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出塞》教案(精选9篇)

《出塞》教案(精选9篇)

《出塞》教案《出塞》教案(精选9篇)《出塞》教案篇1《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xxx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xxx导入: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

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

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学习诗歌,理解诗意: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出示幻灯片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

)((出示幻灯片6)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xxx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探讨:1、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出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教学学法:(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古诗,明诗意。

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一、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

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二、读古诗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

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

学习“秦”字(板书)。

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他们的进展,并对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解答,以保证作业的质量。同时,我将定期收缴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十.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边塞诗,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边塞诗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b. 对于手抄报,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特点和地位的总结,以及版面设计、字体书写等方面的规范性。对于内容不全或设计不美观的手抄报,我将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边塞诗的深入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c. 对于创作的边塞诗,我将关注学生对边疆生活和国家感悟的表达,以及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对于表达不清晰或诗歌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将给予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提高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思维导图的要求富有创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5.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边塞诗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讲授新课(15分钟)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样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对比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词的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和意义。

【高中语文】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第二课时)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第二课时)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识记边塞军旅诗的常用手法;2.把握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重点)【知识链接】:一.边塞军旅诗常用手法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如:(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边塞军旅诗常用鉴赏方法(1)把握意象:1)找准、找全典型意象;2)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3)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4)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分析意境:1)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景象(意境) 特点。

(3)体会情感: 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一、导(2分钟)自恃甚高的李颀李颀中进士后,只当过新乡县尉(八品)就没有再升迁。

他才华出众,诗风豪放洒脱,自恃很高而不得志。

平生交友甚广,与当时的诗坛名家王维、王昌龄、高適等人都有交往。

他曾写诗寄给卢司勋,希望得到做长官的朋友卢司勋的推荐。

和在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不同,下层小官吏的处境艰难得多,尽管李颀自恃极高,然而任新乡县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隐故乡东川。

二、思(15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2021年整理〗《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基础学案

〖2021年整理〗《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基础学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基础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一课时一、边塞诗简述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盛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边塞诗鉴赏方法1、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2、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3、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4、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5、注意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五、赏析《塞上听吹笛》高适(706—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沧州)人。

崇尚气节,建功立业,敢于直言。

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多发自肺腑。

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资料助读]◎释标题“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知作者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明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

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

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精要赏析]◎析技巧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提示: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悟意旨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我认为并不低沉。

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

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

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

[资料助读]◎释标题“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标:1.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燕歌行》的对比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手法,体会诗人的沉痛心情。

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4、通过这两首边塞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盛唐时期,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诗人们也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盛唐边塞诗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了解盛唐边塞诗及写作背景(1)盛唐边塞诗: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边塞战争频繁,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向往立功边塞,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边塞诗,从各方面表现边塞的生活,格调雄浑豪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燕歌行》是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所发感慨二作的。

(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其中有一次封常清带兵出征,曾经就写了这首为他送行。

“行”古代诗歌的体裁。

2、学生朗读《燕歌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学生结合《燕歌行》的注释,完成下列习题(1)、请找出描写将帅和描写士卒的诗句,并结合诗句谈谈分别反映了将帅和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诗句:A、“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描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犹”,还。

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C、“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总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结: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唐诗宋词鉴赏》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学案

《唐诗宋词鉴赏》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学案

课前导语盛唐时期,边境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一些文人把立功边塞作为个人进取的一个途径,这就造就了大批的边塞诗人和诗作。

据统计,《全唐诗》收入的边塞诗有两千余首。

唐代边塞诗描绘塞外风光,叙写边塞生活,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瑰奇、壮丽和一往情深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这,就是边塞诗!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和生存、发展、功业、荣耀在特定的时空交汇碰撞,迸射出耀眼的光芒……鉴赏边塞诗,就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把握诗歌反映的时代风貌。

塞上听吹笛一、诗人名片高適(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二、诗词故事旗亭画壁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吟诵赋诗、郊游论文。

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群歌女在唱歌。

王昌龄提议看歌女们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她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

”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这群歌女里最漂亮的一个,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

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塞上听吹笛》,“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生活的诗作。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扩展阅读》160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扩展阅读》160教案教学设计讲

《唐边塞诗的意象与情感》学案鉴赏边塞诗要注意的角度1.抓住主要意象特征2.整体感受,把握情感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4.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请勾画出下列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总结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旆落尽海西头。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归纳:边塞诗中常见意象1.地点:2.战争:3.风光:4.乐器:5.乐曲:6.其他:归纳:边塞诗中常见情感热身练习: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比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姓名:学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边塞诗1、所谓“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从南朝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2、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注意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3、(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例 [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例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21年整理〗《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参考

〖2021年整理〗《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参考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参考一、知识概述《诗经·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这里叙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之事,从中可见周人边疆观念与意识在文学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而这种反映,体现在文学中则衍化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塞军旅诗歌。

本课选入了三首边塞诗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岑参的《走马川行》以及李颀的《古从军行》。

学习本课,一是要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二是要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三是要熟悉边塞诗歌的特点。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发端于《诗经》时代,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一般以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夕阳、大漠等作为通常采用的意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如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不教胡马度阴山(学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学案)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大漠、边关、冷月等意象的含蕴。

2、反复吟咏诗人的激情、豪迈的语言,感受诗句的意义。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学习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5、总结边塞诗的意象、情感、艺术技巧等。

相关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

大历五年卒于成都。

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690-约753),赵郡人。

开元二十三年(725)进士,自少倜傥任侠,自称“狂侠”。

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把握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边塞诗的常见情感。

一、自主学习(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以下三首诗(选修P10-P11)《塞上听吹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古从军行》:(二)写出以下三首诗的意象《塞上听吹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古从军行》二、合作探究(一)、走入文本(二)、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读一首课外诗,分析该诗表达的感情与今天所学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2、再读课内三首诗,分别找出各首诗中的典型手法,并做简要赏析。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情感解读》教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情感解读》教案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情感解读一、教学目标1、整体解读本单元及补充诗歌,把握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总结归纳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解读本单元及补充诗歌,把握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总结归纳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古典诗词中,有一曲边塞之歌响彻千年,它带我们领略自然的雄奇,也让我们陷入历史的沉思。

下面我们就来带着对历史的思考,回忆我们所学过的边塞诗句: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出作者思念故土,感叹有家难回,不觉潸然泪下的语句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陆游《诉衷情》写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其实,我们学过的边塞诗并不多,今天,我们就借助唐宋诗词选修教材第二单元,来学习如何把握边塞诗的情感,训练整体解读诗歌的能力。

(PPT出示学习目标)通常我们是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词,今天,我们尝试一下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六首古诗的解读,怎么样?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我们将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大家的课前预习和合作探究成果。

每组解读诗歌每人次加1分,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也可谈自己的理解,也可加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合作探究】1、首先我们来关注导学案,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从所选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依据是什么?2、追问:大家回忆一下,通常解读诗歌情感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明确:诗人常通过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合时代背景等来表达情感。

3、下面进入到大家的成果展示环节:(无先后顺序)塞上听吹笛[ 唐 ]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词】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诗词】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杀敌报国的豪情。 3、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5、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6、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塞诗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内容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好大喜功 艰苦生活
人 将士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侍梁、陈、 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2分)
这首诗通过写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1分) 表达了戍卒的思乡之情。(1分) 思路:通过┉┉表现了┉┉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边塞诗中常用评析词语
景物特点:雄奇、奇丽、荒寒、辽阔、 壮阔、广阔、萧瑟。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 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英雄气概、 爱国激情、厌战情绪。
边塞诗的风格
▪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 ▪ 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 ▪ 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 ▪ 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 ▪ 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 ▪ 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思乡念亲 (征人闺妇)
惜别感伤 友人
壮别感奋
思想感情之一
1、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3、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驰骋疆场, 奋勇杀敌 报国的豪 情和豪迈 的英雄气 概。
思想感情之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核心任务】【内容归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战争和边关的生活。

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

边塞诗的内容情感主要有: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手法】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对照: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常见意象】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

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1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

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地域方面有都护府(唐代边关机构)青冢(汉王昭君墓)、关山、玉门关、阳关、龙城、、阴山、黑山、大漠、黄河、沙场、绝域等。

此外,投笔表示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高考真题】1.(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8分)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十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答:2(2)《从军行)和《池家傲·秋思》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答:(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答:答案:(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

②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

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8分)塞下曲六首(选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3)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首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五月,内地鲜花繁盛,而天山却只有雪花飘飞,天气苦寒。

将边关与内地做对比,形象地突出了边关气候的寒冷和条件的恶劣。

(2)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3)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3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3)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2分) C(2)(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如果答哀伤、哀愁的得0.5分) (分析: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3)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4)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

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

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答对两点给满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