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精品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8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8张PPT)

(2)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 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冗官” “冗兵” “冗费”的局面,埋 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合作探究一:
1、图片反映了唐朝、北 宋的什么现象? 答:图一反映了唐朝地方 节度使拥兵自重,耀武扬 威;图二反映了北宋时期 文官受重视。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怎样的历史变化? 答:北宋改变唐朝地方藩镇 割据状况,重用文臣,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
三省各掌什么权?分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唐朝中
尚书省 门下省 (执行) (审核)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 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二府三司制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加强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 (2)措施: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汉朝——内外朝制度
加强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皇 帝
(决策权) 内朝 尚书令 侍中
外 朝
三公 九卿
(执行权)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制的完善
央机构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影响?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吏 部 户 部
图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
图一: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4.元朝行省制度
河北、 中书 山东、 省直 山西 辖地 宣政院辖地
(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历史一轮 复习从 汉至元 政治制 度的演 变课件 (共PPT )推荐 (最新 版官制度的变化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 相员额,且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制约的经 验,重设中央机构,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
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史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 史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奖励机制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历史一轮 复习从 汉至元 政治制 度的演 变课件 (共PPT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影响 列侯归 郡
加强。
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
背景 防止武将夺权重演。
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
宋朝
措施
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
央掌控。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 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 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 的发生,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官吏的 文化素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历史一轮 复习从 汉至元 政治制 度的演 变课件 (共PPT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7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7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7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元朝政治制度
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全 01 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行省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 02 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设立,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产生 03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重要形
式之一。
科举制度的废除
01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取消了科举考试和进士科, 结束了自隋唐以来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02 元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民族关系的紧张、官员任用体 系的调整等。
02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元朝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 影响。
察举制度
总结词
察举制度是汉朝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由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被举荐的人 才经过考核,合格者便可录用为官员。察举制度注重德 才兼备,为汉朝选拔了一批优秀官员。
目录
• 汉朝政治制度 • 唐朝政治制度 • 宋朝政治制度 • 元朝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

汉朝政治制度
郡县制度
总结词
郡县制度是汉朝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通过设立郡和县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描述
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度。郡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设郡守、郡尉、 郡监等官职,各负其责。县是郡的下级行政区域,设县令或县长,对郡守负责。这种制度使地 方官员的权力受到限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朝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探究巩固】看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帝。

被告【知识梳理】总结归纳: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 高三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 高三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 • 辨忠奸、选官、地反叛乱
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 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重要矛盾之一, 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 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①对当时: 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C.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②对后世: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财政 机构)
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从低级到 高级不断 发展和补 充完善。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这节课可以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简单概括。

一是指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二是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是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针对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我尽可能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 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 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 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构图解史】 中外朝制度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分工 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认知深化】 汉代政治的特点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法制》
作用: 有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不利:造成“三冗”局面,使北宋积贫积弱。
(四)元朝的措施
地方制度:行省制
内容: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 官由朝廷任免,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 县,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拥有 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权。 相权削弱,皇帝总揽大权。
枢密使
军权
相权 行政权
财权
参知政事
三司使
(五)元朝设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上 承天子,下总百司。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君主 专制
趋势
西汉
设置中朝外朝
加强
魏晋 南北朝
三省制逐渐形成
汉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导致什么结果?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导致“七国之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西汉 解决王国问题:
1、景帝平乱
2、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 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 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作用: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
(二)唐朝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
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是如何运行的?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坐定将上,得旨再下 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 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省。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八《本朝二·法制》
分科考试 才学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知识回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初实行____________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的内容)(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1)背景: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行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财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元朝:(1)措施: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实行________制度,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_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 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 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 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同 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 • ------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 • ------中央对行省的监察
•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 后唐 内乱,于清泰三年(936)夏向契丹称臣,并认 契丹主 耶律德光为父,以 幽蓟十六州为代价 换取契丹援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 石敬瑭为帝于太原,是为后晋高祖,改元天福, 国号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 亡。 • 刘知远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当后晋与契丹 交战时,他广募士卒,有步骑五万人,声言防 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辽帝将出帝迁往北 方后,他于 947 在太原称帝, 随后,他统兵 南下,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 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赵普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是什么?
•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 1、背景:北宋统一五代十国,谋求解决藩镇割 据和君弱臣强问题。 • 2、措施:削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 (1)从集中军权入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 中央,加强中央禁军。 • (2)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加强中央对 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 • 3、效果如何?
后周
• 郭威当时出镇邺都, 督抚诸将,北御 辽国。 隐帝杀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开 封,隐帝被乱兵所杀,后汉亡。 广顺元年 (951)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 后周太祖, 改国号为周,史称 后周,仍都开封。
• 陈桥兵变 •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 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 与禁军 石守信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 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 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 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 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 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 石守 信 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 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 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称帝,是为 后梁 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本是 黄 巢之大将。降唐后,受封为 宣武节度使, 据汴州.乾化二年(912), 朱温为其次子 朱 友珪所杀。次年,第三子 朱友贞平乱后, 即帝位。 • 李克用参加镇压 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 节度使。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灭后梁。
•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 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 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 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 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 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 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 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 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 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 -------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的行 省划分特点。

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 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以最关键、最 敏感的统军权为例,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 上得掌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 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虽德望 汉人,抑而不与” (《元史》卷一八六《成 遵传》),这些人更多地是元朝中央集权统 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 代表 • ------行省大权的归属蒙古、色目官员
• 唐朝设立节度使 • 1、 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 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 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 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节 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 积极的作用。
• 2、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尾大不掉。 • 节度使有何权力? • 极容易导致什么政治影响?
汉武帝措施效果如何?
• 效果:见课文 • 推恩的办法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 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 力量。 •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其它措施还有? • 思想上: • 制度上:
小结: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 1、原因:汉承秦制,又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 训,推行郡国制。导致封国威胁中央集权的 王国问题。 • 2、措施:推恩令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建立刺史制度 • 3、结果: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 3、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 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节度使 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 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 该材料说明什么?
小结
• • • • • 唐朝节度使: 设立目的: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 内容:设立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认识:设立初期有利于稳定边疆形势。 后来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安史之乱 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秦中华帝国政治制度 的奠基者
这个制度叫什么? 由几部分组成? 对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 中华帝国政治制度 • 一个核心:君主专制 • 三大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和 官僚制度。 • 主要影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 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
1、战国萌芽 2、秦朝形成 3、汉元发展? 4、明清加强
•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 一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 面。 • 另一方面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造 成“三冗”问题,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问题:还记得北宋的国策吗?还记得 理学兴起吗? •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北宋始终处于国防 的被动局面?
• 左官律:.在诸侯手下当官要受诸多限制,比 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诸侯犯罪跟着连 坐等等。限制臣民擅自出仕诸侯,进而削弱 诸侯的私人班子,剪除其羽翼. • 阿党法:中央给诸侯派傅、相等官,名为辅 助,实为监视.但是皇帝又怕傅相大臣与诸侯 串通一气。规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报,则 傅相有罪,重至弃市.
•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 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 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 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 -------行省的二元化特点
•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 的牵制与制约,故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 侯之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 “理财”门引赵天麟奏议)。 •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 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 诠调权,在这方面远不如汉唐地方大员。 • ------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
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 北宋国策:重文轻武 • 军事政策:强干弱枝;统兵权(三衙)与调兵 权(枢密院);“更戍法”(轮流驻防);兵 将分离(将在朝,兵在营)。 • 军事部署:重内虚外;
• 藩镇割据造成儒家道德信仰的破坏和社会道德 秩序的混乱----理学要求重建儒家信仰和社会道 德秩序。
• • • •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重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 • 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
• • • •
内容演变的三条线索: 1、君主专制的演变 2、中央集权的演变 3、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
• 演变的时序: • 汉朝(西、新、东)--(三国)魏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宋元
• 1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高 祖刘邦 • 2新朝 9-23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王莽 • 3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光武帝 刘秀 • 4、三国220-280 • 5、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晋武帝 司马炎---五胡十六国304--439--北朝386-581 • 6、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晋元帝 司马睿----南朝宋齐梁陈420--589
• 附益法.诸侯也知道"朝里无人莫做官"的道理,往 往贿赂中央大臣,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好话, 附益法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制定的.朝廷大臣交结 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 为附益,重者也至于弃市. • 私出界罪.为了防止诸侯王互相沟通,重现吴楚 七国联盟之类的组织,干脆规定诸侯国王不经中 央同一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
• 7、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汉族 太祖 赵匡胤---金灭 • (辽国907-1125)--金灭 • (西夏1032-1227)---蒙古灭 • (金1115-1234)---蒙古灭 • 8、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汉族 高宗赵构--蒙古灭 • 9、元朝 1206-1279---1368 • 10、明1368-1644 • 11、清朝 1616-1644-1911
• 酎金律:所谓酎金,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 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此法本来是汉文帝所 订,没有特别的含义.武帝时候,为了收回权力, 本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精神,于元鼎五年 (前112年)忽然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 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一百 多个倒霉的侯爵。
• 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汉代诸侯王仍然施行 的嫡长子继承,但却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本 来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 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 能继承.如果试图让庶子继承,就叫"非正",依 律免为庶人;如果试图从母亲那里变更庶 子的地位,则为"乱妻妾位",不仅免为庶 • • • (一)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制 3、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4、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5、元朝:行省制--路府州县;宣慰司。 6、明朝:省府县 7、清朝:省道府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