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最新编辑ppt
1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 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最惊新编风辑ppt雨,诗成泣鬼神。2”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
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
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 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
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
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
最新编辑ppt
10
文章主旨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 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最新编辑ppt
11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描写壮阔 的景色
是在舟中吟送的。
最新编辑ppt
3
朗读文章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最新编辑ppt
4
渡 渡远/荆门/外,
荆 来从/楚国/游。

渡荆门送别实用PPT_图文

渡荆门送别实用PPT_图文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 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 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 外,还不忍分别。
图片描述的景色与诗歌哪句相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
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
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
,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

陈 与 义
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 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 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 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 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 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 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宋钦宗靖康元年春,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 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 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 登进士第,授文林郎,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靖 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做 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 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 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 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仍怜故乡水”的“仍”怎么理解?
尽管诗人已经来到新异开阔的新天 地,兴奋激动,壮志满怀,但仍然有对 家乡的眷恋,仍然把这里的水当作“故 乡水”,情不能自已。
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万 里相送,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 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间的湿润和纠结。 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 憬,又有每一次回望故乡的不舍,读来 令人动容。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
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 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想象 大胆、奇特,表现出诗人洒脱的态度和 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艺术效果十分强 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 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合作探究
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作探究
首联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了哪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属于叙事。以明快的笔 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 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 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
首联点题,为下文奠定豪迈、喜 悦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这首诗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合作探究
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 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 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开朗;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思乡)。
合作探究
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这 首诗中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哪两 句?找出来加以赏析。
导入新课
李白写了很多赠别诗,提到姓名的赠别 诗就有400多首。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念友谊,用“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绘离别, 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叙 不舍,也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 展旷达。此次,他告别家乡,“南穹苍梧, 东涉溟海”。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 别诗《渡荆门送别》,与他一起发青溪,向 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

4第30课《渡荆门送别》(27张ppt)课件

4第30课《渡荆门送别》(27张ppt)课件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 思念故乡的深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 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 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 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 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பைடு நூலகம்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 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楚地。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
来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湖南、 湖北、安 徽一带
消失 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 指水中所见一 这里形容 云彩兴起 轮明月之影 江上云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的美丽景 还 爱 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 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叙事)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 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 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 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 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 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 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 的五言律诗。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

李白通过《渡荆门送别》塑造了一个 豪放不羁、洒脱自由的文学形象,影 响了后人对李白的认知和评价。
推动文学发展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唐诗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价值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花”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船行过程中山峦逐渐消 失,平原逐渐展现的景象,表达了旅途中 的孤独和迷茫。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江水流入广阔的原野, 表达了旅途中的自由和豁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月夜之下,江面平静如镜,倒 映着天空中的明月。云层变幻 莫测,仿佛海市蜃楼一般壮丽 。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 观察和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溢于言表。尽管旅途中的景色 壮美无比,但诗人心中仍旧牵 挂着故乡的水,感慨万千。
追求自由和独立
诗人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 活,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 和限制,追求内心的真实 和美好。
对自然的敬畏
1 2 3
自然的伟大力量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 量和神秘感,意识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诗人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 关注。
诗的主题和情感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诗歌朗诵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题材?
请自由选择一联进行赏析。提示:赏析角度,修辞、描写、画面、炼字、哲思、情感、意象及其他写景手法,全诗的表现手法及结构作用等。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集中写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山逐渐消失,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本诗的送别,不是一般意义的诗人送别同舟人或为朋 友送别。从诗歌尾联可知,“送别”是指“故乡水”不远万里来 送诗人远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奇特。
课堂小结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选用雄浑壮阔之景,如“大荒”“平野”“江”“月” 等。使用富有力量的动词,如“随”“入”“涌”“飞”等,气势开阔,动静 结合,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志和开朗洒脱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情景导入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李白豪放的诗歌风格。 2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品读景物描写,学习本诗的表现手法。 4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5 背诵诗歌。
自主学习
课文研读
“江入大荒流”,“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磅礴的气势,意境 开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诗人借景 抒情,抒发了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 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课文研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随堂检测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 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 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 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优秀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优秀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传承
该诗作为李白的重要作品,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
启示意义
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对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提供 了启示,激发了他们的创 作灵感。
美学价值
该诗所展现的美学价值,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美学 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
在李白作品中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代表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早期作品, 该诗在李白诗作中占有重 要地位,被视为其创作生 涯的里程碑之一。
艺术特色
该诗以平易自然的语言、 雄浑奔放的笔调和丰富奇 特的想象,展现了李白诗 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情感表达
该诗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 和表达深沉的离别之情, 展现了李白对故乡的眷恋 和不舍之情。
诗歌风格的借鉴
现代文学创作者可以从《渡荆门送别 》中借鉴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丰 富文学创作手法。
主题思想的传承
《渡荆门送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内心自由的 追求等,可以传承到现代文学中,为 作品注入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可以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
鉴赏诗歌的能力。
强化人文素养
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
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拓展国际视野
将《渡荆门送别》介绍给国际友 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拓展
学生的国际视野。
05 《渡荆门送别》的朗诵技 巧与感悟
朗诵技巧的指导
语速与节奏
在朗诵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语速和节奏,使诗 歌的韵律和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渡荆门送别》精品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精品PPT课件

合作探究
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的妙处。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 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 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 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月下飞天镜”的“飞”字有什么表 达效果?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李白在 《渡荆门送别》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此行的目的的句子是:__渡__远__荆__门__外__, _来_从__楚__国__游____。 (2)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通过两幅 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美景的句子是:_月__下_ _飞__天__镜___,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 借故乡之 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是:__仍__怜__故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
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 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合作探究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
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 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水 中映月图;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 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 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天边云霞图。
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优美 的画卷,淡淡的色彩,忽而写大地上的山 光水色,忽而写天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 对白天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欣赏,忽而 写对夜晚天空云霞变幻的感受。最后用拟 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表现离乡惜别的情 思,给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堂检测
下列选项中对《渡荆门送别》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C项“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 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小结
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并没有阻止李白追梦的脚步,但是追梦的道路却是坎 坷艰辛,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李白一如既往的豪放、爽 朗,迸发着青春的活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他的一生是伟大而传奇的。 也希望同学们能如李白这般洒脱、乐观,遇到挫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
【一】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 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 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 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 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 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莽原。
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 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变幻出绮丽的 海市蜃楼。
我仍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长江水,行程 万里漂送我乘舟远行。
理清结构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 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常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有没有幻想过有一天离开父母独自去远行呢?那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渡荆门送别》中去感受李白的第一次辞亲远游吧!激趣导入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二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品读诗歌,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与蕴含的情感。

一一三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来。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
诗人以移动
的视角描写
景物的变化, 画
勾勒出一幅 气势磅礴的

万里长江图。
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 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 而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 渐消失了。浩浩荡荡的 长江水,奔涌向前,流 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3.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请从修辞手法的 角度赏析句子。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四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三想:结合意象,想象画面 四悟:把握情感,明确主旨
一读:结合注解,读懂内容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随” ——“随”字化静为动,生动地 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 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 “入” ——“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的 万丈豪情。
2.“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将画面描述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对家 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字 太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其诗多 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与杜甫并 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 为“小李杜”。 5 岁 - 2 5 岁 在 四 川 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 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 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 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 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颈联内容:绘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内容 感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
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译文:但我还 是喜爱故乡的 水,不远万里 送我乘船远游。
尾联内容:抒发对故乡水(家乡)的喜 爱(不舍)之情。
二、品析名句、感知画面
1.颔联“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 中有两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送别”不是诗人送别朋友,而是诗人 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题目中的“送别”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其它的送别 诗不同,此诗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 诗人从5岁起,直到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 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梦不无限留 念、依依不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从 对方来写,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言有 尽而意无穷。所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 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李白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 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 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 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 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背景介绍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 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 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 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 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内容 感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成 诵
渡远:远渡。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译文:我乘舟渡江 到遥远的荆门外,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 的境内游览。
首联内容:开篇点题,以叙事为主,交 代了远渡的地点和事由。叙送别缘起。


内容 感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成 诵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课题解读
读诗先看题,通过诗题,你可以读出
哪些信息? 渡荆门送别 交代了 荆 地点 门
点明了 送 事件 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 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 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 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 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 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 国故地游览。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月亮比作明镜,以水中明 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以天上海市蜃楼般的云彩 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 高远,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和热爱和赞美之情。
4. 请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中“送”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提示: (1)解词; (2)找手法,再运用相应的答题模式作答。

译文: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 长江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颔联内容:绘山势,流水,原野


内容 感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
成 诵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写镜。
海搂: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译文: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 天上飞来一面明 镜,云彩生起, 变幻无穷,形成 了海市蜃楼的美 丽景象。
新课导入
李白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 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月亮 这一形象,似乎李白和月有 一种特别的情缘。今天我们 要学的这首诗中还是有月亮, 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熟练背诵 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在反复朗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 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难点)
“送”,送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 水来送别自己,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对故乡的留念和不舍之情。
三悟:把握感情,明确主旨
情感是诗歌流动的血液,情感是
诗歌鲜活的生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 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 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 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 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 乡的眷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