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的讲座感悟

合集下载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是一位非常注重思考的学者。

他的思考方法非常独特,他喜欢先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会进行多种角度的思考,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他喜欢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思考角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他看来,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因此,张五常的思考方法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注重逻辑和实践的结合,这种思考方法也为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五常我读书的四个方法

张五常我读书的四个方法

张五常我读书的四个方法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丰富知识的重要方法,而张五常教授提出的四个读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此文章中,我将介绍并探讨张五常教授提出的四个读书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两个问题一次读”。

这种方法要求在阅读时,我们要有两个问题,并在一次读书中尽量回答这两个问题。

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深度理解书中内容非常有帮助。

通过明确问题和专注回答,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和思想。

第二个方法是“读这本书上的书”。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在阅读书籍时要注意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或者参考资料。

通过参考和阅读这些相关书籍,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原书的内容。

这种方法扩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使我们能够更系统地理解相关知识。

第三,第三个方法是“精选阅读”。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有选择性,选择重要的章节和内容进行阅读。

通过精选阅读,我们能够更高效地掌握书本的核心思想和关键观点。

这种方法帮助我们避免冗余的阅读,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第四个方法是“选择性遗忘”。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有目标性地忘记一些不重要的知识。

通过选择性遗忘,我们能够更好地整理和记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种方法帮助我们筛选出重要的知识,减轻了记忆负担。

张五常教授提出的这四个读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通过遵循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提高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读书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开阔思维,拓展知识领域。

读张五常教授《读书的方法》有感

读张五常教授《读书的方法》有感

读书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许抱着这种目的人不止少数,把读书作为一种“成功”途径无可厚非,我们学习知识为了给自己增长才干、获得能量、改善生活,这也是一种基本需要。

通常而言,要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生活追求就要面对考试。

考试要的是成绩,没有一个合理的考试机制和正常的应试心理的时候,读书人往往会被间地接引入歧途——为了考试和成绩而读书,这种思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怕考试,看见了书本难免畏惧,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成功论又深深的植根于社会和个体思维中,如此,读书已成了考试的傀儡。

怕读书,又不得不读书,这种学习状态从效率上讲十分低下,如此学习浪费的不仅是某个人的青春岁月、耽搁的也不是某个人的机会前途、它影响的是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人。

考试机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合理、人们的观念也会持续很久,但是在一些大师的身上或许对如何更有效率的读书可以窥得一斑。

无论是大师们的教诲还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理解而读书是没有异议的,理解了的东西再次被提到,即使不用原文,也会用自己的语言的表达出来。

如何去理解?听课、看书、思考、怀疑、提问。

这里也有问题,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本身表达能力已经相当捉襟见肘,加之对有些问题又是吃不准、摸不透,学生无疑吃了夹生饭。

有的老师自己明白,但是表达不清楚,有的老师自己也似懂非懂,又怎能让学生理解呢?所以在老师这一关,很多学生的兴趣就已经丧失了。

本来,一个好的老师是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推手,即使不看书的懒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萌生了学习的兴趣;而已经学而无术、教而不当的老师当不了推手便罢,相反拖了学生后腿。

有的老师是教学方法不得当,比如督促学生记笔记,并以学生的笔记详实、整齐程度来评价学生,还会不失时机地暗示学生将来考试题目都会出自课堂笔记。

学生在这种不当鼓励下舍本逐末、本来课堂上听讲的时间却埋头苦记。

而笔记上的知识会在考试后和笔记一起被学生们丢弃,学到的东西考完试就原封不动的还给了老师。

赢在中国张五常经济思想

赢在中国张五常经济思想

赢在中国张五常经济思想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一切不是偶然的。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并具有崛起潜力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停地探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模式。

在这其中,张五常无疑是一位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

他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五常是东南大学的教授,而他的书《论中国式市场》在中国经济领域内尤其有影响力。

他提出的“张五常理论”更是广为流传。

这一理论以“市场是技术、历史分割线之上的一种交换制度”为核心思想。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张五常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反对经济学中自由市场理论的观点,认为半市场经济才是适合当代中国的经济模式。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在于回归实践,以及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他认为,中国的经验和实践是“命运”的根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方面,张五常强调必须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真正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张五常看来,实行半市场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

这种模式既能够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又能够让市场自主发展。

因此,半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平衡点。

张五常将这一问题完美地归纳为“市场脚”的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现状,张五常赞成开放和市场化,但他也同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应该有限度,不能完全全面放开。

他反对对待市场的过分放任,认为政府应该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并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管控。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能够避免市场上的混乱。

另外,张五常的经济思想中还有一些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观点,比如他强调政府应该在特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在公共事业、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而不是将其完全交给市场。

总之,张五常强调经济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实行半市场经济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强调中国应该回归实践,并鉴别历史和现实,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探索出适合中国的经济模式。

多质需求定律:张五常西安交大听课心得之一(20080818)

多质需求定律:张五常西安交大听课心得之一(20080818)

张五常西安交大听课心得之一:多质需求定律(2008-08-18)用经济学解释日常现象,关键是指出不同情况下,收入或者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人们选择行为的变化。

需求定律便是这种工具之一。

需求定律内容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如何理解这个工具,做到解释日常现象能得心应手,是本帖子的主题。

要深入理解需求定律,把握需求量是个关键。

对需求量的把握,重点之一是把需求量细分成单质与多质两种,这是笔者听了张五常西安交大上课录音后的体会。

希望关注张五常理论的人,批评讨论。

此帖子我会根据大家讨论作多次修订。

在开始主题前,先谈谈经济学中度量的问题。

需求定律中的价格变化是个度量问题,价格变化就是度量大小的变化。

所有度量都是主观的,重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等,都是人为对具体客观事物的评介、定名与排列。

经济学中,像价格、用值、效用、收入、成本、利润等等,这些具体的度量方式也全是主观的定名与排列。

为了便于观察,张五常以用值(use value)代替效用。

效用是指满足,满足本身无法观察,用值指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原则上是可以观察到的。

比如,你买块糖,糖能带给你甜的用值,你买一只手机,手机能带给你通讯的用值,你取老婆,老婆能带给做家务、生小孩、聊天、性等等用值。

用值的大小可以用替代的东西来体现,比如,你买一件衣服,其用值可以通过买衣服付的钱,即衣服的价格来体现,边际上,二者相等,因为用值大于价格,你会再买,用值小于价格,你不会买或者少买。

女孩子要知道爱情的用值,可以从你男友为你付出来体现,我读大学时,浙大有位男生,追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只要不放假,他天天坐公交车来,用尽各种方法,看一眼女孩,见她安好,也不说话,便回去了,他坚持了四年,我们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无不动容,我们班女孩说,要是那人追我,我一定嫁给他。

我们只需指出用值大小的变化,就可以推测与解释具体的行为了。

由于边际上用值与价格相等,我们可以用用值或者价格变化,来说明需求定律中的价格变化,一般化来说,需求定律中的价格就是代价或者成本(一般化的需求定律及其应用,下回分解)。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新卖桔者言》是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利用他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本书的标题《新卖桔者言》十分耐人寻味。

卖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贫困的象征,而《新卖桔者言》则传达了一种思想,即在新时代,即使是卖桔者也有机会获得成功,打破传统的贫富差距。

这个思想引起了我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期待着阅读这本书。

在阅读张五常的观点时,我被他对经济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所震撼。

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指出了人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提供更多机会让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更加公平的社会机会。

他还指出,在技术和知识密集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

另外,张五常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批评也让我深思。

他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视了内需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应该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

这个观点很有启迪性,也引起我对中国经济模式的思考。

在书中,张五常还对中国经济的政府干预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政府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保持透明、规范和公正,避免过度干预和扭曲市场秩序。

他主张通过深化改革、减少政府的审批和干预,为市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

政府需要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和自由,而不是过度干预。

此外,张五常还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总的来说,《新卖桔者言》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

通过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他对人才、内需、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对于经济学,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地道的门外汉。

百无聊赖,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五常老师的文章,气贯长虹,海上骑鲸,出神入化,机智泉涌,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一旦拥有,爱不释手,走马观花,尽是享受。

有些内容已经懂了,有的还没有看懂。

为了获得老师的指教,凡没看懂的,一律假定五常老师错,这叫抬杠长本事,岂能怕虎啊。

一、需求定律太混乱五常老师在《经济解释》中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多如天上星,而价格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句话的错误是因果关系倒置。

先有价格还是先有需求?这不是鸡和蛋的问题。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市场决定了价格,而不是相反。

没有供和求,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何来价格? 近百年来,人们都说:“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供应定律: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把价格变动当作供应和需求变动的原动力,显然是把因果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1、这是形而上的错误比如,火车站内有车,信号亮红灯。

站外车见红灯,就不能进站。

红灯提供给站外车一个信息——站内有车,不能进站。

站内有车是红灯信号的本质,也是站外车不能进站的根本原因。

价格仅仅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告诉人们供求关系的状况。

在形式上,无论供方还是需方,都是根据市场价格制定自己的行动决策。

但实质上,决策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的,不过价格信息易得,而供需量信息不易得到罢了。

恰如站外火车看不到站内车,只能根据红灯信号停车一样,当信息不充分时,供需双方只能根据价格制定决策。

恰如信号灯有搬错的时候,价格也有误导供求行动的时候。

2、两个定律相互矛盾“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这两句话显然是驴唇和马嘴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价格岂能同时既升又降呢?供求双方,在同一时刻,在同一市场上,见到的是同一价格变动。

根据五常老师的定律,各位客官你说说,当价格上升时,供应增长,卖给谁?价格下降时,需求增长,谁来供应??难道世界上竟然存在没有需求的供应,没有市场的价格吗?由此可见,流传那么广泛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统统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所学经济学的精髓作者:张五常这是张五常先生的精彩演讲,他自己曾说过,“我用了大约一个小时总结我40年所学经济学的精髓。

”“给那些喜欢学习经济学并想用经济学来理解世界的朋友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原理。

对这两个原则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反映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

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其次,在正常情况下,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女士们、先生们:我想花一个小时总结一下我在40年里学到的经济学的精髓。

经济学现在看起来非常技术性和复杂,但事实上我们总结的经济学基本原理非常简单。

我总是试图用最简单的经济原理来解释这个世界,并试图避免复杂的技术。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原理。

对这两个原则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反映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

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

其次,在正常情况下,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有些人可能认为的规模效益递减也是一个原则,但我认为总的来说,当你遇到实际问题时,谈论产品需求或需求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必要将后两个原则分开。

他们实际上在谈论同一个问题。

这样,我们有两个基本原则:1。

特定约束下的最大化;2.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学就是关于这两个原则的。

现实世界当然非常复杂,但这两个原则足以解释这个世界。

我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只有这两个原则才能解释我们遇到的所有经济现象。

我和其他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我只用这两个原则来解释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原则是任意的假设。

非常重要的是,你的经济研究不应该违反这两个原则。

世界上任何经济法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

如果任何经济法违反了这两个原则,那么整个经济学就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个原则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任意假设。

我之所以说这两个原则是任意的,是因为在这两个原则上你不能和我有任何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经济学伟大的原因是我们只能用这两个原则来解释世界。

刚才我已经指出,你不能对这两个原则有任何怀疑。

因为他们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他们是正确的,经济学家永远不会有任何其他的原则。

卖桔者言读后感

卖桔者言读后感

卖桔者言读后感卖桔者言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桔者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桔者言读后感1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让我感触很深,我才渐渐明白该怎么去学习理论,该怎么去质疑,该怎么去研究。

在该偏文章中,张五常先生着重探讨了市场和价格定价理论。

在经典经济学中,如果采取价格歧视定价,那么消费者剩余将被极大的榨取,生产者获取的剩余也会增加。

价格歧视定价有前提条件:市场分割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张先生通过自身年夜时在香港市场上卖桔,来切身体会价格歧视的做法、条件和效果。

而根据实际卖桔的情况,在开始时要价都很高,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意将价格提高,给消费者来侃价,这时价格的高低主要受双方侃价能力的影响。

到11点天下雨后,要价也因此降低,当然成交价格也随之改变。

午夜之后,因为买方侃价能力强,所以成交价格价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价格却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的实现却与经济学教材上写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现为市场或者顾客分开:一般认为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家fede 讯息费用相当高,且这讯息买者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定的价格够便宜,他便不会去浪费时间查询,而且很多时候也无处查询,因为买者也不太会公布自己的买价。

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张先生觉得信息少的人付价较高,信息多的人付价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他认为价格歧视的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

其实,我觉得张先生讲的也不完全对。

他在一天卖桔,但是多个顾客到来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卖给多个顾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卖的(如果同一时间的一般也会只按一个价格来卖),其实通过时间的不同还是将顾客市场区分开了。

这样几乎可以达到第三种价格歧视的状态。

张五常的科学与理性

张五常的科学与理性

张五常的科学与理性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杨晓维说来惭愧,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初识五常先生却是80年代末的地摊上。

当时正在处理“走向未来从书”,看到《卖桔者言》,翻了翻,觉得有点意思,花了五角钱买下。

但买了没有看,扔在一边了。

后来,应该是受盛洪等人的鼓吹,加上当时陈昕主持下的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批新制度经济学的书,才接触科斯、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著述,并逐步地开始阅读、了解五常先生。

最初看的是张先生的一些时评。

和我所看到的其他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不一样,感觉他的视角很独特,洞察力也很深刻。

我记得他一篇关于计划体制下价格管制的文章。

为什么计划体制下价格订那么低,甚至生活资料及非生活必需品,如火车票和电影票价格。

他认为在计划体制下,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员是计划的执行者,计划的实施必须依靠官员的努力。

但意识形态原因,官员工资受到限制,只能通过低产品价格人为制造短缺,为官员们运用分配产品的权力获得非工资收益(寻租)提供机会,以此激励官员。

在他之前,短缺被认为是一种原因。

因为短缺,需要价格管制,通过配额分配产品。

后来,林毅夫的赶超战略理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低价做了说明,但也没有解释非生活必需品价格。

虽然当时我觉得张五常用的例子不大对,他没有考虑到电影并不是消费品,而是宣传品;乘坐火车不是旅游,而是因公出差或按规定探亲,单位是要埋单的。

但至少我认为他的视角很独特,读后颇受启发。

看张先生东西多了,加上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知识的扩展、深化,就越来越喜欢读他的东西,只要能找到的,都尽量去找来看。

九十年代中期,朋友在香港还给我带回几本他的书。

这几年懈怠了,除了他的两本《经济解释》还经常反复阅读,其他的时评、经济散文,只是碰上了才读。

张五常先生一生著述甚丰,运用交易成本对合约的分析,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他大量的经济学散文或随笔,也彰显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对世事的洞见。

对其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已有大量评述。

在这篇文章中,我只想就他的科学和理性思维对经济学的影响,谈谈我的浅见。

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

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

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第一篇: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大道如斯——读张五常《卖桔者言》一头蓬乱的卷白头发,60多岁了,还张扬着一副顽童的神情,这就是张五常。

一本短论式的甚至不是纯学术的小书,但用质朴的语言讲述那平凡又深刻的真理,这就是《卖桔者言》。

初识张五常是在高三那个如火般的暑假,高考填志愿时在网上搜索经济学专业时很认真的读了一篇关于张五常的文章。

于是,我记住了张五常——一个倔强而又特别的老头。

初识《卖桔者言》是在西大校园的瑟瑟秋风中。

在图书馆里,每次都于它失之交臂。

我在网上明明查到在架,但我就是找不到它,也许这就是缘分。

“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借到了它。

走在路上我就迫不及待的阅读了起来。

年宵夜大街上卖桔,华盛顿海边养蚝,如诗如画的“蜜蜂的神话”…… 一个又一个既生动又活泼鲜活的生活实例让我一个石凳上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我也就是这样如痴如狂般的一口气读完了《卖桔者言》。

是他,是它,让我这个经济学的初学者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有人曾这样说过:“经济学家——仿佛是一群很伟大的人物,那些用数学模型建立的经济学理论确实令人费解,但是他们的思维却很吸引人。

”是的,张五常就是个这样的经济学家。

他的《卖桔者言》使经济学也可以是这样的简单、有趣,而不是复杂的数学模型。

许多不喜欢经济学的人,看了此书之后,总会对经济学有不同以往的想法。

张五常的思维也就是这样的吸引人。

虽然曾志远说高手都是玩纯理论的,但我还是喜欢张五常,一个喜欢做学问的人。

张五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经济学研究我喜欢问为什么?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最简单的理论,但向深处,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零散、琐碎而又过瘾的观察作理论验证,避去数字无数的沉闷不看堪的统计分析,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考察真实的世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实没有兴趣,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

这些个人品味加起来有一个昔日意料不到的效果:写下来的东西历久不衰,不是大名鼎鼎,也没有红极一时,只是死不掉。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 张五常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 张五常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2002年4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 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发表演讲。

演讲的主题就是半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需求曲线是否可以向右上方倾斜?”以及“真实世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张五常为了科学的讨论“需求理论”,首先阐释了“科学的方法论”。

他认为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

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

张五常强调经济理论要解释现实,必须要了解的现实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

因为“局限条件”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对行为的解释。

为了满足理论的科学性,前提假设可能不一定都是可以被观察的事实。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却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调查而观察到“局限条件”;理论研究还可以对“局限条件”的简化分析。

张五常认为“局限条件”非常复杂、调查也非常困难,但是“局限条件”是不可以想象的,它必须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张五常认为他的“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对于“局限条件”的调查。

传统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必定上升。

但是在鲁滨逊世界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只要获取缺乏的经济物品,他就必须付出代价(Sacrifice)。

同样物品,他付出代价增加,则需求量就会减少,不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张五常特别强调“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不同的。

通过讨论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的移动,教科书中的“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认为: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收入会增加,需求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但是,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不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就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张五常特别讨论了“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例子。

张五常的四大读书技巧

张五常的四大读书技巧

张五常的四大读书技巧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二百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数据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经济解释第四章读后感

经济解释第四章读后感

经济解释第四章读后感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第四章,主要讲了关于功效(功用)理论的说明,他否定了功用这个概念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功用是不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也不能很好的解释行为。

同时,我们可以用替代和需求定律解释功用理论解释的东西。

张五常还很精彩的在这个章节里辩驳了一些学术上的观点,比如,艾智仁、佛利民、贝加等人认为,虽然功用分析推不出约束能力更强的需求定律,也一致地同意需求定律在经济学上不可或缺,但功用的理念还是要保留的,因为有许多经济物品,如友情、名誉等,是不以金钱或市价量度的,因为这些物品不可能在市场成交,于是需要功用数字来衡量。

但是张五常老师认为同意有非金钱物品这回事,也同意这类物品不能在市场成交。

但依照替换定理,非金钱物品与金钱物品是可以替换的。

既然可以替换,并且解释行为只须从边际上看,所以非金钱物品还可以用金钱物品来量度。

这样,功用量度可以省去。

从第四章里,我有两个感想,第一,理论是用来解释行为的,而非故作高深的理论套理论,理论如果脱离了现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成为空中楼阁,势必不会具有长久的说服力。

我们在学习经济学时,也应该紧紧抓住现实,时刻尝试用学习的理论来解释身边的现象,这正是张五常老师的精神。

第二,我们要敢于质疑先哲们的理论,虽然功用理论有很多人支持并用来解释现象,但张五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一一辩驳各种论断。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不从众,追求真理的思想,这样我们的学术氛围,学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班级:217小班姓名:蒋晓倩学号:68《科学的方法》作为《经济解释》卷一的第一章,融合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根据内容共分为八节,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一、可证伪性与检验作者在本章提到了科学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且指出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可能被事实推翻。

“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这同波普尔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提到,“方法论规范化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证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一个理论。

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再证明该理论正确与否。

一个反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出现在美国一本小学自然教材的序言中的文字“本书教给您的这些科学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你发现一个反例!”启示任何人都应有一种批判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而科学理论需要耐得住检验,林毅夫认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

“当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对照的习惯。

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也要不断地寻找更多的经验现象来检验这个理论的习惯。

从这种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对照中,去寻找理论创新的机会,也从这种不断对照中去深入了解现象,寻找更深层、更一般的理论。

”二、验证条件(限制条件)犹如处在数轴两个极端的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与无限制的理论都不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而毫无解释力。

在研究方法上必然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

但事实上,上述这些“错误”的理论中,将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引出不少具有灵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

张五常谈求学的方法

张五常谈求学的方法

张五常谈求学的方法(演讲)2005年01月17日18:09:29亿狐创业团队各位同学,在我还没来辽宁大学之前,你们说没有指定题目给我说,昨天晚上我跟同学聊天时,他们说希望我今天能够讲"新制度经济学"这个题目。

可是刚刚吃中饭的时候,我跟你们的同学和老师再谈起来的时候,他们说今天来的有很多都是本科生,对本科生来说我花一两个小时也不见得把新制度经济学讲得很清楚。

后来我们研究的结果,半个小时前我们决定了题目是"求学的方法"。

(掌声)求学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是有点不同的,我今天要谈的是求学的方法,求学的方法跟读书的方法是有点不同的。

我曾经写过文章谈过思考的方法,还有读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我都谈论过,但是有关求学的方法我却还没有写过文章发表。

在许多外人的眼里,我本人在很多方面都小有成就。

问题就是很多人不明白,我这个人一生前三分之一是一事无成的,念书不成,没有什么事是做得成功的。

我被学校赶出学校有两三次。

(笑声)我留级的次数也比我所认识的朋友都来得多(笑声),我在中小学的考试差不多每次都是不及格的(笑声)。

但是后来进了大学以后,我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是考第一的。

(掌声)我的论文也得过奖,差不多什么奖都是我拿的(掌声)。

同一个人,我所做事情的方法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我一向都是如此,我并没有想去刻意地去考第一,也从来没有特意地要去拿什么奖。

同样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一事无成;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就。

我当教授当了这么多年,我对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太重视。

学生念不成书,我从来不会看不起那个学生,因为这是很难预测的,因为那个念不成书的同学突然之间会变成很厉害。

我有一个外甥,在中学时念书是很不错的,起码要比我做中学生时念得要好,比我好得多,但是他在香港的时候没有一间大学要他,所以他的成绩进不了大学,这是1970年的事。

那个时候我是美国大学教授,我那个时候认为我这个外甥是有前途的,我就写了一封信去给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香港大学我是不敢写的,因为香港大学是绝对不会收他的,香港大学是世界上二流的大学,那个时候中文大学属于差不多是四流的,那时侯我就写了一封信请中文大学。

读张五常《我是怎样学习经济学的》

读张五常《我是怎样学习经济学的》

读张五常《我是怎样学习经济学的》姓名:朱金梦学号:3120103819专业:经济学1201说来惭愧,这样的文章,我本应该在大一确定经济学专业后就该拜读的。

如今,我已步入大三,才回过头来看大师学习经济学的方法,是否算是亡羊补牢还说不准。

不过,这次的回头思考,于我看来,还是非常值得的。

严格来说,这应该算是一次张五常的讲座讲稿。

不过,我正巧在搜寻张先生的资料时便看到了这次讲稿,索性就当书来看了。

这次所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观点,这次探讨的是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我思来想去,觉得有必要写一写。

看完这篇讲稿,我的最初感受是张五常,他本人就是个天才,所以,对于他所说的方法,我最初是心存疑虑的。

他所有的经济学的课程都能拿满分,但我不行。

我有学习经济学的天分吗?这是我常常想问的问题。

我自问我是没有多高的天赋,但对于经济学,我也常抱有敬仰之心,对其我还是充满了热枕。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他的很多话还是值得我们去参考,去学习。

张五常首先便提到了兴趣,他在其谈话中引了很多实例,我读起来也感觉相当的风趣生动。

当然,我可不能仅停留在笑一笑的层面上,否则,这篇长长的讲稿也白读了。

我自认我对经济学还是充满兴趣的,但从其所作所为来看,我做的实在是不够。

我曾想,我学的挺勤了,够了吧。

现在看来,当然略显幼稚。

天才尚且如此努力,作为凡人,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是更应该拼了命的追干吗?这接下来,他便提到了投入。

投入,是真正的投入才行。

我们作为经济学的本科生,更应无时不刻不心怀经济,思考经济的问题。

他说,他曾真的睡在图书馆好几年。

我想,这是真的心有经济。

而我现在做的还太少。

我学到现在,仍然无法登堂入室,天资上或许也有欠缺,但欠的更多的还是一份执着与努力吧。

张五常接下来讲的一点,我觉得我是更应铭记于心了。

经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还应该是其基础。

然而我们现在,在学习更为高深的理论时,往往就会忽视经济学的基础东西。

他在这篇讲稿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他考硕士时口语考试被问到的题目):“你知道竞争市场,没有人能赚着钱的,那既然是没有人能赚到钱,为什么还要去参加竞争呢?”。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读后感读《新卖桔者言》有感最近,利用工作之余,在同事的推荐下读完了张五常先生的《新卖桔者言》这本书。

张五常老师的著作,不同于其他经济学著作那样艰涩难明,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平白的文字阐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

通过读新卖桔者言,我认识到不论在工作照旧学习中,不仅需要有踏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力,实践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题目的根本途径。

经济学著作,我向来是不看的,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还有千篇一律的以大量的理论为铺垫,让我对大多数经济学著作避之又避。

而此书收录了张五常老师谈代价、土地、劳动合同、国际商业等多篇漫笔,以闲话家常的笔墨,探讨司空见惯的经济征象,这本《新卖桔者言》,文笔轻松,但却力透纸背。

张五常先生笔下的天下光怪陆离、精彩纷呈,从邓丽君、中国大酒店到铁饭碗与国企职工,从养鳟鱼、除夕夜香港街头卖金橘到中国的体制改革……落笔处看似很微小,但其背后的视野倒是一个百废待兴、锐意改革国度的全方位形象,而经济学两百多年的知识脉络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目今。

张五常先生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实证精力,即实践是认识和解决题目的根本途径。

这本书的标题就很好的阐明了这个题目,《新卖桔者言》,没卖过桔子,就不能想当然,不了解事物而实验表明事物,到头来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会导致你的结论过于理想化却未必实用。

为了验证价格不同理论是否准确,张五常先生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身卖桔,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的实践本身的学说和信心。

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有这种务实的精力,税务工作最是要求过细、准确,每走一个程序、每卖一份发票、每核实一家企业都不能抱着“想当然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这样是对本身的不卖力,更是对工作的不卖力。

在这本书中,张五常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不喜欢用数学的线条来表明经济上的工具,而是抱着经典经济理论—这些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提出要领。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后感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后感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后感张五常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解释是一部经济学入门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社会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张五常在书中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用生动的例子和比喻,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例如,他用“大炮和黄瓜”的比喻解释了供求关系,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说明了机会成本,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对经济学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张五常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他指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原理和特点的解释,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张五常还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市场经济虽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他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讨论让我对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张五常在书中还对全球化和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和实现繁荣的关键。

通过对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解释,我对全球化的影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童年的回忆》张五常读后感怎么写

《童年的回忆》张五常读后感怎么写

《童年的回忆》张五常读后感怎么写【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童年的回忆》和作者张五常2.主体:分析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3.结尾:总结读后感并表达对作者的敬意正文(篇1)《童年的回忆》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张五常教授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根据这本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五常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部分。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世界。

他写道,童年时的他喜欢在田间玩耍,捉鱼、爬树、放风筝,这些看似普通的活动,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通过这些描述,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早已被遗忘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眼前。

张五常的这部分回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此外,张五常在书中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张五常教授的博学多才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在阅读《童年的回忆》的过程中,我被张五常教授的真实和坦诚所打动。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敬佩。

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童年的美好,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童年的回忆》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张五常教授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要时刻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

目录(篇2)1.引言:介绍《童年的回忆》和张五常2.主体:分析《童年的回忆》的内容与特点3.结合张五常的人生经历,解读《童年的回忆》的意义4.评价张五常的写作风格和成就5.结论:总结读后感,表达对《童年的回忆》的敬意和感激正文(篇2)《童年的回忆》是我国著名作家张五常的一部代表作,它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点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之讲座
贵州很不容易生存,
中国人是很优秀的文化有厚度,中国有贫富但无种族歧视,
求学的际遇好,十五年后会有比我优秀的但二十五年后,我还没看到,北京的教育管制,我们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生命只有一次,70%的命运自己掌握,自己该怎么做,自己要拼一,下,顾好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事
做到我今天的地步很辛苦,
亲力亲为.,自己从事经济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实验室
,你不尝试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自己要,有满足感
在历史上,从没有回应批评有所收获.
,找朋友研讨,聊天最主要是自己思考,考虑自己的兴趣本事,
有自己的时间,多读书,,
追求童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会更好的创作
回想我的过去五十年作了什么,会因无聊的事而后悔,吗?把握好自己的时光
交易费用经济学科斯在诺贝尔奖发言上,提到两个人,其中一个便对张五常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土地可经营权流转?不能有市场完全决定的,中国份分配不定,楼价高,用市场觉定,用楼价高来决定,中让要决定人口的分布,政策打压楼价会出现很多结果,楼价的上升是最可靠的傍法,约束人口的流动市场价格调节的机制,人口分布不平均
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吉利收购沃尔沃,注册专利,值得考虑,中国专利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主要是买专利。

并购技术和知识产权,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没有数学就没了框架,可以天马行空,
中国经济学界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假如提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是该给朱镕基的因为邓小平已经不在了,但论到经济学对你们的影响那就该给我,诺斯就该感谢我,我上课他听课,经济学是用来解释事实的,那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我的,要改进社会就是朱镕基,我用中文写文章是让中国学生看的,不是准备获诺贝尔奖的,当年我为学西方经济学学英文,现在你们要看我文章,那就要学中文。

理论要对现实有解释力。

中国房地产是不是在走向崩溃?
最低工资的阻碍,钱多了,放在了房地产上比股票上好一点可能,不允许房地产涨价很愚蠢,上帝知道怎样分布人口么,
汇率怎样稳定/币值稳定,中国发展得快,最低工资,美国史中国的15被,印度的30被,人民币升值的话,贸易逆差会更大,我们们应该跟她脱钩,中国改革是对劳苦大众的,没有挂钩是不行的,无毛货币???找一个固定的毛,货币对经济的不力量影响,格林斯潘,货币量理论,佛里德曼/???价格理论,货币问题是一种智慧的较量,不能只看美国的,要一篮子的,取决于市场的调节。

谷歌退出中国???反对中让对个人的约束,慢慢等吧,原因,它竞争不过百度,版权上很多问题,先入为主,任何人想利用网站去干预中国人的思想,我不是说北京做得对,中国人的是自己解决,动不动说人权,中国人的人权问题自己搞,好像要替中国人搞思想,谷歌超越了规则,中国有的困难,中国人自己解决,外国人体你搞,历史的经验是信不过的。

北京对言论的控制不知怎么改良,把中国的思想搞坏了,
人民币兑美元,是人民币兑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能保持一个均衡点,就行,中国的产品是跟印度等竞争,我们要看重那些接单工业,升值会然他们事业,农产品物价上扬,农民还
会获利,补贴是不是办法的,要让物价自由上升,农转工
要重视自己,给你自己多一点时间,我自己都是独自思考,海阔天空,再创意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