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在翻译方面所做的贡献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时间:2009-12-17地点:图书馆报告厅主持⼈:李龙泉教授参加⼈:赵彦春教授,李龙泉教授,易曾权⽼师,学院其他中青年教师及研部各年级各⽅向学⽣主题: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主讲⼈:梁正⼀、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徐光启与《⼏何原本》三、传教⼠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影响四、问题与讨论⼀、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2、李之藻的 “创译” 思想3、魏象乾的 “正” 译标准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徐光启,字⼦先,号⽞扈。
上海吴淞⼈。
出⽣于商⼈与⼩地主家庭。
少时家道中落,祖母遂把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之希望寄予他⾝。
曾七次应考,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42岁中进⼠,随即考取为翰林原庶吉⼠。
通天⽂、历算,习⽕⽓。
⼊天主教,与意⼤利⼈利玛窦研讨学问。
40年,充历书篆修官,与传教⼠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像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47年,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1612年复职,后⼜遭讦,反复“出世⼊世”。
崇祯六年,病卒,赐少宝,谥⽂定。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特点:⼀是求知 ,求真理 , “裨益当世” ;⼆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法论⾓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 ,并提出了⾃⼰的翻译思想: “⾂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 “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 “会通” 才能 “超胜” (超越与争胜) 。
他阐述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的思想 ,与科技翻译中 “理与数” 和 “⾔与笔” 相互结合的思想 ,都是极有价值的。
著有《徐⽒疱⾔》、《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何原本》、《泰西⽔法》等。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
徐光启亲自参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何原本》的翻译。 他每天午后三四时, 就到利玛窦的寓所, “由利氏口传, 光启笔述”。他们根据的原著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的 老师、著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克拉维奥的拉丁文注释 本《几何原本》。徐光启写好译文后还要反复推敲。 他不但要求符合原著, 内容正确, 还要求文字流畅, 浅 显易懂。他们只合作了一年,到了次年春天, 就译出了 《几何原本》前六卷。 1607 年刻印出版, 上题“利玛窦口译, 徐光启笔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翻译的西洋数学书。徐光启翻 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他在翻译过程中斟 古酌今, 反复推敲, 为制订每一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 的创造性劳动, 限于当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 又无相关 的工具书可供参考, 译者的艰辛和毅力, 是今天的学者 们无法体验, 难以想像的, 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 词, 如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 都 是首次出现在徐光启的译作中的, 仅此一点, 就足以奠 定徐光启在中国数学史和翻译史上的地位。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
一、徐光启生平简介
徐光启, 字子先, 号玄扈, 上海人,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卒于崇祯六年( 1633 年) ,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词典》 里就收录了徐光启。 1562 年,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的太卿坊( 今黄浦区乔家路) , 家道艰难, 他自称“贫甚”。他自幼勤学苦练, 生活简朴, 早 年曾在上海龙华寺求学。19 岁就考中秀才, 在家乡教书。 1593 年前往广东任教, 1596 年又转到广西继续从教。1597 年因受考官焦竑赏识而中举, 但次年未能考中进士, 便回到家 乡教书。1600 年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 这时与传教士利玛窦 第一次会面。1604 年他考取进士,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之一。 后来担任过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高级官职。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徐光启在翻译方面所做的贡献
一
关 于 < < 几 何 原 本 > >
3
二、关于《崇祯历书》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 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 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 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 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 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 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 差和时差的订正。是以西法为基础的设想。是汉化西方天文学 的产物。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 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 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术基础。
《 勾 股 义 》
《 测 量 异 同 》
《 测 量 法 义 》
《 几 何 原 本 》
《 崇 祯 历 书 》
著 名 译 著
翻译观点
在1631年上呈《历书总目表》中,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思想,是徐光启科学思想 的总结与升华,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徐光启的时代,直到今天, 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会通” 这里 “会通” 的涵义是颇为意味深长的。它即指对翻译之 作的“领会”与“贯通”,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 融合”与“并蓄超胜” 如果说“翻译”是起点,“会通”是实践,那么“超胜”才是徐光启的 最高追求。继承传统,而“不安旧学”;翻译西法,但又“志求改 正”,这样才能超越前人,超越西人,这正是徐光启的伟大抱负。 译《几何原本》时,徐光启非常重视其翻译,认为“此书为用 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须”。译稿经过反复订征,一校二校,乃 至三校。在与利玛窦合译《测量法义》时,徐光启善于吸收西 洋科学对中国科学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苴(ju1)的地方,并 加以发挥。
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
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作者:许文胜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04期摘要:文章立足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及编译《崇祯历书》两件极具历史价值的翻译事件进行阐述,细致描画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时代需求。
文章试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与描画,阐述徐光启作为一名译者如何联系翻译与社会、如何通过翻译促进学科发展、积极通过实践确保翻译精准到位,以期拓展当下翻译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中图分类号:H315.9A011708自翻译学获得独立学科地位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借鉴和转换使用这一方面。
近二三十年来,每有西方新翻译理论界说出现,几乎都会迅速得到国内翻译学界和文化学界的关注。
但作为一门学科,我国文化传统中仍存在着大量有待进一步耙梳、整理并值得投入精力进行现代转换和阐释的翻译学史料和翻译学述说。
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哲学概念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和探究。
[1]11本文基于《几何原本》翻译和《崇祯历书》编译两大历史事件,试图从社会需求和社会接受的角度来剖析明朝末年进步士大夫代表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基于社会需求的《几何原本》翻译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末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国近代学习科学、追求真理的先行者,著名科技先驱和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首先和欧洲文明交往,将欧洲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了我国,为中国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
1. 《几何原本》译介始末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与后者的交往中,徐光启深深意识到打破民族障壁、博采外域先进文明,是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徐光启不仅深深折服于西方天文、历法、水利、地理等学科知识,还想要将这些经典翻译过来,供国人研学,以矫正明末空疏的学术气氛。
2018-徐光启一生在各个方面具体有哪些成就和贡献-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徐光启一生在各个方面具体有哪些成就和贡献在我国明朝时期有一位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为我国在农业,科学,天文,数学,水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徐光启。
徐光启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学者,他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流传至今,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能警醒世人的名言警句。
徐光启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农民人家的孩子到中乡试做教书先生,直至中年才中举步入仕途,步入仕途后又受到宦官魏忠贤的迫害,但他一直坚持不懈,致力于各方面的研究,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晚年时官至礼部尚书同时又是文渊大学士,所以徐光启的一些名言集聚了他一生的智慧和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徐光启流传至今的有很多作品,他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能够给我们一定警醒作用的名言,比如他曾经说过“人具上资而意理疏莽,即上资无用;人具中才而心思缜密,即中才有用;能通几何之学,缜密甚矣。
故率天下之人而归于实用者,是或其所由之道也”,他的这段话中的第一句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具有极高的才能,丰富的学识和智慧,但他并不将这种才能和智慧用在实用的地方,而且他如果心思不够缜密的话,他的这种智慧也是没有用处的,但一个人如果只有中等的才能,但他心思缜密逻辑能力强,同时他将这种能力用在数学几何的研究上,那么这个人一定能学好几何学。
第二句话告诉人们天下的知识都要归于实用,只有真正实用的知识还是能被认可的。
我相信徐光启的这句名言一定能在你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你一定的警醒作用。
徐光启的贡献徐光启是我国明朝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一生致力于数学、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他也是我国明朝时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为我国在明朝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数学天文等方面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摘要: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使得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数学家,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明清实学兴起的重要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世致用的治学需要。
关键词:《几何原本》徐光启科技影响翻译家。
《几何原本》作为13 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名着,将阿拉伯算学传入我国教育之中,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极大推动作用。
在我国《几何原本》翻译传播过程中,常提到徐光启,徐光启不仅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与翻译家,他在水利、天文等方面的表现也尤为突出,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对改善我国科技发展状况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对此做具体介绍。
一、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嘉靖四十一年上海县法华汇人,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里,青年时徐光启聪敏好学,曾说出“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充分体现出他神童才子形象。
到了二十岁徐光启考中秀才,就在家乡教书,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钻研农业生产技术,他有保家卫国、提高国家科技力量之心,有诗记载“:沪上曾闻倭寇猖,心思报国卫家乡。
西来教士传科学,北上生员识利郎。
农政全书留百技,几何原本越重洋。
翰林院里知危局,力主精兵备火枪。
”[1]20后来,徐光启接触西方近代科学,便开始用尽一生去学习和探索西方近代科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学家。
徐光启编译的西方近代科学着作《几何原本》中,把科学介绍给国人,开启我国士人接触西方科技的窗口,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实践者。
在科技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中需要研究天文历法,同时在水利工程中也离不开数学知识,故此,《几何原本》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几何原本》在我国教育中的推行,极大提升人们的觉悟,使人们可以用数学逻辑思想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促进科技的提升。
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1.翻译《几何原本》的波折。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最大的贡献就是翻译《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全书共有十五卷,译出了前六卷。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精品文档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作者:陈海燕,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教师;广东,从化,5109100一、目的论核心思想早在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就在她的翻译批评理论中引入了功能因素,而她的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则可以看成是德国动能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则提出了目的论,成为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目的性行为》一书对功能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而翻译这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翻译目的(skopos)。
在目的论中,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译文在目的语境的作用或是功能,因此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译文目的”。
译者根据译文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对译文的评析也不再是传统的标准,如是否忠实于原文或形式是否对等,而是看译文是否起到了预定中的作用。
在目的论看来,影响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接受者。
诺德认为,译文接受者可以分为预设接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receiver)。
前者是译者翻译作品时期望中的读者,后者是真正使用译文的读者。
(Nord,2001)实际接受者与预设接受者达到一致是译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同样,赖斯和威密尔也认为,译文接受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以及对译文的期待都会对译文目的和翻译策略产生影响。
(Nord,2001)二、徐关启的科技翻译思想徐光启进行科技翻译的个人因素也对他科技翻译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
徐光启从20岁中举到42岁考取进士,整整为科举花去了22年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徐光启由于长期辗转苦读,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误民。
科技翻译与徐光启
翻译成果
几何”实际上“ metry”的谐音,徐光启 在经过反复诵读“geometry”后突然悟出与 “几何”发音相近。精通汉学的利玛窦当即 拍手叫好,遂一致确定“几何”为 “geometry”的译名。 利玛窦和徐光启共译《几何原本》 ,整 个翻译过程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述。参 照的是著名数学家克拉维奥的拉丁注释版。 这是是我国 西方数学的翻译著作,奠 定了我国近代数学发展和进步的基础。现在, 我国的几何教材中所使用的 , 如三角形、几何、锐角、钝角、点、线、面 等,都是由徐光启首先提出的。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利玛窦
国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1552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1610年5月11日 职业:耶稣会传教士 毕业院校:耶稣会 神学院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传播天主教贬佛毁道援儒攻儒, 基督化儒教代表作品:《天主实义》,《辩学遗牍》,《畸人十 篇》,《天主教要》 科技翻译作品:《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 《同文算指》:介绍欧洲算术,根据克拉乌维斯 所著的《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 1583年)译成。内容由基本四则运算、 分数至比例、开方、 正弦余弦等三角几何。由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 《测量法义》:关于应用几何、测量,由徐光启笔录,附《勾股 义》。
第 二 章
“科学译祖”徐光启
生平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 玄扈, 圣名保禄, 汉族,上海县法华汇 (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 。 官至 崇祯朝礼部尚书兼 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 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 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编撰或 翻译有《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农政全书》 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 。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 帝赠太子 太保、 少保,谥文定。[1]
[知识]中国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中国最早译事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
”《周礼?秋官》“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山戎、犬戎、东山皋落氏、姜戎、白狄、赤狄、戎蛮子、鲜虞反舌,夷语与中国相反,故曰反舌。
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
象胥、寄、象、狄鞮、象寄、鞮译、舌人、译、翻、翻译。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 ? ? ? ? ? ?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
? ? ? ? ? ?士学顺,辨言,以遂志。
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
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
是故循弦以观其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
” --《大戴礼记?小辨》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佛教的创立及特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
教义: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2、因果报应是必然的。
佛教的传入时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
还,传其旁身有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魏书?释老志》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综述
一、徐光启生平简介
徐光启, 字子先, 号玄扈, 上海人,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卒于崇祯六年( 1633 年) ,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词典》 里就收录了徐光启。 1562 年,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的太卿坊( 今黄浦区乔家路) , 家道艰难, 他自称“贫甚”。他自幼勤学苦练, 生活简朴, 早 年曾在上海龙华寺求学。19 岁就考中秀才, 在家乡教书。 1593 年前往广东任教, 1596 年又转到广西继续从教。1597 年因受考官焦竑赏识而中举, 但次年未能考中进士, 便回到家 乡教书。1600 年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 这时与传教士利玛窦 第一次会面。1604 年他考取进士,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之一。 后来担任过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高级官职。
在徐光启等人的辛勤劳作下, 历书一卷 卷地修成了。崇祯四年正月, “光启进 《日缠历指》一卷, 《测天约说》二卷, 《日缠表》二卷, 《割圈八线表》六卷, 《黄道升度》七卷, 《黄赤距度表》一 卷, 《通率表》一卷。是年冬十月辛丑 朔, 日食, 复上《测候四说》”。从崇 祯四年到崇祯七年, 徐光启等人共向崇 祯皇帝进呈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二、徐光启的主要翻译活动
他与利玛窦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及 测量方面的著作《测量法义》; 与龙华民等人合作编译了《崇祯历法》;
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编写了介绍水利知识的 《泰西水法》等。
(一)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的汉译,最早出现在明朝利玛窦
来中国之后。 在与利玛窦交往的过程中, 徐光启深感西方科 学技术的先进和实用,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 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 向 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方面的 科学知识。1605 年徐光启向利玛窦建议: “既 然已经印刷了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 们就应该印行一些有关欧洲科学的书籍, 引导 人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内容要新奇而有证明。” 这个建议被利玛窦接受了。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一
平行线 、 对角线 、 相似 、 外切等。“ 几何” 个译 名 , 不断地琢磨 、 敲 。正所谓 , 形 、 他 推
反复辗转 , 合书本之意 , 求 以中夏之文 重 二字在汉语 中原本只是个虚词 ,经徐光启 国札记》 中也明确记载 :徐保禄 ( “ 即徐光 “ 去, 亦不可知。言者必不妄。” 终不 白辨[ 5 1 。 用, 奏人无不可 。丁谓 以是数毁旦 , 帝益厚
徐光启 (5 2年 13 16 6 3年 )字子 先 , 启 ) , 博士 有 这 样 一 种 想 法 , 然 已 经 印 刷 了 复订 已 , 既 凡 号玄扈 , 谥文定 , 南直隶松 江府上海 县( 今 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们就应该 三易 稿 。” 上海市 ) , 人 中国明末科 学家 , 农学家 , 政治 印行 一些有关 欧洲科学 的书籍 ,引导人们 (徐 光 启 几 家,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 驱之一 。 他较早接触 做进 一步 的研究 ,内容则要 新 奇 而有证 《 何原 本 并容纳西方文化 ,第一个把 欧洲先进 的科 明。”利玛窦 、 ( 金尼阁《 利玛窦 中国札记》 杂 议 》 此 ) )
利 用 ,以后 就 成 了 一 个 专 业 名 词 了 。 10 犯 ; 本 五 目分 别 为法 原 、 数 、 算 、 器 合 作 翻译 了许 多 有 关 数 学 、 文 、 理 、 67 基 法 法 法 天 地 水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作者:孔德亮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 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特色是“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与同西洋远臣龙华民、邓玉函等,日逐讲究翻译”。
徐光启的科技翻译实践在本土化翻译策略、翻译战略规划、严谨翻译态度、合作翻译的方法、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徐光启;科技翻译;本土意识;战略思维;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76-05一、引言明末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徐光启(1562—1633)翻译或编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和《崇祯历书》等学术著作,“成为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并将它介绍给中国人的科学家”[1],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是中国科技翻译的奠基者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
21世纪的翻译事业迅猛发展,翻译教育方兴未艾,科技翻译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交流渠道,无古不成今,观今宜鉴古——“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离不开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2]。
围绕徐光启科技翻译实践和“会通”翻译思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1)回顾研究文献,清楚地认识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现状和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2)审视中国科技翻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徐光启科技翻译的本土意识、战略思维和科学精神,发掘徐氏翻译实践及思想的现代价值;(3)借助对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探索“研究翻译人物、超越翻译人物”和“研究历史、回归现实”的实现途径,尽力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学术界日趋关注翻译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1)学术专著。
代表性的有Mona Baker所撰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马祖毅所撰《中国翻译通史》,罗新璋、陈应年所撰《翻译论集》等。
英汉互译(2)
题型1.单选(20个,共20分)2.翻译找错(书上,10个,共10分)3.翻译批评(5个,共10分)4.长句翻译(6个,30分)5.语篇翻译(1个,共30分)第一章1.我国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将语际意义概括成六种: 概念(主题)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
2.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
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3.翻译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活动,还涉及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
4.中国的佛经翻译始于魏汉,盛于隋唐,延至宋元,前后持续了一千多年,涌现了鸠摩罗什、真谛一起、玄奘等众多翻译大师。
5.明末的徐光启翻译了一些先进的科技著作,成为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提出了以夷制夷。
晚清时期,严复引进了资本主义的西学、新学。
与此同时,林纾翻译了西方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时期,鲁迅、翟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人介绍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重点放在了翻译马列主义、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上。
改革开放后,我们翻译事业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
6.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7.就所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翻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翻译成现代语。
另一个是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英语翻译成汉语。
8.就其活动方式而言,翻译可分成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译(translation)两种。
9.就翻译材料的文体而言,翻译可分为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述文体、新闻文体和艺术文体五大类。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文定。
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西学、数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军事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
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1 人物简介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家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通天文、历算,习火器。
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
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四十七年,明军败于萨尔浒,疏请自效,擢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
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天启元年(1621)复职,力请铸红夷炮御敌,后忤魏忠贤革职。
崇祯元年(1628)召还,奉敕督领历清军。
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
五年,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
赠少保,谥文定。
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封圣启动中国明朝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将在上海被封圣,梵蒂冈周五(4月15 日)对这个消息做出了积极回应。
梵蒂冈发言人把徐光启将被封圣描述为北京官方教会和梵蒂冈紧张关系中出现的“一线希望”,并称这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个好兆头。
徐光启是明朝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是明末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曾经作过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受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叶几何原本曳影响袁 中国士人对西方数学知识表示出极大热忱袁一
批数学著作相继问世遥 如明代孙元化的叶几何 用 法 曳尧李 笃 培 的 叶 中 西 数 学 图 说 曳尧陈 荩 谟 的 叶度算解曳等遥 清代方中通的叶数度衍曳尧李子金 的 叶几何易简集 曳尧杜知 耕的叶几何 论约 曳尧梅文 鼎的叶几何通解曳叶几何补编曳等遥 在清代袁叶几何 原本曳还被收入叶钦定四库全书曳遥 据莫德考证袁 野今现存二十六个叶几何原本曳的版本中袁有十 七个是徐尧利本的再版袁或徐尧利本与深受其影 响的李善兰续译本的合订版冶遥
叶几何原本曳刊印后袁它所带来的公理化数 学论证方式和形式化逻辑思维方式逐渐为中 国人接受袁 由译文确定的许多几何学名词如 点 尧线 尧直 线 尧曲线 尧平 行 线 尧角 尧直 角 尧锐 角 尧钝 角尧三角形尧四边形等沿用至今袁其简洁流畅的 翻译风格对后来传教士与中国人合译书籍产 生了很大影响遥 其所展现的方法论体系也对中 国士人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冲击遥 梁启超称赞它 野字字精金美玉袁是千古不朽之作冶遥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我国的。
•
back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 在力学方面,翻译的代表作是
• 《泰西水法》、《奇器图说》
• 《远镜说》
•
• 《泰西水法》
•
熊三拔(Sabbathinus de Arsis,
•
1575-1620, 意大利人)和徐光启合
•
译,1612年完成。
•
• 《奇器图说》
乃邓玉涵口授,王徴笔录
• 1610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
back
主要译者
•
利玛窦
•
汤若望
•
罗雅各
•
•
南怀仁
•
back
•
利玛窦
•
中文名:利玛窦
外文名:Matteo Ricci
•
国籍: 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
•
出生日期:1552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610年5月11日
•
职业:耶稣会传教士
•
毕业院校:耶稣会
•
神学院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传播天主教贬佛毁道援儒攻儒,
•
•
翻译动机
•
翻译主体
•
主要译者
•
涉及学科及主要著作
•
翻译动机
•
16 世纪时,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已经
•
开始了海外掠夺。耶稣会的传教士就是在殖民主义者掠夺我
•
国沿海地区的同时,前来我国从事宗教活动的。为了叩开远
•
东古老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以利玛窦和罗明坚等人为首的
•
传教士们在对中国社会。由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摘要:目的论学者认为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终因素,翻译目的是科技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进行科技翻译最活跃的人之一,受时代背景和翻译体裁的影响,徐光启所进行的翻译有其独具的特点。
本文将从目的论出发。
结合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
从翻译的目的来看,他所进行的翻译与我们今天所要求的翻译原则或要求大有出入,但却符合当时的人们对其翻译著作的需求。
关键词:目的论:译文目的;科技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07-02作者:陈海燕,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教师;广东,从化,5109100一、目的论核心思想早在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就在她的翻译批评理论中引入了功能因素,而她的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则可以看成是德国动能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则提出了目的论,成为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目的性行为》一书对功能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而翻译这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翻译目的(skopos)。
在目的论中,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译文在目的语境的作用或是功能,因此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译文目的”。
译者根据译文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对译文的评析也不再是传统的标准,如是否忠实于原文或形式是否对等,而是看译文是否起到了预定中的作用。
在目的论看来,影响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接受者。
诺德认为,译文接受者可以分为预设接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receiv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几 何 的 由 来
。?, 。
西方科技的传播者——徐光启
历 翻 翻 著 背生 史 译 译 名 景平 思贡观译 简 考献点著 介
及 历 史
生平简介及历史背景
生平简介:徐光启
历史背景:明朝末年,宦
(1562——1633)字子先, 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
号玄扈,谥文定,松江府
——
“
”
”
“
”
“
“
”
这 是 明 末 杰 出 的 科 学 家 徐 光 启用 它 来 称 呼 这 门 数 学 分 科 的 呢作 为 数 学 的 专 业 名 词 来 使 用 的那 么 , 是 谁 首 先 把 几 何 一 词这 里 的 几 何 就 是 多 少 的 意 思两 句 : 对 酒 当 歌 , 人 生 几 何 ?著名的《短歌行》诗,有这么多少。比如三国时曹操那首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中文里原先也不是一个数学专叫作形学。几何二字,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而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这门却不一定知道这个名称是几何一门分科叫作几何学,然而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它有光 启几 何 名 称 的 由 来 科 学 家 徐
“考古正今,广咨广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问则 随问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 皆有实见,卓识沉机,通达大体,如历法,算法,火攻, 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
——《文定公行实》徐骥
翻译贡献
一 这 外多其有尤且不 精近下年个会还词畅要因来多的里前
在 学 术 上 是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这是介绍西方数学的创举, 。
切 等 都 是 人 们 所 熟 知 的 。边 形 、 平 行 线 、 对 角 线 、 相 似 、中 点 、 线 、 面 、 直 角 、 四 边 形 、很 多 至 今 仍 为 我 国 数 学 界 沿 用 ,其 是 他 所 翻 译 的 一 套 名 词 术 语 ,为 清 代 的 数 学 研 究 奠 定 了 基 础 。仅 解 决 了 当 时 社 会 的 需 要 , 而《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来了。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但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且不说,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文笔流为他早已学过。而徐光启则需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国 家 使 用 。 对 于 传 教 士 利 玛 窦称 誉 并 被 作 为 标 准 教 科 书 在 许得 所 著 , 一 直 博 得 各 国 数 学 家世 纪 时 古 希 腊 著 名 数 学 家 欧 几《 几 何 原 本 》 该 书 原 系 公 元
《 崇
译 著
祯
历
书
》
翻译观点
在1631年上呈《历书总目表》中,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思想,是徐光启科学思想
的总结与升华,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徐光启的时代,直到今天, 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会通” 这里 “会通” 的涵义是颇为意味深长的。它即指对翻译之 作的“领会”与“贯通”,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 融合”与“并蓄超胜” 如果说“翻译”是起点,“会通”是实践,那么“超胜”才是徐光启的 最高追求。继承传统,而“不安旧学”;翻译西法,但又“志求改 正”,这样才能超越前人,超越西人,这正是徐光启的伟大抱负。 译《几何原本》时,徐光启非常重视其翻译,认为“此书为用 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须”。译稿经过反复订征,一校二校,乃 至三校。在与利玛窦合译《测量法义》时,徐光启善于吸收西 洋科学对中国科学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苴(ju1)的地方,并 加以发挥。
的生活非常痛苦,农民起
上海县人。明万历二十五
义到处发生;正在东北崛
年(1597)乡试第一,过了
起的满洲贵族,又不时对
七年(1604)又中进士,选
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
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生
以后“从西洋人利玛窦学
于明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
天文、历算、火、屯田、
3
关 于 < < 几 何 原 本 > >
二、关于《崇祯历书》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 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 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 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 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 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 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 差和时差的订正。是以西法为基础的设想。是汉化西方天文学 的产物。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 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 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术基础。
历史思考
上下五千年 本书把晚明期间的徐光启(1562—1633)放到中国的传统 文明向近代文明嬗变的历史必然中予以考察和评价。徐光启所处的时 代,是“天崩地解”前夜的动荡腐朽时期,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多 元裂变时期。他既是在科举“烂路”上屡败屡战的传统儒生,又是倡导 近代科学思维的前驱人物;他既是浸润于尧舜孔孟程朱陆王的士大夫, 又是试图以天学“补儒易佛”的洋教徒;他既描绘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 的宏伟蓝图,又无法冲破旧世界的制度网罗;他既具有正派清廉的高 尚道德,又不乏周旋官场的政治智慧。总之,徐光启的思想既有孕育 近代文明的超前性,又有束缚于传统的滞后性。因而他既是传统社会 立言、立功、立德的理想人物,又是为传统社会压抑而郁闷的悲剧人 物。试想,如果徐光启思想的近代胚芽在当时能够生长发育,那么中 国的近代社会及其思想史大概就是另一种写法了。
发展,徐光启一生刻苦学
盐筴、水利诸书”,成为
习及钻研富国强兵之道,
博学的科学家。崇祯三年
成为我国十六,十七世纪
(1630),任礼部尚书兼翰
中西科技融会贯通的先行
林院学士,五年,入阁参
者。
预机务,六年(1633)逝世。
著
名
《 勾 股 义 》
《 测 量 异 同 》
《 测 量 法 义 》
《 几 何 原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