的整体,如果你内脏的某一脏出现了问题,会通过其外在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诸外”。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aeaa135dd36a32d7375816c.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定义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贮藏精气,形态都是实质性器官内脏的内容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的器官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象藏形态象府三.内脏分类的依据根据功能的不同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根据形态的不同四.藏象学说的形成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代,标志:《黄帝内经》①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三个方面②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五藏象学说有何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详于脏略于府3.详于功能略于解剖4.中医学的内脏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五脏(一)心在胸中偏左在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功能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心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心脏搏动血营养物质脉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发挥营养作用。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血液运行的三大要素血液充盈脉管通利脉象和缓有力心气充足血(液)运(行)正常*生理面色红润光泽血液充盈但以脉管通利为前提条件心慌气短心气无力脉象无力血行障碍*病理心血不足─面色淡白胸部刺痛心脉瘀血口唇青紫脉涩心主神志①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精神振奋生理:心主神志正常————————————神志清楚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精神不振、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病理:心主神志异常思维混乱、记忆力差(健忘)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血液是神志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液心主神志的外在表现。
心血充足:心主神志正常。
心血不足:心主神志异常心在志为喜喜由心生,大喜伤心,故喜为心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https://img.taocdn.com/s3/m/8c0c56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1.png)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 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 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 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四)肝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 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 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协调。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 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 为积。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1]
中医基础理论2-1藏象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2-1藏象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1da0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7.png)
详细描述
藏象,即人体内脏,与气血津液等物质相互关联。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正常 发挥则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供应。因此,藏象与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异常都会影响另一 方的正常功能。
藏象与五脏的关系
总结词
五脏是藏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主管着不同的生阴阳的平衡,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与养生
通过调理生活习惯和饮食, 增强脏腑功能,预防疾病 的发生。
05
中医藏象理论的应用
中医藏象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中医藏象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望、闻、 问、切四诊,对疾病进行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
藏象的病理特性
脏腑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 例如,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胃,心病可以影响到肾等。这种病变过程往往存在着传变规律,
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进行调理。
经络病变
藏象的病理特性还表现在经络系统上。当经络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脏腑器官的功 能。例如,经络痹阻可以导致气血不畅,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瘀滞可以引起
藏象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
人体各组织器官虽然功能不同,但都以五脏 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 体。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功能上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
动态平衡
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相互调节,维 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藏象与脏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治 疗时需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病 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https://img.taocdn.com/s3/m/ad4e2c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e.png)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之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什么是藏象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内外各种现象,来推断和判断人 体内在的生理状态。
藏象的分类
,如脉搏、舌苔、尿液等。
外藏象
指的是人体表面的各种外在表现,如面色、体温、皮肤状况等。
望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体表疾病等外 部表现,来推断人体的内在状况。
问
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症状、病史等, 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
结论和要点
•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 • 藏象包括内藏象和外藏象两个方面 •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 藏象诊断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藏象与疾病的关系
1 反映内在状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和健康状况。
2 辅助疾病诊断
藏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藏象诊断的方法
1
闻
2
通过闻取气味、听取声音等,来获取
有关人体内在状况的信息。
3
切
4
通过触诊脉搏、局部检查等,来检测 人体的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学说概论】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化生贮藏精气的是:
A.经络
B.五脏
C.六腑
D.内脏
E.奇恒之腑
2、受纳传化水谷的是:
A.胃
B.大肠
C.五脏
D.六腑
E.奇恒之腑
3、“藏象”一词,始见于:
A.《难经》
B.《灵枢》
C.《类经》
D.《素问》
E.《伤寒杂病论》
4、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脏腑的外在征象
C.脏腑的生理功能
D.脏腑的病理表现
E.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人体以何为中心?
A.精气
B.气血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主要在于: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经脉络属的有无
C.所在部位的不同
D.生理功能的不同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
1、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A.古代解剖学认识
B.哲学思想渗透
C.生活实践观察
D.实验观察
E.医疗实践经验
2、下列哪些属于脏的范围?
A.心
B.三焦
C.心包络
D.女子胞
E.脾
3、下列哪些属于腑?
A.脉
B.胆
C.筋骨
D.小肠
E.三焦
4、下列哪些属于奇恒之腑?
A.胆
B.骨
C.髓
D.膀胱
E.女子胞
5、藏与象的关系表现在:
A.藏决定象
B.藏变象变
C.象决定藏
D.象变反映藏变
E.象变决定藏变
6、五脏与六腑的区别有:
A.五脏藏神
B.功能不同
C.脏主腑从
D.形态有别
E.脏重功能、腑重形态
二、填空题
1.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2.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3.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 ,体现了中医学以表知里, 的思维方法。
4.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 、
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三、名词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四、简答题
1. 人体内脏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2.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什么?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4.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藏象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1.B 2.D 3.D 4.E 5.C 6.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1.ABCE 2.ACE 3.BDE 4.ABCE 5.ABD 6.ABCD
二、填空题
1. 化生和贮藏精气
2. 受盛和传化水谷
3.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象测脏
4.五脏,六腑
三、名词解释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与自然相关事物的比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
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四、简答题
1. 人体内脏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题解及答案】人体内脏主要根据其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各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3.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题解及答案】 五脏与奇恒之腑共同之处在于其生理功能均是贮藏精气;区别在于五脏多为实体性器官,而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性器官;五脏统领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从属于五脏。
六腑与奇恒之腑相同之处均是形态中空的脏器,不同之处在于其功能不同,六腑的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功能为贮藏精气。
4.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组织表里相合,五脏与形体官窍内外相关;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藏精气,精气舍神志,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情志活动亦由五脏精气化生,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功能系统之间亦相互联系。
二是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