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行纪-----百年回首不忍看,何时再遇艳阳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坎行纪——百年回首不忍看,何时再遇艳阳天

By 张愚扬三刀

0 写在前面的话

1)希望可以了解中国最穷省的最穷县的最穷乡的一些情况。

2)用你的爱心让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3)帮助一下那些在贫困线下为温饱苦苦挣扎的农民。

1 为什么去石门坎

今年夏天,金天线居然在世界杯期间来到了贵阳。我听说后立马和他取得联系,当时并不知道他所为何来,也没有问,只是想着见面后可以好好聊聊。很遗憾,直在他离开前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去拜会。只是在他离开后才从他的博客了解到,他去了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后来金天线更呼吁大家参与到乐施会在当地组织的一些助学活动,我看了看那些材料,心中暗暗许愿,要帮助那些孩子。我也是从安徽一个农村的山区走出来,从小家庭也是班上甚至学校的困难户,虽不存在温饱问题,但初中大部分时间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不过十几块,高中也不超过三十。

但我想的不仅仅是参与乐施会的项目给一个孩子提供一个月八十块的生活费,我更希望做的是自己能影响那些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孩子,让他们能有走出大山的机会,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石门坎,我开始查找相关资料,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些网络上零散的文献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地区百年的辉煌和没落;我看到的是一个伟大圣人的虔诚和卓绝;我看到的是一栋栋茅草搭建的简易房屋;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邋遢而又纯真的孩子。

这一切只是让我感到好奇。

真正让我毫不犹豫做出决定要前往石门坎的是当我听到当地教堂传出的天籁之音。

老实说,我到现在依然一句也听不懂那些歌声所表达的意思,但那声音仿佛从云端而来,从我的天灵直接穿透,进入我的灵台。

此行我给自己设立了几个目的:

1)祭奠伯格里、高志华等人,感谢他们为中国的牺牲;

2)寻找为什么一百年来石门坎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原因;

3)看看现在真实的石门坎,了解那里到底有多困难;

4)看看乐施会在那里的扶贫项目落实情况;

5)最重要的是去看看我们最应该石门坎做点什么。

出发前和乐施会威宁县负责人管毓红老师联系,她很热情的给了我乐施会在当地的几个联系人电话,石门片区的汪万全(音)、吴天慧,云炉片区的韩文军、马贵荣。

顺便提一下,在出发前,单位一个同事和领导知道了我十一的计划,不少人纷纷过来劝说我放弃。有的说,你看这些天一直下雨,不方便就下次再去吧,有的说,雨天去山区小心泥石流啊,有的说,你外出几天要向领导请假啊,小心出意外啊,有的说,你去那些蛮夷之地,小心被吃了,更有的说,你小心被那些返华组织给利用啊,你的身份比较敏感,弄出什么新闻就坏了。

这些话有的是好心的劝告,有的则是领导半威胁的命令了。对于这些我除了表示感谢之外,只能一概沉默以对。

十月一号,送二号嫦娥姐姐上天后,稍作休整,第二天我和三刀就背起背包,悄悄的离开了单位。

2 石门坎的过去

石门坎,这是个如今在地图上怎么都找不到的地方,但是在一百年前,这里被称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海外来信的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字样,信函和包裹均能准确送达。石门坎,在地理上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平均海拔2200米,距威宁县城140多公里,距离云南昭通和彝良都是60公里左右,人口约为14000人。这里曾是茅塞未开的地方,居住着“晦盲否塞”、结绳刻木的大花苗,1905年的冬天,40岁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在中国昭通传道17年后,来到石门坎,向彝族土司讨要到

了一块牛皮大的地。土司一口答应。结果他把牛皮割成细条围出来80亩地,这就是现在石门乡政府和石门学校所在。

他带领夫人和一帮英国传教士在这八十亩地上,传播上帝的福音,让这里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基督教据点,他根据苗语创立苗文,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创办了学校,开创中国所男女合校和双语教育的先河;他兴建了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他构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滇黔地区100余所学校和机构;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他倡导民间体育运动,让石门坎成为贵州足球的摇篮;他带领当地人民用铁钎铁锤戳开了石门,开辟了石门通往昭通、毕节等地的通道,改人行道为马道;他严格限制信徒和学生的近亲结婚;他在石门坎首次发现和报告了中国的地氟病。

他当年修建的教学楼、宿舍、礼堂、足球场、游泳池,如今大都成了遗迹,但从往日的图片依然可以看出石门坎昔日的辉煌。不仅是硬件建设,整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也远超乎了我们想象。1905年以前,石门坎苗族略识字的只有两个在彝族土司家做高级家奴的苗子。1905年至1949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中有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个大学毕业生,二名博士!你能想象在当时昆明有人背着书包爬山涉水去几百公里外的偏僻农村石门坎求学吗?在当时这的的确确发生了。

伯格理在这里创办的麻风病医院现在成了闻名的麻风村,村里还有几十名老人孤独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虽然国家不承认现在还有麻风病,但这个村子的存在毋庸置疑。

1915 年7月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伤寒”传到石门槛,柏格理在守护着病中不幸也感染上。他坚持把有限的药品留给村民,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起来,时年51岁。

出殡时,苗、彝、汉送殡者有好几百人,无一人不痛哭失声,陵壑相应,守候多日不愿离去。人们为他捐资修建坟墓,墓地就坐落在一个俯视石门槛的小山坡上。墓碑两边写着“牧师真是中邦良友,博士诚为上帝忠臣”,“泽被人家花世界,道通天路老家乡”,“满云古柏埋幽径,共仰明星上象台”。

柏格理的第二任追随者为高志华牧师,正是他设计了完好保存至今的石房子。1938年,石门坎光华小学和石门中学学生增多,急需扩大校舍,高牧师于是回英国向教会请款。回到中国后,将善款存在昭通的西南教会只身回到石门坎。土匪李天柱(音)以为高牧师携款归来于是在途中抢夺。每问一句“钱在哪里”便刺高牧师一刀,最终高牧师身中17刀而亡。石门坎人得知高先生遇害,举石门坎悲痛。石门坎派出数路人马四处寻找高先生的遗体,沿途数万人恭迎高志华先生遗体回石门坎。高志华的墓地和伯格理的墓地毗邻而居,墓碑两边写着“神将赐以木铎,人竟宿于石门”,“有杀身以成仁,是舍身而取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