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含真题,解析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2.(2020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3.(2020年山东卷,3,3分)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表1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含解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P9[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应)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推行了( )A.郡国并行制B.“推恩令”C.刺史制度D.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汉之后,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故选A项。
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
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这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故选C项。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兵权收归中央;二是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另设通判作为牵制;三是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故①②③正确。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针对的就是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④错误.故选A项。
5.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创立了()A.中书省B.节度使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我国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举,故选C项。
6.忽必烈在位时期,曾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修订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 分化相权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 CD10、阅读材料: 皇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解析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解析版】1.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___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的历史趋势。
2.清末翰林___在《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终结和家族团结的需要。
3.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___、屈、景、燕、___、韩后……且实关中”。
这些史实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思想。
4.___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___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5.“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其中“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这反映出汉代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孝廉是人才的主要依据。
6.宋代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助长了谏官滥用弹劾权。
7.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
___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
这说明清朝贪污腐败,官员收入来源不正。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兵骄则逐帅,___则叛上。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第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据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六安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察举制B.封国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可知,是封国制。
答案:B2.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
其主要原因是(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B.皇帝残暴C.外敌大规模入侵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解析:唐朝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不安。
答案:D3.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
“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故本题选A 项。
答案:A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唐朝时由于设节度使而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将含有③的选项排除,故选D。
答案:D5.(2011·湖南浏阳一中高一月考)“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解析:由近臣“代起执政”是指重视近臣参与决策,“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指原来位高权重的三公被闲置。
高一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系与秦代对比,最大的差异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利C、地方行政制度D、丞相权利2、汉朝推行的一套比秦代更加严实的督查制度()A、刺史制度B、中外朝制度C、察举制D、三省制度3、宋代最高的军政机构是()A、二府B、枢密院C、三司D、宣政院4、三省六部制确定并完擅长()A、魏晋南北朝期间B、隋唐期间C、宋元期间D、明清期间5、北宋期间,为了分别宰相权利而建立的是()A、参知政事B、中台C、枢密使D、侍中6、行省制度创办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7、元朝设置的管辖x 藏地域事务的中央机构是()A、宣慰司B、门下省C、宣政院D、枢密院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美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添B、使地方权利进一步分别C、使皇权进一步增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互相限制10、地方完整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1) 郡县制 (2) 三省六部制(3) 行省制度 (4) 三司制度 ()A、(1)(2)(3)B 、(1)(3)(4)C、(1)(2)(4)D 、(2)(3)(4)1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向有()(1)削弱地方、增强中央 (2) 分别地方官吏权利,防备盘据 (3) 增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 对边境地域的治理见渐趋严实A、(1)(2)(3)(4)B、(2)(3)(4)C、(1)(3)(4)D、(1)(2)(3)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精选士兵编入禁军主假如为了()A、增强中央集权B、消灭盘据政权C、防守辽兵攻击D、节俭军费开销二、资料题资料一:汉哀帝以前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国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资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备,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 1(人教版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下边两幅图反应我国西汉期间与元朝分别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 A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议、审议到履行的运行体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 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C.掌管国家督查事务()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D.管理中央财政事务答案: D4.(2014 ·衢州质检 )以下图是一幅残破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表示图”,请依照保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应的朝代是()A.秦朝B.汉代C.唐朝D.元朝分析:此题考察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医生”“尚书令”可知既保存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应选 B 项。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推行中书省,故 C、 D 两项错误。
答案:B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当,封还诏书,皇帝采用了崔祐的建议,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因而可知 ()A.唐朝期的丞相力大于皇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别相作用C.唐朝下省限高于中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君主立制特色分析:本考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皇甫鎛奏⋯⋯ 崔祐封”能够看出中省与下省的制衡与力分别,故 B 。
答案: B6.有人,宋朝一代,官多如天上河里的星星;又有人,宋朝一代,目不官。
致一场面的主要原由是()A.北宋官僧多粥少B.北宋科考的展C.北宋化中央集D.北宋汲取了前代的教分析:本考资料解能力。
资料反应了宋朝的冗官象,主假如因为宋太祖加制主中央集造成的结果,故 C 正确。
A 是象, B、D 两是次要原由。
答案: C7.(原 ) 以下资料,回答有关。
资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 )在京成立太学⋯⋯学成考合格,授与官⋯⋯ 可是,假如不地方所,仍不可以当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7·福建厦门期末)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C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活动规范”,“三公九卿制”主要规定了官吏的职责范围,不是“活动规范”,内阁制和军机处并无明确的“活动规范”,因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出现“布衣将相”现象,说明传统的贵族政治得到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
2.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答案】D【解析】该题通过考察唐代与北宋科举考试的相关不同。
题中表格上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宋的科举考试在录取人数的比例上明显高于唐朝。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错误;该题找的是录取人数多的原因,而C项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述,不符题意;北宋通过增加各个职位的官员数量来分割每个官员的权力,用人方针调整导致用人数量增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而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4.(浙江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A、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B、扩大尚书台权力
C、使尚书台成的决策机构D、起用布衣为相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设“二府”制B、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
C、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4、宋代的参知政事的职能与下列哪一机构相近()
A、御史大夫B、唐尚书省C、隋中书省D、枢密院
5、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六部
6、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
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1.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隋唐时期与汉朝、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选官制度。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该制度选择人才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所以其社会意义在于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BD不是社会意义A中的农民不正确。
3.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A.中书省、中书省B.中书门下、中书省C.尚书省、中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机构改革,北宋的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门下;元朝为中书省。
B正确。
故本题选B。
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题中,A项的表述不正确,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B项与题中的“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从便区处”等,可以反映出来。
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官员必须由朝廷任命。
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代行省制。
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1.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主要考查了唐代科举制的地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时人推崇的为官途径,B正确,故本题选B。
3.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是察举制。
选项A是九品中正制,B是科举制,D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4.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确立三省六部制C.建立法律体系D.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是弄清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选B。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1.在XXX时期,中书省长官起草了一份有关如何出兵防
御的诏令,应该交给XXX裁定。
2.元朝时期,中央直辖的省份有河北、山东和河南。
3.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未发生君主七朝八姓现象的重要
原因。
其中,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主要是因为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设立六部。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察举制。
8.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9.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10.材料一表明,在汉初诸侯中,XXX出身最贵,其余XXX、XXX、XXX等皆是XXX。
材料XXX提到了西汉丞相
的封侯和汉兴功臣受封的情况。
权。
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在政治中的逐渐加强。
在汉朝初期,中朝和外朝的官员分别代表了相权和皇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将军权兼中外,XXX预闻政事,这表明皇帝已经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成为了最高统治者。
这种制度变化反映了汉朝中央政治权力的演变。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三)(含答案与解析)
C.①②④D.①③④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9.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10.《汉书·贾谊传》中说:“夫树国(建立藩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这说明()A.西汉实行的郡县制危及中央集权B.西汉分封制的实行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出现了不利于国家统一的弊端D.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11.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2.明洪武三十年会试后发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告。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接下来,为你分享2017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 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1.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恢复西周旧制完善地方管理B.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施恩诸侯子弟强化血族宗亲D.控制官吏任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关内容。
材料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的解读,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达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B正确,故本题选B。
3.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是察举制。
选项A是九品中正制,B是科举制,D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4.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B.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C.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D.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答案】C【解析】“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体现出罗马法迅速审判的理念,诉讼当事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时间内到庭,否则法律将判为败诉,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表明古代罗马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C正确;A材料表明诉讼当事人双方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庭,无法体现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也无法体现随意性,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及答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
……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BBBBA 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
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