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董兵
(指导老师:颜怀坤)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重视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探索一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路子,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把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乡镇企业发展及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城镇化战略国民经济
前言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更多关注。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重视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下一步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一共提出了28条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在实现这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最关键和根本的一环。
2.农村人力资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1.1从增强综合国力的角度来看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农民占到人口的大约70%,讲人力资源开发绝大多数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来随着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口降到占全国人口的30%时,仍然有4-5亿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也是巨大的购买力群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处在现代化的门槛之外,则中国谈不上富裕。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中,中国靠什么取胜?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国民素质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劣势是如此的明显:稀缺的土地上生存者9亿农民,在其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贫困地区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失学少年。如果对这些人
力资源不进行投入开发,而是让其自然发展,那么,这些人力不仅不能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中发挥资源效用,相反,将会极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1.2消除贫困、创业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治穷必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落后,本质上是劳动者素质的落后,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脱贫致富,就业是第一步,如果就业问题没解决,其它问题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解决城乡群众的就业问题。如果说过去的就业问题主要局限于城镇,而忽略农村,那么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2.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赋予了教育和培训更丰富的涵
正如“三农”问题具有它的复杂性、长期性一样,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常抓不懈。人力资源开发一靠教育,二靠培训,教育是指现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培养预备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蓝领,成人教育主要是抓好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培训使人力变要素,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如何使他成为一种要素,前提是必须进入市场;通过培训使人力变人才,按照新的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是掌握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种养专业大户以及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者都是培训的目标;使培训成为产品、成为企业,培训是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应运而生的,必须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培训应推向市场,实行政府采购,培训应该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服务性产业,也是今后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训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国家行为,人力资源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最有效的投资,人力资源的培训应当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成为财政“钢性”支出的一部分。
2.2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
在理论佐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原因、障碍和困难,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措施,有针对
性地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立整体性思路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来促进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一定的借鉴。
2.3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的意义
大力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3.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农村的稳定和进步,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我国才真正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人口的巨大包袱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有益处。
2.3.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我国农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其致命缺陷就是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低,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手段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优化来代替掠夺式的破坏性农业,其实现途径是依靠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些最终都要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来实现,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素质较低,所以必须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来提高农民素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2.3.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生产,以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运作。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都需要大量有技术、懂经营的人才,这就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才能符合专业化、科技化的农业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