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校:学科:生物编写人:审稿人:一、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学习过程探究一、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思考“问题探讨”中血细胞、草履虫直接生活的环境及两环境的稳定性有何异同?阅读课本P2-3 思考:1、写出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血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2、体液的概念:生物体内的,统称为体液。
思考讨论:唾液、汗液、尿液是否属于体液?3、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范围:以内,以外。
4、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P4《资料分析》,并完成下列讨论题:1、回忆必修一所学化合物种类,思考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白细胞、血红蛋白、呼吸酶、胰蛋白酶是否属于内环境?3、组织液、淋巴与血浆三者相比,在组成成分上有何区别与联系?探究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思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和。
1、渗透压:(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2)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溶质微粒越,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
比一比,谁的渗透压大:①、1 mol/L的NaCl溶液 1 mol/L的蔗糖溶液②、10g/L的葡萄糖溶液 10g/L的蔗糖溶液(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4)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2)维持因素: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的等离子有关。
(3)血浆中常见的缓冲对有:H2CO3/NaHCO3和NaH2PO4/ Na2HPO4。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3篇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精选3篇(一)在教授《细胞的生活》这门课程时,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我在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使用了太多的科学术语和专业术语。
这导致了学生们的理解困难,他们对于这些概念的掌握程度有限。
我意识到我需要以更简单和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概念,并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来传达我的意思。
我将寻找一些生动的例子和比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我发现我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不够。
我通常是通过课堂讲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很少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们的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计划在未来的课堂上增加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互动。
另外,我发现我对于细胞的相关实验和应用知识的教学不够充分。
细胞学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我应该引导学生们了解细胞学的最新研究和实践。
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实验和案例研究,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细胞的生活以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需要改进《细胞的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我将致力于使用更加简单和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细胞的概念,增加课堂互动性,并引导学生们了解最新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这些改进,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们对细胞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了解细胞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3.掌握细胞的组成和代谢过程。
4.了解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组成和代谢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细胞的基本结构(1)导入:通过引入“细胞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讲解: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鲜花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细胞的功能和类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其功能。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细胞生活的环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两节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法)两节生物课的教学反思(细胞生活的环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法)两节生物课的教学反思第—节课是由陈文光老师上的复习课,必修 3 的(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课的编排结构严谨,内容较丰富,重难点突出,难度相对来说较大,但是比拟合适本班的学生。
教学设计非常的合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练习,最后由学生自己讲解。
突出了新课改的目标,完成新课改的要求。
本节课分为3个必考点、3个易错点和2组概念进行。
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好的融合了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适应的情况,各环节的设计也凸显了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很好的诱导学生生成知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本人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从本节课也可以看出教师平常也比拟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中,问题也提得非常好,而且层次较高,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援助。
其中,学生的活动组织得非常好,有学生的讲解、商量分析,突出理科教学的特点。
由于教师个人的原因,陈老师的教态相对来说跟学生比拟有距离感,感情投入也缺乏,没有与学生融为一体。
但是不同的教学风格,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习惯,能喜欢上生物这门课,喜欢上这个老师的生物课,就是成功的。
第二节课是由王山老师上的新课,必修1 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法)。
本节课的编排非常的新颖,重难点突出,完全表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虽然没有结合多媒体教学,但是完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的活泼,学生答复也非常的活泼,思维广度也非常广,这对训练学生思考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援助。
本节课主要分为几个环节,先介绍细胞中物质的进出,从而引出物质进出的方法。
接着全班分为四组,给学生发放模型〔教师个人动手制作的细胞膜的模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区思考,最后小组总结,上台发表。
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商量,总结出各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法,其中突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八)点拨部分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 点,使难点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进 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起到了较好的作 用,体现了“四学模式”教师导学与传统课教学的区别,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体现 了出来。
应的引导或提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发 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五)“教师导学”不但要围绕教学主线进行教学 内容的分析引导,还要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良好学 习习惯的养成。
(六)对于生物概念,有些是具体的,有些是抽象 的,有些是归纳总结式的,不论其内涵和外延都要在导 学过程中逐步通过讨论、讲授、练习的方式逐步理解。 教师导学过程不宜套“四学模式”,而是灵活处理各个 环节。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处理。
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
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
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科学思维]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科学探究]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
教材分析 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
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反思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知识性目标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
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却给学生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示,淋巴中的物质可进入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老版教材有人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反思二: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选修生物的学生,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
学生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
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在课堂知识小结时,又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一下,加以点拨。
反思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入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让学生尝试回忆必修里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
从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学生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一时不能反应过来。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作者:王桂玲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10期“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稳态与环境”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融进必修3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
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较少。
初中新课程仅仅就人体中八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但因初中学生初二下学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再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生物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
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是选修生物的班级,相对而言,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要浓烈些。
通过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3 设计思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相对于前者要难理解些。
教师借助一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学生既能领悟出模型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知识。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教学理念,并配以一些图片、动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二三四章的总论,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比如细胞中的物质以细胞膜的物质运输
一、学习目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陈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的和模型等方法,尝试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
1、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通过分析学家的化学成分等,学会运用证据归纳和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于必修一的知识遗忘严重,在新课的学习中,不能关联前面所学内容,但是在课标中有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应使用PPT给学生快速复习相关内容。
2、本节所设计部分初中的知识,比方说,各个循环系统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更为细致,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理解某种物质,比如说葡萄糖,氨基酸,氨基酸等在体内代谢的过程。
3、本节习题较为简单,有利于增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知识点比较繁杂,应多给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复习。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作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环境已经成为学生们理解与探索自然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教学设计为例,就如何利用实物制作示范,引导学生去发现细胞生活的环境,并加深对该领域知识的认知。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并能够准确掌握其各项内容。
二、教学准备
1.物制作:为了能够更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细胞的环境,需要准备一些带有细胞模型的实物制作材料,如:生物纤维、细胞膜和胞质等;
2.学讲解:为了能够准确、全面的解释细胞的环境,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实物制作分析材料以及讲解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入:让学生先了解细胞的整体概念,以及学习相关知识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论:让学生就细胞结构及功能发表观点,以增强他们对细胞的认知;
3.验:让学生使用实验室基本设备,有针对性的实施细胞内环境的实验,以深入理解细胞环境;
4.示:利用实物制作示范,让学生感受实际的细胞内环境,更加清晰地理解生物细胞环境的组成及其功能;
5.问:为了检测学生对细胞环境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
相关的试题,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生物学领域,致力于深入探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上述教学设计以深入剖析细胞内环境为目的,给学生提供内容更全面的学习资料,并采用实物制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认知。
本次教学反馈表明,学生通过实物制作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接下来,教师需要注意全面检查学生对细胞环境的掌握情况,加大考核频度,督促学生完成考试,以保证学生对细胞环境的理解。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二年级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音响媒体。
2.学生准备:复习初中有关单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化学成分,记录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关实例。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师:刘翔在钻石联赛上海站110米跨栏夺冠,所有运动员在跨栏运动中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机体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说明人可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属于生命系统,所以说生命系统可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什么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生:细胞师:那细胞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刘翔钻石联赛上海站110米跨栏比赛视频引出人体和外界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引出生命系统和外界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引出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存的环境是怎样的。
】师:观察草履虫和血细胞生存环境图片,思考单细胞生物的细胞与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存环境以及获取营养和排泄废物的方式的区别。
生: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及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师:血细胞生存的环境是怎样的?血细胞如何从外界获取营养及将废物排出体外?引出本节标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本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细胞生存环境和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区别,引出本节标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检查课下自学成果:学生回答学案【自主学习——基础梳理】答案,其他同学纠错,教师点评。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总结】。
G14高中生物单元上课实践示例:《细胞生活的环境》2案例解析4《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高红梅
本节课的课题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教学内容多,容量大。
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实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在课改的新教学模式下,应使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在本节课的引入上,由于本节课内容多,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区别,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若有条件, 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 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
2.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内容很抽象, 所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很重要。
例如,在活动二: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中,这个模型的构建有一定难度的,可让学生先回顾初中知识再构建将会容易很多;用必修一细胞吸水和失水及生理盐水的应用等知识来解释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再来理解渗透压的作用,便直观很多。
3.重视利用学生的活动促进知识的生成。
这节课上,进行了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构建模型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篇一: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阳泉市第十七中学王正庆【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
反思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知识性目标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
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却给学生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示,淋巴中的物质可进入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老版教材有人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反思二: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选修生物的学生,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
学生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
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
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在课堂知识小结时,又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一下,加以点拨。
反思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入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让学生尝试回忆必修里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
从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学生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一时不能反应过来。
当讲解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后部分学生就立刻能理解到,但再问氧气从血浆到线粒体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分子,发觉学生都以忘了什么是磷脂分子层了。
当讲到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相关的系统前,复习了人体的八大系统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发觉学生对当下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已经学过的就忘记的很快,我觉得需要通过加强练习来得到巩固。
整个教学的过程觉得有些平淡,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再下功夫。
反思四: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每个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细胞生活的环境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个知识点时,我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细胞膜的作用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类有用的氧气能够进来,而对人类无益的蚊子则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胞生活的环境此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这个知识点,我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抽象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