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 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 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 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 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 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 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
感情。
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_____游__;__流__;__楼__;_。舟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拓展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 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 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 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3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3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 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 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 人在蜀地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 恋之情。
思想内涵
• 此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通过写 远游点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 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 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 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 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 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 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 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 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 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渡:渡江。
• 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 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楚国: 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原文翻译
•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 江: 长江。 • 大荒: 广阔无际的田野。
巩固练习
•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 A. 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 B. 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6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 荆 门 送 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 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 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在他25岁那年,第一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 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 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汹涌澎湃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层层叠叠、奇幻浪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平缓舒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阔洪亮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轻快欣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缓慢不舍
山随平野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豁然开朗的喜悦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汹涌澎湃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阔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平静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山,在湖北宜昌市都市的西北,在长江的南岸。这里长江 两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被称作是“川鄂咽喉”, 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
【品析】首联点题,交代了作者乘船出游的目的,以及此行游历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首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江入大荒流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也突出了楚地地势平坦的特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移步换景。作者选了山、平野、江、大荒四个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万里长江图,蕴含着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的喜悦心情和蓬勃的朝气,广阔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它交代了远渡
9
贰 品读鉴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 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 顿时变得开阔了。
颔联中的“随”、“入”有何作用?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荆门山外渡江,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 (仰望天空)云彩升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13
检查点拨——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由水路乘船远行,经三峡,直向荆门山 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地一带游玩。这 首诗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的观感和情 思。
3
壹 检查点拨
划 渡 渡远/荆门/外,
分 节 奏
荆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送 月下/飞/天镜,
别 云生/结/海楼。
李 仍怜/故乡/水, 白 万里/送行/舟。
4
思考
“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
从首尾两联看,大概是故乡水-- 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
5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坦广阔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云彩兴起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绘画面 描绘诗歌的画面。
表情感 结合语句体会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
[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 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合作探究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 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 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年——狂
在唐代,科举之路非常窄,普通
南陵别儿童入京
人想要晋身入仕,要靠达官贵人的推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荐。满怀壮志的李白希望能通过“干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谒”,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xín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渡 荆 门 送 别 楚地。这里指
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往。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景化承物静】变为写化动景)默山写常·随考平句野原尽的,开阔江境·入界大。荒流。
开阔的意境,传 达出诗人闯荡世 界的喜悦与豪情。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
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静观的视角
水中映月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我远别故乡,表达出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 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业
同学们,学习古诗就是一段寻找和感受美 的路程。跟随着李白的这堂巴楚游,我们感受 到了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李白寄寓其中 的情感美。在李白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 之地,但在流放的路上得知自己被赦免获得自 由的好消息,于是他坐船往东而下,路过荆门 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请同学们课后也 尝试用我们这节课感受美的角度去读一读,品 一品这首诗歌。下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大川,诗出写人生了李不白少一巴歌生渝颂足地祖迹区国几壮乎(丽踏四河遍川山了省的祖)名国诗的佳名篇山。 这首诗五是岁诗人于开开始元读十书三年 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十时五赠别岁友人诗而赋作多。篇诗人,在获二推十崇五与岁奖之前赏一 直住十在八四川岁,这大次匡是山诗读人第书一,次增离长开阅故历乡开见始识
天边云霞图
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 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凤 舞灵动、景色优美,也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精 读 品 味
精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目的。
“游”字写出诗人跋 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楚 国壮游的豪情逸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22张PPT)

训练提升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 字: 游 流 楼 舟 。
训练提升
2.为下列变色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B )
A.通过 B.渡江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B )
A.全 B.尽头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C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训练提升
• 1、“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 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 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反 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颈联——写景
水中映月图 万里云霞图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 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 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 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 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 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朗读文章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已 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 “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 动,但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 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灵动的写 出水的情意,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水的无 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 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 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 思念之情。
你最喜欢那一幅图?能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绘出来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教学课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 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 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首联:交待游踪,点明游兴。 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 颔联:远眺近观,描山绘水。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颈联:绘月写云,俯仰视角。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 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送别诗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首联:叙事

渡荆门
颔联
激动
写景

颈联
喜悦



思乡
送别 尾联
惜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二 十 五 岁 离 开 故 乡 , 漫 游 全 国
十 八 岁 大 匡 山 读 书 , 增 长 阅 历 见 识
十 五 岁 诗 赋 多 篇 , 获 推 崇 与 奖 赏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乘船远行
来到
楚地。现在ຫໍສະໝຸ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湖 安徽南一、带湖北、
消失 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
指水中所
云彩兴起
的原野
见一轮明 月之影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 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 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 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 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 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 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 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 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 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 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 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 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 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 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 到的奇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
还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的上美云丽霞景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 方。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 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 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 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 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 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 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 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练习
4、渡远荆门外,

5、
,云生结海楼。
6、仍怜故乡水,

7、山随平野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固复习
远渡地点
叙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出蜀目的
荆 门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水 远景 写
送 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俯视
仰视
月云 近景 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
由景及情 留恋故乡
抒情
中心思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 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 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及对故乡的依 依惜别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 行的小舟。(抒情、拟人)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 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 乡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水以人的 情态,说故乡水来送自己,表达自己对故乡 的留恋和不舍。
渡远荆门外 来 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以外,去楚地漫 游。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 联交代了什么?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 行的地点和事由。
山随平野尽, 江入 流。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长江 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
观后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和“入”字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的情景真切的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 “入”字描绘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 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万丈的胸怀和 喜悦昂扬的激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优秀课件 13.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共1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优秀课件 13.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共16张PPT)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柳树:“柳”者,“留”也,二者 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流水:水的悠悠流淌、一去不复返、清 寒冰冷,象征着离情的缠绵不绝、行人 的渐行渐远、离别的凄凉悲苦。
船只:古人出行,常走水路,船只是主 要的交通工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 人劳劳相望各依依的场所。
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 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 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3.抒情往 往不会 单独出 现在文 中,它 常与记 叙、描 写、议 论等结 合在一 起。一 般来说 ,直接 抒情一 般要与 议论结 合在一 起,而 间接抒 情一般 与叙述 、描写 结合在 一起。

4.借景抒 情又称 寓情于 景,是 指作者 带着强 烈的主 观情感 去描写 客观景 物,通 过景物 来抒情 。

5.融情于 事,指 通过叙 述事件 来抒发 感情, 让感情 从具体 事件的 叙述中 自然地 流露出 来,感 染读者 。这种 渗透着 感情的 叙述, 读者品 味起来 就更觉 得真诚 可亲。

6.通过对 客观事 物的描 写或刻 画,间 接表现 出作者 的志向 、意愿 。采用 托物言 志,关 键是志 与物要 有某种 相同点 或相似 点,使 物能达 意而志 为物核 。托物 言志常 借用比 拟、象 征等手 法。

2.所以如果你有愿望,如果你真的还 有力量 去实行 它,我 觉得我 一定要 即刻就 出发, 去完成 自己的 愿望, 让自己 更少的 遗憾。 人生是 一个漫 长的过 程,年 轻是多 么的好 ,但是 请你们 记得, 记得有 很多的 东西, 当你不 懂的时 候,你 年轻, 当你懂 得了以 后,你 已年老 。
杜鹃(子规):杜鹃鸟被文人墨客定为一种悲鸟,是悲愁的象征物, 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教学课件

诗歌诵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课文解读
渡荆门送别
乘渡船远。荆门外,来往从。楚楚国地游。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 老的楚地漫游。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飞 飞天下镜的:天(镜如。同)月下飞天镜,云结生:结形成海。楼。海里形楼形成:容的海江美市上丽蜃云景楼霞象,多。这变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 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 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 情感溢于言表。
主旨归纳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 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 爱恋的真挚感情。
诗歌赏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 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 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 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 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 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 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 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 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深入探究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 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飞”字反衬 了江水中月亮的明亮而且圆润,从而反衬了江水 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 阔、天空的高远,在自然美景中融进诗人见到平原 欣喜的感受。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 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 果十分强烈。
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重山随平野渐渐消失,江水就在这 广阔无际的原野奔流,浩浩漫漫。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在空中的明 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 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这来 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 的行舟。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 么?
朗读文章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诗句解释Biblioteka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 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
荆 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对仗
写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送 别
俯视
仰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
拟人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
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造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 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文章主旨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 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有几个字用的好,找出 来谈谈好在何处。
•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 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 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 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 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 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 视域开阔,别是一番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