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利玛窦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

历史趣谈《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导语:现在书上介绍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一般只是说:他们1606年开始,1607年完成等,仅此而已。

其实,他们翻译的过程并不这么现在书上介绍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一般只是说:他们1606年开始,1607年完成等,仅此而已。

其实,他们翻译的过程并不这么简单,期间也是曲曲折折,再三思量。

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他们更是费尽心思。

甚至不断地向周围有关的人员请教,或是参考其它的书籍等。

由此,《几何原本》也可以说是多人共同努力翻译的结果。

纵观整个翻译过程,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意间尝试翻译,二是为研究科学正式翻译,三是为推广目的进行刻印。

无意间尝试翻译据载,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77年5月离开罗马,于1583年2月来到中国。

8月在肇庆建立“仙花寺”,开始传教。

为了传教,利玛窦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

这其中就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这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用的课本。

它是由利玛窦的恩师当时欧洲著名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Clavius)神父根据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整理编纂的。

本来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十三卷,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后面又增添了两卷注释,这样总共十五卷。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一开始很不顺利。

为此,利玛窦转变了策略,决定采取了曲线传教的方针,先向公众开放图书室、展示地图、宣扬西方科技等,然后再伺机行事。

事实证明,此计果然奏效。

利玛窦的这些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来了很多知识分子。

比如当时的知俯王泮和知名学者顾起元等。

生活常识分享。

徐光启小故事

徐光启小故事

(按:天主教上海教区正在推动上海先贤徐光启教友列品事宜。

在此编写一些徐公的小故事,一为效法自勉,二为推介给主内兄弟姐妹分享,以认识我们的先贤——徐光启。

)1,惜恩师辞世兮留棺索以念君1611年夏天,利公玛窦神父的墓地改建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公光启先生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

在丧礼中,所有在场的人,无论是教友还是利公生前的同道友好,都满怀哀伤之情,仿佛悼念的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

而主持丧礼的徐光启先生,更是悲痛万分。

利公玛窦神父对他来说,亦师亦友。

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断断续续地浮现在他脑海。

他回想起两人相互交流中西文化时得意而忘言的微笑,回想起一同翻译数学著作时忽来灵感的情景,回想起向利公请教信仰道理时的豁然开朗之感,回想起利公的幽默、聪慧、令人敬慕的举止言谈,而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婉在,怎不让他悲从中来!葬礼上,徐光启先生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

对利公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公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

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公覆上黄土。

如果说他刚才还是强忍了哽咽,现在则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痛哭起来。

虽然他和在场的教友们一样,相信此别并非永别,相聚终有时日,结束生命旅程,天国永福有望;但是离情难禁,为他来说,尤其是离情难禁啊!要知道,曾以为山高水长,他们俩还有多少事业要一起合作来进行。

可是,天主的圣意,到如今已在利公身上得以彰显;利公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可以交付给天主。

而自己呢?今年已经50岁了,知天命之年,还有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努力,可在自己最需要恩师益友襄助的时候,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人已不在。

眼泪模糊了他的双眼,但并没有模糊他的心。

他知道,恩公的使命已竞,自己的使命未成。

他要擦干眼泪,步利公芳踪,遵恩师训诲,做热心教友,济黎民苍生——不能让忧伤迷茫了自己的信仰和志向!他要好好教导自己远在上海的家人,时常以《家书》勉之励之;他计划写一部《农政全书》,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同胞还在为衣食担忧,他觉得在这方面肩负重责;他要劝说执政者在发展经济、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信仰,他切身感受到信仰的益处,要让百姓身心都健康平安,不能只顾及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他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有时间再殷殷戚戚。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后代介绍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后代介绍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后代介绍本频道给你不一样的奇闻轶事。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后代介绍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后代介绍徐光启是我国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是我国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时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促进了我国中西方文化交流。

徐光启本是商人家庭,但在他父亲那辈的时候家道中落以务农为生,后来经过徐光启入朝为官后家境逐渐变好。

历史上记载徐光启后代众多,在上海除了徐家汇之外在闽行区,青浦区和奉贤区都有他的后代。

徐光启的画像徐光启在中了举人后就和吴小溪的女儿成婚了,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名叫徐骥,徐骥又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徐尔觉,徐尔爵,徐尔路,徐尔默,徐尔斗,所以徐光启从孙子一代开始后代逐渐变多。

目前徐光启的后代主要聚集在我国上海市。

徐氏家族宗族庞大,所以徐光启的后代也人数众多,徐光启的后代虽然众多,但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我国著名人物的也只有他的外孙女倪桂珍。

倪桂珍是我国民国时期一位很著名的女性人物,她在我国民国时期在各界的影响力都很大。

倪桂珍嫁给宋嘉树后生下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她的这三个女儿被称为宋氏三姐妹,这三个女儿在我国民国时期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其中二女儿宋庆龄嫁给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母,受到了众人的尊敬。

小女儿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夫人”。

大女儿宋蔼玲,没有参与政治斗争,而是嫁给了孔祥熙,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

倪桂珍是徐光启的第17代外孙女,所以倪桂珍和宋氏三姐妹都是徐光启的后代。

徐光启公园在哪徐光启公园就是上海的光启公园,对于上海人来说,这是个非常熟悉的地名了,因为它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园,而且坐落在上海的商业区。

徐光启公园原本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墓地,这也是徐光启公园名称的由来。

都说徐光启公园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那么徐光启公园的构造、含义是什么呢?徐光启公园的外景图徐光启公园的地理位置非常的显著,它的东边是徐汇区游泳池,西边是汇站路,南边是南丹路,北边是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光启 利马窦

徐光启 利马窦

身后
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 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利玛 窦获准安葬于北京. 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 近的北京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 校)院内与汤若望、南怀仁一起。
Translation Practice
几何原本的翻译
“由利氏口传, 光启笔述” 著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克拉维奥的拉 丁文注释本《几何原本》 1607 年刻印出版, 上题“利玛窦口译, 徐光启笔受”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ulture
利玛窦
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领域上。
东方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 科学家;有人将他视为一位汉学家。
《天主实录》:翻译罗明坚编《新编西竺国天主 实录》。起名为《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 录》,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人的灵魂不朽大异禽兽和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 罚,报世人所为善恶的天主教教义。最早把星期 制度引进中国。 《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 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开创了用 字母拼写汉语的历史,成功地创制了汉语第一个 全国通用语的拼音方案。
References
徐文定公集 徐光启集 (清)张廷玉等:明史· 徐光启传,中华书局 《利玛窦传》 《利玛窦中国札记》 /view/3713.htm#1 《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中国翻译词典》 张秀燕,徐光启———中国科技翻译先驱。漯河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7,(1)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黎维秋,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出版社,1993
翻译特点
创造性劳动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他 在翻译过程中斟古酌今, 反复推敲, 为制订每一 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限于当 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 又无相关的工具书可供 参考。 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词, 如几何、点、线、 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 都是首次出现在 徐光启的译作中。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转载作者:杨泽忠一、引言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为他与徐光启(1562-1633)合作翻译完成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写到:“太史(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

”[1]由此可见,徐光启对于《几何原本》的翻译非常热衷,本打算是要翻译完整的。

可是,到了1611年夏天,其在偕同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二人雠订上述内容时却又写下了如下的话:“续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

”[2]很明显,徐光启决意停止翻译后面的九卷了。

为什么呢?是当时身体不适?查徐光启行迹,1611年前后未有他生病或体虚卧床的记录。

[3]是公务繁忙无暇写作了?可就在上述雠订之后,徐光启还写成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四书。

[4]究竟什么原因呢?这是个有意义且饶有趣味的问题,未见前人探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二、徐光启停止续译并非缘于《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颁行徐光启1607年,利玛窦拒绝了徐光启的意愿——完整翻译《几何原本》十五卷,但并没有把话说死。

在《几何原本》序言中利玛窦说:“余(利玛窦)曰止,请先传此,使同志者习之,果以为用也,而后徐计其余,太史(徐光启)曰然。

”[5]是不是《几何原本》前六卷颁行之后果真“无以为用”从而导致徐光启决定就此罢手续译的呢?我们翻阅当时的文献,发现并非如此。

1607年8月,徐光启丁父忧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期间,1608年其根据利玛窦在翻译《几何原本》时对其的讲述写成了《测量法义》一书,然后,其将此书中的内容与我国传统文献中的测量之法进行了比较,又写出了《测量异同》一书。

之后,其利用《几何原本》中介绍的西方公理化方法整理了我国传统文献中的勾股知识,于1609年又写出了《勾股义》一书。

徐光启—搜狗百科

徐光启—搜狗百科

徐光启—搜狗百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当时的法华汇还不是城市而是乡村,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

徐光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说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喜欢雪天登城,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与鹊争处,俯而喜”。

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

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

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二十岁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万历九年中秀才后,因家境关系,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

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这期间,他备受辛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程朱理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

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

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

”(邹漪《启祯野乘·徐文定传》、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展开全文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根据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合译的,定名为《几何原本》,几何的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

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同时确定了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几何学名词,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

他们只翻译了前6卷,后9卷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1857年译出。

徐光启翻译中的重要贡献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何原本》中译本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一学科中文名称为“几何”,并确定了几何学中一些基本术语的译名。

“几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取“geo”的音为“几何”,而“几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

用“几何”译“geometria”,音义兼顾,确是神来之笔。

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中文译名,都是这个译本定下来的。

这些译名一直流传到今天,且东渡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前六卷的翻译工作《几何原本》传入中国,首先应归功于明末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吴淞人。

他在加强国防、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修改历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贡献,对引进西方数学和历法更是不遗余力。

他认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决定一起翻译西方科学著作。

利玛窦主张先译天文历法书籍,以求得天子的赏识。

但徐光启坚持按逻辑顺序,先译《几何原本》。

对徐光启而言,《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

这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徐光启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他们于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译,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利玛窦口头翻译徐光启再次修改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乊意以中夏乊文重复订政争议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彔的方式那么从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Fra bibliotek易稿”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几何原本》只译了前六卷。
2.二人致力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元明历史故事徐光启研究西学

元明历史故事徐光启研究西学
元明历史故事
徐光启研究西学
徐光启是上海人,因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南京,认识了欧洲传教士 利玛窦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玛窦通过宦官马堂,送给明神 宗自鸣钟,明神宗留他在京城传教。
徐光启考取进士后,在翰林院做官,决心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 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徐光启每天下午一离 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 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 再三修改,终于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后来,徐光文历法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场水灾,大水把稻、麦都淹了。农田上颗粒 无收。恰好有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启就在荒地上 试种起来,不久,荒地一片葱绿,十分茂盛,成功地把只在福建沿海种 植的甘薯移植到江浙一带。公元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徐光启因 主张多造西洋大炮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被排挤出朝廷。徐光启回到家 乡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亲自试验。后来编制一部著 作《农政全书》,称得上我国古代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学类徐光启简介

农学类徐光启简介
>>下一页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觉得 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那时候, 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那时候,明朝是 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 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 他说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 他说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送给明神宗 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钟。明神宗不懂得圣经, 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钟。明神宗不懂得圣经, 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 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 命令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命令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 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了夸耀自己, 情。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 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 “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大西 洋国” 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 洋国”,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 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窦一些财物, 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窦一些财物,让他留在京 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 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 便了。 便了。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 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对国家富强有好处, 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 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 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 面的科学知识。 面的科学知识。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M . 书局 ,0 4 中华 20 . 史 书记 载 : 王旦为 相 , 宾客满 堂 , 无敢 外官 皆进秩。 准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 , 【 李焘. 3 【赵善球启 警篇【 】 4 】 M. 文澜阁四库全书本. 以私请 。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 , 数月后 , 召 所 恶 不 及 知 者 退 序 进 之 。 ”他 这 样 做 的结 5江少虞. j 宋朝事实类苑【】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平行线 、 对角线 、 相似 、 外切等。“ 几何” 个译 名 , 不断地琢磨 、 敲 。正所谓 , 形 、 他 推
反复辗转 , 合书本之意 , 求 以中夏之文 重 二字在汉语 中原本只是个虚词 ,经徐光启 国札记》 中也明确记载 :徐保禄 ( “ 即徐光 “ 去, 亦不可知。言者必不妄。” 终不 白辨[ 5 1 。 用, 奏人无不可 。丁谓 以是数毁旦 , 帝益厚
徐光启 (5 2年 13 16 6 3年 )字子 先 , 启 ) , 博士 有 这 样 一 种 想 法 , 然 已 经 印 刷 了 复订 已 , 既 凡 号玄扈 , 谥文定 , 南直隶松 江府上海 县( 今 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们就应该 三易 稿 。” 上海市 ) , 人 中国明末科 学家 , 农学家 , 政治 印行 一些有关 欧洲科学 的书籍 ,引导人们 (徐 光 启 几 家,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 驱之一 。 他较早接触 做进 一步 的研究 ,内容则要 新 奇 而有证 《 何原 本 并容纳西方文化 ,第一个把 欧洲先进 的科 明。”利玛窦 、 ( 金尼阁《 利玛窦 中国札记》 杂 议 》 此 ) )
利 用 ,以后 就 成 了 一 个 专 业 名 词 了 。 10 犯 ; 本 五 目分 别 为法 原 、 数 、 算 、 器 合 作 翻译 了许 多 有 关 数 学 、 文 、 理 、 67 基 法 法 法 天 地 水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

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

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利玛窦(1552--1610)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

“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徐光启(1562--1633)1、个人简介: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2、主要翻译作品:《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3、翻译思想: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叶几何原本曳不仅 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袁而且远传日本与 朝鲜遥 因为朝鲜与明代关系交好袁明代允许朝 鲜从中国引进书籍袁其中就包括徐尧利合译的 叶几何原本曳遥 朝鲜学者徐滢修曾记述说院野我国 服事明袁时节朝贺袁遣使献方物惟勤遥 明天子嘉 其诚遥 凡礼乐文献袁取之无禁遥 于是几何之书袁 又东出我国遥 冶但徐滢修没有记述朝鲜人是如 何学习和研究叶几何原本曳的遥 朝鲜人李瀷在 叶星湖僿说曳 中对西方人利用透视原理作画的 描述是现在能看到的朝鲜人最早利用叶几何原 本曳中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的例证遥 他在观察 了从中国带回朝鲜的绘画作品后袁提出中国原 本是没有这种绘画方法 渊指用透视原理作画冤 的袁看了徐尧利翻译的叶几何原本曳后明白了原 委遥 由此袁可以看出李瀷读过叶几何原本曳袁并知
受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叶几何原本曳影响袁 中国士人对西方数学知识表示出极大热忱袁一
批数学著作相继问世遥 如明代孙元化的叶几何 用 法 曳尧李 笃 培 的 叶 中 西 数 学 图 说 曳尧陈 荩 谟 的 叶度算解曳等遥 清代方中通的叶数度衍曳尧李子金 的 叶几何易简集 曳尧杜知 耕的叶几何 论约 曳尧梅文 鼎的叶几何通解曳叶几何补编曳等遥 在清代袁叶几何 原本曳还被收入叶钦定四库全书曳遥 据莫德考证袁 野今现存二十六个叶几何原本曳的版本中袁有十 七个是徐尧利本的再版袁或徐尧利本与深受其影 响的李善兰续译本的合订版冶遥
叶几何原本曳刊印后袁它所带来的公理化数 学论证方式和形式化逻辑思维方式逐渐为中 国人接受袁 由译文确定的许多几何学名词如 点 尧线 尧直 线 尧曲线 尧平 行 线 尧角 尧直 角 尧锐 角 尧钝 角尧三角形尧四边形等沿用至今袁其简洁流畅的 翻译风格对后来传教士与中国人合译书籍产 生了很大影响遥 其所展现的方法论体系也对中 国士人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冲击遥 梁启超称赞它 野字字精金美玉袁是千古不朽之作冶遥

利玛窦:一个自愿流放者

利玛窦:一个自愿流放者

利玛窦:一个自愿流放者作者:张志先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1年第03期远征1578年,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来到印度,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

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是第一位把近代西方科技和艺术成就介绍到中国的欧洲人,是中国宫廷的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还直接培养了中国昀初的西洋画家。

他引进西方逻辑思维,其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其他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所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直接颠覆了国人心目中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尊称他为“泰西儒士”,日本作家平川佑弘称赞他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美国《生活》杂志将他评为公元第二个千年内(1000年—1999年)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他,就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融汇的典范,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

【人物小传】利玛窦(MatteoRicci),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原直译为玛提欧•利奇,中文名字为利玛窦。

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那里有欧洲昀古老的大学——马切拉塔大学,而且还是歌剧的故乡。

1578年,利玛窦从里斯本乘船前往印度,后来根据范礼安老师的要求,来到澳门学习汉语和熟悉中国风俗。

1584年进入广东肇庆,5年后移居韶州。

1595年以后在南昌、南京传教。

1598年,利玛窦一行人到达北京。

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缺乏信任,因此他很快又返回南京。

1601年再次进入北京,利玛窦将随身携带的礼物呈献给明朝万历皇帝,皇帝下旨允许他们留宿宫中,向太监传授修表和弹琴的技艺。

随后,利玛窦等人迁入外国使者住所居住。

在京期间,利玛窦与士大夫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

【素材解读】结缘耶稣会利玛窦的父亲乔万尼•利切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在经商之外,还在教皇领地内和别的地方经营产业。

利玛窦,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利玛窦,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大师日历·本期人物◎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生1610年5月11日卒新闻背景今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几何原本》4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徐光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讲座等系列活动11月初在上海举行。

本报11月14日D2版《文化星空·人文解码》的“大师日历”专版,曾全面报道了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人为翻译《几何原本》而多次论道的过程,以及徐光启在中国科学史上的贡献。

今天,“大师日历”专版对利玛窦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意大利传教士、学者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利玛窦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创下了多个“第一”,成为明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利玛窦堪称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之一。

利玛窦,把世界介绍给中国2007/12/12 来源:深圳特区报2005年深秋,李敖第一次来京,在看过故宫之后,特别提出“看一看洋和尚的墓园”。

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碑前,李大师摸着冰冷的碑说:“当年,利玛窦给万历皇上送了一架自鸣钟,那钟过了24小时后,就停了。

太后说,洋人怎么送个坏钟来?于是,把利玛窦留在了北京。

”关于利玛窦1601年给大明王朝送礼一事,李大师说着了一面,但还漏了一面。

利玛窦不仅给中国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还送来了空间(世界地图)——全新的空间概念。

2007年深秋,上海隆重举行了“2007——1607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出版400年周年纪念”活动。

利玛窦的后人、徐光启的后人、熊三拔的后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场面可谓热烈。

不过,以空间观念的贡献而论,利玛窦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显然不是《几何原本》,而是他带来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到来前的中国是什么风把利玛窦吹到中国来了?我们不感谢,但利玛窦要感谢在“大航海”中斩获最丰的葡萄牙人,是他们率先扣开了中国的大门。

京城的皇上和大明的草民,对这些高鼻猫眼、诡服异行的人,来自何方,想干什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炮舰与传教士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炮舰与传教士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炮舰与传教士------------------------------------------------------------------------------------------------------------------------------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炮舰与传教士_中国历史网徐光启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轰然倒塌后,占据了南欧和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把丝绸之路拦腰截断,曾经频繁交往的东西交通也随之中断。

陆路的阻遏迫使西欧各国开发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逼出了新航路的开辟。

1498年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开辟了新航路。

此后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相继涌向东方,开始了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掠夺和侵略。

正德六年(1511),葡萄牙侵占满剌加(马六甲)后,随即到中国沿海骚扰,剽劫行旅,贩运违禁物品。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葡萄牙舰队到达广东沿海,炮轰广州,占据了若干个近陆岛屿。

面对猖狂的侵略者,明军进行了坚决地抵抗。

正德十六年(1521),明军在广州附近的屯门岛驱逐了葡萄牙殖民者,随后,又在广东新会县的西草湾打退了葡萄牙的入侵,缴获了佛郎机大炮。

之后,葡萄牙侵犯浙江、福建沿海的行为也先后被中国军民击败。

在明朝强大的武力面前,葡萄牙改变了策略。

嘉靖三十二年(1553),谎称海船遭遇风暴,借口要到澳门岸上曝晒水浸货物,以每年纳租银2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

得逞之后,葡萄牙便在澳门扩大居住地区,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据点。

与葡萄牙人同时,西班牙人也来到东方,嘉靖二十一年(1542),西班牙正式占领了菲律宾群岛。

并以此为跳板,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天启六年(1626),西班牙占领了台湾北端的基隆和淡水。

万历三十一年(1603),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大肆屠杀华侨,死难华侨达两万五千人。

明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却认为“所杀华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对这一屠杀行径置之不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