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隋 汉中后期 秦 汉初 州县) (州县) 州郡县) (州郡县) 郡县) (郡县) (郡,国) 唐 北宋 元 州县) (道州县) 州县 州县) (路州县) 州县 (省,路,府,州,县) 藩镇) (藩镇) 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汉 外朝制)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元 一省二院) (一省二院)
唐 (道州县) 州县 藩镇) (藩镇)
元 (省路府州县) 路府州县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权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命于皇帝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 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 文臣做地方官 2,改"道"为"路",监察州 监察州 县 形成路 形成路州县三级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实行行省制 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形成省,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D
2,评价: 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宋初 :分割相权 1、措施: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铜钟书门下平章政事掌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作用:分割宰相军权、行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28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29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 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 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3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行中书省)控制 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行政区划 更多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职能: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 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 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4、发展: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 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措施 唐朝
都 长 安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始设 目的 防御少数民族侵扰,镇守边疆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选
开元年间,礼部尚书担任主考官,提高科举地位
唐
官
用
门第仍有重要影响,有公卷、通榜之分,录取人 数少
发展历程
官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
科
制
务策,设明法策
宋
举
度
实行糊名法、誊录法、锁院制
制
的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沿袭
明
南北榜之争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官
用 官
汉朝
制度
制
标准
征辟 品德才学
度
的
察 举 制
九 品
变
魏晋南北朝
制度
化
中 正 制
标准
门第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形式
由家世门第——学识才能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客观的原则
才学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隋
选官标准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南北榜之争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 除科举制
清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1、汉承秦制
(1)刘邦大封同姓王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 “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 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 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汉高祖刘邦
(2)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大力削藩。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决策中心转变)
(3)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皇帝总揽大权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 任尚书令、侍中,参与 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 权力日显。
外朝;以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组成。且 布衣为相。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元朝行省图
(1)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①晋、冀、鲁由中央(中书省) 直接管理。
②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 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 制。
③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2)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朝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各民族友好相 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构示意图: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
元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 强化君权
1、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时期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实行中 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结构图)
(1)沿袭皇帝制度及三公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 略低于宰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宰相;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E、元朝: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影响: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朝代 秦 汉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措 施 影 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重用侍从、秘书为尚书令、 侍中 三省六部制 建立专制制度
举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依据
选拔 官吏 郡国 世家大族 中央政府 的控 制权 B、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科举制
A选拔方式:分科考试。
B发展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削弱 加强
削弱
唐 节度使,建立藩镇
收兵权、调精兵、充 加强, 宋 加强
禁军;派文官设通判; 但积贫积弱 控财权;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趋势: 中央集 权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力不断 削弱
新 发 展
元
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A、汉朝: a汉初: 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3、从汉至元:发展
(1)演变的过程(各朝政治制度的内容或措施)
①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演变呈现的两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特点
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权力高度集中,人治大于法治;皇权至上,地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
为什么元朝要实 行行省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的郡国并行制 (1)地方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权力
2、唐朝的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1)唐中期,节度使 (2)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行政上 财政上
4、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1)行中书省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宣慰司——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3、元朝的相权 设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察举制 举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唐宋元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 隋炀帝:ຫໍສະໝຸດ 成(设进士科)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采 地 地 帝数故君其哪②取方方直十权何弱太一“节管接年,也臣祖(请杯 度 理 控间制强接太 回?现…酒 使 财 制, 其而 受祖 答象…释 的 政 。帝 钱已 了) :?五”兵 兵 ;王 谷矣 赵召 ①代普权 权 从凡 ,。 普(“十曰” ; 各易收今的赵数国:的派地十其所建)十的“方文挑姓精以议普年分…法官选,兵治,问间裂…削到强兵,之采曰,割其夺各壮革天,取:帝据故朝地士不下无了“王局非中做兵息自他什天凡面他地、大, 安奇么下 易。,方编将苍 矣巧 措自 十节官 入的生 。也 施唐 姓镇, 禁兵涂 ”,季 ”?太派 军权地惟以 指重官 ,;,稍来 的,员 由解其夺, 是到 皇除 今(他和三三采魏三今(派(今( 派今②(三五2(解23从2今②今((②派(今三 魏32派32②224魏今从今三(2隋(3(今 (、、、、、、、、、、、、、所太,监省、取晋、所2文3所2文所太1、代3除汉所太所21太文2所、晋文太晋所汉所省3炀22所3) ) )) 隋) 评 宋 唐 ) ) ) 宋 唐 宋 魏 评 隋 行 ) 评 ) 宋 ) )以 祖 节 督 相 选 “ 南 选 以 官 以 官 以 祖 选 十 地 到 以 祖 以 祖 官 以 选南 官 祖 南 以 到 以 相 帝 以增宣隋 地唐 宣价朝朝安地增朝朝朝晋价唐省宣价隋朝增宣治)镇,互官杯北官治到治到治接官国方元治接治接到治官 北到接北治元治互:治设慰唐 方三 慰:君的史方设君的君南:三制慰:唐君设慰之召太保牵用酒朝用之各之各之受用的节政之受之受各之用 朝各受朝之政之牵形之参司: 郡省 司相主节之郡参主节主北相省度司相:主参司,(重证制官释至官,地,地,了官分度治,了,了地,官 至地了至,治,制成,知确 县六 权专度乱县知专度专朝权六的权确专知————无赵,了和制兵隋制无做无做无赵制裂使制无赵无赵做无制 隋做赵隋无制无和(无政立 、部 一制使后、政制使制九一部创一立制政————他)君君监度权唐度他地他地他普度割的度他普他普地他度 唐地普唐他度他监设他事并 封制 分的与,封事的与的品分制立分并的事对对对对奇普弱权督的中的奇方奇方奇的的据兵的奇的奇的方奇的 中方的中奇的奇督进奇”、完 国加 为加藩藩国、加藩加中为加及为完加、边边边边巧问臣的,变央变巧官巧官巧建变局权演巧建巧建官巧变 央官建央巧演巧,士巧的枢善并强三强镇镇并枢强镇强正三强意三善强枢远远远远也曰强独削化政化也,也,也议化面;变也议也议,也化政,议政也变也削科也方密存了 。割割存密割制。了义。密民民民民,:而尊弱治,派,派,,。,,,,派,治派,治,,弱),法使君 据据使据君使族族族族惟已,了制惟官惟官惟采惟采惟采官惟制官采制惟惟了惟“削和主 局和主和地地地地稍矣是相度稍员稍员稍取稍取稍取员稍度员取度稍稍相稍天夺三专 面三专三区区区区夺。中权的夺到夺到夺了夺了夺了到夺的到了的夺夺权夺下朝司制 形司制司进进进进其国,演其地其地其什其什其什地其演地什演其其,其自中使成使使行行行行权古保变权方权方权么权么权么方权变方么变权权保权唐大,,,管管管管,代证,管,管,措,措,措管,管措,,证,季将分分分理理理理制政了制理制理制施制施制施理制理施制制了制以的割割割其治皇其财其财其其其财其财其其皇其来兵????相相相钱制权钱政钱政钱钱钱政钱政钱钱权钱, 权权权权谷的谷;谷;谷谷谷;谷;谷谷的谷数;,独,,,,,,,,独,十收尊收收收收收收收收尊收年其。其其其其其其其其。其间精精精精精精精精精精,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帝,,,,,,,,,,王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凡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易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十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姓矣矣矣矣矣矣矣矣矣矣,。。。。。。。。。。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故非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正式)
1、行省(行中书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 受中央节制。 下设路、府、州、县 2、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河北 中书省 山东 直辖地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PART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朝:“中朝”和“外朝”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外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 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பைடு நூலக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PART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依据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九 卿
ADD YOUR TITLE HERE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 书省,中书省做定 将上,得者再下中 书省,中书省付门 下,(或有未当,则 门下缴驳,又上中 书,中书又将上,得 者再下中书,中书 又下门下。)若事 可行,门下即下尚 书省。尚书省但主 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过,莫不溃败。” ——朱熹
二、集权利弊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 弊:造成“ 三冗” “二积”后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篇1第3课△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 中央集权加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王国日强 ,中央集权削弱→ 景帝削藩→ “七国之乱” →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集兵权于中央 , 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①措施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削弱 , 皇权不断加强1、西汉: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①原因:丞相位高权重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结构和职责:三省分权, 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 又相互配合, 提高了办事效率。
4、北宋: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①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5、元朝:设中书省, 替代三省——相权加强 , 皇权削弱。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朝政治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帝制度的确立汉朝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
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后,他自称为汉王,并被封为汉高祖。
此后,他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在公元前202年改称为支持统治了整个中原地区。
封建制度的兴起除了皇帝制度之外,汉朝还兴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王,作为他们继承和治理的领土。
这种制度在元朝之前一直存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分裂和混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央政权逐渐分裂为北方和南方两部分。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混乱。
九品官人制度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制度是九品官人制度。
这个制度是根据官员的职位来划分他们的等级和地位。
按照这个制度,官员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地方势力的崛起由于中央政权的分裂,地方势力在这个时期崛起。
许多地方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以适应当地的情况和需要。
这些地方势力的崛起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其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
宰相制度的确立唐朝的政治制度中,宰相制度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宰相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他对国家的决策和政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兴起在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兴起。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这个制度在唐朝及以后的几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和完善。
刺史制度的建立唐朝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即刺史制度。
刺史是唐朝地方政权的代表,负责统治和管理一个地区。
这个制度有助于巩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元朝的政治制度与之前的朝代有一些区别。
双重统治体系元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双重统治体系。
复习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元朝:一省两院制,相权反弹
(1)内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相 权扩大。同时,设立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 (民族宗教和西藏地区的事务),形成一省两院制。
(2)发展: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 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
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权力 来源
世袭
皇帝任免
皇帝任免
拥有 权力
拥有封地和统治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 只有俸禄,无封地,
无统治权
无统治权
与中 央关 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 地方独立性
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受中央节制,绝对服 从中央
作用 和影 响
(2)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别负 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尚书之下分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演变:唐开元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体制),实 现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化。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决策、草拟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3.宋朝:收财、政、军三权
(3)特点:
①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4)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也造成“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的局面,引发严重的 社会危机。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
(1)措施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 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冗兵、冗官和冗费和积贫积弱 的后患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3)影响: ①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 不断发展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唐朝 宋朝 元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两对矛盾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元朝的行省制度 ★ 穿 越 : 回 到 元 朝 , 你 在 哪 里 ?
4、元朝
(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央直管) 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设宣政院,台 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
5、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一省二院)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西周 汉朝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标准
方式
血缘关系 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趋势: 中央权
完 唐 节度使,发展
善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新元
发 展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的内外朝制度
皇帝
强化皇权
宋朝
财政
三 司 使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政参 事知
军事
枢 密 院
元:中书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汉到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唐 宋
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郡县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国并行;推恩令 内、外朝制(任用身边人)
节度使
三省六部制
中央收政、财、军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相权
•但是:发展的线条并非直线;
两对பைடு நூலகம்盾此消彼长,时隐时现。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制度
方法 依据
汉代
察举制 推荐征召 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拔推荐 门第 隋唐宋元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能
• 评价科举制: 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员文化素质。
中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太 尉
夫
有事汇报
九卿
2、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执行命令
尚书省
同意后提交审议
审核政令
通过审议
门下省
提交上奏
起草政令
封驳 中书省
吏户 礼 兵 刑 工
(1)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 后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天下之势 , 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 如要,一指 之大几如股 —《汉书· 贾谊传》
中央直辖领地:15郡 王国辖地:39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1)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2)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诸侯 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 越小,力量削弱。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 国方略影响何在?
宋太祖赵匡胤与 其“黄袍加身”
处-河南开封 陈桥驿
材料:当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 安之策。宋太祖问:“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宰相赵 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 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 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③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 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
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唐玄宗 节度使拥兵自重 安史
广设藩镇
之乱
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割据
长官叫节度使,
掌握财、政、军 权,往往发展为
地方割据势力
节度使安禄山、
史思明起兵反唐, 唐由盛而衰
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是五代十
国的祸根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赵普认为“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措施?
3、北宋的地方分权
措施
军事:_收__精__兵_ 行政:_削__实__权_
“杯酒释兵权” 充实中央禁军
文臣任知州 设通判监督
财政:_控__财__权_ 转运使运赋税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4、元朝行省制
(1)背景:
行省制度
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 皇权不断加强
强,地方权力不
断削弱
相权不断削弱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 展演进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演变趋势如何?
•方式:削权
分权
达到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趋势:
•总体上看: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君主专制)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1、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 个角度掌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及发展趋势。 2、了解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重点掌握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初 郡国并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等之爵。功臣封后者百 余邑——《汉书诸侯王年表序》
(2)概况:
(3)特点:二元性;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4)影响:对元朝而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后世而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巩固
武帝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中央看: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从地方看: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从选官制度看:才学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选官标准渐趋统一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