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ICH)

合集下载

脑出血(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脑出血(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据我国6个城市调查,其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 病率为60/10万~80/10万,大多发生于50~70岁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以冬、春季好发。起病急骤,主 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
本病与中医学的“中风”相似,归属于“仆 击”“偏枯”“薄厥”“大厥”“风痒”“类中” 等范畴。
内容
【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预防】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超过半数的脑出血是因高血压所致,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 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畸 形、动脉瘤、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 少性紫瘢和血友病等)、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脑淀粉 样血管病变或肿瘤侵袭血管壁破裂出血等,尚有一些原因不明 的特发性出血。
虽然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 议。实际上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可能是多个综合因 素所致,单纯高血压不至于引起血管破裂,而应是在血管病变 的基础上血压升高所致。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 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急骤升高时破裂出血。这种微 动脉瘤已被微血管造影所证实,显微镜下也可见250um以下的 粟粒状动脉瘤。
脑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 出血。原发性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复杂,病因多样, 绝大部分是高血压伴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 升高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形成 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 性脑室内出血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ICD编码难重点分析

脑出血ICD编码难重点分析

脑出血ICD编码难重点分析脑出血(Intrac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源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出血,其中含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

ICH 占所有卒中的10%~15%。

为卒中常见的第二大发病形式,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

ICH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异常和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呕吐和意识水平下降。

颅脑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临床医师根据影像检查直接给出临床诊断,编码员需要对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予以区别。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中脑出血主要以发病部位作为分类轴心,分类于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使用亚目I60.0-I60.9、I61.0-I61.9,对脑出血的具体部位进行描述。

编码时要注意排除损伤引起的脑出血,应分类于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编码要点1.颅内出血临床上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颅内出血。

ICD-10中同样体现相关分类:非创伤性硬膜外出血的主导词为:出血(性)-硬膜外(创伤性)--非创伤性I62.1,核对卷一为非创伤性硬膜外出血;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的主导词为:出血(性)-硬膜下(急性)(非创伤性)I62.0,核对卷一为硬膜下出血(急性)(非创伤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的主导词为:出血(性)-蛛网膜下(非创伤性)I60.9,核对卷一为未特指的蛛网膜下出血;脑出血的主导词为:出血-脑内I61.9,核对卷一为未特指的脑出血。

2.临床上脑出血根据发病时间及临床病理阶段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分期患者治疗模式不同。

ICD-10中也体现相关分类,应根据脑出血发展的不同时期给与编码。

脑出血的主导词为:出血-脑内I61.9核对卷一为未特指的脑内出血;脑梗死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主导词为:后遗症-出血(的)--脑内I69.1核对卷一为脑内出血后遗症。

案例∶患者因突发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五年,脑干出血病史五年。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 H)是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千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 I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及时评估病情和决速诊断至关重要。

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CT/C TA或MRI等检查。

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渭紧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病史与查体1.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起病,且多在动态状况下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应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下述清况:脑卒中发生时间、症状、起病时的活动清况、年龄、是否有外伤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是否存在使用成瘾药物(如可卡因)等。

2.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选择各种治疗措施。

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出血评分量表。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明确脑出血的潜在病因。

1头部CT检查1)头部CT普通扫描使用广泛,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脑出血(ICH)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有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种。

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

致死率较高。

脑出血的病因脑出血是由于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

脑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其他原因所致,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梗死性出血。

绒癌脑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可破坏血管也可引起脑内出血可破入脑室。

脑出血病因详细解析:(一)常见致病疾病1.高血压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均可导致脑出血,约半数脑出血由高血压所致。

老年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主要病因。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抗高血压治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降低46%。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内小动脉病变,如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脂质透明变性和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

另外,高血压可引起小血管痉挛,导致远端缺氧和坏死、血栓形成,斑点状出血及脑水肿,出血可融合成片状,这可能是高血压脑病引起出血的机制。

解剖因素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也起作用:脑动脉壁较其他器官的动脉薄弱;随年龄增长,深穿支动脉变得弯曲,呈螺旋状,易受高血压的冲击,成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豆纹动脉。

2.脑淀粉样血管病(CAA)CAA是一种不伴全身血管淀粉样变的脑血管病,脑出血是CAA最常伴随的表现。

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小或中动脉的中层和外膜,损害血管,引起基膜变厚、血管腔狭窄、内弹力膜破碎,导致纤维素样坏死和微动脉瘤形成,易于出血。

估计大于60岁的脑出血病人中,15%由CAA引起,大于70岁的脑叶出血50%由CAA引起,在伴有阿尔茨海默病和Down综合征的老年人中,CAA引起的脑出血更常见。

(Moyamoya)、夹层动脉瘤等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ich医学术语

ich医学术语

ich医学术语ICH(脑出血)是指血液在脑组织内的异常渗出,这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通常由于脑动脉破裂或损伤而导致,血液会溢出到脑组织中,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ICH 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ICH的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ICH是由于脑动脉破裂导致的,这可能是由于动脉壁的结构异常、血管炎症或高血压等因素引起的。

继发性ICH是由于外伤、肿瘤、血液病或血液凝固异常等因素导致的。

ICH的症状取决于出血部位和程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

出血量较大或发展迅速的患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ICH的诊断通常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和病因。

此外,还需要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血液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治疗ICH的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脑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

对于原发性ICH,早期手术干预可能有助于减轻脑组织压迫和减少出血量。

然而,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慎重考虑。

对于继发性ICH,需要治疗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血。

在ICH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和支持治疗。

监测包括神经状态、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预防感染和预防并发症等。

除了治疗,预防ICH也非常重要。

预防ICH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饮酒和使用血液稀释剂等。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降低ICH 的发生风险。

IC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

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预防ICH的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详]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详]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出血(ICH)标准化治疗

脑出血(ICH)标准化治疗

ICH的病因
• ICH可能包括多种因:
慢性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破裂是主要 原因,约占60%;
其他常见原因包括:
• 淀粉样脑血管; • 使用抗血栓药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使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可卡因; • 血管异常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
或海绵状血管瘤;
不太常见原因包括:
• 脑血管炎; • Moya–Moya综合征; • 浆果状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继
初始患者评估和一级干预:ABCs和ICH评分
• 初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是至关重要的 • 患者状况评估:通常采用ICH评分
ICH评分每增加1点,与死 亡和功能转归的可能性降 低 相 关 (30 天 ICH 评 分 为 1 , 2,3,4分时病死率分别 为 13% , 26% , 72% , 和 97%)
A. 基底神经节 B. 丘脑 D. 小脑 E. 脑桥 脑淀粉样血管病及拟交感神经药如 可卡因或甲基安非他命滥用等引起 的ICH经常发生在脑叶如颞叶(C) 幕上ICH被认为发生在基底节,丘脑, 或脑叶(A-C);而产生于小脑或脑桥 的ICH被认为是幕下(D-E) A,B,E也表示脑室内出血(IVH)
ABC/2方法被用于评估ICH的血肿体积
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轴位CT图像, 选择最大血肿区域横截面图像。在该 例子中,最大直径(A)为6厘cm,垂 直于A的最大直径(b)是3cm,在6个 0.5cm(5mm)的扫描片上观察到血肿, 即厚度为 3cm(C) (未显示)。因此, 血肿体积是(6 x 3 x 3)/2 =27cc。
Andrews CM, et al. Neurocrit Care. 2012 Sep;17 Suppl 1:S37-46.
ICH最初1小时检查项目列表

ICH指南中文版

ICH指南中文版

AHA/ASA自发性颅内出血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中风协会专业医学指南译者:wxhsin2美国神经病学会证实该指南适用于神经科医师培训,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美国神经外科医师代表大会审阅了该指南并肯定了该指南的内容。

Lewis B. Morgenstern, MD, FAHA, FAAN, Chair;J. Claude Hemphill III, MD, MAS, FAAN, Vice-Chair; Craig Anderson, MBBS, PhD, FRACP;Kyra Becker, MD; Joseph P. Broderick, MD, FAHA; E. Sander Connolly, Jr, MD, FAHA; Steven M. Greenberg, MD, PhD, FAHA, FAAN; James N. Huang, MD; R. Loch Macdonald, MD, PhD;Steven R. Messé, MD, FAHA; Pamela H. Mitchell, RN, PhD, FAHA, FAAN;Magdy Selim, MD, PhD, FAHA; Rafael J. Tamargo, MD;本指南代表美国心脏协会、中风协会及心血管护理协会的观点。

目的:本指南旨在提供目前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方法:本指南基于MEDLINE检索的结果,使用证据列表(evidence tables)来合成数据,写作组成员通过远程会议来讨论基于研究数据的推荐意见,并使用美国心脏协会中风分会的证据分级法则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本指南由6位审核专家及中风分会科学指南监督委员会和中风分会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审阅,并将于3年内完整更新。

结果:本指南旨在为颅内出血病人的管理提供基于研究数据的建议,本指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诊断,止血方法,血压管理,住院病人护理,并发症预防,手术治疗,预后评估,康复,复发的预防及出院后注意事项。

脑出血诊疗指南

脑出血诊疗指南

发表者:施俊峰3308人已访问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CT扫描:使用广泛,ICH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

可根据多田公式粗略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6*L*S*Slice,式中L为血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目前有相关软件可根据CT图像精确计算血肿体积。

神经病学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

神经病学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脑桥出血
图8-13CT示脑桥出血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 致,出血灶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
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 可无意识障碍, 恢复较好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脑桥双侧,常破入第 四脑室或向背侧扩展至中脑,数秒至 数分钟陷入昏迷\四肢瘫\去大脑强直 发作,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 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躯干39C以上而 四肢温度不高),中枢性意识障碍&眼 球浮动(双眼下跳性移动),通常在48h 内死亡
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丘脑出血
图8-9CT示右侧丘脑出血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约占ICH病例的 10 %~15%, 系丘脑膝状体 动脉和丘脑穿 通动脉破裂所 致,可分为: 1.局限型(血肿 仅局限于丘脑) 2.扩延型
上下肢瘫痪较均等
深感觉障碍较突出
大量出血损及中脑上视中枢→眼 球向下偏斜(凝视鼻尖)
见高密度影
剧烈头痛 症状
呕吐
意识障碍
第三节 脑出血
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 征不明显者与引起昏迷的全身 性疾病如中毒及代谢性疾病鉴 别
有外伤史,颅脑CT检查有助诊 断
第三节 脑出血
治疗
安静卧床 脱水降颅压 调整血压 防治继续出血

第三节 脑出血
临床表现
脑叶出血
顶叶出血--常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 额叶出血--偏瘫\Broca失语\摸索和强握反等 颞叶出血--Wernicke失语\精神症状\癫痫 枕叶出血—视野缺损

脑出血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脑出血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血糖低于2.8mmol/L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体温管理 Control of hyperthermia
发热会使卒中预后恶化 亚低温是一项有前途的治疗措施临床试验证据不足, 各指南均未推荐常规使用。 72小时仍存活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与预后相关。 没有治疗发热与预后关系的证据 2010AHA 我国指南推荐对合并发热的患者予病因和降温治疗。
应进一步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自发性脑 出血3小时内以静脉用降压药物强化降压 (SBP<140mmHg)的安全性和疗效。
降压注意事项
应避免过快的降压,避免MAP下降幅度> 20%,对 于经连续监测提示颅内压高的患者,其目标血压应 适当提高,以保证足够的脑灌注压;
降压药物应选择起效快且半衰期短的静脉制剂; 谨慎使用口服、舌下含化和静脉输入钙通道阻滞剂 AHA和EUSI共同推荐的静脉用药有拉贝洛尔、艾
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 约为30%~40%.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5% 10%
缺血性 SAH ICH
85%
急性脑出血诊断流程
第一步,是否为卒中?
院前处理(脑卒中识别、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患 者的运送)
第二步,是否为出血性脑卒中?
急诊室进行脑CT/MRI明确诊断。
影像学上早期出现血肿 周围明显水肿。
病因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
继发于缺血性卒中 出血灶常局限于梗塞区域
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
近期曾应用抗凝剂治疗。 常见脑叶出血。 多有继续出血的倾向。
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
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病因诊断
血管炎性脑出血
破入脑室,内引流者

脑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ICH)病因病理病因1、病因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一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2、发病机制颅内动脉具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

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深穿支动脉,自脑底部的动脉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故又称出血动脉。

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其病因不同,故发病机制各异。

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

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小时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

多发性脑出血多见于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和脑肿瘤等患者。

病理绝大多数高血压性ICH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ICH的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各占约10%。

壳核出血常侵人内囊,如出血量大也可破人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人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向外也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人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高血压性ICH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支、大脑后动脉丘脑支、供应小脑齿状核及深部白质的小脑上动脉分支、顶枕交界区和颖叶白质分支。

非高血压性ICH出血灶多位于皮质下,多无动脉硬化表现。

病理检查可见血肿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

血肿较大时引起颅内压增高,可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重者形成脑痛。

幕上的半球出血,血肿向下挤压下丘脑和脑干,使之移位,并常常出现小脑幕庙。

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

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

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1. 脑出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绝大多数为高血压病伴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脑动脉炎、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病、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梗死性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1.1 临床表现常发生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略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剧烈的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饱餐、剧烈运动时发生,数分钟到数小时达高峰,病人可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等。

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

1.1.1 基底节区出血以壳核出血多见。

轻型:出血量数毫升至30ml,常有内囊损害体征为主要表现:即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内囊出血的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主侧大脑半球病变常伴失语症;重型:出血量超过30ml,发病突然,意识障碍重,鼾声明显,呕吐频繁,可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两眼可向病灶侧凝视或固定于中央位,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病灶对侧偏瘫,肌张力低,可引出病理反射,如病情发展,则昏迷程度加深,出现去脑强直或四肢弛缓性瘫、中枢性高热。

1.1.2 丘脑出血除对侧肢体瘫痪外,当出血位于侧后方,偏瘫又不重时,可出现丘脑性共济失调,此时通常伴有感觉障碍或感觉运动异常(如偏身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或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性偏瘫),感觉障碍常较重、失语,行为异常在丘脑出血亦较常见,优势侧半球出血的患者,常常为经皮质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非优势侧出血时,常可出现疾病忽视、视空间忽视、语法运用障碍、触觉、听觉、视觉缺失等,上视麻痹和眼球固定,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最为常见。

1.1.3 脑桥出血出血量少时(<5ml)可意识清楚,双眼向病灶侧对侧凝视。

ich 研究结束定义

ich 研究结束定义

ich 研究结束定义ich研究结束定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科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科研过程中,一个项目的结束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也能够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将以ich研究为例,探讨研究结束定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定义。

ich,即脑出血,是指因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ich 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结束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ich研究中,研究的目标可能包括了解ich的病因、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这些目标需要明确,以便研究者能够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和观察。

在研究结束时,研究者应该对目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结束定义的重要内容。

在ich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采用动物模型、细胞实验、临床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这些方法需要科学合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研究结束时,研究者应该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估,看是否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预期的结果也是研究结束定义中的重要内容。

在ich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预期通过研究可以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些预期的结果需要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研究结束时,研究者应该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

总结经验教训也是研究结束定义的重要内容。

在ich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的研究中能够更好地避免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结束时,研究者应该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研究结束定义在ich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

神经外科手册--29脑内出血

神经外科手册--29脑内出血

29.脑内出血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占脑卒中发病率的10%1。

也称为“高血压脑出血”,但是高血压是否为出血的病因是有争议的。

(见高血压是否为病因?,818页)29.1 成人脑内出血流行病学发病率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2~15人发病。

早期的统计资料表明其发病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相同。

但是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脑内出血发病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两倍。

通常是在活动时发病(睡眠时很少发病),这可能与血压的升高或脑血流量的增加有关。

(见下面病因学)。

危险因素以下为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参见816页病因学。

1. 年龄:55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一倍。

80岁以上者是70岁以上者发病率的25倍。

70岁以上病人的相对危险性是7。

2. 性别:男性多发于女性。

3. 种族:在美国,黑人发病率高于白人。

可能与黑人的HTN高度流行有关。

东方人发病率也可能高。

4. 发作过CVA(任何类型)者危险性升至23:15. 与饮酒量有关。

A.中、重度酗酒。

近期(24小时以内或发作ICH前一周内)的危险系数见表29.1表29.1颅内出血与酒精消耗量的相关危险性。

1个标准饮酒单位=12克B. 经常饮酒者:一项研究显示,每日饮酒>36克者脑出血危险性增加7倍。

C. 饮酒量大者的脑出血多是脑叶出血。

6. 吸烟因素:吸烟者并不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7. 吸食毒品者可增加危险性。

8. 肝功能异常: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和高纤溶状态,凝血机制受到影响。

血肿部位表29-2脑内血肿的常见部位脑内血肿的常见部位见表29-2。

脑内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豆纹动脉:壳核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可能继发于Charcot—Bouchard微动脉瘤)●丘脑穿动脉。

●基底动脉的中线旁分支。

脑叶出血与脑深部结构出血不同(如基底节区、丘脑和幕下结构),脑叶血肿多破入枕叶、颞叶、额叶和顶叶,约占非创伤性脑内出血的10~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病机理:
1 . 病变基础 : 持续性高血压
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 形成微 动脉瘤
2.脑内动脉外膜不发达,无外 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 管壁 较薄(解剖缺陷)
3.大脑中动脉与豆纹动脉呈直 角,在用力、激动时 血压骤 升 血管破裂出血(解剖缺陷)
(三) 病理:
基底节区出血(内囊出血 )占70% ; 其次:脑叶、脑桥、小脑。
(八)治疗:
(5)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①注意防 治肺炎、泌尿道炎、褥疮等;②应急性溃 疡;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④中 枢性高热;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6 )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打断颅内高 压恶性循环,抢救生命,有利神经功能的 康复。
(八)治疗:手术治疗指征
A 、壳核血肿 >30ml 或颅内压明显 增高有可能发生脑疝者; B、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 >3cm者,可考虑手术;血肿>20ml或 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 C 、丘脑出血血肿 >10ml ,病情继 续恶化者; D 、对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内 侧出血血液大量破入脑室者,可行颅骨钻 孔、脑室外引流+腰穿放液治疗。
(八)治疗:
(3)降低颅内压,防治脑疝(药同脑梗死 )。 (4)降低增高了的血压是关键: 既 往 : 血 压 最 好 维 持 在 150-160/90100mmHg;SBp>180mmHg 或 DBp> 105mmHg可适当应用缓和的降压药。 最新研究:INTERACT Ⅱ建议强化降压(1h 内SBp<140mmHg,维持24h以上)
(七)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外伤:头部外伤史,头CT确诊
(八)治疗:
1、 急性期: (1)基础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 吸氧;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疗法。 (2)保持安静,防止进一步出血: a. 卧床休息2~4周 b. 就地抢救,不宜长途搬运; c. 止血药: 只用于凝血功能障碍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广西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
程道宾
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概念: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约 占脑血管病的20-30%压、防止血压急剧波动对防治脑出血 具有重要意义。 2.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淀粉样血管病、 烟雾病、脑动脉炎、脑梗死后出血、血液病、 抗凝或溶栓治疗、脑肿瘤破坏血管。
(五)辅助检查:
1. 头颅CT: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2. 头颅MRI:成像主要依据血肿脱氧血红蛋
白的含量变化,表现复杂,早期检查不如 CT敏感 3. CTA、MRA、DSA:可发现病变血管 4. 脑脊液:压力 ,血性(非血性不能排除 脑出血)
(六)诊断:
临床表现:现病史、症状。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体征:偏瘫、 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头CT:高密度病灶。
(八)治疗:
2、恢复期的治疗: (1) 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恰当的康 复训练)。 (2) 针灸、理疗 (3) 控制血压、改善脑血循环及脑代谢。 (九)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程度、全身状况及 有无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十)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关键。戒烟酒,合 理安排生活,避免情绪紧张、波动等。
(三) 病理生理:
脑出血 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 脑水肿
脑组织移位
颅压增高
脑疝
脑干缺血、坏死 死亡
(四)临床表现(共同特点):
年龄:50~70岁,高血压病史。 急性起病:多在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时发生。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单侧或单肢瘫痪、优 势侧可有失语。 全脑症状突出: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 碍、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血压升高明显,>180/110mmHg多见。 脑膜刺激征(+)。
(四)临床表现(部位特点):
脑叶: 占5-10%,常见病因有脑动静脉畸形、 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高血压、烟雾病 等,以局灶性体征为主。 脑桥:占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引起 5ml 以上:重,昏迷、四肢瘫、针尖样瞳孔、 高热、24-48h死亡。
(四)临床表现(部位特点):
小脑 :占10% (1)小脑半球:眩晕、眼震、共济失调、无肢 瘫,易误诊。 (2)重症:颅压 ,头痛,脑疝,死亡。 脑室:占3-5% 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四肢瘫,昏迷,去 大脑强直,生命征不稳(脑干生命中枢受 累)。
(四)临床表现(部位特点):
基底节 :内囊出血,最常见。 ①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最多见, 常波及内囊。表现:突然对侧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对侧同向偏盲,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大量出血:数小时 内恶化,昏迷,死亡。 ②丘脑出血:主要是丘脑穿通动脉或丘脑膝状 体动脉破裂引起。小量出血:病灶对侧感觉 障碍。大量出血:内囊受压、上下结构受压、 或破入脑室,症状复杂,病情重。 ③尾状核出血:少见,症状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